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汇总6篇)

时间:2023-09-10 12:50:54 作者:QJ墨客 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汇总6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篇一

一是人才队伍基础薄弱。许多乡村医生是由“赤脚医生”转型而来,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较低,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重、要求高,许多乡村医生难以完成工作任务。近年来,我市基层卫生院人员数量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速度远远跟不上门急诊和住院人次数的增长水平。

二是基本药物种类范围狭窄。药品统一招标及销售零利润后,药价便宜了,但药品种类偏少,群众对长期习惯使用的“好药、广告药”不在目录内难以接受;传统的基层卫生院大多“以药养医”,实施药物零差价销售后,基层卫生院业务收入和利润锐减,国家对基层卫生院的补助有限,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基层卫生院标准化设施建设和改造缺乏专项资金保障,部分卫生院虽然通过职工集资、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购置了b超、心电图机等常规设备,但受技术条件和就医意识的限制,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基层卫生院环境差、条件艰苦,职工福利待遇较低、缺乏深造学习机会,人员流动频繁。

四是“医患”矛盾突出。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不断加大,媒体对医疗纠纷的肆意渲染,导致医疗机构公信力下降,“医患”矛盾日益增多,“医闹”现象时有发生,医务人员心里压力增大、精神负担加重,收治病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国家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短缺和高级专业人才绿色通道,吸引大学本科、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到基层卫生院工作,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起作用。

二是放宽准入条件,增加药品种类。在药品零利率基础上,适当放宽疗效好、价格适中药品准入条件,增加常用药范围;加强基本药物政策和合理用药知识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及农民对基本药物的知晓率,营造良好的基本药物制度认知环境。

三是落实配套措施,增强发展潜力。建议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纳入乡镇公共服务配套,予以优先保障;县级医疗机构可将闲置或富余的设备提供给基层卫生院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减少基层卫生院资金支出。

四是科学正确引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使医务人员正确处理与患者关系,同时,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氛围,使医务人员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医疗服务工作中;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对医疗卫生工作做客观、公正、全面的宣传报道,营造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良好氛围。

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篇二

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定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坚持实事求是、奋发有为、贴近实际。对待工作能始终坚持热情服务的态度,进取主动尽心尽责地为老干部解难事,具有必须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足表此刻:没有培养自我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善于思考,动脑,对出现的问题从不采取逃避的方法,不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不会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而是力求寻找对策。进取向老干部推出过“四心”服务,主动做到“诚心、热心、耐心、细心”。老干部活动中心是为老干部服务的窗口单位,自身的形象建设十分重要。在接待老干部来访上,推出过“五个一”服务,对老干部一张笑脸相迎、一声热情问候、一杯热茶招待、一阵促膝交谈、一个满意说法。同时,进取想办法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能满腔热情地为老干部服好务,为拓展老干部活动服务事业发展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足表此刻:对老干部业务知识的掌握还不够不全面,认为自我了解的一些业务知识能够适应目前的工作了。

进取建立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工作和行为。用公务员守则规范我们的服务言行,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事不推委扯皮,不敷衍塞责,不做违法违规行为,不公款吃喝。与老干部们沟通时,做到热情礼貌、耐心细致、态度温和,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的衙门作风。不足表此刻:执行制度上,力求自我做好做到就好的思想,对工作人员抓的不够不实。对待工作有时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把事情做好。

坚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国家和民众对一名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坚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从点点滴滴做起,自觉地践行,把整顿机关工作作风的要求贯穿到日常的具体工作当中,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公务人员。我将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助手意识。从此刻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论对离退休老干部还是社会老人,我都会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首先换位思考,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为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我将在强化服务意识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坚持“创先作风、提升本事、提高效率、作出表率”十六字方针,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质量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使自我成为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干部。

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篇三

一、农民致富,有赖于农产品的增值

易参考价,信息公开,杜绝了中间环节对虾农的压价、降级等坑农现象,市政府还以协会名义,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批发商联系使高邮沼虾走出扬州,走向大都市。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了饲料业、兽药业、物流业的发展,农民从中又获得了更大的收益。协会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正准备延伸产业链,加工虾仁、虾籽酱,提取甲壳素,开发开袋即食虾产品。由此可见,专业协会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根据农业部统计,农民专业协会一般可使农民收入净增20%—80%。我们建议市政府应把支持龙头企业的资金转向支持农业专业协会,分期分批地扶持部分专业协会,只有协会的实力增强了,才能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加长,农民才能从加工、流通、销售中获得二次、三次效益分配。

