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优质23篇)

时间:2023-12-20 21:30:40 作者:翰墨 毕业论文

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的作品,培养审美情操。以下范文仅供参考,请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写作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农经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实践性、多元性、适时性的特点,在该专业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更加适宜。在该专业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应当采取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相结合、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线测试与课堂测试相结合的策略。

慕课简称为mooc,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慕课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的davecormie和bryanalexand联合提出的。慕课主要具有三大优点,即开放性、规模大、自主性,因此受到许多学习者的好评,但通过近几年的慕课教学实践,发现慕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为了弥补慕课教学模式的不足,笔者拟推行“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是指以慕课教学方式为主导,在传统教学方式协助下,完成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其中,慕课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在线视频及练习、在线答疑、在线讨论、在线测试;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授课及练习、课堂答疑、课堂讨论、课堂测试。实验课教学采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便捷且师生交流顺畅。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实现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授课教师将实验课程的视频、习题等资料信息发布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学生只要获得相应权限,就可以不受课堂内与课堂外的限制,在网络覆盖的区域内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学习实验课程。学生在观看课程视频、做习题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如果在线答疑不能解决,就需要带到实验课的课堂内,与教师面对面开展讨论、分析来解决。从而,既方便了学生学习,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畅问题。

(二)能够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且学习方向清晰。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实验课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学生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本课程,而且学习进度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通过课堂授课、答疑等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导向作用,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从而,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导向弱化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

(三)能够使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提高社会认可度。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既能实现实验课程学习的低成本,又增强了课程考评的严肃性,提高慕课课程的社会认可度。慕课是网络课程,提供在线学习,所以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很多学生同时学习,学生能以低成本获取知识和信息,但考评不够规范。同时,需要借助课堂考试,课堂考试是现场进行的,只要课堂考试监考严格,可以有效地杜绝考试舞弊行为。从而,既让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实验课,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考评不规范问题,提高了社会认可度。

农经专业实验课旨在加深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农业或者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具有三个特点,尤其适合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

(一)实践性。

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旨在培养学生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行政管理、农村金融、农村财会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将来能胜任涉农企业、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借助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实验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农经专业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践性。

(二)多元性。

农经专业实验课主要是依据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设置的。学生在全面掌握农经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农经专业实验课。学生需要掌握多门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农村统计学基础知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知识等。可见,本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多,具有多元性。

(三)适时性。

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日益完善与落实,农经专业的实验课必须紧跟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的调整。农经专业的实验课通常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教师需要结合我国农村当前的经济形势、现行的经济政策,编制新的实验资料,使学生利用学过的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等多门专业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涉农经济政策,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

(一)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农经专业实验课以业务操作练习为主。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练习活动可以采用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实践本位性的特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适合在线做,模拟岗位性的练习适合课堂做。针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教师可以将实验教学案例、实验练习题、学习任务单等,上传到慕课平台,学生进行在线练习,教师在线指导实训。模拟岗位性的练习可以在实验课堂上进行,教师应当现场指导实训,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设置农业企业法人、农产品营销经理、会计核算员等岗位,然后引入与农(林)业经济管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工,依据所在的岗位,进行手工业务练习。

(二)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针对学生在业务操作练习中的提问,解答疑难问题,需要兼用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这两种方式。教师可以创建在线答疑区,不限制注册人数,学生可将疑难问题提交到在线答疑区,向老师或同学求教。答疑的过程不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集体式、开放式的,问题也可以由在线的同学代为解答,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群、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答疑。针对在线答疑不能解释清楚的实验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地由主讲教师讲解,也就是借助课堂答疑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讨论活动可以采用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的特点,实验课教师可以创建在线讨论区,上传有关农业发展趋向、农村民生等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的资料,以供师生进行学习讨论,教师或相关成员要定期登录讨论区,及时关注讨论情况,发表导向性见解与评论。在线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非常便捷,即使实验课结束了,学生可以借助慕课平台上的讨论区,继续提问、交流。但这一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沟通,教学导向不够明显。如果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方式,由于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能够有效地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提供正确导向。

(四)在线测试与课堂测试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考评需要以课堂测试为主,辅以在线测试。慕课教学平台提供了在线测试功能,借助本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在线进行实验项目的练习,帮助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全部实验项目的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到网络上。“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需要同时选用传统的课堂测试方式,在课堂内安装监控设施,同时,组织教师现场监考,针对考试中的舞弊行为,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在线测试成绩以及课堂测试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汇总,得出学生的实验课成绩。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实验课程建设研究”。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随着高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入发展,教学管理成为信息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伴随mooc的出现,传统的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由于mooc教学的本质是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不应仅停留在学校建立电子信息网站、网上学历认证、无纸化办公等等方面,而且还要从开课选课、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到组织学生答疑、师生交流、批改作业、课程考试等方面实现网络化、信息化。

1mooc对传统教学管理的影响。

mooc对传统教学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备课、授课、答疑。而mooc教学实行了网络在线和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2/3教学课时安排为学生自己在线学习知识点;1/3为面授形式,即每隔一周组织次学生讨论[1].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认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利用mooc资源,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学管理应当顺应mooc的发展潮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积极探索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课堂之类的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去[2].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mooc教学是从课内转向课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课件视频完成,不局限于学习场所,可以自由选择校内和校外,使得教学方式有以前的集中式转向分散式学习,而在课堂上主要侧重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解惑等。

而在mooc教学方式中,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时间要占据整个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约有70%-90%的学习是通过非正式的课堂授课形式完成[3].而且随着mooc的发展,在美国一些高校中开始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考试,获得学习证书,可以增加学分。但在我国通过mooc的“非正式”高等教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因此,在mooc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在教学质量评价上,由于mooc的大规模发展,必然冲击大学的学校教育、班级课堂授课制度,使得传统的集中式授课逐步转向分散式的虚拟化的网络在线教学,从而使教学质量评价主体难以掌握mooc教学的全程,导致mooc教学质量评价很难开展,使得教学评价标准要与mooc教学相适应。

总体上讲,随着mooc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影响,不如教育观念、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等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mooc教学需求,迫切传统的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作为一所新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理所当然积极探索在mooc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显得更为重要。

2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专业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相比,侧重于应用性,为满足社会需要,与社会市场发展相结合,具有标准化、集体化的专业特征。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上都有纯艺术化的倾向,缺少设计教育因素。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般在大二以后画笔使用较少,但具有灵敏思维,选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做出很好的效果,过于强调绘画基础已经不适合了。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管理中,不要过分强调造型与技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教学资源缺乏。

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集中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专业,而这些专业的教育实践性很强,特别是对教学设备要求比较高。在学生扩招的过程中,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设备没有受学生的人数增加,而增加教学设备和维护的投入,导致教学设备缺乏,从而严重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2.3教学实践减少。

