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余华的爱情观 余华经典语录参考(优质5篇)

时间:2023-09-28 09:16:35 作者:笔舞 评语寄语 2023年余华的爱情观 余华经典语录参考(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余华的爱情观篇一

1、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2、女人都是一个心眼,她认准的事谁也不能让她变。

3、我觉得作家和批评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批评家就是在面对经典作家时,仍然想方设法找到他们作品中的破绽。作家不一样,作家总是更热情地去发现同行的优秀品质,尤其是自身欠缺的品质。所以同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在作家那里会获得毫无保留的尊敬,可能只是几个精彩的篇段感动了他,也已经足够了。在批评家那里,即使是最慷慨的赞扬都是有保留的,批评家总是更多地去关注那些不足之处,事实是任何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批评家总是理直气壮。

4、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5、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6、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7、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8、起初我的构思是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篇幅超过了四十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所以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9、女人啊,性子上来了什么事都干,什么话都说。

10、那些热衷于描述自己隐私的,其实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分泌。一个作家一生写下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可能都是他自己。当他离世而去后,我想水至说得好,“我们应该从他身上看到还在的人。”

11、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12、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家的羊棚里。

13、写长篇小说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能完成,作家在写作的时候,笔下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出现变化时,他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可能也在变化,所以事先的构想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被突然抛弃,另外的新构想出现了,写长篇小说就和生活一样,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我喜欢生活,不喜欢工作,所以我现在更喜欢写作长篇小说。

14、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15、那件绸衣我往身上一穿就赶紧脱了下来,那个难受啊,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

16、一个人对世界基本的图像就是在童年时建立起来的,以后长大成人和历经生活后逐渐老去,所能做的只是对这基本图像做一些局部修改,而它的根本是无法改动的。当然有些人修改的多一些,另一些人会修改的少一些。

17、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18、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的时候,我开始去怀疑我的现实是不是正在被虚构。

19、迎面而上的写作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20、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1、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22、我觉得当一个人物的内心风平浪静时,是可以进行心理描写的,可是当他的内心兵慌马乱时,心理描写难啊,难于上青天。问题的是内心平静时总是不需要去描写,需要描写的总是那些动荡不安的心理,狂喜、狂怒、狂悲、狂暴、狂热、狂呼、狂妄,狂惊、狂吓、狂怕,还有其它所有的狂某某,不管写上多少字都没用,即便有本事将所有的细微情感都罗列出来,也没本事表达它们间的瞬息万变。

23、抬担架的都猫着腰,跑到我们近前找一块空地,喊一、二、三,喊到三时将担架一翻,倒垃圾似的将伤号扔到地上就不管了。

余华的爱情观篇二

1、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是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

4、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5、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6、我觉得作家和批评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批评家就是在面对经典作家时,仍然想方设法找到他们作品中的破绽。作家不一样,作家总是更热情地去发现同行的优秀品质,尤其是自身欠缺的品质。所以同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在作家那里会获得毫无保留的尊敬,可能只是几个精彩的篇段感动了他,也已经足够了。在批评家那里,即使是最慷慨的赞扬都是有保留的,批评家总是更多地去关注那些不足之处,事实是任何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批评家总是理直气壮。

7、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8、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9、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10、俗话说是笨鸟先飞,我还得笨鸟多飞。

余华的爱情观篇三

1、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2、女人都是一个心眼,她认准的事谁也不能让她变。

3、我觉得作家和批评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批评家就是在面对经典作家时,仍然想方设法找到他们作品中的破绽。作家不一样,作家总是更热情地去发现同行的优秀品质,尤其是自身欠缺的品质。所以同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在作家那里会获得毫无保留的尊敬,可能只是几个精彩的篇段感动了他,也已经足够了。在批评家那里,即使是最慷慨的赞扬都是有保留的,批评家总是更多地去关注那些不足之处,事实是任何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批评家总是理直气壮。

4、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5、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6、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7、做人 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8、起初我的构思是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篇幅超过了四十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所以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9、女人啊,性子上来了什么事都干,什么话都说。

10、那些热衷于描述自己隐私的,其实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分泌。一个作家一生写下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可能都是他自己。当他离世而去后,我想水至说得好,“我们应该从他身上看到还在的人。”

11、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12、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家的羊棚里。

13、写长篇小说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能完成,作家在写作的时候,笔下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出现变化时,他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可能也在变化,所以事先的`构想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被突然抛弃,另外的新构想出现了,写长篇小说就和生活一样,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我喜欢生活,不喜欢工作,所以我现在更喜欢写作长篇小说。

14、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15、那件绸衣我往身上一穿就赶紧脱了下来,那个难受啊,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

16、一个人对世界基本的图像就是在童年时建立起来的,以后长大成人和历经生活后逐渐老去,所能做的只是对这基本图像做一些局部修改,而它的根本是无法改动的。当然有些人修改的多一些,另一些人会修改的少一些。

17、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18、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的时候,我开始去怀疑我的现实是不是正在被虚构。

19、迎面而上的写作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20、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余华的爱情观篇四

1、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2、女人都是一个心眼,她认准的事谁也不能让她变。

在作家那里会获得毫无保留的尊敬,可能只是几个精彩的篇段感动了他,也已经足够了。在批评家那里,即使是最慷慨的赞扬都是有保留的,批评家总是更多地去关注那些不足之处,事实是任何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批评家总是理直气壮。

