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教案(优秀15篇)

时间:2024-01-14 18:02:30 作者:GZ才子 文秘知识

编制教学工作计划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安排,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查看以下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或许能帮助您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教学工作。

小学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的复习教案

一、填空。(20分)。

(1)5、2、9可以摆出()个不同的三位数。

(2)六(1)班有25人参加了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1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18人,语数兴趣小组都参加的有()人。

(3)48名学生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三角形,每边人数相等,三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名学生。(4)时钟6时敲响6下,10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秒。(5)9个零件中有1件是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6)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10个头,从下面数34只脚,鸡有()只,兔有()只。(7)有黄、红两种颜色的球各4个,放到同一个盒子里,至少取()个球可以保证取到2个颜色相同的球。

(8)把5颗梨放在4个盘子里,总有()个盘子至少要放2颗梨。(9)一串彩灯按照“红、黄、蓝、绿”的规律排列着,第8个彩灯是()颜色,第25个彩灯是()色。

(10)两个点可以连成()条线段,三个点可以连成()条线段。

二、解决问题。(50分)。

1、在的班中,至少多少人中,一定有2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2、你所在的班中,至少有多少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3、32只鸽子飞回7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个鸽舍?

4、在街上任意找来50个人,可以确定,这50人中至少有多少个人的属相相同?

7、幼儿园买来不少猴、狗、马塑料玩具,每个小朋友任意选择两件,那么至少几个小朋友中才能保证有两人选的玩具相同。

8、一个布袋里有红色、黄色、蓝色袜子各10只,问最少要拿多少只才能保证其中至少有2双颜色不相同的袜子。

三、加分题:(30分)。

2、5个小朋友,每人都从装有许多黑白围棋子的布袋中任意摸出3枚棋子.请你证明,这5个人中至少有两个小朋友摸出的棋子的.颜色的配组是一样的。

3、五年级有49名学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成绩都是整数,满分是100分。已知3名学生的成绩在60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均在75~95分之间,问至少有名学生的成绩相同。

4、2、4、6、?、30这15个偶数中,任取9个数,证明其中一定有两个数之和是34。

5、学校组织了象棋、绘画和舞蹈兴趣小组,小a、小b和小c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小a不喜欢象棋,小b不是舞蹈小组的,小c喜欢绘画。画一个表来帮忙,把信息记录下来,再进行推理。小a参加()组,小b参加()组,小c参加()组。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可取之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抽扑克牌”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比如:任意点13个同学起来,至少有2个同学在同一天过生日。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处理得还是有点粗,特别是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学生用比较凌乱的语言的进行描述,教师指导不够,因为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没有很好地强化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

抽屉原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例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配方法。

教学难点: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列举法、分析法。

学习方法:尝试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揭示目标。

理解并掌握解决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

1、看书68页,阅读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

(2)理解4种放法。

2、全班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跟踪练习。

68页做一做:5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3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1、出示例2。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

(1)合作交流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指名说一说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6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2、如果一共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呢?

3、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7÷3=2……1(至少放3本)。

8÷3=2……2(至少放4本)。

10÷3=3……1(至少放5本)。

4、做一做。

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鸽巢问题怎样求?

小结: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2、做一做。

69页做一做2题。

(一)小结。

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二)检测。

1、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数。

2、选择。

(1)5个人逛商店共花了301元钱,每人花的钱数都是整数,其中至少有一人花的钱数不低于()元。

a、60b、61c、62d、59。

(2)3种商品的总价是13元,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整数,至少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低于()元。

a、3b、4c、5d、无法确定。

3、幼儿园老师准备把15本图画书分给14个小朋友,结果是什么?

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第2、4题。

板书。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商+1)物体。

小学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的复习教案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向大家介绍一位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他在数学上的贡献涉及数学的各个方面,他痴迷于数学,关于他有一件趣事: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时,向岳父写的信中只写上了一个式子:2+1=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狄利克雷首先明确提出来的抽屉原理。

齐读课件上的话。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抽屉原理。

抽屉是做什么用的呢?-----放东西的板书抽屉。

有了放东西的,还要有什么?----要放的东西我们就假设要放的东西是苹果板书苹果。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往抽屉里放苹果,(1)苹果数抽屉数。

师解释:今天我们研究物品数比抽屉数多的情况,比如,7个苹果任意放入6个抽屉……。

(2)任意放………任意放是什么意思呢?

生:想怎么放就怎么放。

如果我们来把4个苹果任意放入3个抽屉会有几种放法呢?

学生发言,师点击课件。

判断:把4个苹果任意放入3个抽屉,总有抽屉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课件出示)。

指明判断并说出理由。(大家听明白他的发言了吗?)。

大家看老师把“总有”加圈圈了。

“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

师:总有就是肯定存在,抽屉原理就是对存在性的研究板书:存在性。

有的同学要说好简单,这就是抽屉原理吗?我告诉你,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的抽屉就是抽屉原理的研究对象.

