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模板5篇)

时间:2023-10-03 14:56:31 作者:雅蕊 毕业论文 2023年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一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多,规模日渐壮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每年都在上升,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他们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针对这个问题,面对当前的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1.面对就业压力出现焦虑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焦虑的心理。毕业生在求职时,既想谋得一份待遇各方面不错的工作,又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所以经常在预期和现实之间犹豫徘徊,出现焦虑的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人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过度焦虑就会阻碍人正常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人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学校为这部分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2.对待就业压力呈现自信与不自信两极分化有些学生在学校中有过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兼职打工的经历,这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经验,所以,在求职时表现的比较自信,也比较容易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另外一部分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同时也不爱参与校园的活动,所以在求职时往往表现的不自信,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关注的一类学生。3.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他们总是认为学历在求职中是一块敲门砖,无论自己的专业能力多么出众,但自己的学历根本无法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求职中无法占得优势,因此,强烈的自卑感就会严重的困扰着他们,自卑心理的产生导致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惶恐不安、止步不前。在就业时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面对挫折,缺少必要的主动性,裹足不前,导致自己与许多良机失之交臂。4.创业意识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学生,面临着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他们的选择是独自创业。但是,创业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所谓适者生存,为了使自己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在校期间,他们必须要不断的充实和锻炼自己,使自己各方面更加的完善。这部分学生对于就业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而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其之后的创业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帮助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现状

1.学校不够重视就业心理指导课程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指导课程,在一个学期只有一次,学时只有两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课程不够重视,使得这门课程只是形式上存在,实则可有可无。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很需要关于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的,在就业中面临的焦虑、不自信等消极情绪,都需要专业的老师给予及时、细心、专业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在职业规划和以后的求职路上走得更顺畅、机会更多一些。2.就业心理指导内容过于简单又千篇一律这些年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就行形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是心理指导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却存在着内容过于简单又千篇一律的问题。纵观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指导课程,大部分是从就业形式、就业信息和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些基础解释上做的一些阐述,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就业心理指导这门课形同虚设,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阐释,对学生在面临就业中所出现的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意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以后就业指导作用微乎甚微。3.缺乏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队伍由于高职院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这门课程的重视不够,所以负责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不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并且也没有健全的就业心理指导机构,就会使得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在面临就业出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得不到解决,学生在以后的求职和就业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是非常不利的,这就需要学校引起重视,建立健全就业心理指导的专业机构,聘请和培养一批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为学生做正确的生涯规划和心理指导,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以后的求职和就业中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获得更好工作,才能很好的立足于社会当中,更好的与社会环境融洽相处。4.学生就业观念保守,落后,不务实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得教育开始由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教育,同时就业工作也由统一分配逐渐转化为就业指导,并且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又经常性会进行交换岗位,而对于毕业生而言,他们面临的则是一个全新化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不具备具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具体的表现在于:第一,有部分毕业生仍旧以为应该由国家和学校来包分配的传统就业思维定势;其二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于高,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在“三资”企业,在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居高的大中型企业,于是不愿选择一些农村或者一些艰苦地区的企业进入一些较为基层的工作岗位;其三是这些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具备充足的各种形式的自主就业及艰苦创业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准备。

三、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现状的对策

1.提高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要提高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的重视,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可以从学院层面入手,在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中加入就业心理指导的相关内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出现的焦虑、依赖、不自信等会严重导致就业失败的心理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规划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因此,就要把就业心理指导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点。将原来只有一次的就业指导课程改为大一大二都开设的课程,并且将学时增加为8-12个。2.就业心理指导内容上要不断创新就业心理指导要在内容上不断的创新,除了对就业形式、就业信息和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些基础解释做阐述外,还要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多增加一些可以指导学生在面临就业中所出现的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的科学的意见,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3.健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就必须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和专业技能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所谓名师出高徒,专业技能素质高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相对就会较好,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进行指导,可以减少学生盲目就业的概率;思想素质高的老师,不仅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理论,且一般都拥有好的思想品格,可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可以从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就业形式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心理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4.转变就业观念,更新高职教育理念第一步就要彻底转变学生及教师的就业观念。一个方面是部分高职院校需要破除教师“铁饭碗”的传统思想,必须要择优上岗,同时还要求要挂牌上岗。进一步使得教师的责任意识得以增强,并且又能够使得危机意识以及就业意识得到增强;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要要求学生彻底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也即是只有到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大企业工作才是具体就业的观念,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再者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要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水平,选择出比较能够适合自己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要确定只要是能够发挥人生价值的岗位就一定会是好的工作岗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作只有分工的差异性,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三是,必须要教育学生切实认清发展和现实待遇的具体问题,。有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方面很艰苦,但在发展前景方面来说却有着很好的前景,因此对于眼前的困难来说学生又一定要能够吃得消,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友善,同时还要恪守职业道德。尽可能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科技型全能人才。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良,从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大事,应该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

