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课堂教学论文成果影响因素分析 高效课堂教学论文:浅论高效课堂教学通用

时间:2023-05-27 13:37:50 作者:曹czj 毕业论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效课堂教学论文:浅论高效课堂教学篇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国家就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至今收效不明显。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应试教育顽疾难克。尤其反映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上,教师教学大多还是满堂灌,学生学习仍普遍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倦,教学效率极其低下。因此,以改善乃至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口,从而突围应试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成为眼下中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举。

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之后几年中,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展了课改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必将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全面更新。为适应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就必须抛弃传统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也把教育教学改革推到了前沿。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开展本课题研究,目的是构建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的新型课堂,并以此为抓手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又一轮课程改革,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开展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意义:一是有利于真正减轻愈来愈沉重的教学负担;二是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四是有利于提升老新中学办学品位。

二、概念的界定

(一)“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二)“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要求三大步骤达到“高效”。1、高效预习。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习章节的研究制定导学案,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把握文本,形成学习目标,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再次确定学习目标,并通过预习交流再次达成学习目标,对于不能达成的目标,有价值的问题,予以搜集整理通过展示课达成。、高效展示。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分配任务,小组合作、立体学习,全班展示、全面提升。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和见解。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激励,在追问中澄清。展示不是预习的翻版,是提升。展示的内容是学生普遍困惑的、易错的、能够生发出规律、方法的。展示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实现生生互动,在质疑对抗中,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的水平,是在借鉴中的再次提升。、高效反馈。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予以反思总结,是“兵教兵”、“兵强兵”的重要过程,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应当在此环节得到全面提升。

(三)“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要重点关注六段环节。、自主预习。学生以教材和学案为对象,初步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圈定关键问题。2、预习交流。形成整体目标、重点难点,记录、提交有价值的问题。、合作学习。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按小组分派具体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合作交流、立体学习。、展示提升。各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在借鉴分享、质疑对抗中提升。5、穿插巩固。对学习内容,及时练习,全面掌握学习内容。、达标测评。依据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再次达成目标。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为了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并细分为若干具体问题。(1)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2)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1促进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的策略。

包括: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如何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如何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处理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的关系等。○2促进学生高效地合作学习的策略。

包括: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如何实施合作学习的监控,如何开展合作学习的评价,如何处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等。○3促进学生高效地展示与质疑的策略。

包括:如何进行展示与质疑的指导,如何提高展示与质疑的质量,如何用及时性评价提高学生展示与质疑的积极性等。○4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

主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效率低、效果差、效益小的问题,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5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我们将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一套比较科学的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方面。包括: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学生预习、展示、质疑、检测等方面的评价。教师评价方面。包括:课堂教学(预习课、展示课、检测及评讲课)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等。

(二)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探索中学课堂教学如何契合素质教育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以及如何适应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

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构建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的更科学、更高效课堂教学。

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培养一批乐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和勇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型骨干教师。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为学生自由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培养一代乐于自主学习,懂得与老师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者。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把师生都从满堂灌输,题海训练的高强度、低效率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让课堂变得轻松、快乐而高效。

四、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研究方法主要有:

1、行动研究法。

以“学习、消化、吸收、创新”为原则,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适应学生发展,一切促进学生发展”为引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充分借鉴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的基础上,构建老新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学,实现高效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实现老新中学“天天有求知、面面得发展、个个会生活、人人能成功”的办学理念。

2、观察法。

研究课堂必须观察课堂。本课题将采用两种方式实地观察课堂:一是日常课堂观察,即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二是局外结构观察,即课题组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深入某位教师的课堂,带着研究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

3、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将经常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4、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以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本课题积极倡导教师开展教学叙事,在叙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深化对教学问题或教学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教学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5、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二)研究的措施。

1、理念先行。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针对课题,我们要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新课程结构的重建》《校本课程的开发》《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并通过邀请专家来作专题讲座,外出观摩学习,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高效课堂” 教学上来。通过学习,使每位教师真正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题指导思想、课题内涵、课题研究方法的理解,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拟先由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引领课、研讨课,再在全校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我校固有的一些活动形式,如“师徒结对”活动,“名师示范课”活动,“骨干教师研讨课”活动,“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将“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带动起来。