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导致教学实践课程减少,再加上部分任课教师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对社会市场需求缺乏灵敏,对目前的工艺流程、设计材料生疏,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生产实践存在差距。在强调素质教育,削弱专业性教育的影响下,艺术设计专业在被塑造成一种动脑不动手的专业形象。由于新生的应用型高校实验条件不具备,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长期发展下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懂材料与设计工艺,不了解用户与市场需求。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研究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

近几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升温,学前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舞跳得好,但是其舞蹈教学能力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了学前教育成效。为了培养出具有杰出专业素质,且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学前教育优秀毕业生,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会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力量。

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作为学前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与施教者,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舞蹈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1]但就现状而言,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都一味的重视各个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要求是舞蹈高难度、高欣赏度,但这却让学生的舞蹈学习走入了误区。众所周知,学前教育学生将来将要担任幼师等学前教育职业,授课的对象是少年和儿童,高难度、太过复杂或对身体机能要求过高的舞蹈,儿童们根本难以完成,而且还有很大可能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学前教育专业关于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幼儿舞蹈教学与编排能力的、有优良舞蹈素养与良好道德意识的幼儿教师,各高校应该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做出正确定位,力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园舞蹈教师。

二、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舞蹈基本功的训练。由于幼儿教师的特殊受教对象,使得幼儿舞蹈教学并不需要过高的难度和较为繁复的技术,但这并不是对幼儿教师的舞蹈能力放低了要求,幼儿舞蹈教师还是应该具备良好扎实的舞蹈基本功:

2.适当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结晶,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开设相关的民族民间舞课程,尽量将汉、藏、蒙古、维吾尔、傣五大民族舞蹈向学生进行系统地讲授,使学生明白中国舞蹈的魅力所在,然后在他们成为幼师对儿童进行教育时,也可以使儿童从小了解到我国的舞蹈文化。

3.幼儿舞蹈的学习。学前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幼儿,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舞蹈的教学活动中也应该注重幼儿舞蹈的学习,授课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关于幼儿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当前国民对于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越发地重视,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高雅素养的完善个体,而要完成这一个目标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相关工作者一定要积极进取,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研究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

2云计算环境下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优势。

2.1概念分析。

2.1.1教育信息化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主要就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字化发展模型促进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集中运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渐的转变,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结合保证了整体教学机制的变革,也实现了基础云环境的建立。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系统化的云计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将以资源管理和学习统筹化的信息服务为依托,进一步打造优化云计算教育模型[1]。

2.1.2云计算概念。

对于云计算的概念,各个官方的定义不同。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官方定义中,将云计算列为应用程序运行的特定平台,主要是根据实际用户的数据和设备进行网络设定的需求解构,并且保证运行部署和配置效能,利用物理服务器配和虚拟服务器,从而建立统一化的云计算设备体系。另外,中国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表的《云计算白皮书(2012)》将云计算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统一组织和灵活调用各种ict信息资源[2],实现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云计算综合运用分布式计算、负载均衡、虚拟资源管理等技术,借助网络建构共享的资源池,资源池由分散的资源(包括软件、应用运行平台、计算与存储等)组成。并为用户提供动态按需和可度量的服务模式,用户可使用终端设备获取资源服务。

2.2优势分析。

在教育机制中运用云计算,融合虚拟化、服务化以及有效分配的项目优势,并且能实现成本的`最低化,扩展性的最优化以及管理体系的权威化。第一,云计算环境下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的效率优势。平台的建立能最大化的保证资源的集中整合以及统一化的信息调配,实现了资源配置结构的最优化,并且无论实际的运行数据多么庞大,相应用户都能享受优质的服务体验。平台利用高效、易扩展的信息集成措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优质资源的管理效率,保证了信息化结构的优化运行,从根本上实现了整体软件结构的开发。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共享结构中,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能保证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实现科学化的知识建构模型[3]。第二,云计算环境下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的成本优势。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成本上的有效控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不仅提升了整体资源运行结构的效率,也实现了资源环境和投入成本的优化,只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基本的维护就能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第三,云计算环境下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的资源优势。在建立相应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平台的资源中选取适合于自身的内容,并且有效的共享能促进整体资源结构的优化,从根本上保证资源运行模式的顺利建立,不仅能实现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的有效切换,也能保证客户的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真正实现了资源在云端的计算机运行模式。另外,在共享结构中,无论接入方式是什么,用户只需要访问,即可享受相应的优质资源,这对于发展环境下的教育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云计算环境下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设计方案。

3.1集中分析资源平台建立的可行性。

针对云计算环境下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工作,相关的研究人员首先要针对需求建立对应的解决方案,针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其中包括经济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以及操作结构的可行性分析,通过相应的分析报告,决定运行云计算环境下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的建立与否。针对经济可行性,研究人员要保证资源共享项目中经济投入的金额和结构符合实际能力,建立的实验室云平台以及公用平台能保证运行维护资金在可接受的范围内[4]。针对技术可行性,要保证硬件开发工作的完成,才能建立相应的云计算平台,研究人员可以利用php技术、.net技术以及svn技术,进行开发和管理。针对操作可行性,设计人员要对基础的运行环境和情况建立对应的管理预案,若是平台的访问共享操作顺畅,接入网络后能实现有效的平台运行,就能保证操作可行性。

3.2集中建立资源平台的功能结构。

在构建基本的平台功能框架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保证资源的开放性以及共享性,落实服务和学习互补的资源模型,真正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资源平台模块,在功能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根据个性化需求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常规化管理功能模块,其中包括词条搜索、热门信息标签设计、优质资源文件的推送、资源文件的上传和下载以及共享转发等,在实际功能结构建立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借鉴有效的平台结构模式,在常规化管理和项目管理措施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保证整体项目符合实际学生的基本需求,并且保证内容能得到有效的动态化管理[5]。

3.3集中搭建有效的云平台模式。

在搭建工作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设计人员要根据构建实验室来完成云计算平台的有效搭建,并且保证相应的实际运行内容符合项目的基本框架。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构建云计算平台实验室的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集中关注云计算平台的选择问题,要保证自行构建实验室云计算平台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数量集成,可以利用公共云服务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开展。目前,运行机制比较完善的有:谷歌云,简称gae,不仅能提供有效的开发组件,也能减少维护和管理服务。新浪云,简称sae,利用webservicepool实现协作共享以及功能开发,用户可有效的规避服务扩容问题[6]。总之,在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以基本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建立符合学情的基础模型,完善云计算平台的同时,推动整体教学环境的改良。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云计算环境下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针对化的平台结构,保证整体教育资源项目的科学化配置,保证信息更新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完整性,真正助力区域职业教育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武佳宁.云计算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5,17(07):74~76,80.

