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节选教案(热门14篇)

时间:2024-02-20 20:12:09 作者:雁落霞 演讲稿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于教学任务、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明确和安排的书面文件。以下范文帮助我们了解到教学工作计划的结构和内容,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梵高传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了解梵高是如何创作《吃土豆的人》的?

2、了解梵高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

3、从名人的成功得到的启发。

教学难点:名人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关系导入。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因势利导。

明确:法国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而且直射,不但照亮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梵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的本质--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在那里,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向日葵是一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是“大地的太阳”,而梵高把它作为自己的象征。

2、简介梵高。(画面)。

这样一个对生活洋溢着激情的艺术家,究竟是怎样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梵高传〉,虽然是传记文学〈梵高传〉的节选,但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

一、速读全文,尝试概述文章。(300字左右)。

二、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梵高创作《吃土豆的人》的过程)。

三、画面《吃土豆的人》。《吃土豆的人》被称为如米勒的《晚钟》一样的经典名作,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这幅画的价值。

四、这幅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梵高是怎样面对这样的处境的?

六、从本文对梵高创作的描述,你能捕捉到梵高的哪些信息?

1、住房:七平方米,这个房子只有半张报纸大小的天窗。而他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2、当他被贫困逼到绝境的时候,他说:“眼下我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我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那时我就不会对吃喝感到过分的耻辱,好象有吃喝的权利了。”他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灌满一连空了好几天的肚子。

3、自我怀疑是一切还没有成功的艺术家的最深刻的痛苦。他一直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的摧残。

4、他写信给弟弟说: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5、他相信福楼拜所说:天才就是长期的忍耐(梵高去世四十年后他的作品才被世人接受,他在世时仅卖出一幅画,而1990年,他的《加歇医生》以8250万美圆的中标价创下有史以来绘画拍卖最高纪录。

总结:从以上资料,我们分明可以触摸到梵高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和执著精神。梵高的一生充满了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皆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留下了艺术的最高与辉煌。所以说,真正的伟大作品,都是作品加上创作者的全部的生命。

他的价值,不仅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也是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八、一部传记就是一个冒险故事。世界上许多精力充沛的人在生活中展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奇特际遇。而人的壮举,我想应该是和人的精神世界一样激动人心。

下面是一些关于名人的语句,我们从梵高看出去,看看,那些名人之所以为名人,都有哪些奇异的地方。

1、贝多芬: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

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2、贝多芬的音乐是用痛苦换来的音乐。

3、米开朗基罗:不朽的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4、托尔斯泰的信仰: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5、美国亨利托马斯《大哲学家传》:哲学家们尽管在表面上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但他们同先知一样有着共同的基本生活目的--通过人类的合作为大家的幸福提供保证。

6、杨绛:艺术家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九、请同学补充你所知道的名人故事。(50字内概括)。

总结:我觉得,从骨子里说,所有的“家”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或者说,理想才是成功的本质。他们能够不畏惧任何外在、内在的困难,能够在痛苦的黑暗中依旧执著,是因为他们始终对未来怀有信念。理想如灯,引领他们走过成功前最黑暗的道路,温暖他们被凄风冷雨侵袭的心灵。我还认为,即使一个平凡者,他们能否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也还是在于他是否能从容迎接明天。

十、毛泽东曾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本单元我们学了传记文学,并简单介绍了传记的写法。昨天曾请同学选择自己或本班同学写一篇《××小传》,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是不是写得到位。

十一、总结(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用自己的言行书写自己的历史)。

/vbb/?threadid=1385。

梵高传节选教师中心稿

从同学的绘画兴趣入手,指出绘画的才技有“天才”可言,但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却是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借助《梵高传》来体验一下画家们忘我的精神境界。

熟悉课文、掌握字词、理清结构的任务。

二、整体感知。

l.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荷兰画家,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一生酷爱绘画,是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他主要活跃在法国,其绘画创作主张色彩的突变和内容的深刻。1890年自杀,年仅37岁,是画坛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生前不被人们重视,但在他死后,其作品的高超价值才被人们所发现,使梵高成为19世纪享誉欧洲的一颗最辉煌的巨星。