3、两个阵地。

一个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重实践探索;一个是以备课组教研为阵地,重理论总结。两个阵地的研究紧密结合,不断的实践、总结、提高。前者,力求取得课堂教学实效,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且学科教学成绩得以大幅提高;后者,力求探得课堂教学规律,将实践思考上升为理论,真正研究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高效课堂”教学理论。

一是加强专业引领,请有关专家来指导,把教师与专家结合起来协同攻关。这样做既可以借助专家的指导让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也可以借助专家宣传让我们的研究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二是强调合作研究,以同伴互助的方式让教师之间结成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三是注重个人反思。让教师在立足课堂的实地行动研究后,把自己的实践、观察、思考,以教学反思日记的形式加以总结。

五、研究的步骤

1.申报与立项阶段(2010年9月)申报课题,等待批准;

修改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 各学科组准备子课题申报等材料。

2.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研究培训会,审批确定各学科组子课题的立项与实施方案; 开展研究,并随适时检查、督促。3.中期检查(2011年2月)检查子课题进展情况; 撰写课题中期检查报告; 接受上级中期检查。

4.结题阶段(2011年3月—6月)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举办子课题及实验教师成果评奖活动; 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提出成果申请评估验收; 总课题组结题大会,成果出版与展示。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

(二)论文与丛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系列论文与丛书(子课题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专集,包括理论研究论述、教学设计与案例、校本课程教材等)。

高效课堂教学论文:浅论高效课堂教学篇二

老师课前没有充分地备课,生搬硬套教案的现象普遍存在,上课时,不考虑本班级的学情,只追求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每篇课文都是教教生字,读读课文,老师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段意,有很多重要细节都是走过场,好比蜻蜓点水,没有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效果。

很多老师,都是按自己预设的教案去传授知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况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有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是你始料不及的,如:元宵节时,老师正在上语文课,舞狮队伍敲锣打鼓经过教室门口,这位老师还在按计划上她的语文课,学生早已神离教室,不住地往外看热闹,老师大声训斥,也无济于事。这位老师何不陪学生高高兴兴地看热闹,然后指导他们说一说,写一写,不是一次很好的写话训练吗?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老师更是不放在心上。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意见分歧,老师不是很好地指导讨论、交流,还认为学生出怪招,大大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以后的课,他不再那么积极了。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都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就是读,也是形式单一的齐读,分组读,只听见集体读书的声音,很少有个别读的检测与指导。很少进行听说写的训练。要写起作文来,难度相当大,学生拿起笔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没有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没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没有突出教学目标,没有建起有效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主动性,课堂互动远远地达不到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应该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彻底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必由之路。

建议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每课书,老师都要设计切实可行的'“导学案”,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生字,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自学时,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是怎样围绕着中心内容去展开的。注重课堂上的学生展示,老师要尽量少讲精讲,学生会的,不讲……另外是,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把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只有这样学生要学什么才能心中有数,然后围绕这目标去进行教学,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

当学生有所进步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他继续努力。就是学生回答有错误时,老师也不能太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老师的评价要委婉一些,并用期待、希望的语言进行鼓励,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他就会保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投入学习。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的距离,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双方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课上,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给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把课内的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孩子们积极读课外书,喜欢上阅读,喜欢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总之,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效课堂教学论文:浅论高效课堂教学篇三

翻转课堂(fcm)也称为“反转课堂”,通过对传统教学中先知识传授后知识内化的顺序进行颠倒安排,来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1]。本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当下流行的微书,并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微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将学生专注力从课堂转向手机,又从手机转向课堂。

