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4:07:59 作者:文锋 评语寄语 问道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问道读后感篇一

《瑞雪楼》读后感

我是怀着极其虔诚的心认真读完傅老师的小说《瑞雪楼》的,十分佩服傅老师在讲故事时的编排,令人入胜。尤其让人佩服的却是傅老师学识之广博。这一面是傅老师自身勤学不缀的缘故,这是我们晚一辈有所欠缺因而应该猛补的一课,同时也是傅老师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心路上的一份折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仅靠有限的一点文字很难补回来。

反映在《瑞雪楼》这篇巨制的小说中,就是一篇融合了古今、历史、文化、方言、人性等等诸多因素的洋洋洒洒的文字。

在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一个朋友问我: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当时一愣,想了半天,竟然总结不出,不知读过这小说的朋友们能不能用一段很简短的话总结出来?然后我就思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概括这篇小说呢?后来我就想到了一幅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宋时清明这天人们到汴河赏春的情景,人物繁多,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各行各业各色人等的生活状态。而《瑞雪楼》就是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上至共和国的将军下至普通的老百姓,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历史的浪潮中主动或被动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这些人的故事或许并不具有典型性,就像《清明上河图》中推车的汉子沽酒的妇女并不能作为北宋时期的典型一般,许伯远、许卧虎也不能作为那个时代的中国的典型,但是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却真实地记录着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

所以,小说《瑞雪楼》不是在为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作传,而是在为一个独特的时代记录着传奇,为一个独特的时代作传。许伯远、许伯虎等人只不过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罢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小说在人物的设置上缺乏一定的典型性,小说中出场人物众多,但若从中找一个主要人物,似乎很难,是许伯括?还是许伯远,或者是许卧虎?其实为时代作传与树立人物典型并不矛盾,类似的例子比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男女众多,如果曹雪芹平均分配笔墨,恐怕不会成为千古奇书,所以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三个人物着墨最多。

当然,以群体为塑造对象的成功作品也有不少,比如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就是为红花会的众多英雄作传,但就是金庸本人也坦言,《书剑恩仇录》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所以他后来的创作,无论是巅峰时期的《射雕英雄传》还是封笔之作《鹿鼎记》,都在塑造人物上大下功夫,所以才有了郭靖、黄蓉和韦小宝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小说其实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第一要素的,所以一些小说,可以忽略历史背景,却无一篇小说可以无人物。历史是由人记录并完成着的,所以,我希望傅老师能在后面的作品中,把为历史作传和为人物作传完美地结合起来,确立一个或两个主要人物,在他们身上浓墨重彩地描绘,甚至可以添油加醋张冠李戴。人物形象的丰满就是历史的丰满,比如三国,其实每个朝代的更迭都是那样的波澜壮阔,但因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借助小说《三国演义》的描述太过丰满,所以每个人都会认为,三国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丰满的。所以,人物形象的丰满就是历史的丰满,就是小说的丰满,我们希望,小说留给人们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还有一些能让我们深记在心里的名字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七”中国大学网~

问道读后感篇二

公元前89年,晚年的汉武帝刘彻鉴于汉王朝历经连年征战和肆意挥霍,由文、景二代“无为而治、与民生息”70多年积累的国库早已空虚。为反省自己的错误,向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皇帝“罪己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价其“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这个故事,以前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思考。四月底参加了“无为战法”炉火纯青7期修炼班学习,根据老师要求,认真研读《道德经》及观看《问道楼观》后,顿时茅塞顿开,感慨万千!回顾这二年来在金融投资市场上的经历,通过这段时间认真的反思、自省和学习,我给自己下一道比汉武帝还重的“罪己书”,彻悟,人生有了新的转折点,今后的投资生涯将步入正途。

自7月份进入股市开始投机经营,虽然嘴上说是投资,其实内心是有着暴富的心。入市之初,通过阅读各种股票投资及心理的书籍以及学习网络上的各种“必杀技”,账户数字确有增长。初开始增加资金量,一直到五月底的牛市最高也达到将近2倍的收益。那时认为炒股很简单,听利好消息,听听股评,就能坐着数钱。然而,股灾开始了,一路暴跌,不懂得逃顶,止损。截至目前仍在回本的路上。“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多么痛的领悟。