二、农民致富,有赖于劳动力资源升值

变为灰领、变为蓝领、甚至变为白领,让他们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体。即使对扬州传统的餐饮、沐浴、美发行业,也要提高其文化品位,提升其服务水平和档次,努力向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甚至国外大城市推介,让扬州传统的服务业走向世界,让世界的`财富汇聚扬州。

三、农民致富,有赖于农业资源的升值

是新职业的探索者,甚至成为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的承包者、组织者,在职业大洗牌中,找到自己的位臵。

四、农民致富,有赖于流动资本的升值

《关于农民增收致富的几点建议》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篇四

一、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长效的人力和财力保障机制

皖政【2017】66号文件明确规定,此次基层医改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而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长效的人力和财力保障机制 。财政投入保障是推进医改进程的活水源泉。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以后,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发展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投入。医改政策的推行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对各级财政压力很大。只有明确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的比例,强化政府投入职责,建立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才能为医改运行注入活水源泉,才能确保基层医改工作长期有效持续推进。

如果在补助口径上只笼统地提出“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容易让乡镇卫生院产生由政府财政包揽的错觉,容易诱导乡镇卫生院重回“等、靠、要”的状态,而事实上财政也难以兑现“兜底”的承诺。必将导致乡镇卫生院再次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卫生院对政府有怨气,政府把卫生院看成无法承受的负担。长期发展下去,有可能再次走向“甩包袱”的极端。因此,对于乡镇卫生院“经常性投入”的测算口径,是改革中需要继续完善的.一个焦点问题。建议落实各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医改资金保障的投入责任,制定具体补助办法,各级财政要将医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提高预算资金执行力。同时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县级财政负担。确保基层医改稳步推进。还有就是财力保障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不能一成不变。

人才引进困难。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直接担负着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任务,对巩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保障农民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卫技人才,更需要有思想、懂经营、会管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综合型的卫生技术人才,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卫技人才队伍的壮大发展、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才能促进我县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

二、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是基层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事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彻底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优化乡镇卫生院人员的专业、学历、技能和年龄结构,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而多年来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是按照人员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等来确定的,并不能真正体现他的工作能力和价值,现有的人事制度是严重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高的学历和职称并不能代表工作能力和水平,打破职称界限,量才而用,才能达到实现真正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

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是本次基层医改中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也是县卫生主管部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感到头痛的问题,既要保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又要确保乡镇卫生院人员思想稳定;因此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特别是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让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全部回归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工作身份,使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打破身份界限,打破职称界限。

《关于基层医改的几点体会和建议》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篇五

引导语:1997年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揭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程改革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新课改之前的历史

语文,作为母语性的学科,在教育体系中一路走来,步履艰辛。20世纪初,“语文”便开始单独设科,但在20世纪前半世纪经济落后与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关于课程改革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提高上都拘泥不前。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改革。

20世纪50年代初,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文见解。进而,我国确立了中小学教育体系,确定了学制,“红领巾”教学开始引领课堂。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使得经济建设得以恢复,我国教育事业也开始缓慢前行,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指引下,语文教学挣脱了多重精神枷锁,在传承“文道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双基”教学。国家设立重点中学和大学,又颁发了《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障了语文课程的健康发展。语文思想理论才逐步脱离长期以来被政治绑架的束缚,真正地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1997年,中学语文教师王丽的.《中国语文教学手记》、剧作家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大学中文系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当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时间,诸多媒体纷纷转载评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直指语文教育思想的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僵化、教材单一、考试制度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引起了人们对新课改的要求和关注,语文也从工具性和思想性回归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这使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有了实质性进展。