2.本文选自美国传记文学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梵高在经历了两次恋爱挫折之后,回到故乡纽恩南,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世俗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他的家人也因怕他会破坏家庭名声而不愿他回家。其间他父亲去世,他被妹妹赶出家门,租住在一个教堂看守人家中。牧师煽动镇上的人驱逐他,诬蔑他,但是朴实的农民接受他,让他自由地画,耐心地给他做模特儿。终于,在他即将被赶出镇子的最后时刻,他画出了传世佳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安于天命、不知反抗的精神面貌,即本文记述的这一段生活。

3.请几位同学串读课文,其他人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文字障碍。

(字词略)。

三、阅读分析。

1.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自然段):梵高被驱逐,但他坚定作画目标。

第二部分(第7一27自然段):梵病专心作画,废寝忘食。

这―部分又可分成四个层次:(第7-15自然段)开始创作。(第16自然段)反复修改。(第17-19自然段)最后一天的绘画。(第20一27自然段)名画诞生。这四个层次中,除第二层略写外,都对梵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离开纽恩南。

全文围绕着《吃土豆的人》的创作经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梵高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忘我执著的献身精神。在作者的笔下,梵高的形象是那样的清晰深刻,而在行文安排上,紧紧围绕作画选材,每一处笔墨都体现梵高的精神,线索明晰,结构紧凑,突出主题。

2.文章对梵高进行了哪些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记述他的生活?读出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语段。

提示:有语言、动作,特别是心理描写。本文特别注意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揣摩,从而更好地再现了梵高的生活,我们在读书中应特别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3.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性格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为分析做准备,精读写得最精彩、最有回味价值的语段。

3.搜集有关梵高的资料,以加深对梵高的全面认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分析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作者写作的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二、精要分析。

找出第4-5段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提示:自“其中有织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风光。”

第4段中“整整两年的艰苦劳作!成百件的习作!”一句中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什么感情?

提示:这两句是慨叹,有双重意味,有作者对梵高忘我作画的慨叹,也有梵高对自己两年来作画无数却无名的慨叹。

梵高作画的最高追求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提示:“抓住农民住茅屋和煮土豆的那种精神”,“对农民生活的概括”画出“米莱的《晚钟》”那样的.名作。

“迈着沉重的步子”中“沉重”指什么?

提示:双重含义,一是因其背着很重的绘画工具,所以步子沉重艰难;二是没有好的绘画立意而心情沉重。

“一怒之下把他的油画付之一炬”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梵高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尽善尽美,他执著的追求不容许有丝毫的瑕疵。

此段中用到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梵高,展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有行动描写,如“他收拾好画架、颜料、画布和画笔,然后扛着这些东西,迈着。

沉重的步子朝德格鲁特家的小屋走去”。有心理描写,如“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有语言描写,但不是主要描写。这些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梵高热爱绘画,如饥似渴,面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作画,他可以废寝忘食,不顾一切。他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执著追求者,有着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文段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勾出来。

提示:有记叙、描写、议论。

文段中的描写是作者的构想吗?为什么?

提示:这些描写是作者在史实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和描述,而不是凭空的虚构和幻想,更不是对生活中某类人的共同点的典型集合。因为,本文是传记,有忠于事实的特点。本文用到了文学化的手法来体现事实的内容,是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的完美结合。

其他语段不再―一举例,学生的题目不一定能达到老师所要求的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学生拟题中的闪光点,将可用之处升华,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总结、扩展。

总结略。

扩展:让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四、布置作业(略)。

《梵高传节选》教案设计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分析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作者。写作的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一)明确目标。

1.分析文中精彩的描写,学习用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进一步认识梵高追求艺术,忘我执著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抓住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和表现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2.请根据课后搜集,介绍梵高的一些事。