翻转课堂;微书;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和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将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其中翻转课堂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浪潮,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国内职业院校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相对较少,多集中在中小学的基础教学上,且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用”脱节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即学生课前在家里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平台观看教学微书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上做作业、做项目、交流、讨论或做实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每个学生课前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定学习进度和自选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教师从传统内容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参与学生讨论小组,回答学生提问并进行分组指导,全面提升课堂互动机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课堂。翻转课堂想要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学生必须在课前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习教师事先提供的微书新知识。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制作微书?制作的微书是否足够吸引学生?学生观看是否便捷?知识体系如何设置?知识点的讲解学生是否自己能够学会?微书作业和实训的交互功能是否较强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从而对教师在知识体系的把握、微书制作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内化[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项目的选题、例题的设计、讨论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与形式等都能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提升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因此,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技术的发展为知识和信息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微信公众平台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很大范围内促进了知识内容的分享,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利用微书的好处在于打破原有的传统教育体系和组织结构,学生可以在大范围内关注公众号,利用手机的便捷性,随时随地学习,也为各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优质的手机教育资源。在当今微信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进而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最早开展翻转课堂研究工作的,是哈佛大学的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为了让学习更具活力,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同侪互助教学(peerinstruction)方式[3]。这种教学方式目前已在百所大学经历了20几年的实践探索。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学习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知识的传递,第二步是知识的吸收内化。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传递”,却往往忽视了知识的“吸收内化”,实验证明,同侪互助教学恰好可以促进吸收内化,使学习的正确率增加一倍。2007年,美国柯罗拉多州woodlandparkhighschool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提出了翻转课堂理念,并且在教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发现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方式的效果好得多[4]。两位教师的新教学模式在北美得到迅速的推广并在中小学教育中深受欢迎,世界各地的许多教师也逐渐的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并把它运用在西班牙语、科学、数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并推广至小学、初中和成人教育。在国内,2011年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相继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并获得了成功。重庆江津聚奎中学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8门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实验,问卷调查显示:82.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8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88.9%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学习信心,88%的学生认为知识要点更易理解,99.6%的学生认为帮助自己做好笔记,63%的学生认为作业完成质量更好,100%的教师接受这种教学模式[5]。

本人通过对美国欧美高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得出基于微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包含前期准备、上课实施和课后反馈三个环节。其中前期准备环节应包含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教师课下制作教学微书、教师发布微书、学生观看教学微书、学生完成微书作业、学生提出问题等;上课实施环节应包含的构成要素有微书内容复习、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辅导、教师评价反馈等;课后反馈环节应包含的构成要素有学生制作学习内容微书、学生朋友圈分享作品、教师评价作品、学生互评作品、考试等。基于微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知识如何传递,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传递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基于微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下完成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彻底的颠倒,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教授者演变成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演变成了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中心,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学习活动的组织策略,比如基于设问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小组学习、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等。其次,教师由教学内容的传递者转变为微书资源的设计开发者以及相关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在课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微书,微课件,其他网络资源等等,以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充分的了解。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6]。

(1)微书尽量以图文形式展现,可以少量夹带视频以减少流量;

(4)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负荷,微书篇幅应控制在学生40分钟能够看完;

(5)微书中应设计课前作业。制作好微书后要在上课前1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到每一名学生的手机中。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微信收集学生问题以准备课堂活动;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微书,完成课前作业。并将自己在完成课前作业时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上课实施环节教学方式要如何创新,教师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内化和拓展。翻转课堂上课实施环节是整个翻转课堂实施过程的关键所在,知识的传递发生在前期准备环节,而知识的内化发生在上课实施环节。教师设计组织上课实施环节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理解知识。在本环节要解决前期准备环节教师搜集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类型可以组织探究式课堂或者讨论式课堂或者其他形式的课堂;在完成问题解答后,教师设置典型任务,比如编写程序;然后根据任务难易程度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操作情况、与学生交流讨论、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最后完成学习内容形成学习作品比如app,实现知识(技能)的建构和内化。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课后反馈阶段。传统课堂把知识的内化、实践应用以及拓展延伸都放在了课后的作业中,而学生在做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没有办法求助,更没有办法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久而久之,学生对作业就会失去兴趣,变成一种应付的差事。而在整个翻转课堂过程中,前期准备阶段进行知识传递,上课实施阶段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实践应用,那么课后反馈阶段需要进行的就是知识的拓展延伸。翻转课堂课后反馈阶段没有课后作业,取而代之的是作品的制作与朋友圈分享。学生将每一章节的学习成果做成微书作品并发布到朋友圈,完成知识的拓展延伸,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从朋友圈直接观看、评论。教师在翻转课堂课后反馈中需要做的工作有三点:一是对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查看,对没有完成的及时督导完成;二是通过查看学生发布的作品了解学生的知识内化是否完成,对没有完成的进行评论辅导;三是每个章节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分享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公示。