[2]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云计算白皮书[r].2012。

[3]王凤领.云计算环境下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年会论文集[c].2014:53~58.

[4]王凤领.云计算环境下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7(08):90~94.

[5]李钰.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22(09):169,171.

[6]于海霞,王凤领,丁康健等.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3,29(06):39~42.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随着新时期以来的工业革命发展,互联网也逐步走进普通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聊天,视频,看新闻、电影或者电视剧等等。但是,互联网的研发初衷还是为了方便全世界人们的交流,为了让我们能够在电脑上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的知识和科技。从开始,美国开始了在全世界的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引发了慕课热。我们教育工作人员如何看待并应对这样的挑战也成为了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给出了慕课的含义,其次列举了在慕课背景下的我国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现状,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将环境艺术教学融入慕课的路径及方法。

我们的时代是很开放的时代,我们通过互联网不仅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发生的大事,也吸收到了外国的优秀的知识和技术。之前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也不能进步和发展的,我们必须要将自己融身于时代进步的大潮流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1.慕课的内涵。

慕课源于2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自己的课程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这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积极响应,,我国的几个著名的大学也加入其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免费并且优秀的学习资源。慕课不分人种,不分民族,不限制年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只要你想学习就能够在网上学。慕课是很大规模的,他允许全世界的人学习,慕课是开放的,与此同时慕课的质量也是可以保证的,他的水准还是很高的。

2.慕课背景下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1)环境艺术专业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足。虽然国际上慕课教学已经很流行了,但是实际上我国除了那些像北京大学那样的名牌大学,普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的意识还很欠缺。我国的大学分布在各个城市,有的在西部,有的在发达地区。另外,我国作为学者进行对外交流的老师也都来自985和211这样的大学高校,那些普通大学的`教师很难有机会走出来看看当今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够,教师也就很难去引导学融入慕课。

(2)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资源支持缺乏,不能真正的融入慕课。慕课采取的是在互联网上的授课模式,他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有电脑,有网络。但是我国目前一些学校的配置资源欠缺,教师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慕课的学习之中。

(3)教师自己投入慕课建设的积极性有限。虽然,目前我们已经看到慕课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还是很难投入到慕课的大潮流中去。慕课让教师将自己的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并同时让全世界的人来学习和交流,但是我们看到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他们都认为学习环境设计需要的是课本上的理论以及自己的一点创造,不用再去浪费时间看别人的成果。这就使得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注重自己身边的资源,不长远去看。

3.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融入慕课的路径。

(1)教师要充分认识慕课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并积极的将自己和学生带入到慕课这个大家庭中去。我们教师是学习的引路人,我们必须时刻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环境艺术专业注重要的是设计理念,是创新。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把学生拉进其中,让学生与全世界的优秀的人在一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

(2)教学资源要保证。硬件设施只有齐全了,才能保证老师和学生有条件去学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配置电脑,让老师在上课时就能带动学生进入慕课之中学习。另外,我们学校可以安装开放的网络,让学生不管是在宿舍,还是在食堂都能够随时随地进入慕课进行学习。

(3)教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慕课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我们环境专业主要的是靠创造力,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找答案。学生的自制力不是很高,因此有时候需要教师来积极的引导。

(4)教师也不能盲目的追寻慕课的脚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按照实际的教学计划来走,不能完全的让学生在网上学习。虽然现在网络的慕课的发展很快,但是他还是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师。环境艺术专业主要还理论联系实际,他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慕课中的教师不能完全的服务一个人,但是我们实际中的教师就可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实际教学和慕课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其实验教学可将运动生理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衔接,起着对知识与能力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运动生理学学位课程的教学实效。通过对黑龙江省内高校,即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和牡丹江大学的体育硕士研究生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开展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运动生理学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析和梳理。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提出按照不同专业,构建与培养目标相符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期提高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效能,提高各专业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院校运动生理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未实现独立设课。

通过对各高校体育硕士生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发现哈尔滨体育学院等部分高校的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仍沿袭本科教学阶段的实验教学模式,即依附于理論课教学,未独立设课。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而运动生理学作为体育硕士生的学位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研究生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比重应提高并实现独立设课,方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符。

2.部分院校设立的运动生理学实验项目未能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通过对培养方案中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对所设运动生理学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所涉及技能和实验所需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在业务培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部分院校运动生理学所设实验项目不能达到其课程目标的要求。研究生阶段,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内容需增加研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3.部分院校运动生理学实验设施相对简陋。

一些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由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等专业没有被列为优先发展的专业,运动生理学实验室硬件投入相对较少,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开设实验课。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和牡丹江大学两所学校设置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比例偏少,其教学大纲中均只设立4学时实验内容,分别占运动生理学总学时8%和13%,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为学位课程的运动生理学教学质量。

4.大部分院校未分专业进行差别化教学。

为增强体育硕士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应力求其学业内容设置与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相适应。运动生理学设立的实验项目应符合其研究领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即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个性化的实验课程内容,而非千篇一律。调查发现,省内体育高校的运动生理学均未能按分专业设立实验课程内容,实验课仍是各专业方向学生共同授课。这种教学形式不利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自己专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知识构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分专业差异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强化运动生理学实验课地位,实现独立设课。

运动生理学作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等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应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重新编纂统一的'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通过制定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内容设置应体现运动生理学实验课在研究生课程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的突出地位,并增加实验教学总教学时数,建议至少30学时为宜,以确保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议四所院校共同编写突出北方院校特色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等硕士研究生的运动生理学实验教材,适当提高实验技能考核的学分比例,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整合其他生物学科实验内容为生物学科综合实验课。

由于生物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跨越学科界限等特点突出,可以打破课程界限,以运动生理学为依托,将运动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康复医学、分子遗传学概论、自由基生物医学概论、应用解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应用、医务监督与机能评价、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等生物学科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生物学科综合实验课。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制定方案、动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项目,达到拓展专业或研究方向以外知识面及提高实验技能的目标。

3.依照业务培养要求,进行分专业差异化教学。

根据各生物学科实验课程中所设实验项目的目的、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各实验项目所涉及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结合其在不同专业体育硕士生业务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将生物学科综合实验课程总体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选做实验及创新实验四类。其中专业实验、选做实验及创新实验要结合不同专业研究生业务培养要求进行个性化设置。这种分专业差异化实验教学,既可保证不同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又能在有限学时内突出专业方向特点,培养特色鲜明、特长突出的专门体育人才。

三、尚需解决的问题。

1.提高对学位课程地位的认识,加大实验设施投入。

部分院校由于实验设施、实验器材简陋,限制了实验课的开设,导致设置的实验项目不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从而影响实验教学实效。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提高对运动生理学学位课程在体育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克服困难,加大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的投入,改善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条件,提高实验课教学实效,以确保体育研究生培养质量。