3.认读生字词。(幻灯上节课题板)。

(三)重点、难点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请同学们将你拟定的题目写在纸上,老师稍做整理后在投影仪上按段落顺序打出,代替老师逐段讲解,这样既达到分析课文,讲解知识的目的,又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达到自主教学的目的。语段习题应侧重以下几段:第4~5自然段,第7~9自然段,第18~19自然段,第20~27自然段。现将老师示例列举如下:

第4~5段拟题:

(1)找出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答:自“其中有织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风光。”

答:这两句是慨叹,有双重意味,有作者对梵高忘我作画的慨叹,也有梵高对自己两年来作画无数,却无名的慨叹。

(3)梵高作画的最高追求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答:“抓住农民住茅屋和煮土豆的那种精神”,“对农民生活的概括”画出“米莱的《晚钟》”那样的名作。

第7~15段拟题示例:

(1)“迈着沉重的步子”中“沉重”指什么?

答:双重含义,一是因其背着很重的绘画工具,所以步子沉重艰难。二是没有好的绘画立意而心情沉重。

(2)“一怒之下把他的油画付之一炬”说明了什么?(答案:说明了梵高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尽善尽美,他执著的追求不容许有丝毫的瑕疵。)。

(3)此段中用到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梵高,展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用到行动描写,如“他收拾好画架、颜料、画布和画笔,然后扛着这些东西,迈着沉重的步子朝德格鲁特家的小屋走去。有心理描写,如“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有语言描写,但不是主要描写。这些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梵高热爱绘画,如饥似渴,面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作画,他可以废寝忘食,不顾一切,他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执著追求者,有着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4)文段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勾出来。

答:有记叙、描写、议论。

(5)文段中的描写是作者的构想吗?为什么?

答:这些描写是作者在史实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和描述,而不是凭空的虚构和幻想,更不是对生活中某类人的共同点的典型集合。因为,本文是传记,有忠于事实的特点。本文用到了文学化的手法来体现事实的内容,是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的完美结合。

其他语段不再一一举例,学生的题目不一定能达到老师所要求的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学生拟题中的闪光点,将可用之处升华,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拟题达到了对课文的分析,同学们的拟题很认真,有深度,有价值,通过你们自己的思考,发问,求解,我们读懂了这篇文章,学到了文学传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但不脱离实际的写法,也领略了梵高为了艺术忘我投入,不懈追求的风范,得到了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精神收获,可谓受益匪浅。同时,同学们还尝试着自己拟题,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更是收获不小。希望这样的学习在我们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出现,让我们大家日有所长,日有所进,像梵高那样,成为有成就的人。

扩展:古今中外,凭借非凡毅力,锲而不舍,执著追求而终有成就的人又何止梵高一人,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人和事,以他为榜样,敞励我们自身的进步。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之间资源共享。这一单元我们也多次举行类似的活动,目的也在于让同学们逐渐养成善于搜集、勤于积累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为将来积累更多的知识财富。

教师示例:

1.用脚趾。写作的作家。

爱尔兰作家布朗,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5部小说,3本诗集,从而成为爱尔兰有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谁知道他竟是个从小瘫痪的人,他的作品是用脚趾打字创作出来的。

布朗一生下来就患了严重的大脑瘫痪症,5岁时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头部和四肢都不会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发现他左脚还能动,便开始教他用左脚写字。一年后,他学会了26个字母,母亲继续教他读书、写字,就这样,天长日久,持之以恒,这个身残志坚的孩子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且开始。写作、写诗。

他。写作时坐在一张高椅上,打字机放在地上,他用左脚上纸,下纸,打字和整理稿纸。1954年,布朗21岁时,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他用所得稿费买了一架电动打字机,继续坚持。写作,后,又出版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在这部作品中,他以真挚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动人的故事、诗一般的语言和他坚强的意志震动了读者和文坛。