【参考文献】

[3]顾韵芬.面向基层办出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高等职业教育,(3)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二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企业管理水平与竞争力的体现,质量管理可以分解到不同阶段与不同方面,将信息收集起来,就能形成工程档案资料。工程档案是建筑活动开展的总结,是企业建筑经验的积累。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企业效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利益追求,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后期工作中予以重视,并科学管理,发挥档案资料应有的作用。

1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涉及到的环节多、领域广、施工程序复杂,如果未能对其活动进行详细的资料保存记录,工作开展就会混乱无序。建筑工程施工会产生大量资料,这些资料既是活动开展的体现,又能为质量与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帮助,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体现企业内控管理水平。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对于建筑施工档案管理有相应规定,工程建设必须严格管理档案资料,如果资料不符合要求,则可以认定为工程不合格,规范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科学性、严谨性。从质量控制工作来看,质量控制需要达成相关标准,而标准达成则需要项目施工过程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合理化,通过资料对作业过程进行记录,可以为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提升项目质量水平。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是最原始的资料,包含项目全部信息,既是施工的依据,也是后期检修工作的依据。

2建筑工程档案资料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档案包括的资料十分丰富,其原因就在于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环节多、工艺多、人员多、材料多、施工环节多。资料包括安装土建等文件资料、项目竣工图和综合性资料。其中文件资料包括图纸设计、技术交底、设计变更、开工报告、竣工报告、项目监理规划、例会记录、工程组织设计、建筑材料、质量文件、相关实验资料、实验报告、工程验收资料、工程监测资料、质量评估文件、质量检测资料、事故处理与记录资料技术总结等。项目竣工图,该部分主要包括了建筑、通风管线、平面布置、电路、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工程图。综合性资料,包括了工程报批相关文件、施工区域环境资料,如地质水文气象、项目任务书、拆迁安置、工程设计与变更、项目规划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消防文件、中标与监理施工文件、项目合同、与施工相关协议、施工竣工验收、工程审计结算资料等。从资料的形式来分,又可以分为纸质资料,电子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

3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管理意识问题

建筑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部分企业忙于抢占市场,扩大规模,未能意识到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管理意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无需重视,对建筑工作开展意义不大。部分企业虽然对档案进行了管理,但是在方法上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管理工作质量效率不高,而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档案资料并未能为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3.2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实际工作中效率低下,档案资料轻管理而重建设,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工程档案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投入,工作开展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工程质量与档案资料二者间的密切联系,管理工作长期存在不规范不科学问题,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注重对质量的追求,工作开展未能进行有效监督,施工监理工作不到位,管理环节存在缺失。

3.3人员问题

虽然档案管理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但是档案管理人才无法跟上发展需要,由于许多人思想上存在误区,导致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并且企业对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多是由非专业人员担任,非专业人员缺乏对工作的必要认识、专业知识储备和支撑工作开展的必备技能。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对管理工作的要求标准逐渐提升,现代化管理技术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标准,部分现代化设施因为技术,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操作与应用,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提升效率与质量。

3.4档案管理工作投入不足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信息资料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档案资料管理对于提升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硬件要求,还是管理技术水准都在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由于未能得到重视,导致资源投入不足,管理工作水平低下,无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工作效果得不到体现,就无法引起管理者重视,进而又导致无法得到充足的资源,形成了恶性循环。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三

一、abc理论简述

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一种理论,埃利斯认为,人们通常的情绪困扰,是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abc理论是心理学上认知疗法的一种,它是通过纠正人们的认知来改善咨询者的情绪体验,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有两个同事一起逛街,恰巧看到另外一个同事迎面过来,但是对方没有和他们打招呼,就直接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可能有一个人是这么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又没带眼镜,没看到我们,也可能有别的原因”,但是另外一个可能会想:“他是不是还在为前几天的吵架耿耿于怀呢,他现在故意不理我,下一步可能就要找我茬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想法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下一步可能前者该干什么干什么,而后者的这种情绪会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合理的信念中,就有可能产生情绪障碍。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大学生的部分不良的就业心理状态等都是由于认知错误造成的,如果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会有促进作用。abc理论虽然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但是理论掌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笔者认为,如果能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进行融合,将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单纯依靠学校心理辅导的老师是不可行的,辅导员通过掌握abc理论并能加以应用,将会大大增强学校就业工作的力量。