2.改善运动生理学实验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黑龙江省内的四所院校运动生理学师资数量总体偏少,四所院校专职实验教师空缺,均只设有实验员,由理论课教师兼职实验教师,这种现状不利于实验课教学的开展。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情况更为突出,部分学校只有1名专职运动生理学教师,严重影响师资的梯队建设和运动生理学教学的长远发展。实验教师数量不足将无法实现分专业差异化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运动生理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运动生理学实验课分专业差异化实验教学的前提。

3.探讨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共享机制。

为解决部分院校因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施、实验器材简陋的现实困难,可以探索实现同一城市校际间实验资源共享,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能。如一些学校设立的研究性实验项目和个别新增实验项目所需实验器材或设备可探讨能否通过建立一定机制,与其他体育院校或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予以解决。一些综合性院校的师资不足等突出矛盾亦可通过寻求与师资条件较好专科体育院校建立有效合作办学机制等方法予以解决。

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应改变原有不分专业,统一授课的模式,按照专业不同、业务培养目标不同,创建不同实验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差别化教学,以提高运动生理学学位课程的教学实效。实验设施相对简陋、师资力量不足的院校应提高对运动生理学学位课程地位的认识,增加软硬件投入,确保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建议将运动生理学实验课内容与其他相关生物学科实验内容整合为生物学科综合实验,实现独立设课。

参考文献:

[1]赵文艳,魏亚茹等.哈尔滨市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學报.2013,(04).

[2]黄庆煌.关于体育学科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3]陆亨伯,李建设,刘健等.我国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03).

[4]彭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验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5]冯明荣.论创新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的角色实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4).

[6]姜涛,黄海.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5).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为了增加学生们学习erp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依照信息管理专业特点,设计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测试教学四位一体的慕课课堂教学模式。erp慕课课程建立在四大模块基础上,相互交融,贯穿始终。

一、erp教学内容设定。

(一)erp理论教学设计。

理论知识仍然是erp教学的基础,在理论课授课时不能再采取以往按照书本内容一个知识点接连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介绍,必须要让学生们理解知识点背后的原理,企业经营管理作为erp课程的前驱课程,是学生们对于erp进行深入学习的知识储备。

因此我院将erp沙盘演练在课程学习初期进行了项目引导式介绍,学生们在学习沙盘的时候体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再像以往被动而生疏,他们会主动地去解决沙盘演练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地思考原理及方案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的转换。

过去,我院信管专业选择的授课用书是纯理论性质的教材《erp原理与应用》,书中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详细介绍,例如mrp计划的编制,流程的`设定等。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非常不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在我们采用软件植入教学中后,我们改选了与软件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实验教程》等书,此类书籍与软件使用内容同步,同时教师非常容易将知识点嵌入其中,形成边讲边练,边理解边操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模块内容交织融合,相辅相成。

erp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院设立的方向主要分为三类,即erp原理教学,erp用友u872系统软件演练,erp沙盘公司模拟经营训练。之前的教学方法是先进行原理教学,然后让学生们进入实验室进行软件训练,最后再练习物理沙盘。

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们经常学习理论知识进入下一阶段进行训练时,很多内容已经忘记或者说不明白知识点应该恰到好处的用在哪里,当学生们突然上机操作时会感到力不从心。沙盘教学时亦是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因此我院在课改之后,力求将三类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再是单纯完成某一模块的教学。

(四)erp慕课课堂的建立。

由于erp知识体系复杂,交叉知识点较多,在erp慕课课堂我们建立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体系不同于书本上的通篇文字定义,我们将每一章节由一个项目引入,通过项目的层层深入分别解释相关知识点,在需要着重理解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我们穿插了flash动画等模式进行解析,学生们可以很快地将知识点消化吸收。

二、erp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在早期的erp教学中,《erp原理与应用》采用的是4:2的教学模式,即四节理论课后加两节实验课对应练习,教学中学生们由于学习理论知识过长而实践锻炼的时间过短,导致学习效率较低。课改之后我们将erp的所有教学内容全部移至机房,边讲边练,学生们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同时也将随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学院向已经毕业的学生做了调查,目前很多学生在从事erp方面工作时,使用的软件并不是单一的,因此实验室以用友u872为主要教学软件,同时也融入了金蝶等软件等系统,让学生们从多个系统中吸收长处,为今后的系统设计与规划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考核方面,也不采用过去期末单一的笔试方法,课改之后采用的是在学期中每阶段学习完成之后进行个人测试评分及小组综合报告评分,再加上学期末的认证考试成绩统一计算学生们的成绩,这样对学生们平时所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的评分。

(二)erp考核体系慕课课堂的建立。

初期单一的纯理论式考核体系局限性很大,erp的操作精髓部分完全不在考核范围之内,进行课改初期我们引进了erp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的认证考试,同时在平时又融入了小组讨论及大作业等多种考核方式,效果不错,但是由于u8软件使用对于运行环境等有很高的要求,不是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复习,因此我们提出了在erp慕课课堂建立第二个模块—erp考核体系,考核体系不仅包含对erp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的梳理,同时也包含了各个项目的操作要点,学生们课后可以直接进入慕课课堂随时随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及复习,操作方便。

(三)erp竞赛激励体制下的慕课模块。

erp的竞赛体系是多模式且变化多样的,可以真正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各级各类竞赛可以让学生们从兄弟院校之间找出差距,抓差补缺。

在竞赛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但是,由于赛事的特殊性,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很多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参加竞赛,为了扩大竞赛的普及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竞赛,增强紧迫感。我们设计了erp竞赛慕课环节,在慕课体系下,我们融入竞赛课程体系,环节包含竞赛场景及花絮,历届竞赛试题及操作解析,另外,我们设计了俱乐部竞技,这里你可以遨游驰骋,天南地北拼网赛,实时、快捷、方便。

三、erp教学建设融合。

erp的内容体系涉及面较广,如果将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落在个别教师身上,势必出现面广但深度不能进一步拓展的现象。

教学团队中,我们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上力争做到一至两名资深教师,这样每位教师都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本环节的教学任务,并进行深层次的拓展。

在学习前,需要设计预习环节体系课程,由先前的知识作为铺垫引导,方便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其次,正式学习课程体系中重难点除贯穿基本视频之外,又添加flash动画辅助教学,闯关小游戏等,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只有通过第一关才能进入第二关,通关后才能继续闯关,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将同学们的自我学习时间调整到灵活机动,使得在课堂上没有扎实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反复学习。

由于我们的水平局限性,erp四位一体的慕课课堂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期待着更多高水平院校师生的加入,可以和更多的高等学府进行交流。