2.爱迪生研制电灯。

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试制电灯时,为了找到理想的灯丝材料,先后试验7000多次,尝试不同的材料,几乎都失败了。第一盏电灯的.灯丝是缝纫机线做的。仅仅为了把那短短的细丝放进玻璃泡里,爱迪生和他的合作者就整整干了两夜一天,用完了一轴线,失败了无数次,总算成功了。但电灯只亮了45个小时就灭了。爱迪生不断失败,不断寻找合适的材料,最后终于发现了他试验室的一把蒲葵扇,这扇子周边缠绕着细细的竹丝,他就用竹丝作灯丝,果然大放光明。就这样,爱迪生用竹丝作灯泡为人类服务达之久。试想,如果爱迪生半途而废,那成功还属于他吗?正是由于他能积极进取,锲而不舍,激发不断进取的雄心,才能不畏困难,到达光辉的顶点。

(五)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将自己的拟题进行修正补充,整理在作业本上,并附答案。

练习答案:

一、文中心理描写多处,如“他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他的作品全都这样不完整”。“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温森特想要使这幅画说明的是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曾经怎样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这些语句中展现出了梵高对艺术完美执著的追求,画中有他的生命,他全部的乐趣与幸福,他为了绘画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他要求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内涵。

二、略。

(六)板书设计。

梵高。

欧文・斯通。

三(28)离开纽恩南。

六、参考资料。

1.荷兰布拉邦特省有一个小村镇松丹特,镇上有一个德高望重的牧师提奥多鲁斯・梵・高,很受人尊敬。温森特・梵・高是牧师的长子,1853年他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作为牧师的父亲是希望他日后选择继承自己事业的,但是事与愿违,温森特・梵・高选择了一条他自己热爱的生活之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为家人所懊丧,为亲戚所失望,为世人所侧目……但是温森特・梵・高始终矢志不渝,他是那样地热爱他自己选择的一切,他用自己整个的身心去拥抱他的事业和生活,并为之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1890年7月的一天,在一片肥沃的田野上,温森特・梵・高结束了他自己悲惨的一生,时年37岁。

一生贫困潦倒的他在草率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19世纪末欧洲画坛上一颗最辉煌的巨星就此陨落了。

让我们的怀念从温森特・梵・高这个不朽的艺术家短暂的一生留下的足迹开始……。

2.纽恩南的牧师住宅是一幢粉刷成白色的两层石砌建筑,后面有一座非常大的花园。园中有榆树、树篱和花圃以及一个水池。虽然纽恩南的人口达2600人,但其中新教徒只有100人。提奥多鲁斯的教堂很小,纽恩南比起繁荣的集市小镇埃顿米差了一等。纽恩南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房舍聚集点。

他希望静下心来单纯从事画画,他没有别的愿望,只想深入到乡村中去,描绘田园生活。就像米莱一样,他希望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描绘他们。他确信,一些人虽然来到了城市并且定居,但是乡村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们对乡间的田野和农民怀着终生不渝的眷恋之情。

纽恩南一带有许多织工,送到工厂主那里领取可怜的一点报酬。

他早上起得很早,然后就去田野上或者农民和织工的茅屋中呆上整整一天。一天到晚持续不断地观察农民的生活已使他为之深受吸引以至达到忘乎一切的地步。他在寻觅着:“正在逝去的事物中那些永不消逝的东西”。

村里的人都认为是温森特不学无术,他们对他的厌恶已到了无以复加的。

梵高传节选教师中心稿

1.进一步了解文学传记将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结合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进一步学习通过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画家生平,学习投身艺术、忘我执著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1.既生动又不脱离史实的文体特点。

2.运用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解决办法:采用读、讲、练、写综合训练法。多读,串读、速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精讲,针对重点描写段的细致讲解;多练,对重点段,或问答,或拟题,训练阅读分析能力;适当片断写作,训练写作能力,在综合训练中使教学重点,难点不断出现,从各角度体会,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比赛。本课较前两篇传记生动、形象,有大量的描写,细腻的心理变化,可以通过读来品味、感受,所以举行读书比赛,既提高读书能力,又加深对课文理解,此活动安排在分析环节进行。

2.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执著献身为主题的信息交流会,所谓信息交流,指不限于材料大小,凡相关知识,可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交流时需说明信息来源,以防止杜撰。也可加入自我的感受或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3.拟题训练。针对重点段进行拟题训练,加深理解,也提高思维能力,增强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听说咱们班有许多丹青高手,校橱窗里经常有他们的小作品发表,是吗?我想请几位同学跟我一起做一个现场采访。

问题:你为什么喜欢画画儿?