开始,基本没有仓位控制的考虑,恨不得天天满仓,生怕不买就是踏空,少赚了钱。5178点下来是调整,听信利好消息,坚信4000点的`山脚底部,亏损了急于挽回损失,却不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分辨在跳动的k线下隐藏着的那一把把割肉刀、一台台搅肉机。就连5月初、12月底二次出国旅游前都把仓位做满,生怕踏空,最后三轮股灾一次也没逃走。惨痛的教训让人欲哭无泪。通过这段时间在无为平台的学习,终于明白到“势”与赚钱、亏损是息息相关,分辨不清“势”从何而来,我们散户只能是“车”前面的那只小小的螳螂。也终于明白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未接触无为平台之前,一直以为股市是一种消息和技术的投机。在无为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下,明白到股市其实是投资,真不是投机。当我们真正做到把投机的观念转变为投资观念,善待自己的资金,科学进行资金管理,确保风险管控,也就不需要无为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提醒风险了。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通过在无为平台的系统学习,明白到金融市场就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样,须“道法自然”。必以先举者为主,后应者为客,见“势”起才能开仓,要像“知兵”“爱兵”的将军一样去对待手上的资金,进攻之前需要提前预判好防守,顺势而为,在趋势判断良好的情况下,在合理回撤范围内设定止损后方才进行投资,“计划我的交易、交易我的计划”,进退有序。没有计划的投资,只会给自己资金造成不可预测的损失。过去深刻、惨痛的教训,学习了无为体系,我再不会犯如此的大错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曾经有一位非常尊重的老大哥在其“知天命之年”分享过他的成功之路:人生就如爬山一样,无论是处于山峰还是山谷都要找时间停顿下来回头看,只有懂得向后看,才能认清前面的道路该何去何从。

“一勺清泉开智慧、了却烦恼即菩提”,感谢在二年前将我引进股海去经历人生百味的家人;感谢将我领入无为平台体验到“涅”重生的家人;感恩无为老师的这一勺清泉,让我感受到醍醐灌顶的透切;愿在无为平台这片温暖的沃土,让“兰花草”重新散发幽香,让凤凰再次涅。

道是无情却有情,也许金融投资市场是条铺满荆棘坎坷的不归路,却还是义无反顾的,信心满满的,因为我心中明白了“道”,更何况还有老师的领路,有相伴的兄弟姐妹一起走!

后记:接触无为平台仅有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从最初的怀疑、惊叹、观察、思考到提笔完成此文。亲历了4月15号的预警、4月19号的报警,我认为那都是必然的,不然何来金融“逃顶大师”的名号?最终打动内心深处的一个小细节是我参与了21、22日广州增城的公开课。

22日下午,无为老师在讲完了连续二天的公开课程后,鉴于当前大盘的形势,不顾身体的疲惫,特意为八期的新学员开“小灶”,为新学员讲解“见龙在田”战法的要点,真切感受到无为老师的大爱精神,回家路上一直思考着如何发扬无为老师的大爱,让更多还深陷股海泥潭中不能自拔的朋友尽早来到无为平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当中来。笔者相信自己得到的教训,可以当成反面教材同大家做一些分享。

股市本是轮回的道场,再强势的股票也会暴跌。股灾,就成了扉页里的情节,无法坚强;有些股,被无情湮没了过往,有些教训,能放下却不敢忘怀。

深圳7期强哥

问道读后感篇三

01

《问道楼观3无为而治》从刘邦建立汉帝国讲到文景之治,从汉武帝《罪己诏》讲到唐王朝的贞观之治;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到“无为而治,德之上也”。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老子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就会给统治者以智慧,使天下苍生受益,创造文明盛世的奇迹。

两千五百年来,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仅为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直到今天对于当今的政治家们也依然具有启迪的作用。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最高明的投资者,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统治者谨言慎微,不随意发号施令,天下之事自然就会成功。

02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伫立在渭水岸边思索着有关道的`真谛。流淌的渭水让老子想起八年前在另一处水边与一个年轻人、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的对话。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也不知该于何处。”

“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融为一体。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这是自然的规律,为什么要悲伤呢?”