第一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第二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第三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第四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研究对象我们已经找到了,研究什么呢?请看题.

把4个苹果任意放入3个抽屉,总有抽屉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这个抽屉里至少有()个苹果。(课件出示)。

师:“至少有2个苹果是什么意思?”“至少有2个”加圈圈。

生:(也可能比2个苹果多)。

师:为什么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的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

学生很自然说1、1、2的放法。

师:你为什么选择用这种方法说明至少放2个苹果,而不是其他三种呢?

生:其他三种都有空抽屉,做“至少”的结论没有说服力。

同学们,考虑最糟糕的情况这在数学上叫做“最不利原则”板书最不利原则。

师:谁能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这种放法呢?

生4÷3=1……1。

师板书并问:4表示什么?板书苹果。

3表示什么?板书抽屉。

1表示什么?

1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其实是在把4个苹果怎样分给3个抽屉?

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课件:5个人中至少2人在同一个季节出生的.

这位算命先生算得准吗?为什么?

这个原则可以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5÷4=1……1。

师板书并问:5表示什么?板书苹果。

4表示什么?板书抽屉。

1表示什么?这个1表示什么?

怎样得到至少几人在同一个季节出生?1+1=2。

刚才算命先生的判断中什么相当于苹果?什么相当于抽屉?

我给大家介绍抽屉原理时说,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

下面的练习就用鸽子和鸽笼。

课件6只鸽子飞回5个笼子,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子。为什么?

什么相当于苹果?

什么相当于抽屉?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6÷5=1……1……。

师: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个苹果与什么有关?

生:与苹果数量和抽屉数量有关。

师: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苹果总比抽屉多一个。

那么如果改变苹果总比抽屉多一个的条件,你还能找出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个苹果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抽屉原理.

7只鸽子飞回5个笼子,至少有()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子。为什么?

课件演示。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7÷5=1……21+1=2。

把5本书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本书。这是为什么?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5÷2=2……12+1=3。

8只鸽子飞回3个笼子,至少有()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子。为什么?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8÷3=2……22+1=3。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呢?

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个苹果与什么有关?

生:与苹果数量和抽屉数量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课件返回配合演示)。

总结:苹果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

板书:商加1。

2、要保证有2种不同花色至少抽多少张?

生:5张牌。

若不除去大小王,从中随意抽几张牌,总有两张牌是同一花色的?

4、若不除去大小王,要保证有2种不同花色至少抽多少张?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研究:存在性问题。

方法:平均分。

依据:最不利原则。

苹果抽屉至少。

4÷3=1……12。

5÷4=1……12。

6÷5=1……12。

7÷5=1……22。

5÷2=2……13。

8÷3=2……23。

小学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的复习教案

我的几点看法:

最近我一直正在关注抽屉原理,刚好听了高玉东老师的这节课,我来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我认为高老师的课三言两语直入主题,节省了时间,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有的老师讲课导入部分太长,浪费了时间,我们应该借鉴一下,缩短我们导入新课的时间。

二:过程清晰。高老师吃透了教材,把教学过程呢设计的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是学生易于接受。这凸显了高老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使我感受很深,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我讲一下我的几点看法。我研究了抽屉原则的几个主要方面。

1.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例题讲一下什么是至少,让学生先理解了至少的含义在具体的教学。抽屉原则这类的题我考过其他的成年人,他们刚读题时不理解至少的含义,所以做错了,我认为学生也不好理解,所以讲一下至少的含义再继续往下教学。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抽屉原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的思考。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理解总有与至少的含义。如进行坐椅子游戏,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样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有2个人。

又如,4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有2个桃子。3支笔放进2个笔筒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多次操作,分一分,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体会总有与至少的含义,这些知识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建模后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先让学生说说把什么放在什么地方,体会待分物体与抽屉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至少数。

抽屉原理教案

“抽屉原理”是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数学思维训练资料,对于一部分想象潜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必须的困难。透过本次课堂实践,有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课前让几个学生表演“抢椅子”的游戏:如3个人抢坐2把椅子、4个人抢坐3把椅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理解“至少”的意思。

2、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根据课前的表演及老师的分苹果演示,交流、讨论理解:“待分物体数”、“抽屉数”、“至少数”分别指什么?“至少数”为什么是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透过老师的提示、引领,学生对“抽屉原理”基本上能理解,但是要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有必须的困难。