你想成为一名画家吗?

你认为要成为一名画家,需要做哪些准备?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

同学们答得都很好,我有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请你们听后谈一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画家。

故事:达·芬奇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画家,他从小习画,练就了高超的绘画才能,他的许多作品享誉世界,如《蒙娜丽莎》《自画像》(多媒体展示画面)深受世人的赞誉。他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于他的'启蒙老师正确的指导。他的父母在他很小时候就发现达·芬奇有一定的绘画天分,于是就把他送到一位很有名望的老师那里去学画。第一天去,老师就给了他一个蛋,说:“去练习把蛋画好。”达·芬奇很不以为然,这太简单了,他拿起笔就画了个蛋给老师看。老师摇摇头,让他再画。就这样画了许多个蛋,老师仍不满意,达·芬奇有些恼火了。老师对他说:“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干好,画蛋虽简单,但要画好却不容易。”达·芬奇听后深受启发,专心致志的画了起来。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整整三个月过去了,达·芬奇画出了老师满意的蛋。

梵高传节选教师中心稿

洪渥传曾巩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洪渥传译文。

洪渥是抚州临川人。为人温良和顺,和别人交游,开始时不很让人喜欢,交往久了就感到很有味。家里贫穷,凭着进士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有擅长作赋的才名。刚开始被推荐给有关部门,总是接连被罢出,很久才得到一官半职。做官后又不奔走钻营,又很久不升职,最后死于黄州麻城茶场监任上。死后不能归葬,也不能使他的妻子儿女返回家乡。乡里人听说洪渥死了,无论是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遗憾失去他。

我年轻时和洪渥相识,但不很了解他的为人。洪渥死后,才听说他有一个哥哥年纪已七十多了,洪渥得到官职时他哥哥已很老了,不能和他一起去做官的地方。洪渥到任后,根据自家人口使用俸禄,把多余的`钱拿回故乡,买了百亩田,给他哥哥,又离开家乡去做官,然后才感到安心了。洪渥死后,他哥哥又没有儿子,就多次派人到麻城,安抚他的妻儿,想要让他们返回家乡然后把田给他们。他的妻儿大概都很柔弱,没有能力自己回家。他的哥哥也已更老了,没有办法,一想起洪渥就感到悲伤。但他经营田产仍然不停止,忘记自己已老了。洪渥兄弟能做到这样,应该没有羞愧了。洪渥平时看起来好像是不能做事情的人,等到别人有急难需要他去奔走解救时,他早早晚晚不敢稍有懈怠。他对于别人是真有恩惠啊。

我看古今杰出人物的传记,往往根据人的品行道义来写的,像那些不被写进历史的人,往往一定要选择奇事来让他感动世俗;或者是选择那些高尚得无人能继的事迹来写;或者是为了表彰一个人的善行来批判天下人赶不上他。虽然他们这样写是出于用辅教来惊醒世人,然而求证于中庸这也未免是过分了。像洪渥这样的关心人,应该说是人人能做到的,所以我就记下了他的事迹。(巩文陆引娟译-9-14)。

《阿Q正传节选》教案

1.了解小说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3.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

4.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5.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6.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1.补充一些诸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时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在小说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时,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因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环境入手,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通过归纳主题思想,感知人物的典型意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巨大的艺术价值。

4.通过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习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课时。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师问:这些句子是谁写的?