“我是担忧天下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而不治,所以感叹人生短暂,来不及建功立业于世啊。”

“仲尼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品德?”

“水有什么品德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先生此言使丘顿开茅塞。”

……

《问道2百经之首》通过讲述孔子与老子两位思想启蒙者的会面交流,介绍了儒、道对于时局认识的异同,以及对于“为”、“不为”、“挺身”、“顺时”等观点的思想基础。通过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治立场在齐国失败的故事,还原了孔子对道家思想认识的持续变化过程。并以齐国稷下学宫“天道言人事”辩论、韩非狱中编著《问老》和《喻老》、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历史故事,说明了不管是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还是秦帝国集权统治的时代,道家思想都在持续影响中国哲学进程的现实。

其中,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充满智慧与先知,值得一看。

03

第一集讲述了东周时期,出身中原衰落贵族之家的老子,幼年聪敏沉稳,师从商容至十五岁、后入太学研习十载、再任王庭守藏史数十载,后因看到百姓疾苦、贵族残暴,彻底对恢复周王室礼乐统治死心,转而深寻天地间真谛所在,开创道家思想,以及为避乱世离开故土西行途中,于函谷关遇到关令尹喜,著书《道德经》,隐遁终南山的一段历史。

通篇以《史记》为据展开,加入了推测与形象,通俗易懂,是了解东周乱世动荡沿袭、圣者老子心路历程、道文化起源与内核的影视资料。

问道读后感篇四

《山外的楼》这本书里全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前段时间快乐的时光都融入到了这本精美的书中。它们带给我一些思考,一些回味。它们不像《青铜葵花》那样优美动人;不像《三国演义》那么深奥;更不像散文那样美妙。它是独特的,有自已独特的风格,也会使你感动、快乐。它有很多分类,如希望之弦、爱的内涵、认清自我等等。这里面都是熟悉的语言,但会带给你不同寻常的感受。我读了几篇,仿佛陷入了书的海洋,一个个故事在我脑海中回荡。每个故事都有其他人的评语。个个故事生动有趣!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传承》。讲了一个年轻人读了安德森的作品后感到文学的强大的。但当他和安德森接触后,安德森为人处事的观点更深切的影响了他,安德森毫无保留地指点他。后来一个同样受安德森作品影响的年轻人慕名拜访了他,并虚心地向他求教,安德森一样毫无保留地指点他。第一个年轻人就是海明威,第二个年轻人则是福克纳。

其实我们大家都得到别人的恩惠和援助,但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将这种恩惠和援助传承下去,让那些像我们一样想得到援助的人们,得到帮助,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山外的楼》讲述了许多名人伟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名人,将他们的事情传承下去,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我们整个世界充满爱,充满和谐。

问道读后感篇五

吕叔湘先生在1943年出版的旨在为初学文言的青年而编选的《笔记文选读》一书序言中讲道,“现行的国文教科书,因为受种种条件的拘束,所选的文言篇章对于学习者的兴趣未免太少顾及。同时,教科书所选的多半出于专书或文集,风格以高古为尚,是可以或应该读,但未必是可以或应该模拟的”,鉴于此,吕先生特意摘录古人笔记文字若干,因其质朴自然,明白晓畅,学生阅读之余,不惟领略古时物理人情,亦可增益对实际人生的了解。可惜的是,这本戋戋小册,如今已难觅踪影。