二、abc理论子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中的应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大学生出现的不良就业心理,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在这里不再论述不良心理出现的原因,仅仅针对大学生出现的普遍的就业心理不良现象以及辅导员如何运用abc理论进行教育和引导进行探析。

1、自卑

自卑主要表现为脸红、低头、出冷汗,这些大学生胆小、萎缩,面对就业单位不知所措。按照我国的学制,大学分为重点大学、普通本科、独立学院、高职院校等,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大学生面对毕业院校比自己好的大学生或者条件比自己好的大学生容易出现缺乏信心的现象,这些大学生勇气不足,瞻前顾后,缺乏主动争取的心理。这种现象在学历相对比较低以及农村的学生中出现的比较多,女性出现的比例也比较大。自卑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辅导员在面对这些大学生时,要通过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因为大学生的b(信念)出现了不客观,所以他们的情绪和思维的结果c就出现了问题。面对这些大学生的b,辅导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通过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认清楚自己的性格、特长、优势在哪里,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去比别人的长处;另外,还要认清楚现实情况,对于应聘的岗位自己符合的条件有多少,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于条件高的岗位不要贸然去应聘,否则失败的次数多了势必打击自信心,而对于符合条件的岗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力出击,并及时总结应聘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等。

2、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工作等。辅导员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首先让他们认识到,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当地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大学生过度焦虑甚至产生恐惧心理的情况下,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b(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有的大学生感觉自己没有竞争的优势,肯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而焦虑。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的信念b——“没有竞争优势,肯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行纠正,通过自信心的塑造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等方面纠正学生的认知。

3、从众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表现为: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或者大城市;趋向于选择工资高的单位等。这是因为大学生很多人把别人的就业选择作为自己的参考标准,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攀比,盲目从众。这种从众往往导致大学生扎堆找工作,造成很多人失利,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等后果。辅导员针对这种情况,同样要纠正大学生心中的b(不合理信念)——“别人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辅导员要通过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有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特点,自己适合的工作和符合自己条件的工作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要结合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来选择职业,不要盲目追求金钱、大城市和工作轻松等条件。而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刚开始起点的不同并不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只要自己努力,辛勤工作,早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4、自我定位过高

这种大学生也体现为自大的心理,他们认为自身条件很好,自我估计较高,在职业的选择上表现为职业取向太高,脱离现实,心态上自高、自傲,盛气凌人。这种类型的很多大学生往往自己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就业单位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十全十美,对于用人单位挑三拣四,但是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这种单位是否能够招聘自己。而这种大学生一旦未能如愿,则容易出现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这种好高骛远的心理对于大学生的顺利择业和就业产生的影响很大辅导员面对这样的学生,利用abc理论纠正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我的条件很好,我就应该去那些大型企业”。纠正这种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很多,辅导员可以利用清单法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人外有人”,帮助他们认识到找工作不是要找所谓的“好”工作,而是要找自己适合的和适合自己的工作等。

三、辅导员运用abc理论的注意事项

现实中,大学生的就业不良心理现象不仅仅只有以上分析的四种,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四种是受大学生认知因素影响比较大的心理现象。大学生就业认知因素是指由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主客观因素推理与判断是否正确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而abc理论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针对以上四种心理现象最为妥当,因此本文不对其他心理现象进行分析。abc理论本身是心理咨询方法的一种,笔者认为辅导员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咨询讲求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一定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逐步建立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这样的前提下,辅导员进行的关于认知等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产生效果。当今国内众多学者对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疏导者,但是具体怎么疏导谈之甚少,辅导员还是要经过实践总结掌握方法。

2、abc理论是通过纠正学生的认知来达到调整学生心态的目的。辅导员在开展工作前要认识到大学生自身已经具备的一些客观现实条件等的不可改变性。如,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时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大学将近三年或者四年的学习已经基本确定,每个人的素质是不同的;大学生的性格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也已经是基本稳定的状态等。只有认识到这些,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瓶颈或者分析问题时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如一位辅导员在进行一名自卑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他要通过交谈认识到这名学生的自卑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家庭、自身素质还是其他原因,而家庭条件等是老师不可改变的,这时在利用abc理论进行疏导时应该把分析的重点转移,而不应该局限于不能改变的现实情况。