生答:鲁迅。

师答:对,这些家喻户晓的句子就是鲁迅写的。其中有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是对孔乙己的哀叹,也是对祥林嫂的哀叹,更是对今天这课文的主人公阿q的哀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看看鲁迅是如何哀叹阿q的。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名人:阿q。

年龄:三十出头。

籍贯:不详。

身份地位: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工作:打零工。

外形特征:头上有癞疮疤。

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生平最得意的事:欺负小尼姑。

生平最恼火的事:

1、向xx求爱,被拒。

2、让小d抢了饭碗。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

生前最后一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口头禅:妈妈的。

《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载《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共九章。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命运的描写,着重揭示了由于长期的屈辱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造成的精神胜利法这种不能正视现实的性格特征。作品把这种变态性格和心理,作为当时大多数国民具有的精神弱点加以暴露和批判,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小说用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客观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你心目中的阿q是什么样的呢?

伶仃、瘦弱、邋里邋遢……。

阿q被打的过程:

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已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侯,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已,把失败当作“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重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受到地主豪绅们欺侮,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1)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2)光荣的癞头疮。

(3)自嘲“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4)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

(5)押牌宝的故事。

(6)阿q败于王胡。

(7)挨“哭丧棒”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由于地主阶级对阿q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才造成阿q的极端穷苦和落后。阿q之所以不能起来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也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他政治上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用旧道德、旧礼教、旧思想)。

谈谈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你是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的?

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从下面的事情中看出阿q的性格是怎样的?

1、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2、藐视“文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看不起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3、瘌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争强好胜,忍辱屈从)。

4、赌博,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自轻自贱,心满意足)。

5、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6、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秃儿。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懦弱卑怯奴性十足)。

7、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安于现状。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意图有两点: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梵高传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投影片二)。

时间事件道理。

盛衰之理盛(得)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忧劳可以兴国。

在于人事。

(论点)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926年身死国灭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组歌节选语文教案

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离骚》课文节选教案

《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以下是《离骚》课文节选教案,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1.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3.研习课文。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帝高阳之苗裔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险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4.作业:熟读课文。

一、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

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

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

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学重难点:。

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

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

四、教学过程:

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

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

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

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

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

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

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

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

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

2)句中有楚声“兮”字。

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

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

9.布置作业:

1)总结“以”的用法。

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

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

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段。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天下第一楼节选》教案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闹事,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打造文明班级吗?(不能)。

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便奠定了这个集体的失败。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该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天下第一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文章背景。

作者简介:何冀平(1951-),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背景资料: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业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目标导学二: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一、作者简介。

何冀平(1951—),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之后,投身影视创作,完成了《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等作品。

二、故事背景。

民国初年,北京前门外老字号福聚德烤鸭店的掌柜(老东家)唐德源年事已高,两个儿子又不争气,饭店经营不善。老掌柜去世前,将买卖交给精明强干的同乡卢孟实经营。卢孟实重订店规,调整人员,改良菜式,新建大楼,斡旋于各方势力、各类人物之间,将福聚德的事业推上顶峰。但在东家、官府等的内外逼压、破坏下,卢孟实最终没有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被逼还乡,福聚德也由盛转衰。课文是剧本第三幕的节选。

三、理解词义。

幌子:俗称酒帘。古代酒店以其容易引人注目,故用为招牌,以招揽顾客。

侦缉:侦查缉捕。

懦弱:软弱无能;柔弱。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拾掇:整理;收拾。

捣蛋:

凄凉悲惨。

借端生事,制造麻烦,无理取闹。

凄惨:凄凉悲惨。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

咬牙跺脚:文中指下定决心。

另请高明: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骂骂咧咧:指在说话中夹杂着骂人的话。

四、问题解疑。

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舞台说明作用分析法。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大年初六饭庄店铺大开张热火朝天的气氛。

2.写全赢德的关张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描写了福聚德的掌柜卢孟实善于经营。

3.作者在此处安排王子西说出老爷子的死因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写老爷子窝囊而死与后文罗大头撂杆子走人,说出卢孟实的身世相照应。

4.为什么要写“给侦缉队送礼”“那可是些惹不起的祖宗”?