3、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提高解题潜力。“抽屉原理”的问题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能否将一个具体问题和“抽屉原理”联系起来,能否找出题中什么是“待分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是解题的关键。有时候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抽屉”。教学时,我但是于强调说理的严密性,只要学生能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有些题目能借助实物或用枚举法举例猜测、验证也能够。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担心学生不理解、走错路,不敢大胆放手,总是牵着学生的思路走。2、这部分资料属于思维训练的资料,有少部分学生学起来困难大,效果差。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同步发展,我们将继续寻找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抽屉原理教案

“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

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这是因为如果每一个抽屉里最多放有一个苹果,那么两个抽屉里最多只放有两个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

原理1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由于1.1×=21526×51100+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注:指一个时辰,合两小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注:指六十年)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是对科学的亵渎。

抽屉原理评课稿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代老师执教的《抽屉原理》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抽屉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是比较困难的。

本节课代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本课最大的亮点是简化了知识结构,梳理了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出示:“把3本书放进两个抽屉里,可以怎样放?”让学生叙述分法,感知:不管怎么放,至少有两本书在同一个抽屉里。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初步感知抽屉原理的特点,至少等关键词非常重要,同时也渗透了解决抽屉原理的可行性方法——枚举法。本环节初步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接着出示:“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正是本课的难点内容。代老师用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第2课时抽屉原理

7、幼儿园买来不少猴、狗、马塑料玩具,每个小朋友任意选择两件,那么至少几个小朋友中才能保证有两人选的玩具相同。

8、有一个布袋里有红色、黄色、蓝色袜子各10只,问最少要拿多少只才能保证其中至少有2双颜色不相同的袜子。

加分题:每题20分。

2、有5个小朋友,每人都从装有许多黑白围棋子的布袋中任意摸出3枚棋子.请你证明,这5个人中至少有两个小朋友摸出的棋子的颜色的配组是一样的。

3、五年级有49名学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成绩都是整数,满分是100分。已知3名学生的成绩在60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均在75~95分之间,问至少有名学生的成绩相同。

5、从2、4、6、…、30这15个偶数中,任取9个数,证明其中一定有两个数之和是34.

抽屉原理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三.说教学理念。

1、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2、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手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我们的教学不同于社会上的辅导培优机构,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抽屉”和“物体”。

四.教法和学法: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今天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抢凳子”游戏。(下面有2把椅子。3个同学玩抢凳子的游戏,要求每个人都要坐到凳子上,结果会怎样?)。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把4支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

2、验证结论:不管学生猜测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求学生借助实物进行操作,来验证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枚举法的示意图,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支笔被放进了同一个文具盒。

(2)提出问题:不用一一列举,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围绕假设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每个文具盒里都要放1支铅笔呢?请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假如每个文具盒放入一支铅笔,剩下的一支还要放进一个文具盒,无论放在哪个文具盒里,一定能找到一个文具里至少有2支铅笔。只有平均分才能将铅笔尽可能的分散,保证“至少”的情况。

(3)初步观察规律。

4、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我们将铅笔、鸽子看做物体,文具盒、鸽舍看做抽屉,观察物体数和抽屉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小结: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叫做抽屉原理。

5、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假设法的思维过程。

(2)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支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6、再次发现规律。

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通过对除法算式的观察,得出“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的结论。

7、介绍课外知识。

介绍抽屉原理的发现者——数学家狄里克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三)、巩固练习。

《导学练案》自我测评第一题。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感受如何?

(五)板书设计。

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

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至少数=商+1)。

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

抽屉原理评课稿

上午,再一次听了明xx的课,总体来说,她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态、教法、评价语言还是对整堂课的流程设计,进步还是满喜人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段,对高段知识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问来了上课内容后,临阵磨枪找来教本和教师用书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屉原理》一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课与课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惟一可以联系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虽然不是很了解内容但是整体上说明xx的课在以下几方面做的很好。

课始明xx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扑克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明xx说如果我拿出5张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经验的只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罢了,这个时候明xx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节课明xx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4支铅笔3个杯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明xx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明xx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整堂课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不管是谁上的课总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整堂课下来,看起来气氛非常的好,学生讨论积极,发言大胆似乎都已经理解了这个抽屉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堂课的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的。

抽屉原理评课稿

上午,再一次听了明老师的课,总体来说,她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态、教法、评价语言还是对整堂课的流程设计,进步还是满喜人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段,对高段知识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问来了上课内容后,临阵磨枪找来教本和教师用书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屉原理》一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课与课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惟一可以联系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虽然不是很了解内容但是整体上说明老师的课在以下几方面做的很好。

课始明老师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扑克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明老师说如果我拿出5张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经验的只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罢了,这个时候明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节课明老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4支铅笔3个杯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明老师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明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整堂课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不管是谁上的课总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整堂课下来,看起来气氛非常的好,学生讨论积极,发言大胆似乎都已经理解了这个抽屉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堂课的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的。

