初中生物地理考点总结 贵州省初中生物必背考点(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18:19:06 作者:GZ才子 工作总结 初中生物地理考点总结 贵州省初中生物必背考点(实用5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生物地理考点总结篇一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人体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鱼、蛋、奶、肉、大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2、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甘薯、马铃薯、大米、面粉中含糖类较多。

3、脂肪: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肥肉、大豆、花生中含较多的脂肪。

4、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名称 作用 缺乏症 食物来源

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 皮肤粗糙,

维生素a 增强抵抗能力, 夜盲症 动物肝脏

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 神经炎, 谷类、豆类

维生素b1 代谢和神经系统的 脚气病 的种皮内

正常生理功能

维生素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坏血病, 新鲜的瓜果

增强抵抗力 和蔬菜

维生素d 促进小肠对钙、磷吸收 佝偻病(儿童) 动物肝脏、

和利用,促进骨骼发育 骨质疏松症 蛋黄、乳汁

(成人)

注意: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c性质不稳定,高温烹调和长时间储存易遭到破坏。

5、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营养物质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

6、无机盐:构成细胞的成分,但不能提供能量。如:

1)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大豆、牛奶中含钙较多。

2)铁:构成血红蛋白,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菠菜、肝脏中含铁较多。

3)碘: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海带、紫菜中含碘较多。

初中生物地理考点总结篇二

1、用直接法和直接判断法解答选择题。

这两种方法就是根据初中生物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这两种解法适用于大多数试题,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

2、用筛选法解答选择题。

这种方法同样是根据初中生物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题目中给出的选项逐个进行筛选,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3、用淘汰排除法解答选择题。

淘汰排除法适用于大多数的选择题。解答的基本方法是从剖析题干的条件入手,只要找出一个例子或一条理由跟备选答案明显不符,即可淘汰,逐个排除,便能获得正确答案。

初中生物地理考点总结篇三

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口诀:我左图右,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右房上下,左房肺静;心肌最厚左心室。

2、显微镜结构识记口诀:目镜物镜反光镜,镜座镜柱和镜臂,镜筒下连转换器,准焦螺旋分粗细,载物台上压片夹,通光孔下遮光器。

3、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dan上有许多基因。

4、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5、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6、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7、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

9、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0、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初中生物地理考点总结篇四

生物地理的复习是一个重新学习初中生物地理课本内容的过程。小编整理了2020初中生物地理的复习方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思考是复习的灵魂,怎样才能“善思”呢?

1、保持问题意识。

2、理清知识结构。

整理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知识之间的因果框架图,也可以利用画“脑图”的方式(以某知识为起点、在头脑中联想与其关联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树枝状结构)。

在复习中要经常性地自画简图,促进脑图系统的完善。通过简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图形链,经过这样加工后的知识系统,往往能起到一个提纲作用,使许多相关知识点能利用这一框架,找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系统。如在复习湘教版初二上学期中国的河流之长江流域时,首先让学生明确长江的轮廓为一个由大写字母“v” “w”与数字“一”的组合形象后,就可以将这个形象画成简图,作为掌握该地区知识的一个框架式的基础,把长江流域的地形区、矿产分布、支流及湖泊分布、水电站、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其地、棉花基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等所有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并进一步明确各知识点在该框架上的位置。如:重庆位于“v”的中间位置,武汉位于字母“w”中间的尖上,南京位于字母“w”与“一”的相接处等等。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动手、就可以迅速牢固地掌握知识、促进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

这一阶段,大家应慎做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中考题,以便进一步明确中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模拟考对学生的复习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检查,它不仅评估考生的成绩,更可以帮助考生检查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所以一定要仔细分析考试中失分的原因。一般来说,有的失分显示出复习有遗漏,表现在考生对某知识的理解含糊不清;有的失分显示出学习习惯不好,浮躁不踏实,表现在没看清题意等所谓的粗心而做错;有的失分显示出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不强,表现在答非所问或应用性问题失分;有的失分显示出基本能力较弱,表现在简答题出错;有的失分显示出解综合题能力不强,表现在解题不完整或思路混乱或不正确等等。只有仔细地分析失分原因,才能相应地制订本阶段复习策略。

对有关实验,除了要知道实验现象,还要了解实验的过程,探究实验还需要思考如何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处理数据、作出解释等。对于各章节出现的结构图、流程图等,不仅要认图识图,还要了解相关的知识点。重视和加强对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当今中考的一项重要目标。前两年的实验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而近几年的实验题,目标层次又有了新的提高,增设了考生对实验设计的评判理由的陈述等考查内容。这就要求考生除了掌握对照实验必须控制的单一变量因素外,还必须对实验的可行性、可信性、可靠性做出理性的思考。

第一要仔细审题,见到一道试题后,首先要弄清题目所涉及的所有概念的含义和一些重要词语的作用,排除表面现象的迷惑,以保证对题意的理解准确无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句,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第三,要学会避陷阱、破定势,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第四,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如换一种方式表述条件、将图表转换成文字、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使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相关文章

1.2020超详细中考备考攻略,2020中考备考攻略

2.2020中考各个科目备考策略

3.2020中考备考的方法,中考最全备考攻略

4.2020中考英语高效复习方法

初中生物地理考点总结篇五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主要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组成。

2、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

(1)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2)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肝脏:人体的消化腺,能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成小滴。

(4)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能消化蛋白质、糖类、脂肪。

(5)肠腺:能分泌肠液,肠液能消化蛋白质、糖类、脂肪。

二、小肠的结构特点:

1、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a)小肠长5---6米。

b)小肠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三、食物的消化:

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大分子、不溶于水的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溶于水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四、食物消化的过程

唾液淀粉酶 肠液、胰液

1、淀粉 ---------- 麦芽糖------------------葡萄糖

口腔 小肠

胃蛋白酶 胰液、肠液

2、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胃 小肠

胆汁 肠液、胰液

3、脂肪 脂肪颗粒 甘油和脂肪酸

小肠 小肠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1、吸收:小分子、溶于水的物质经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吸收部位:

1)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

2)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被消化的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3)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