说明在那个年月做生意不容易,突出了卢孟实聪明多谋,八面玲珑,也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

5.通过唐茂昌和王子西的对话,可以看出卢孟实在唐家是什么地位?

唐茂昌根本没把卢孟实放在眼里,只是把他当作唐家的奴仆,从“这儿全是大爷的”“这儿是老唐家的买卖”“柜上的事儿,你得下心”可以看出唐茂昌一直在提防着卢孟实,认为他贪唐家的钱。

6.卢孟实为什么不让店员看落子、听花鼓?

当时人们认为从事这些行当的人主要是服侍他人,社会地位低下。他不让自己的店员看落子、听花鼓,是想用这种做法证明做饭庄子的也是体面的,不能叫人瞧不起,要活出自己的尊严。

7.如何理解卢孟实骂小伙计,给成顺喜幛子钱?

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让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给成顺喜幛子钱,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他为了证明做饭庄子的也是体面的,不能叫人瞧不起。

8.从罗大头与卢孟实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罗大头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但是他固执,不知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撂杆子走人;脾气火爆。不过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卢孟实这一人物形象。

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卢孟实一出场,便不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情安排妥帖,这就说明卢孟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训斥伙计,厚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儿,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尊严,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而与罗大头的对话,又体现了他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对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从他对待罗大头的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他的表现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赔着笑脸应对,这是那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10.本文的语言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比较低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有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而这也正是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

五、课文主题。

一、走进真实的阅读状态。

师:你们预习时是怎样读这个戏剧的?

生1:看有关人物的注释,看看他们是福聚德烤鸭店的什么人。

生2:我是边读课文,遇到一个人物,边再看注释的。

师:结合注释读,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生齐:像生2那样读。

反思:1.《天下第一楼》是统编新课文,头绪繁多,人物众多。我应该教学生怎样读?我的做法、读法,或许适合学生,我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学生也许会遇到。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应该更接近真实的阅读状态。

2.不急于去灌输,而是讨论,明确学法。不强迫学生认可哪种读法,摆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做到“以生为本”。

二、步步为营,马到成功。

复述“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这个故事。

生1:唐茂昌前一天没要到钱,这天强迫王子西拿走了钱。

师:能不能添上时间、地点,详细点。

生2:大年初六,福聚德烤鸭,唐茂昌前一天没要到钱,这天强迫王子西拿走了钱。

师:还不清楚!加上唐茂昌身份,要钱的原因!

生3:大年初六,福聚德烤鸭,老东家的大儿子唐茂昌因前一天没要到钱,这天强迫王子西拿钱置场面买行头,拿走了钱。

师:他这样强行要钱还有个理由,加进去!

生4:大年初六,福聚德烤鸭,老东家的大儿子唐茂昌因前一天没要到钱,这天强迫王子西拿钱置场面买行头,还以卢孟实在老家置办产业为要挟拿走了钱。

1.开始学生的复述非常“详实”,简直就是把故事讲了一遍。于是修正,不要“某某说”这样的字眼,复述的时候要转述、要概括。去掉口头禅“然后”,语言干净洗练。

《古朗月行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朗”、“识”“玉”三个字,会写“识”、“玉”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

教学重难点:如何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如何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众星下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个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抬头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在他眼里,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写的《古朗月行》这首古诗。

二、初读诗文,找出生字宝宝。

1、大家自己先来读读古诗吧,有信心读好吗?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在古诗中找到生字宝宝,读读它们,并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适时指导朗读,相机理解诗意。

(一)指名学生读诗,读后及时评价指正。

(二)检查生字的学习,并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认识“朗”,并理解题目:古朗月行。

1、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你能给“朗”字组词吗?