共同进步。在慕课课堂完善后,学院将加大混合课堂即融入慕课课堂的网络在线学习教室,将有更多的师生会在慕课课堂中受益,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相互融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设置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我们针对在生物医学工程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目前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目前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实验课程的教学处于辅助理论教学的地位,实验课程成绩仅占课程总成绩的20%左右,因此很多学生存在着较为重视理论课程,而对实验课程较轻视的现象。长此以往的结果就会使得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目前的实验课教学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很多数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实验步骤机械地操作,对实验的原理不能够充分理解。再次,目前实验课的教学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尽相同,在规定的实验课的时间内,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会较好的完成实验内容,而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差的额学生到了下课时间并不能顺利的完成实验任务。目前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得不管本次实验完成与否,学生都要离开实验室,而下次实验课又会开始新的实验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方法探讨赵晓磊齐秋菊霍旭阳*吉林医药学院吉林13郭春超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吉林132013容,从而导致动手能力差的同学对实验课逐渐失去了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我们并没有达到开设实验课的目的。

2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课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生物医学专业实验课设置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验教学的目的的要求,对本专业的实验课教学考核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实验室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2.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不断的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强调实验内容的综合性,注重各学科之间交叉的特点,从而将实验内容分为础实验训练阶段、综合应用实验阶段和创新设计型实验阶段。减少以验证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性实验的比例,在基础试验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主要目的并进一步巩固理论课上的知识点;相应的增设综合应用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的实验。在这类实验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提供给学生实验的任务和要求,并给出一些相关的电路和参考资料,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目前我校生物医学专业的实验课都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综合应用性实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2.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为了使学生在实验课上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轻视实验课的现状,因此就要求指导老师要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在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应在一部分的专业课程中将实验课独立出来,改变实验教学通常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更多发挥主动性的条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适合各门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适当提高实验课成绩在总成绩所占的比重,并结合学生在整个实验的`过程的表现,包括对实验的预习,实验的操作,实验的结果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都记入学生的实验成绩当中,从而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3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实验室作为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我校的教学资源,设立各门课程的固定实验室,如电子实验室、医学仪器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等。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有固定的实验小组和实验台。将各班学生进行,每组都有固定的实验,这样有利于实验教师对每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验室的器材与设备的管理。同时建立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通过预约的方式使用实验室,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欲做的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和资料并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师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给以相应的指导,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并进一步减少传统实验课所带来的缺陷。

3小结。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以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不断的对实验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时间才能够,提高实验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培养具备医工结合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3]陈凌霄.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方式之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中慕课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育的国际化,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机遇。文章针对慕课模式的发展对高职教育影响进行分析,着重对高职教育中市场营销专业中慕课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深入分析教学模式和教学困境,以此建构慕课模式理念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慕课;mooc;建构。

一、慕课特点概述。

(一)规模化。

慕课课程平台对注册人数、参与者、年龄、学历、性别等等都没有严格限制。只需要在电脑上注册,便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免费完整的教学体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趣味化。

慕课教学的视频时间一般为5-15分钟,类似于微课,尽管慕课视频时间较短,但每个视频具有突出的教学重难点,视频与视频之间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且视频中含有一些必要回答的问题,同闯关相似,问题答对方可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遇到其他问题,可向慕课学习中的学习论坛求助。最后,留有一小部分的时间由老师给学生解答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该课程设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交互化。

成立学习论坛,论坛由课程网站牵头,由教师、学生自主成立,并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和讨论平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当依据慕课特点,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考核进行分析,进而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中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慕课模式给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带来的挑战。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困境。

基于网络时代下信息碎片化这一背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能够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单向知识的传输,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融合,将信息化与市场营销专业进行有机融合。现如今,教学理念需要积极转向价值传播和对文化的认同上,不断积极拓宽学生个体的价值认同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地传播环境。当今,在慕课的深入发展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慕课教程。此外,《教育信息发展规划》中提高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促进高等教育的优质化,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的资源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我国慕课发展现状来看,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资源共享、共赢局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加上高校之间交流甚少,使得优质资源范围较为狭窄,难以实现共享。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面临困境。

慕课这一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普林斯基曾将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的特点定位成“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他们出生在数字化的年代,天生适应数字化,但是绝大部分的慕课教师生于1980年之前,他们成长在非数字时代,经过后天努力的.学习才适应了新技术。可以说,对他们而言,自身对数字时代有种莫名的距离感。比如录制视频费时费力,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慕课的应用,能够使得市场营销专业课真正运行,还可以改变教学体制,使得部分教师的授课需求减少。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慕课课程建设思路。

(一)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市场营销实务课程。

首先,在课程开发上,关注网络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开发符合慕课特点的网络课程,并且适当给予学生精细化的学习体验。此外,在借鉴上,重视慕课教学理念、内容组织及授课形式的变化,围绕职业教育理念,将营销工作进行任务分解,针对市场营销环境、策划、产品定位、传播等问题拟定案例教学驱动,构建新知识体系的完整课程。最后,选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试点,制定教材、大纲,实施开展网上教学、答疑、评价,并针对教学反馈对慕课内容进行改进,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有效性、有用性价值。

(二)建设“消费行为”

慕课,以翻转课堂为切入点慕课课程中翻转教学特点较为鲜明,并且在互联网的条件下,翻转课程具有实施的可行性。营销专业学生可利用优质的互联网资源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摒弃单纯依靠授课教师去获得知识的形式。翻转课堂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更多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结合市场营销课程的需求,以“消费者行为分析”为试点,开发消费行为慕课,采用课程团队授课方式,在mooc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注重教学视频的创建,将课程重点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小部分,制作成小视频,方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积极组织课题活动,将学习内容通过网络课堂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应用好所学内容。

(三)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慕课和网络公开课相比,其互动性更强。采用慕课教学,课堂教学不再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理论部分的内容制作成为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此外,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互动、探讨、分享。市场营销专业中《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部分内容较多,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引进慕课教学,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视频、在线完成作业、开展网络指导等形式完成理论学习,并且及时进行社会调查,完成教学内容。总的来说,慕课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可有效地促进传统教学的反思,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小梅,李林.台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j].世界教育信息,2014(6)。

[2]郭富平.美国在线课程的评价原则及启示[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4)。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mooc平台具有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平台,在大数据下广泛在学习与云资源背景下的知识共享三大特征[4].本文主要从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视角探讨mooc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3.1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翻转课堂。

mooc课程中的微视频使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实现变得容易,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是由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利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视频,通过网络传递,解决了缺课学生无法正常学习的困惑[5].mooc课程可以实现课前学习、课中交流、课后反馈与评价等翻转课堂,这种视频教学实现课前学习,课中互动交流,课后反馈与评价等翻转模式。翻转课堂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知识传授和内化进行翻转,其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中缩短授课时间,增加师生互动活动时间,加强学习活动的真实情景教学,再互动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个性制定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制定适合应用型高校学生差异化学习计划。

