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大全8篇)

时间:2023-09-28 04:45:01 作者:HT书生 工作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大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篇一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它包括了:

1、适应转变,确定目标!

“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 “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等这些都是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正确渠道!

2、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3、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在价值导向的全过程中。

首先,从价值形成过程看,法律是这样促进道德建设的:法律通过确认或吸收道义标准,使之成为法定标准而直接促进道德目标;或者借助于自身机制和内在准则,以间接方式促进道德目标。我们在高校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低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

其次,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律精神需要道德观念在价值内容上进行不断充实,才能满足司法审判的需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并引导着法律进步和发展。但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律的融合,必须立足于二者价值内容上的相互交融和区别。既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合一,不分彼此;也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隔离开来。而应该充分发挥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在二者的价值内容上以道德融入法律的指导性和先进性,引导和推进法律的完善与发展。现代法律精神首先应确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在二者价值内容上的融合上,把理想的道德通过立法表现为宪法中的原则性、指导性和倡导性规范,从宪法这一根本法角度来确认和宣告理想道德的地位、性质和目标;同时,通过道德的导入来完善法律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完成理想道德从应然到实然的跃进。

再次,中国古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与行为,就是法与德在价值内容上的融合。理想道德所主张和倡导的价值观,往往会融合为法律价值所追求的内容。

最后,现代法律精神不仅表现于外在的司法审判制度的运行,而且更代表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判。现代法律精神主导下的法院公平审判是以法律和诉讼制度来扶植正气、压制邪气,使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国家法律以具体审判活动的形式对高尚道德的推崇和推行,从而弘扬理想道德观念。

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而且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道德与法律的产生到德与法融合治国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这种“德与法融合”的治国理念体现出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者相融相长,相得益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我们将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通过加强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来保障其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先进的道德精神来引导社会成员遵循法律义务,自觉养成守法习惯。

第二,从人才培养高度看,在教育理念上奉行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在调整、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着重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道德侧重从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进行规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它不同于法律,法律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实施,而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把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德与法两种作用,融两种作用于一体,对于实现人的道德追求、塑造高尚人格、约束人的不良陋习、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方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高度看,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对于学科建设和创新课程体系,整合知识结构,以科学的理论架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从德法认知与社会德行现象的关系看,一种社会德行现象的出现,往往包含着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诱发原因,仅仅从任何一个方面着手解决都会遇到困难,因此,只有将二者相融合起来,综合考虑,发挥两种手段各自效果优势,互相辅佐,问题才可能解决得比较圆满。

总上所言:“德“育人心,“法”育人品!在当今社会里,只有“德”“法”兼容,才能共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为自己树立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在社会上要讲道德明法律;作为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努力钻研;感恩家人;自我反省,学会做人,做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篇二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考点: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考点:推进严格司法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考点: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考点:加强司法保障

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耸侄蔚乃痉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申诉权利。

考点: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衙门作风、霸道作风,坚决反对和惩治粗暴执法、野蛮执法行为。

[关于自学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讲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篇三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要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法的概念和特征

1.法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基本特征:

第一,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制定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的规范;认可是指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范予以承认,赋予其法律效力。

第二,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

从表面看,法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但实质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总是将自己的意志通过立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一般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某个党派、某个集团或者某个人的个别意志,也不是这些个别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共同意志。

第三,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有多种,除了法律规范,还有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和纪律规范等。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和纪律规范不同,法律的实施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的。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讲解复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篇四

用“心”教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首先,用“心”研究“学情”是提高质量的前提。针对我校实际,把握课程的“学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学生而言,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和切身体会,对很多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只能停留在浅层认识水平上,而且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不同院系、专业、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日益突出。

第二,就教学内容而言,该门课程以往的教学过多地强调对国家和社会价值的评价,政治化倾向严重,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重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学校有关部门和部分任课老师对该门课程重视程度不足,责任心不强,考核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以上问题的存在都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度,任课老师只有在用“心”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才能使该门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用“心”钻研教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第一,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的思想现实,使学生想听、爱听;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其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质。

第二,坚持客观辩证的原则,力求理顺学生的心。对那些“老事”、“老理”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不断求新,争取做到“意新理透”,帮助学生消除不健康的情绪,把学生的心理顺,以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语言表达要生动得体,打动学生的心。要采用更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切忌苍白无力,照本宣科。总的来说,我认为教学语言要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做到朴实无华、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以达到启发良知、提高觉悟的目的,增加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再次,用“心”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实际道德水准的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该门课程的考核应从实际出发,知行考核相结合。第一堂课,我就把考核方式、考核重点、考核要求详细告诉学生,强调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考核评定方式上,变以期末为主的单一卷面考试为贯穿在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多项考核。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