现在钟叔河先生编辑的《念楼学短》或可算是承继吕先生的编选思路而行,且更有可观处。据自序介绍,钟先生抄录短文并加以介绍,远自上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一是为了课孙,再是有点“学周树人当年在绍兴县馆抄古碑的意思”。时光如水,日积月累的小文今已有530篇之多。书分5辑,所录文字各不相同,自经史子集、论说应用之文、百字散文至笔记、小小说及尺牍短信,涵盖颇广。不过《学短》也并不全然为古文的选本,每则文字都附录了作者读后感,一是疏解文义以便后生,再是借方寸之地略申己意,就中最可见出钟先生的阅历识见。

前述吕先生的意见,学生不爱读古文,多半确实是选文的问题。中国文人每每好为人师,选文也是为人师之一法,既如此,势必有名利心作祟。是故选文多取高华典册,以便揣摩声口,又沿循尊经传统,似乎不这么选,显不出自家身手。文章确实是好文章,却大多不是好读的文章,导致初学者一上来即给这些皇皇宏文的排场吓住了,更别提登堂入室。此为一弊。二弊则是,宏文每亦脸色肃穆,寡情乏趣,学生既体会不到文学的美感,更不知古人的温情与有趣。两相叠加,由不喜古文而不喜古人,由不知古人而不知古文,而取自觉疏离排斥的态度。

《学短》选文长不过百字,最短的不出十字。抛去古文的外饰衣帷,单刀直入,可称简切,也较易激起读者心思。而高明处则在于不舍正大而就琐小,即便如《论语》、《孟子》、《左传》等大书,但凡文义清明文字可观,皆有阑入。不比一般文选,矫一弊亦生一弊,专取小品短书,虽可诵可读,但或流于轻滑。譬如《国语》“郭偃论治国”一则,晋文公与郭偃言,起先以为治国颇容易,如今却觉得越来越难,郭答以“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意思是,主公以为此事很容易做时,做起来自然也越来越难;以为难时,只要一直做下去,慢慢也就觉得容易了。虽论议的是治国之道,跳出来看,人生世事何尝不是如此。晋文公42岁开始流亡,自述艰险备尝,情伪尽知,此则问政小事即可看出其于政事人情上费了多少心力。难怪钟先生慨叹“智慧之美哪怕在一桩小事、几句对白上也会发光,尽够我们欣赏”,也正存着了解古人智慧之美的心意,这则一般文选不会选用的故事,因着作者眼光而得以取用。

求短是这套书的一大特点,另一点则是情长。或可说,正因文短,文字所能涵容的张力与空间就尤为深广,承载的情意遂也显得绵密。第五册《毋相忘》收录的古人尺牍短信最能显露此点。譬如苏轼答友人寄赠茶叶一信:“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赏。此外但缄而藏之尔。佩荷厚意,永以为好。”略申谢忱,最易虚矫,此信却全无做作,“但缄而藏之尔”写尽于此物的看重,素朴真挚,而情意满纸。再如明人莫是龙《与徐文卿》一信,“春雨虽佳,恨断吾相知往还耳。不审斋头作何事也。旦夕不晴,须当一面。案上置何书,且愿闻之”。春雨虽好,阻断老友相聚,即不佳。而思念之情竟溢出到要尽快知道友人在干什么,读些什么书,才得平复。“不得相见”,在现代早已是一种奢侈。古人的寂寞是情的寂寞,现代人的寂寞是身的寂寞。而颜真卿《与卢仓曹》亦读之令人叹息,颜贵为太守,而仓曹区区管理一地粮谷之小吏,两人却友情深厚。“足下今日定成行否?不得一至郊郭。深用怅然,珍重珍重。所欲拙书,今勒送十余纸,望领之,勿怪弱恶也。”“十余纸”的墨宝怎么说都珍贵得很,而颜不以为意,可见交谊。由此亦可想见当日士大夫相交重意气,而有才艺者也不矜矜不可自胜。

明人傅山有言,“赖天地祖宗之泽,破书可读,一切龌龊人事不到眼前,心上钝资渐渐磨去,日知所亡,三间小屋之下,好不富贵也。”钟先生披沙拣金,费,将古人的嘉言隽语一一搜罗捡拾出来,在这些文短而情长的文字中,我们庶几可磨去钝资,摒挡俗事,缓缓步入古人的精美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