抽屉原理评课稿

上午,再一次听了明敏的课,总体来说,她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态、教法、评价语言还是对整堂课的流程设计,进步还是满喜人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段,对高段知识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问来了上课内容后,临阵磨枪找来教本和教师用书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屉原理》一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课与课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惟一可以联系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虽然不是很了解内容但是整体上说明敏的课在以下几方面做的很好。

课始明敏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扑克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明敏说如果我拿出5张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经验的只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罢了,这个时候明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节课明敏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4支铅笔3个杯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明敏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明敏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整堂课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不管是谁上的课总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整堂课下来,看起来气氛非常的好,学生讨论积极,发言大胆似乎都已经理解了这个抽屉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堂课的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的。

《抽屉原理》说课稿

各为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题目是《抽屉原理》(板书),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节,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1例2的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学习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例1和例2既可以用一课时完成,又可以分两课时完成,而我选择后者,有如下思考。

数学广角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起来是存在一些思维难度的。而抽屉原理是数学广角这个皇冠上的明珠,比十一册上的《鸡兔同笼》的学习更具挑战性。在《抽屉原理》中,“总有一个”、“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和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以及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做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学生学起来颇具难度,尤其是对“至少”的理解,它不同于以往数学学习中所说的含义,这里的“至少”是指在物体个数最多的抽屉中找到最少的物体个数,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很可能一时转不过弯。另外,让学生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考也是一个难点。

再看看课本,根据例1、例2理出了《抽屉原理》的知识序列。例1描述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的情况,例1的做一做代表的是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比抽屉数多2、多3一类的情形,例2描述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非1整数倍多1的情况,例2的做一做代表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非1整数倍多,且不止多1的情形。可见,例1是学好例2的基础,只有通过例1的教学,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把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他们才可能顺利地进行例2的学习,否则,此内容的学习将只是优生炫酷的天地,他们可能一开课就能说出原理,而其他学生可能一节课下来还弄不清什么是“总有一个”、什么是“至少”,怎样才能很快知道“至少”是几个物体。因此,我选择将例1、例2分成两课时完成。可能有老师说,这样本课的教学内容容量太少了,基于这一点,我在第四个环节有说明的。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我把: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第四个方面是:以学定教,与课堂对话。

本节课共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反思、呈现——解决问题(游戏)。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由于只把例1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的时候对例1的教学进行了一些铺垫和补充。在导入部分,设计了猜至少有几个学生是同月生的游戏,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例1的教学后加入了5枝铅笔放入4个盒子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两个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相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使结论的得出更有说服力。然后拓展到7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8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9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这一类余数是2、是3、是4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对抽屉原理第一层次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和认知规律,我在探究部分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个层出:实物操作,把4枝铅笔放入3个盒子(板书),解决3个问题:

1、怎样放。

知道排列组合的方法,明确如果只是放入每个盒中的枝数的排序不一样,应视为一种分法,并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为后面的列举扫清障碍。

2、共有几种放法孕伏对“不管怎样放”的理解。

3、认识“总有一个”的意义。

通过观察盒中铅笔枝数,找出4种放法中铅笔枝数最多的盒中枝数分别有哪几种情况,理解“总有一个”的含义,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分别是2枝,3枝和4枝。

第二个层次:脱离具体操作,由抽象到数,进行数的分解——思考把5枝铅笔放入4个盒子(板书包括6支5盒),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直接完成表格。这一层次达成三个目的:

1、理解“至少”的含义,准确表述现象。

通过观察表格中枝数最多的盒子里的数据,让学生在“最多”中找“最少”,学会用“至少”来表达,概括出“5枝放4盒”、“4枝放3盒”时,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入2枝铅笔的结论。

2、理解“平均分”(板书)的思路,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

抓住最能体现结论的一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很快知道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是几枝的方法——就是按照盒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

3、抽象概括小结现象。

通过“4枝放入3个盒子”、”5枝放入4个盒子”和练习题“6枝放入5个盒子”,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板书),初步认识抽屉原理。

(三)学生自选问题,探究“如果物体数不止比抽屉数多1,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要放入几枝铅笔?”(板书789物体5抽屉)。

这一层次请学生理解当余数不是1时,要经历两次平均分,第一次是按抽屉的平均分,第二次是按余下的枝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的目的。

教学流程的第三个环节,将本节课研究过的所有实例进行总体呈现,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抽屉原理中最简单的情况: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时,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2个物体(板书)。

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我设计了几个需要应用“抽屉原理”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能正确地找出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平均分。

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5支4个。

6支5个。

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

7个物体5抽屉。

8个物体5抽屉。

9个物体5抽屉。

﹕﹕。

﹕﹕。

“……,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

这是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