3、虽然本文研究的是abc理论对于辅导员就业工作的帮助,但是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辅导员在运用这个理论的过程中,还可以和其他的一些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该理论的使用也是因人而异,不一定所有的辅导员都适合使用本理论,辅导员在与大学生交流前,务必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要生搬硬套理论,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应变。

四、小结

辅导员利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干预,可以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和人生过程中的抗挫能力,可以使大学生在逆境中,控制负面影响,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本文仅仅对心理学理论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这些就业心理的教育和指导需要和学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其他工作如就业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员,就业指导课程等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四

综观上述积极心理学当前困境的形成过程,可分析出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互为冲突的两种研究取向:一种取向于“积极心理-积极效应”研究,另一种取向于“积极-消极悖反”研究。前者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为“积极暴政”;后者则可以认为是对“积极暴政”的反叛,体现为“积极的悖论”、“消极思维的积极心理”等。两种取向的积极心理学因研究假设与方法、研究思维、研究结果等的不同而构成了互为冲突的两种研究进路。“积极心理-积极效应”研究进路以逻辑分析思维、线性思维为基本特点,以“积极心理过程有益于积极结果的产生”为其核心假设(即:积极-积极),而其多数研究则更倾向于采纳去生态效度的横断研究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并不否认该种取向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存在有部分纵向研究。但是,sin和yubomirsky()的元分析发现,即使是现有的少部分纵向研究,也倾向于采取干预后立即跟进的方式来考察积极干预的短期效果。mcnuty和fincham(2012b)也指出,主流积极心理学研究仍是采取横断方法考察短期的心理过程。“积极-消极悖反”研究进路以辩证共生思维、非线性思维为基本特点,以“特定情境中积极(消极)心理过程导致破坏性(建设性)结果”为其核心假设(即:积极-消极、消极-积极),而其多数研究则更倾向于采纳情境化的纵向研究方法,如上述“积极的悖论”系列研究等。两种研究进路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前的困境。但是,这种冲突必然会阻碍积极心理学发展吗?这取决于上述冲突的性质。上述二者的冲突(“积极暴政”及其反叛)是一种建设性冲突,而这为积极心理学的视域拓展、融合、转换提供了可能。

所谓建设性冲突,是指互为冲突的双方具有共同目标、形成正向影响的冲突(江勇,李步峰,2003)。一般而言,可以从冲突双方是否具有共同目标、冲突原因是否源于方法差异、冲突过程是否以问题为中心且有信息交换、冲突结果是否积极正向等四个方面来判断冲突是否具有建设性(刘江花,陈加洲,2012)。具体到上述两种研究进路的冲突而言,二者的研究目标抑或是学术目的一致,即促进人类的幸福与繁荣。虽然“积极—消极的悖反”是作为对“积极暴政”的逆反出现,但并不否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价值、积极作用等。它可以被认为是从情境的视角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路以完善积极心理学研究。二者冲突源于研究假设、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方法差异,如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差异。二者的冲突过程以特质、情绪等心理过程是否以及如何提升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问题为中心展开,并相互借鉴、参考对方的研究成果。二者冲突的结果虽然造成了主流积极心理学的新困境,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域等。因此可以认为,积极心理学两种取向、两种进路的冲突(“积极暴政”及其反叛)是一种建设性冲突。

正是这种冲突的建设性,为积极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拓展与转换提供了可能,也为实现两种进路的思维融合、方法融合等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积极心理学趋向于一种辩证共生的、情境交互的、文化的、更为平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4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视域拓展与转换基于上述冲突的建设性这一特征,可以在遵循冲突双方共同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视域的融合与交叉,进而实现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视域拓展与转换。主要体现为下述三个方面。

4.1研究视域的拓展:重新划分研究类目

视域的拓展、研究类目的再划分首先有赖于理清当前两种研究进路各自的研究视域、相关元素、研究分类等。主流的“积极心理—积极效应”研究进路(取向)主要以seigman提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社会组织”等为核心内容,分别探索“乐观、愉快、宽容、善良、自信……”等24种积极人格特质或积极情绪对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积极结果的诱发、促进作用;而非主流的“积极—消极悖反”研究进路(取向)则在关注积极心理过程的基础之上,涵括了“悲观、消极态度、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消极人格特质,并以对主流积极心理学的反叛姿态,开展“积极心理-消极结果”、“消极心理-积极结果”研究。综合而论,二类研究视域共包含了积极心理、消极心理、积极结果、消极结果等四种元素或变量,以及积极—积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等三个研究大类。