3.2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双师型师资缺少,需要共享。而mooc平台能实现优秀师资共享,mooc课程建设中组建以名师为支撑的教学团队,实现优质化大规模网络课程的有效建设,让教学团队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广大师生能共享名师团队创造的教学成果。

另外,应用型高校教师本身也可以转变为课程建设组员,通过研究应用型高校课程特点、学生心理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提升教师整体素养。

这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原有艺术设计专业师资体系,让传统以办公室空间为主的师资圈变为以网络空间为核心的师资云平台。

3.3建立艺术设计专业mooc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生成性是实践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mooc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没有界定,学习知识内容丰富。从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为主的思维考虑,mooch课程不仅强调源知识内容的传授和理解,还注重实践素养的培养,mooc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因此,mooc让学习者在知识与技术生成中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而解决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技能的偏重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同时,mooc课程资源通过以源知识作为探究学习的动力点,激发学生在网络化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思维、新内容与新观点,这些都将成为网络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新资源。

3.4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

应用型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以课程管理为主,以学校教务处为管理核心机构,各个院系教务办公为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管理主次分明,但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去核心化强社会化”的特性。通过mooc平台,可以将“非核心”教学组织社会化。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设有思政部或类似部门,通过mooc平台选择共享性与社会化应用,可以解决“非核心”课程教学师资的专业发展问题,也可以使教务处实现“组织更加专注于教学业务管理”.所以,mooc可以先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管理的进行变革,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和课程呈现方式,实现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重构。

总之,利用mooc平台进行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变革与创新,把艺术设计专业管理者、组织者与学习者等沉浸于复杂网络环境中,通过翻转课堂、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等技术结合相关移动终端,建构具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mooc教学管理模式,给广大师生提供泛在化、个性化、联通性、生成性的微教学空间,并在新型教学空间中进行开放式、协作式互动,实现师生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应用型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更加精细、准确、开放与有效,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2]陆昉.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eb/ol].

[5]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本文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理论课的教学情况,针对目前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实验课进行了探讨,目的是改进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概况

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

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0周左右。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策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4.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吉林]吉林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

[广东]华南农业大学

[山东]山东农业大学

[浙江]浙江财经学院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江苏]扬州大学

[山西]山西财经大学

[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农业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

[贵州]贵州大学

[新疆]石河子大学

[吉林]延边大学

[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

[湖南]湖南农业大学

[四川]四川农业大学

[河南]河南财经学院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林业大学

[江西]江西农业大学

[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浙江]浙江林学院

[甘肃]兰州商学院

[辽宁]大连水产学院

[天津]天津农学院

[北京]北京农学院

[吉林]吉林农业大学

[山西]山西农业大学

[宁夏]宁夏大学

[云南]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西南林学院

[辽宁]沈阳农业大学

[黑龙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上海]上海水产大学

[甘肃]甘肃农业大学

[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海南]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新疆]新疆农业大学

[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新疆]塔里木大学

[山西]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自我

尊敬的领导:您好!真诚地感谢您拨冗审阅我的自荐材料。我是扬州大学经济学院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即将于20xx年6月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顺利毕业。得知贵单位在招聘人才,我心怀真诚和数十年寒窗所学,毛遂自荐。扬州大学是江苏省重点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全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非浅。三年多来,在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及个人努力下,我扎实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即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相关理论,同时还学习了统计学、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及其他奖学金。较早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省计算机二级。可以熟练操作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课余时间我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以增加我知识储备的宽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我深知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小篇为大家收集)我注重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在大学期间我一直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曾任先后班级班长(两届)、系学生会主席(两届)、经济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等,组织参与过多场大型活动。在此过程中,我的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策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铸就了我稳重踏实、执著真诚的品格。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称号。另外我曾利用暑假在多家企事业单位实习的经历,培养了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我兴趣广泛,喜爱阅读政治、财经动态等新闻,喜爱听音乐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强健体魄,陶冶身心。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扬州大学培养了我“求是、求实、求新、求精”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祝愿领导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本专业就业领域包括:镇企业、农村基层政府部门、市场中介组织、涉农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等工作,也可以进入大中型农牧企业和食品加工贸易企业、与农业和食品产业有关的金融投资、流通贸易、加工运输、科技开发、新闻传媒、咨询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农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建筑/建材/工程;。

2房地产;。

3农/林/牧/渔;。

4互联网/电子商务;。

5新能源。

毕业后主要在销售主管、总工程师、市场销售助理等岗位工作,大致如下:

1销售主管;。

2总工程师;。

3市场销售助理;。

4销售助理。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专业培养模式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培养模式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能否顺利发展。专业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原则才具有生命力。因而,不同的办学区域、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培养层次以及不同的服务面向等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我们主动适应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为贵州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贵州教育的投入会逐步加大,对地方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各项事业有序展开,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办学质量,为西部大开发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显得非常迫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为此,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人才的机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无疑具有重大的责任与义务,必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这就为农经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须调整改革、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促进学科健康、协调发展,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

我们根据国家教育部21世纪人才培养的计划,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多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以及贵州经济的发展为指导原则对农林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充分考虑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研究,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地方人才需求。二是及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补充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课程。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加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推广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农村、农业职能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畅谈式教学方式,畅谈式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而且学生们能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3.丰富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普定县、纳雍县,构建起了假期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三者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假期社会实践强调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调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实习强调课程内容在现实中的应用,毕业实习则主要承接社会提供的研究课题。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课题,先后带领学生深入贵州省20多个县、市、区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调查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在传授一般知识的同时,更具有针对性。

4.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在力争国家社课题、省部级课题和地方政府、企业课题,一方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以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参加课题调查、科研,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提前参与科研活动,及早适应创新环境。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通过科研活动,提倡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拔尖的育人环境。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利用与地方各部门的相关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及地方的各种规划及实践项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专家顾问。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管理人员及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进行学术讲座,担任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攻读学位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责任心强、科研能力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促进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的发展。

三、结语。

经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我们总结为本科教育独具特色的四子模式:即学生要受到脑瓜子教育,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要受笔杆子的训练,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受嘴巴子训练,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受键盘子训练,学生不仅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为了强化上述四子能力,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一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选择上,尽量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地方的需要与自己的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杜绝空谈;二是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利用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开展指导与评比工作,将学生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社会实践环节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多赢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仅有的两次全国性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比中,获一等奖1篇2人,二等奖2篇4人,三等奖3篇3人,优秀奖17篇24人;获奖调查报告篇数分别占全省的100%、100%、75%和75%。毕业实习先后承担了三都县、贵阳市、普定县等20多个地县单位的农业经济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九五、十五、十一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项目规划等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是开展演讲比赛,每个学年举行一次,要求以班为参赛单位,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队,再在全系范围内进行淘汰赛,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四是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要求副教授以上教师每年为学生举行一次以上学术讲座。通过上述办法,使本专业学生的四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毕业后也很快适应了承担的工作。