社会在发展变化,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只量要我们有“心”、留“心”、用“心”,紧紧抓住学生变化的“心”,有针对性地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听之有趣,学之有味,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取得良好的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篇五

教学目标

目标:

了解;社会生活中存在思想道德冲突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识记: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理解: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运用:当代中国青年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篇六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的时代,全球化远没有导致民族国家时代的消失。实际上,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那么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立足于其上的伦理价值趋向――爱国主义,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韩国总统金大中的话给我们以启示。德国记者问他:“你怎样向你的民族意识较强的同胞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韩国加强向外国投资者开放的力度?”金大中回答:“我将告诉人民:资本没有国籍。如果我们的商人能自由地去世界各地,那么我们也必须让世界各地的人到韩国来”。这是旗帜鲜明地肯定经济全球化的立场。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克服危机的问题时,他又说:“欧洲(债权)人可以放心,我们将依靠果断和爱国主义战胜危机。”这个谈话表明,经济全球化尽管有超越国家界限的一面,但在我们的具体经济工作中,仍然可以做到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

――摘自王锐生,《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

请回答:

(2)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2)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和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1.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习题

2.2017考研政治考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考研政治试题

4.考研政治试题

5.2016考研政治试题答案

6.考研政治马原多选试题及答案

7.考研政治马原单选试题

8.2016考研政治试题(文字完整版)

9.2014考研政治真题试题(word版下载)

10.2018考研政治巩固试题(附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篇七

1、理解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掌握人口数量的标准;

2、了解世界人口现状,懂得人口众多增长过快所带领的严重后果

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合理的人口数量标准

人口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借用语文中议论文体裁来分析社会教材。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社会教材大多亦如此,阅读教材时,注意每一自然段中的首句或末句,它们往往就是本段的论点,其余多围绕其展开,如第35页最后一段,首句“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就是本段的论点其余都是用论据来论证这一论点的。

自制投影片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吗,滴答一声,世界人口就增加3人,等到我们下课时,世界人口将增加多少?

之前我们已经学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摁扣问题。

讲授新课

人是社会的主体,能否正确地妥善地解决好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点明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是什么影响呢?为什么?请阅读课文第一目。

一、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

思考:人类要生存和延续,必须进行两种生产,是哪两种生产呢?关系怎样?

人多意味着劳动力多,但“人”后面还跟着“口”人是生产者更是消费者。

辨析:人是生产者同时是消费者。(___)

人是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___)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中有一项奖励生育的措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在那时由于人太少,劳动力兵力奇缺,勾践的这种奖励措施有利于越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多力量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能否把越王的这一措施推广到今天呢?当然不能。因为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口的过度增长,只会强化人作为消费者的作用,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延缓甚至阻碍作用。

所以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材料:人体质量70%是水,缺少2%的水就要发烧,缺少20%的水就要死亡,一个人正常生存每天需5千克水,至于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需求量更大。而地球上适合人类需要又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人类生存离不开水,而水资源又是有限的。人口的发展还必须控制在生态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人类生存和发展还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1、请看课本36页图5-2,什么感觉?人口过多。1997年世界人口达58亿,1999年60亿,估计到2050年将达到90亿。

2、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五,发展中国家千分之十八,其中非洲达三十,而发达国家为千分之四,有的已出现负增长(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这组数字能说明什么?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3、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这十个国家人口均超过一亿,其中亚洲占六个,北美南美欧洲非洲各一。七大洲中人口最多的是亚洲,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最少,不到总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极洲至今无常住人口。这组数字又能说明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世界人口众多,增长过快,增长速度不平衡,分布不均匀。这些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后果:

(一)、人均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二)、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多;

(三)、全球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发展中国家失业增多经济受阻

(五)、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老年人赡养问题。

由人口带来的种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采取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虽有成效,但由于人口增长具有惯性,世界人口增长势头还将延续很长时间。为了唤起各国政府人民对人口问题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联合国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课堂小节本节课我们学了人口问题二目内容,一是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双重”

双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

双重身份:生产者和消费者

双重作用:促进或延缓作用

双重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双重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是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课堂练习

是非判断题

1、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两者都是无条件的。

2、在生产资料限定的条件下,人口增长过多,就会强化作为消费者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

3.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为10∶1,1990年扩大到50∶1。造成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但与人口增长的地区不平衡也有一定的关系。

4.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采取措施降低出生率,就使各国人口增长马上停止。

5、人口增长过快,贫困加剧,人们扩大了向大自然的索取;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又反过来使人口更加增多。

选择题:

1、在个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人口最少,不到世界总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极洲至今还没有常住人口。可见(___)

a世界人口增长过快b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d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2、人口发展必须控制在生态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这说明了(___)

a人对生态环境是无能为力的

b人口发展越慢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问答题:

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人从出生到参加工作前的时间和年迈生病的那段时间,他不是生产者,但仍是消费者,因为他每天都要吃穿住用。

这段话的中心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篇八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于讲课前的一节自习进行我心目中的好人投票,每人选出所在班级中你认为的好人是谁,进行汇总。

二、上课前开始播放歌曲《好人就在身边》

【预习学案反馈】

一、优秀个人及每个小组的优秀率

二、优秀小组及得分

【新课推进】

一、呈现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学生:诸如“很纠结”“很为难”,而且具体谈了原因

学生:略

这些类似的问题如果放在建国初期可能只是一个有着确定答案的单项选择题,但为什么放在现在就让人难以取舍了呢?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将你的预习结果用自己的话告诉我。

学生:原因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型产业的崛起与传统产业的衰落;网络的普及;等等。

教师:思想属于文化范畴,思想发生变化归根到底是经济发生变化,上述变化都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人民的思想观念中就产生了多元化的思想道德判断标准。

找到原因不是目的,知道怎么做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很多,这节课我们只是从个人的角度探讨,哪个同学把你的答案告诉我:

学生: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师:什么是科学文化修养,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呢?(展示对比表格,学生一分钟准备,不看课本填写,检查预习情况)

(二)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教师: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如同我们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我们不仅要同时具备还要不断学习,提高。有个人就为我们提高这两种修养树立了典范。他就是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观看视频)是什么让他成为知识分子的典范,又是什么让他感动了中国呢?(学生思考片刻)我们这节课就沿着钱学森的成长轨迹,从他身上获得启发,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情景分析,理解生活}

材料一:钱学森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父亲钱均夫曾留学日本,专修教育,在钱学森很小的时候就对他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每逢寒暑假,钱均夫都要送儿子拜名师补习各种功课。比如补习过伦理学、矿物学、音乐和绘画等等。正是这样的全面培养,才造就了钱学森不屈不挠、追求完美、关心社会、上进敬业的品质。

阅读材料一,指出哪些属于科学文化修养,哪些属于思想道德修养?

教师:钱学森通过全面学习,多方涉猎,成就了自己的良好品质。还有一个人,也是感动中国人选,却在六年以后成为了一个反面形象。

材料二:他是雷楚年。由汶川地震时的“抗震小英雄”到11月3日因涉嫌诈骗46万元接受审判。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他由一个正面人物沦落为一个反面例子呢?(观看视频)请同学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体现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关系的那一个方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起立讨论,讨论完成后就坐,然后派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钱学森的例子告诉我们“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明辨是非,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雷楚年的反面例子告诉我们“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共同说明“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我们也常说,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流。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好读书,读好书,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那问题来了:有了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就一定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吗?

学生:用例证的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这说明——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如果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会带来什么好处呢?请同学稍作准备,用自己的话予以阐述。

学生: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b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造福。

教师:这又说明了两个修养的哪层关系?

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教师:让我们再学钱学森:

材料三:钱学森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周恩来总理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从小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创造机会到法国勤工助学,学成后毅然回国,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共和国和人民。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学生齐读: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教师:这又说明了两个修养间的第三层关系: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现在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对刚才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看学习目标的第2和第3是否达成。

学生活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进行总结

教师:在这两个知识点中,有三个问题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

1、所有的科学文化修养都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学生:应是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

教师:没错。不过这里点到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并非说科学文化修养有好坏之分,而是因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科学文化修养的层次也不一样,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互相促进,说明二者的提高是同步的。

学生:不是同步的。如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不一定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3、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弥补道德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句话说明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学生:不能说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教师:但丁这句话是说明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但并没有说明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重要,或者说二者不能进行重要性的对比,因为这两个修养如同人的左膀右臂,各有侧重,缺一不可。

学生活动:招贤纳才

如果假如你是某公司的经理,请你在以下类型的人中进行选择。

无才无德有德无才

有才无德有才有德

学生:选择有才有德的人

学生:“无才无德”废品,“有德无才”半成品(次品),“有才无德”危险品。

教师:同学们的选择也符合习总书记的用人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更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那怎么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呢?让我们再从钱老身上找启发。请阅读材料四:

材料四:钱学森说:“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是懂得大道理的人,是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因而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钱学森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他用汗水浸染得来的。1966年,我国进行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时,作为技术人员的他冒着大风和严寒一直坚守在阵地上,钱老是脚踏实地研究学问的楷模。

材料中,钱学森的事迹对我们实现更高的道德目标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小组就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回答略

教师:展示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增强识别和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要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学生活动:留出时间整理并记忆。

教师:这部分有两个小知识需要注意:

1、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或最高理想)的关系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高中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优秀教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