在理清各自研究视域的基础上,结合二者冲突的建设性性质(目标一致:推进人类的.幸福与繁荣),可以对冲突双方的研究视域进行融合、交叉,从而重新界定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类目。所谓融合,即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涵括上述全部四种元素。所谓交叉,即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交叉组合四种元素而形成:“积极心理-积极结果、消极心理-积极结果、积极心理-消极结果、消极心理-消极结果”(wong,2011)、积极心理×消极心理-积极结果×消极结果等五个研究大类。其中,“积极(消极)-积极结果”两类研究在一般意义上探究人类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在平均水平上探究人类如何发挥潜在力量、如何提升幸福感等,例如探究积极情绪如何促进生理、心理健康等。“积极(消极)-消极结果”两类研究则在具体情境中探究积极(消极)情绪、特质等的情境适应性、个体适用性以及适度边界等,从而能够在积极的反向层面探究人类如何防御危险性因素、如何避免消极结果的发生等。如grant和schwartz(2011)对品格优势的非单调效应(non-monotoniceffects)研究认为,对积极的追求存在边界条件。“积极心理×消极心理-积极结果×消极结果”研究则是基于对人类情绪之复杂性、辩证交互性的理解,探究现实生活中积极与消极的动态交互、和谐共生关系,利于全面、辩证把握情绪或特质与幸福的关系等。总体而言,“积极(消极)-积极结果”研究旨在划定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价值、核心内容,“积极(消极)-消极结果”研究则旨在界定“积极”的效用范围、适用边界,而“积极心理×消极心理-积极结果×消极结果”研究则旨在赋予积极心理学以复杂性、一体性、整全性意义。五类研究虽各有侧重,但在积极心理学的未来研究进程中应该是协同发展的。它旨在促使积极心理学趋向于一种更为平衡的发展。所谓“平衡的”,即是指在协调推进上述五类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积极、消极两层面研究的均衡、协同与共进。

研究视域的拓展与转换试图重新界定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类,使积极心理学研究涵括、平衡积极与消极研究两个层面,以推进心理学的一体化进程。然而,研究视域的拓展、转换及其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层面作进一步思考。

4.2研究思维的转换:融入辩证思维方式

积极心理学的视域拓展与转换有赖于辩证思维方式的融入。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融入辩证思维方式,首先应体现为树立辩证的积极心理学观念。这主要源于辩证心理学思想。辩证心理学主张运用辩证法取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二元论、机械论等思想。其核心思想和假设可以概括为:行为的发展变化是辩证过程的反映,是连续、互依而非独立的;个体与环境的因果关系源于个体与世界的交互作用;矛盾与冲突、发展与变化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主题(姜永志,)。基于此可以认为,积极(消极)心理与积极(消极)结果具有辩证的内在特性,即积极与消极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依存共生并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积极心理产生消极结果,消极心理产生积极结果)。这种对积极、消极心理过程的辩证思考是拓展与转换积极心理学视域所必须的思维前提、观念前提。而在具体研究中,参照omas和ivtzan(2015)关于幸福感的辩证研究与grant和schwartz(2011)对于积极心理的倒u曲线研究,辩证思维方式的运用还有赖于情境评价原则、共存原则、互补原则以及适度原则的确立。所谓情境评价原则,主要指心理与情境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相应的心理过程,而对其价值属性(或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则应依托于特定的情境。所谓共存原则,主要指人类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复杂而多变的,均包含有一定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所谓互补原则,主要指幸福感的获得依赖于积极和消极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积极效应的呈现是有范围、有边界的,对积极心理体验的追求应维持在积极效应范围之内或平均水平。目前,keye所提出的积极-消极双连续模型(dua-continuamode)观念可以被认为是运用辩证思维的例证之一。双连续模型认为,积极与消极并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而是相互平行的两个功能维度。这意味着,积极效应的显现并不仅仅是消极元素的减少,而消极元素并不一定不能与积极结果共存(fiancoeta.,2015)。概括而言,辩证思维的融入旨在思维方式层面重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进路,促使积极心理学趋向于一种辩证的、动态的、交互的发展或未来形态。也即是指,积极心理学的未来研究要重视积极与消极的内在辩证特性,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着重把握积极心理过程与消极心理过程之间不断相互作用、转化发展的辩证性过程。它力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把握积极与消极的相互作用关系。