用人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好,综合表现为政治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开拓进取,勤奋求实。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骨干力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在省内外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正在做出各自的贡献。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且稳定的发展“,三农”问题历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凸显出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其中农林经济管理是“三农”的重要环节。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管理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的是,农林经济管理显著促进了我国服务三农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高效、稳定发展。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农业扶持政策,但是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显然滞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但是显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城市,为此大部分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地区进行农村建设;其次我国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政府并没有专项的扶持资金支持,另外我国农林经济在现代化的工艺方面缺乏先进技术,进而相对来说,农林经济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

本文针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完善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农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涉及到林业、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极多,例如自然条件、市场经济等条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结构逐步调整,我国的农林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然而我国农林经济依旧缺乏核心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当前的大部分地区的农林种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集约化管理规模;其次我国的农林种植产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种植技术;最后当前我国的农林种植的工作效率较低,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空间狭小。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其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进程务工,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农林经济发展缺乏直接劳动力。

显然,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政策的漏洞导致农林经济发展滞后,农林经济难以产生整体的经济带动效应。

(三)政府资金投入以及人才缺陷。

我国农村地区的政策没有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与劳动力的相互协调发展模式;其次我国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缺乏一方面是相对来说专业人才真正从事农林经济管理较少其次农林经济管理政策没有吸引到专业人才投入经济建设。

(一)深化科教兴农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部分的农林存在分散性较强的特点,为此难以从根本上对辖区内的农林现代化工艺进行有效的提升与改进,为此本文建议将部分农林经济建设为榜样点,以其为基准,以其为农林经济发展典型,将农林经济发展的经验由农村地区大量普及,进而有效的提升核心竞争力。

广大农村群众在认识到自身具备的致富优势后,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劳动力进程务工的现象,另外要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剩余闲置土地的利用,加强进一步的宣传教育,强化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以发展农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核心,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财政补贴,加强农林人才培养。

针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资金投入较低以及人才培养的问题,本文建议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农林经济的融资渠道,通过社会上全方位的融资渠道投入到农林地区的经济建设;其次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农林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本文建议相关部门建议农林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专项基金;最后对于农林地区的经济建设来说,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加强农林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1.1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

在我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

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只有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将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

农作物有各自的生长时间,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农作物的“时间差”、“空间差”进行科学搭配和组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模式。

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将种植业、养殖业、环境绿化及商贸、观光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链,倡导“都市农业”。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专业设置上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已经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

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此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

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虽然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

因此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

在市场经济下,学科设置应当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学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要有自己本学科的特色,又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内容。

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哪个学科通过了国家的评估,就会获得国家的资金的支持,在同行业之间,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是参与竞争的法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中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农林经济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此专业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且是一个在研究发展中与社会学、法学、人口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比较好的学科。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是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如山区、林区、牧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问题以及发展政策。

工商管理是管理学大类中与现代企业结合最紧密的一个一级学科。会计学专业解决公司财务问题,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解释新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问题,企业管理专业解决企业的组织构成问题,现代公司管理的三大部分,全都包含在工商管理这个一级学科内。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

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

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

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

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

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

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

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

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

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

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

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宇丹,刘宇虹.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04)。

[2]苏红伟.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3)。

[3]徐秀英,付双双.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05)。

[4]毕红霞,薛兴利,厉昌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03)。

[5]刘纯龙,张世凤,吕晨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4(04)。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原先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两个本科专业,我国调整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两个本科专业调整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共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全面照搬前苏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管理理论与知识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林学科的特点设置,两方面的知识都会有所涉及。但由于农林各类院校的特点及教学资源不同,一般农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而林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林业经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了调整,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征来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与林业经济管理两方面知识和内容,但各农业院校或林业院校普遍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整体性。农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很少涉及林业经济管理的内容;而林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以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又很少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各农林院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各自为政,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另外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由于长期以来实施专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虽然近年来不断调整改革,但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课程设置上传授知识性的课程较多,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专业主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先进统一的教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随意性很大,虽然同开设一门课,但各学校教学内容差别很大,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课教材滞后问题十分突出,专业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及新的农林科技成果等难以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专业教材信息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例如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学”,目前在全国没有一本统一的`能反映21世纪林业经济学科发展前沿内容的专业课教材,专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三)有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虽然各农林院校都在努力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但各院校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不够,滞后于社会实践。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仍偏重于林木生产经营和木材加工利用,轻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内容,脱离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生产建设实际,一些反映新时代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新举措、新方法没有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之中。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呆板,专业课程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综合性课程设计以及利用cai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提高和拓展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出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由过去的“培养能在农业(或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调整为“培养能在各类农林业及相近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应用人才”。为适应这一目标定位的调整,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安排、实习实验内容的增加、配套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又要体现专业的特点。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合理,使农林经济管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参考近年来农林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可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识教育课(含文化素质课与科技基础课);第二层次为学科基础课(含经济管理类基础课与农林特色学科基础课);第三层次为专业特色课(含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与林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为了保持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中必修课应该占到一定比例,必修课应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为发挥农林院校各自的优势,突出农林专业特色,农业高等院校和林业高等院校开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上可以有所区别,建议采取以下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改革还要努力使各门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化、课程内容整合衔接的合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可以兼顾学习者个人需要、兴趣的选择,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考虑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间断。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部分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要有外文文献阅读课、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类课程等。通过以上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训练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具备专业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可以适当考虑本专业及相近专业考研的需要,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与考研知识的衔接,增强专业教育的延续性。

(三)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科指导委员应定期召开全国专业学术会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各农林院校联合编写农林经济管理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特色系列统编教材,减少各农林院校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形式也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打破过去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要有图文并茂的基本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多媒体及cai软件、幻灯片、录相片、电化、电子教材等。

(四)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实现整体优化。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改革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的原则,要及时吸收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删除那些脱离实际、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比较适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整体优化。要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量巨大、知识不断更新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正确把握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有足够的余地,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加大选修课备选范围,根据学生职业趋向选择模块。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各学校应配备专业导师,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趋向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职业趋向可以分为科学研究型、行政管理型和专业管理型三种类型,相对应的选修课也分为三个模块,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选择选修课,以适应未来不同职业的需要。

