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画的鱼最大美术教案(优质7篇)

时间:2023-09-24 17:27:51 作者:纸韵 评语寄语 谁画的鱼最大美术教案(优质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谁画的鱼最大美术教案篇一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真正感悟徐悲鸿的'为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我采用以下两个板块来教学:

1.以“励志”为主线

2.以“外国学生的态度”为辅线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外国留学生两次对徐悲鸿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阅读,并分组进行朗读,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志向。

不足之处:

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典故的理解,学生在表述时还是有点机械。

谁画的鱼最大美术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在尝试运用粗细不同的笔作画中初步培养幼儿线描的兴趣。

2.初步尝试运用线条的粗细变化进行装饰,初步培养幼儿认真做事的习惯。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尝试运用线条的粗细变化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粗细不一的记号笔若干、8的纸张若干、教师的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近阶段,来小猪胖胖的公园的游客越来越少,于是他决定把最简单的三撞老房子翻新成高楼大厦吸引游客,小猪问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把最简单的三撞老房子翻新成高楼大厦?(画的高点、顶天立地;装饰的漂亮点、可以是各种形状的门和窗。)

2.今天我们画高楼大厦的时候要和线条一起做游戏,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线条呢?(直线、曲线)

二、出示范例图片、观察欣赏

1.这个美丽的图案是用哪个线条画的,是用一个什么好办法画出来的?(粗细的变化)

教师逐一出示相应的图片进行讲解。

3.出示范例观察,看潘老师为小猪设计的房子。

你喜欢哪撞房子?最喜欢它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求幼儿把话说明白。)

小结:原来不用涂颜色,用线条一样可以把房子打扮的很漂亮。

三、引导创作及指导

2.介绍有创意的图案,鼓励大家学一学。

3.激励绘画中认真作画的幼儿,鼓励幼儿向他们学习。同时要学习小猪一样不怕困难。

四、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为小猪设计了漂亮的房子,接下来请小朋友把走廊上的“娃娃新城”也设计的漂亮一点。

谁画的鱼最大美术教案篇三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

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到几处需要调整的环节,“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中“天堂”二字抓的还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条件最好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虽然教参中只提供第一个解释,但这样加深理解后,更能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我们这样再为教参补充空白又何尝不可呢?只是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到,教案的细微之处我没完全记下,只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而忘了给学生应有的引导与点拨。

谁画的鱼最大美术教案篇四

今天上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讲徐悲鸿热爱祖国,为了祖国勤奋努力的这样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把徐悲鸿为了祖国怎样勤奋刻苦作为文章的重点,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志向,体会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在导入这课课文时,我运用了两个名言,一个是表示热爱祖国的,一个是表示勤奋刻苦的,这两方面正是徐悲鸿所具有的,然后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下的志向,并找出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在学生朗读完外国学生的话后,这时候老师向同学介绍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知道并不是因为徐悲鸿刻苦,也并不是因为他受到了达仰的器重,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那样一个志向。

在讲到文章的重点时,我让同学自己圈画有体会的词句,感觉同学都有些困难,很难下笔,究其原因:第一,提问没有艺术性,硬生生的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一个过渡,和让学生缓冲的`余地,就这是备课时候准备的不足,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回去预习的不够充分,对课文内容不是非常熟悉,导致课堂上出现困难。然后在指名交流的环节,我提问的同学太少了,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同学谈了体会就结束了,我就出示了正确答案,很多问题没有让学生谈深刻,谈具体,对于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内容,学生能不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意思,这是很重要的,而我就是感觉有点两头尖腹中空,注意到了开头结尾怎么上,而真正的重点缺没有把握好,这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硬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重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对于谈体会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谈深刻,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教师是领路者的课堂,才是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

谁画的鱼最大美术教案篇五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注意了这一点。揭示课题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就这样,这段讨论使学生很好地区别了“立志”和“励志”的含义,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们感情也很到位。似乎外国学生的话把我们的学生也给激怒了!接着重点让学生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体会徐悲鸿“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从“小阁楼”“一杯白开水和两篇面包”体会他生活的'清苦。我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和徐悲鸿做比较,让学生更清楚认识到徐悲鸿的认真和勤奋,效果还不错。最后让学生找出那位外国学生的态度发生的变化的句子,与前文中嘲笑徐悲鸿的句子进行比较,并分组进行朗读,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有眼不识泰山”。

在这节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读了两遍课题后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徐悲鸿是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学的是哪种画?”、“徐悲鸿在哪里学的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等一系列问题。接着,我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有的已经忘记了刚才的问题,有的也只是记得一两个问题。当我让学生交流读后答案时,回答的都比较零碎,说实话有些问题我自己也已经忘记了。对于学生的交流,我觉得对理解课文帮助不大。

上完这堂课后,我就深深地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课堂上无序交流的状况呢?我想如果老师在备课时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并作好分类,那么就可以解决学生提问题杂、乱,读时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了。后来,每次上课之时都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提问后,及时让同学回答一些简要的问题,把难度问题给以总结,再次把问题重复说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确的带着问题读课文,做到有效阅读,我感觉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谁画的鱼最大美术教案篇六

这次献课我终于讲完了,心里轻松了许多,虽然课前做了些准备,心里有了比较明确的讲课思路,优点有缺点也不少。《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当然,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讲后反思,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欢语文课,更希望能够把语文的精华在我的课堂上更精彩的呈现出来。就让这些启示鼓励我继续努力吧!

谁画的鱼最大美术教案篇七

上完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由徐悲鸿的《奔马图》导入,初读课文,要求能将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出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让学生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扣题质疑,说说“励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励下什么志,从而引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文本之魂。

5、紧扣“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6、以“徐悲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回想自己的教学,有两点体会非常深刻:

1、第二课时的教学紧紧抓住“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中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在这基础上指导朗读。整堂课学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这节课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需要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在第六节,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