2、引导理解“朗月”。

什么样的夜晚才会有明月?(晴朗)。

古时候有个叫鲍照的人在一个晴朗的夜晚看见了月亮,于是写下了“朗月行”这首古诗。几百年以后,李白也看见了这样的朗月,他也特别想为月亮写首诗,所以他就借用古人鲍照写过的《朗月行》的题目,并在前面加上一个“古”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朗月行。学生接读题目。

认识和书写“识”这个字,并理解“小时不识月”。

1、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在田字格里怎么写这个字呢?

2、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识”字,(什么结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然后告诉老师该怎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学生再书空,然后在书上写这个字。

3、给“识”字组词。

4、李白小时候不认识什么呢?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认识和书写“玉”,并且朗读和理解“呼作白玉盘”。

1、出示“玉”,这个字和哪个字很相像?(区分:玉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好这个字呢?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书写。

2、给“玉”字组词。

3、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他把月亮称呼为什么?齐读第二句诗:呼作白玉盘。想象白玉盘是一只什么样的?如果你见到了这样的月亮你会怎么样?李白小时候和你们一样,见到如此美丽神奇的月亮,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他忍不住大声呼唤:呀!天上有个白玉做成的盘子!

4、那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在不断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然后再齐读。

学习剩下的两行诗。

1、天上的圆月还让李白想到了什么呢?学生自己读读剩下的两行诗。再指名回答。

3、我们该怎样读这两行诗才能读出月亮的神奇与美丽呢?在指名读后的评价上引导学生读出惊叹的语气。在必要的时候,老师也可示范读。

四、整体感悟,指导背诵。

1、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晴朗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一个小孩子抬头望着它,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啊,它那样洁白,美丽,一定是的白玉做成的盘子吧?不对!不对!它那样明亮,那样神奇,一定是王母娘娘的镜子飞到了云朵之上。

2、你喜欢这样的月亮吗?喜欢它的什么?那让我们边读诗,边展开想象吧!配乐齐读古诗。

3、想不想把这么美的诗背下来呢?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或者是儿歌?

六、课堂小结:

四年级美术

《画家凡高》是一节以一名画家为专题的欣赏•评述课。课标中对中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观赏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凡•高曲折而短暂的一生是悲剧性的,这位天才画家在短短十年的绘画生涯中,却留下了大约800多件油画以及几乎相同数量的素描作品。这种惊人的创作速度是凡•高对绘画艺术狂热的证据。而如此一个充满艺术向往和激情的人,却在孤独潦倒中苦苦挣扎。窘迫的生活与艺术的执著相互映衬,使凡•高这位艺术大师更具吸引力。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从朦胧的认识深化为对作品艺术风格的欣赏,以及对画家艺术人生的了解和评价。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应会:能用简单的文字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能查阅、收集相关资料。2.隐性内容与目标:

重点:初步认识、了解画家凡•高及其作品。学习如何欣赏评述凡•高作品的方法。

凡•高相关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收集:

1.课前收集凡•高相关图片资料。2.谈谈你对凡•高的了解。

教学意图: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

二、阅读:

1.自学了解书中文字,了解凡•高的一生。

2.阅读后,了解了画家哪些信息?如国籍、家庭、艺术巅峰等。3.你还有哪些问题?

教学意图:自学及培养提炼文字信息的能力。

三、欣赏:1.欣赏凡•高作品:

2.为作品编排顺序:荷兰时期„巴黎时期„阿尔时期„圣雷米时期„奥维尔时期3.总结: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画派主要画家之一教学意图:分析画面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

1.用文字描述一幅画。2.临摹一幅画。

3.小结:我们初识了这位充满传奇的艺术家,希望你们能够更深地了解他和他的绘画。教学意图:知识的拓展与延续。

《笠翁对韵》节选二教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一、导入。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

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河、汉:奇:偶:吹竹:弹丝: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板书设计。

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河、汉:奇:偶:吹竹:弹丝。

教学反思。

一年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最多一次十分钟,基于此老师上课需要不断变化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秋水》节选教学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