翻转课堂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翻转课堂比较适合于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可以分为课堂前期准备、上课实施教学、课后反馈三个关联阶段,由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教学平台、微书讲解、课堂活动、课后反馈等四大要素所组成。建立微信公众教学平台,就是用科技颠覆教与学,很好地实现课堂翻转。

高效课堂教学论文:浅论高效课堂教学篇四

摘要:在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思品课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一线教师探索“活动式”课堂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没有固定模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打到学习目标的最优化。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活动式”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思品课新教材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倾向,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对课改后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最适合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已经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广泛体现出来。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呢,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要学生动起来首先要有一定的情境,也就是说活动需要一定的氛围。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于是在课前教师要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值得学生思考的、发散性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然后由同学们集思广益,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从中选择最佳答案。

在导入活动中学生所要展示的是他们研究讨论问题或者话题的能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当然不是说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不闻不问,而是在他们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参与他们的交流,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到小组中。导入活动同样也是每节课的一个基本的要素。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这节课内容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艰苦奋斗》一课时,针对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可能对于“艰苦奋斗”这一革命传统认识上有偏见,专门设计了讨论的主题就是“艰苦奋斗”,要求学生可以用任何种方式表现。讨论中,学生们发言踊跃,思维活跃。但我发现大家谈的最多的是名人典故,但对于自身的思想及行动的挖掘明显不够。于是,我调整教学思路,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际认识与行为,有助于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到生活实践中去。

体验是指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情境结合,从而进一步领悟所学的知识与道理,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正确的导向。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年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为了学生体验学习的需要,可以采取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生活模拟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此时,活动就能展现它无穷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交往》时,我设计了“真心行动、快乐体验”系列活动。从最初的“学会打招呼”、“朋友握握手”到其中的“传递真心话”、直至最后的“肢体语言巧运用”等系列活动。学生在教室内到处找寻新朋友,握手,写真心话,在活动中应用各种方式,如语言、举止等方面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与人交往,如何有效地沟通。在这一系列体验活动中,同学们个个笑逐颜开,课本知识无形中已通过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交往的快乐。

通过一段实践,发现实践类、探究类活动能更好地满足高年级学生展示自我,创新思维的需求。于是我将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思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开展课外学生实践与探究,课内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例如我在教学《社会公共生活与法律》时,模仿教材后面的实践活动要求,请学生根据自身关注的热点,对周边地区市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单位部门的执法情况进行小调研活动。要求学生写出调研报告,并完成展示作品(包括材料收集、整理、图文资料、音像资料及文章、多媒体演示文稿)。为了保证调研的质量,我和学生一起选题、设计方案、落实计划、人员组织分工等层层落实。专门设置两个课时,让所有的学生作品都得到展示机会。为了保证效果,当一个小组在讲解的时候,其余学生都是评委,他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活动成果展示,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实现自我期待的价值;又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完善各种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大为增强,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努力地运用活动参与方式方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因此,我往往会在活动后再开展一个后续活动——“跟踪追迹”。不然,许多问题就只停留在表面,如蜻蜓点水般浮光掠影,很难入脑入心,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形式与内容适切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艰苦奋斗,共担责任”时,学生们进行调研后,作品的制作、讲解都很到位。从表面看,教学方式适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知识点也能落实。但仔细观察发现,学生的讲解只是停留在他人发扬艰苦奋斗的表现上,而对自己应该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谈得很少,缺乏与自身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行为要求。这时候,我就跟踪追迹,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能成材吗?”、“学生不爱惜粮食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去解决?”等等,让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拓展思维空间,这样既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能联系自身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学习落实在课堂中,口头上,使学生明白其所学的道理;更多地注重学生行为的导向,使学生思想上、行为上能保持一致,真正实现思想品德学科明理导行的学科要求。

“活动式”教学是近几年来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比过去思想品德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没有固定模式的学习方式。“活动式课堂教学”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向更为开放灵活的新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唤发,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培养,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优化,它将带给学生真正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