4.3研究变量或视角的拓展:引入情境性变量

实现视域拓展与转换还需要情境性变量的引入,这主要借鉴于情境交互作用理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主张,心理事件的心理意义取决于个体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这已经被相关实证研究所证明。例如,mcnuty和fincham(2012b)研究认为,所谓积极或消极特质(如宽恕、愤怒)并不必然与提升幸福感或降低生活满意度相关,而是取决于特质与其运行情境(如家庭暴力)的交互影响。基于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可以认为,情境因素是影响个体或群体获得幸福感、追求生命意义等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追求幸福的方法、形式、程度等是否适用或得当。换言之,积极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拓展与转换需要引入情境性因素。而所谓情境性因素,既包括宏观上的文化因素,又包括个体层面的特质、经验等内在心理环境因素,还包括具体的社会情境因素。在当前研究中,虽已有部分研究将上述三种类型的情境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了考察,但只是少数的、不全面的、不成熟的。也因此,当前积极心理学所呈现出的整体发展面貌是狭隘的、不平衡的。以文化因素为例而言,虽已有少部分学者开展了幸福感、道德等的跨文化研究,如joshanoo(2014)研究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幸福感结构,但多集中于研究幸福概念、结构等的跨文化一致性或差异性而忽视其他。这显然不利于全面探究积极心理的跨文化差异。综合而论,情境性变量的引入旨在促使积极心理学趋向于一种情境的、文化的发展。而所谓“情境的、文化的”,即是指在积极心理学的未来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变量选择、被试抽取、结论分析等应涵括具体情境与宏观文化因素。既要考察积极或消极心理过程的跨情境、跨文化一致性与差异性,又要注重把握情境、文化等因素对于积极或消极心理的影响作用与影响方式等。

综上而言,积极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拓展与转换,主要在于研究类目的重新划分。而新研究类目的具体实现抑或视域的彻底转换,是需要在思维层面融入辩证思维、在方法或变量层面引入情境变量的。另外,有学者研究总结出积极心理学的四大支柱:美德、意义、心理弹性、幸福感,以替代早期研究中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社会组织”三大支柱,并进一步提出“积极-消极双加工模式”等(wong,2011)。这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视域转换提供了有益参考。

5结语

积极心理学力图以积极取向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平衡传统的“消极”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对开发人类的品格优势、提升人类幸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心理学专业领域以及普通大众对“积极”的极度热情造成了“积极暴政”,使心理学从“消极”取向的极端走向“积极”取向的另一极端。这不仅不利于平衡心理学研究,而且致使积极心理学发展面临诸多批评、争论,例如上述“积极悖论”、“消极思维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称谓合法性争议等。这就形成了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两种互为冲突的研究进路,主流的“积极心理-积极效应”研究和另类的“积极—消极悖反”研究。我们认为,二者的冲突是一种建设性冲突,二者的视域融合与交叉有利于积极心理学的视域拓展与转换,从而摆脱积极心理学再失衡发展的困境。视域拓展与转换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研究类目重新划分。重新确立“积极心理-积极结果、消极心理-积极结果、积极心理-消极结果、消极心理-消极结果、积极心理×消极心理-积极结果×消极结果”等五个研究大类,平衡积极与消极研究。其次,研究思维的转换。引入辩证思维方式,在思维方式层面重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进路。再次,研究变量或视角的转换。引入情境性变量,考察积极心理学的跨文化差异、个体性差异等,追求积极心理学的精细化发展。

积极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拓展、转换兼顾人类体验的复杂性和人类心理的情境性、文化性、辩证性。这同西方新近倡导的“积极心理学2.0”(wong,2011)在核心思想上一致,均强调一种更为“平衡”的积极心理学未来发展态势。这种更为平衡的积极心理学,既要考察心理疾病的解决方式,又探究人类获得幸福的条件。而为了提升幸福感或获取生活意义,则既要强化积极又要管理消极。可以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未来态势是趋于平衡的,它力图理解人的心理之复杂性、辩证性,人的行为之文化性、交互性,人的生命之整全性、一体性等。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篇五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其严峻性日益凸显,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并进行科学有效的自我调适,对大学生群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玉峰刘超赵彦军作者单位:尚玉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生公寓管理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0)

刘超,赵彦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河北,秦皇岛,066000)

刊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electricpowereducation年,卷(期):2009“”(1)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