(六)改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p—是大力进行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的开发研究和制作使用,使专业课教学中也能适当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二是尽量多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努力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各农林院校应建立鼓励开发研究、制作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和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制度,推进教学手段改革,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抓好教学法的研究工作,认真总结和采用过去已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方法,杜绝“填鸭式”,多采用启发式。要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1]。其次,在教学形式上要把学生预习、查阅资料、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实习实验模拟操作、课程设计、专家讲座及论坛等合理安排;在传授知识方面,是采取口头讲述还是利用cai和多媒体组织教学,要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出发,加以选择。由于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各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需要灵活掌握。

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是这一发展的最直观体现。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向来是其工作的难点所在,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划分为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等三个阶段,希望这一人才培养阶段的划分能够为我国相关院校教学工作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启发。

1.制订专业培养目标。

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阶段中,其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专业制定,可以说这一培养阶段主要是为了明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的方向与目的。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学来说,其本身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才培养与训练过程,这就使得一般高等院校想要真正较高质量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保证自身拥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这一计划需要包括规划性、可实施性的教学指导文件,并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细分化,这样才能够较好的满足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为了保证第一阶段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具体来说,在这一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阶段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提供专业教师与教学条件,并依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开展高质量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这一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互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相关学生的职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相关计划,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真正达成第一阶段设置的教学目标。

3.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教学评价和技能鉴定,其主要是为了验证上两个阶段的真实发挥效果。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再好的计划与策略,也需要通过验证才能够确定其有效性,所以相关高等院校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效果考察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较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而在学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中,相关院校可以采用专业岗位操作技能验证的方式,对学生在真实岗位中专业技能的发挥情况进行鉴定,这样自然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阶段的任务要求,保证相关高等院校真正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对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产生了较为直观的认知,而结合这一认知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为相关高等院校带来一定启发。

1.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相关高等院校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得到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针对性、应用性和超前性的支持。由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建立集中与分散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循环教学培养模式,这一循环教学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对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应用的循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身所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自然就能够较好的保证这一教学的整体效果。

2.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除了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也是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浓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技能、身心教育并重的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在浓缩理论教学这样设计理念的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进行恰当而有效的压缩,这一压缩需要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课程数量与课时数量的显著降低,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教训内容的重复;而在强化实践技能这一教学课程体系的的设计理念影响下,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增加自身实践课程,并同时增加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这样才能够较好的保证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在身心教育并重这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设计理念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将育人放到与教书并重的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教学方式设计。

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设计中,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科研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设计理念,而根据这一设计理念,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就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这自然也就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在方法训练这一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以及思维方法进行培养;而在能力培养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发展能力;而在科研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使学生接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最前沿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教学设计。

上文中笔者曾提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高等院校必须对这一教学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进行较好的设计,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将实践教学设计为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等三个教学环节。(1)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在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第一环节中,这一环节学生经济管理相关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实现,而在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教学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实现从理论课程开始与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的教学形式。在从理论课程开始的专业技能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而从实际应用需求开始的技能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经济管理相关技能,这两方面教学的结合,就能够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自然就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目标。(2)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深化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这一环节需要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而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模拟实习、应用实习和综合实验。具体来说,相关高等院校在这一教学环节除了开展具体的主干课程教学外,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各类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其中灵活结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的仿真实训教学能够在这一时期发挥较好的应用效果,这点需要相关高等院校予以重视。(3)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管理相关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中各类企业的需求。具体来说,在这一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高等院校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复合、拓展和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前掌握较为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相关高等院校需要较高质量的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案例分析”课程、“顾客关系管理”课程,通过这一系列实践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而高等院校也就真正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中高等院校采用感知认知、体验实践、应用创新的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结合这一论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于相关高等院校的重要性,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相关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3]何京蓉,冉建宇,陈梅.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a].华中师范大学.

[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5]贾立锋.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

[6]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现在农林经济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完善,但是农林经济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农林经济管理的问题所在,根据国家对农林经济制定的法规和政策,不断的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农林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提高。

作为一个农业强国,农林经济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林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国在农业发展在不断加强和提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和农业强国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分析发现我国的农林业种植土地面积比较广阔,但是分布比较分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农民在工作时还是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很多新型的农业机械设备由于农业地区比较落后不能够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大部分的农村人员都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村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

这样的结果导致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增大,对城市和农村建设都有很大的影响。提高农村经济的管理,根据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解决农村人口生活压力大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重要问题。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农林技术中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加快了农林经济的发展速度,提高了农林经济的技术水平。时代的不断进步,各种专业知识也在融合,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渗透,单一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体系建设。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林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农林经济体系的发展建设。

3.1农林企业的保障力度不够。

农林企业的发展和环境和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因素会直接导致农林企业的经济损失。劳动力的缺乏也是制约农林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在不断的减少,农民的工作热情表现不够高涨。这样不仅让农民获得的利益减少了,还制约了农林经济的发展。

3.2缺乏现代化的管理。

我国的农林业很多都在贫困的地方,人们的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农林的发展和改造进行的十分缓慢,最重要的是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导致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低下,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这样就会出现恶性的循环,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低下,还导致农林现代化的管理不能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因为现代化的管理离不开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管理层会搭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只有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对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正确的指导。企业一旦在管理上出现问题,将会不能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打消农民工作的热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中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3.3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就是企业的目标的制定,农业部分企业还存在着战略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导致企业不能稳定健康的发展。农业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低下,也是导致企业不能够适应农业发展,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所以农民需要尽快的提高文化素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需要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人才的企业会让其发展的脚步变得缓慢。

4.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企业的保障力度不够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农民的经济情况去提高农民的劳动收入,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让农民在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让农林经济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

农林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知识缺乏,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现象,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管理实施有很大的困难。为了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就需要农林业的企业和个人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规划,制定合理的农林经济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农业操作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管理,让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3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林经济的发展,只有企业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才能够帮助企业稳定的发展。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是解决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的重要手段。需要从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企业中发掘人才,培养人才,不断的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科技兴农战略得到正确的实施。

结束语。

农林经济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林技术发展缓慢,农民的知识文化缺乏,技术水平比较差。解决农林经济管理的问题,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农业现代化的管理。同时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在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上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国农林经济建设需要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自我

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863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其办学源头溯源于18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学校前身华中农学院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以及原中山大学、原南昌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在1952年组建而成,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截止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206人,其中本科生18625人,研究生6581人。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之一,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和19金陵大学农学本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由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大学农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72年学校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1979年迁回南京,恢复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由农业部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

截至203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5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全日制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9400余人,继续教育本专科生16000余人。教职员工2700余人。学校校区总面积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5亿元。图书资料收藏量超过229万册(部),拥有外文期刊1万余种和中文电子图书100余万种。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校园环境优美。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必然要改革创新。

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内涵,结合重点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实际,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深刻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

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

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

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

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

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

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