从新课改的历程上来看,大致可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念启蒙阶段。这个阶段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普及到教育队伍中。第二阶段,模式探索阶段。即理念透过怎样一种模式来贯彻执行。于是各地各校都纷纷做研究课、观摩课等各种各样的课,探索新课改理念实施的载体。第三阶段,增强效能的阶段。对课改大家开始进行反思,反思课改这么多年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还没解决,哪些问题更严重了。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使社会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各地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学生为本;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多元解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中多了自主、合作、探究;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融入大量的素材,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火如荼的改革也不免存在弊病:形式主义过多,遮掩了“语文味儿”;有的语文课预设性过强,被拆解的阅读失去了原有的美感;语文课堂人文性与生活脱离,变成索然无味的说教;应试教育下,语文学科被模板化、套路化,作文教学的前途更是堪忧。究其原因,我国的语文教育状况,就如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先天不足,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标,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因校制宜。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只重视教学工作,却忽视课程评价,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三是应试教育对课改的冲击。高考制度的不变革,让很多学生和教师仍旧只要成绩不要过程,关于“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应试教育、升学率面前显得不足为重。

第一,加大教育考试改革力度,改变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切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个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发展。

第二,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应通过加强自我培训和自我反思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学校要组织教师培训,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加强交流学习,多听一些课改较为成功的学校的课。各级教研部门也要多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模式。

第三,注重并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结合,同时,注重多元知识的渗透、学科间的交融。让学生自主组织文学、创造发明小活动,在办刊、策划、商议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关心身边的时事热点,拓宽眼界,增长见闻,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体现主体性与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多加以指导,创新发展。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让学生真正将语文学习用于生活,实践是根本途径。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即多读)。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即多写)。读和写这些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回归到语文学习方法最根本之处,足够的输入才会有适量的输出。

第四,在多媒体、多元性知识渗透的同时,勿忘“本”。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可偏废。要让学生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人”的教育。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在落实语言因素的同时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语言的赏析,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领悟人文性。

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篇六

当前古筝发展之快,弹筝者之多是空前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古筝作为音乐的载体还能保留多少纯粹的本色,也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的。

演奏者只重视技术和有限的音乐,忽视了自身修养的提高。不懂得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积中汲取营养,更不懂得从人类文明和存在的角度看待艺术。学习十几年的演奏,也只是琴匠而已,根本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本身。普及领域里老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每年只围着考级的几个曲子转,考级制度除了普及民族音乐教育之外,还能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这一切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理智地看待民族艺术。

音乐演奏同样如此,作为艺术传达主题的演奏者需要通过气息的运用,将音乐思维深刻的表达出来。从而打动自己、打动观众。在音乐的行进过程中,我们不定向的把自己比做其他,或是挥毫泼墨、或是放声朗读、或是用眉宇间的抽动表现出内心的颤抖,但我们也应作为一片落叶、一捧沙土、或是一滴甘露,在瞬间的凝固中体味生命、感悟苍生。

1、首先应提高学生的视奏、分辨音色、感受音乐等能力。切不可手把手的教一句,弹一句。

2、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音乐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能因为老师爱吃甜就要求爱吃酸的学生也爱吃甜,这样,学生除了痛苦的装出很爱吃的样子之外留下的就是对音乐的厌恶。

3、决不能把音乐教育和中国现有的落后的应试教育等同起来。考级不是学习音乐的唯一目的。一纸证书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老师的`教学应该在从提高艺术修为,审美品位等方面着手。培养出音乐人才而不是考级人才。

4、要尊重原创。不要根据自己的演奏习惯改写原谱(乐谱印刷错误的情况除外),我们各式各样的演奏谱太多了。原因除了民间音乐搜集整理的不确定因素外,也说明我们还没有脱离民间老艺人各自为尊的习气。

四、作为学生:

1、一切问题尽量自己解决。以锻炼自身能力。初期尤其要提高视奏能力,一个演奏者如果视奏能力差,如同朗诵者不认识字一样,可以说是失败到了极点。

2、多听多唱。音乐的最初形式就是用唱的方式表达的。不张嘴唱是不可能在脑海中形成音乐概念的。这如同聋必哑,哑必聋。

3、除了本专业外,要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中国的音乐大部分原于地方戏曲,而且与中国的文学和历史息息相关。所谓艺术修为,也就包含了文学,历史乃至哲学等学科的修为。

4、要善于观察思考。音乐家的思维是不同于一般人的。因为音乐是纯粹的情感艺术。音乐家也是情感极其丰富的,音乐所传达的是音乐家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思考,在音乐家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哪怕一片落叶,都会成为一部宏大的而富有激情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