4、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5、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6、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7、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所以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9、女人啊,性子上来了什么事都干,什么话都说。

10、那些热衷于描述自己隐私的,其实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分泌。一个作家一生写下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可能都是他自己。当他离世而去后,我想水至说得好,“我们应该从他身上看到还在的人。”

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12、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x床上,一颗打在蒋x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x家的羊棚里。

13、写长篇小说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能完成,作家在写作的时候,笔下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出现变化时,他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可能也在变化,所以事先的构想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被突然抛弃,另外的新构想出现了,写长篇小说就和生活一样,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我喜欢生活,不喜欢工作,所以我现在更喜欢写作长篇小说。

14、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15、那件绸衣我往身上一穿就赶紧脱了下来,那个难受啊,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

16、一个人对世界基本的图像就是在童年时建立起来的,以后长大成人和历经生活后逐渐老去,所能做的只是对这基本图像做一些局部修改,而它的根本是无法改动的。当然有些人修改的多一些,另一些人会修改的少一些。

17、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18、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的时候,我开始去怀疑我的现实是不是正在被虚构。

19、迎面而上的写作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20、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1、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狂喜、狂怒、狂悲、狂暴、狂热、狂呼、狂妄,狂惊、狂吓、狂怕,还有其它所有的狂某某,不管写上多少字都没用,即便有本事将所有的细微情感都罗列出来,也没本事表达它们间的瞬息万变。

23、抬担架的都猫着腰,跑到我们近前找一块空地,喊一、二、三,喊到三时将担架一翻,倒垃圾似的将伤号扔到地上就不管了。

余华的爱情观篇五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余华的创作风格慢慢走向革新,体现在了他小说的主题、语言等方面。他的语言风格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从先锋回归现实,余华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文本世界,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余华;后期小说;语言风格;革新

余华作品的叙事风格与语言特色一直是其作品中的一大亮点,余华的小说话语也成为文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而在其小说作品转型之后,余华对前期小说作品中的语言构造也进行了保留性的继承。而这些带有作家个体性的语言特色,在其后期小说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其语言风格对其作品内涵的诠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一、比喻:想象也是一种活着

“余华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为新奇、怪异的一批比喻,开辟了比喻新的空间和新的视野。”

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比喻构造和喻体,余华前期小说中的比喻运用与其怪异、荒诞的小说风格相一致,而转型之后,余华并没有摒弃这一重要的表达手法,而是将比喻进行了与其表达效果、主题呈现相一致的革新。这一时期,比喻不再呈现其早期作品中模糊虚幻的效果,而是就近取譬,这并非作家想象力贫乏,而是为了小说的语境和整体的话语效果的需要。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这时候天已经黑了,街上的路灯因为电力不足,发出来的灯光像是蜡烛一样微弱。”路灯光与蜡烛光两者之间的范畴跨度很小,更多地是为了表达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不追求本体与喻体之间形似而更注重其在氛围和情调上的相似。蜡烛光更贴近许三观的生活世界,而且微弱的烛光更形象地反映出生存的压力与希望的渺远。

二、平实:语言的返璞归真

余华在90年代的创作向简约平实的风格转型,反映在词汇上,余华放弃了前期对词语陌生化处理的策略,开始从民间语境出发,采用保持词语本色的策略。同时人物在词语上也取得了本真的经验,符合人物身份。

“我的女人抹着眼泪走到他爹米行门口,站了很长时间,她看到她爹的脑袋被煤油灯的亮光印在墙上,她知道他是在清点账目。”在《活着》中的这一段文字,“印”字表示倒映在墙上的影子,这个寻常词语的意义在上下文语境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进而联系家珍是受了委屈跑回家中,却又不能进门向爹诉苦,这个“印”字的含义就更具有了鲜活的特征。而余华也曾说,他在创作《活着》时只选用福贵能懂的词语,这也与“寻常词语”的标准不谋而合。余华小说中寻常词语的艺术化是通过语境获得的,余华打破了词语与语境间习惯化的平衡状态,使寻常的词语,在语境中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从而获得了艺术化的张力。

三、荒诞:批判性的继承

荒诞作为余华前期小说标志性的语言特色之一,为其所要表达的怪异、迷惘、甚至绝望的主题呈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后期作品中,余华的荒诞特色并没有被摒弃。

在《活着》中,福贵父亲荒诞的死亡方式;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对许玉兰荒诞的求婚方式;在《兄弟》中,林红由一个纯洁充满感性的人,最终堕落成一个麻木的美容院老板,人性的变恶同样表现得荒诞怪异。而“荒诞的使用,使得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与人物行为方式的喜剧性构成一种张力,呈现出悲喜的交替。有时小说被一种悲剧的氛围所笼罩,却演变成喜剧色彩极强的荒诞,在荒诞的背后,隐藏着更深邃的东西。”余华后期小说中的荒诞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能摆脱前期小说中荒诞的表达效果,在这种人生的外部行为与命运赋予的相反的力的冲突中,余华后期小说中的人物仍然呈现出“反英雄化”的倾向,人生的悲剧色彩依然彰显,但是通过温情的注入,这种荒诞所带来的悲剧色彩大大削弱,主题的表现更为丰富。

四、反复:语言与主题的双重加厚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这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每次卖血之后,在饭馆里都要出现这句话。而类似于此类反复手法的运用,在余华的小说作品中比比皆是。在关于一乐不是许三观亲生儿子的留言的描述,也是直接重复,一字不差;许三观在饥荒年代为三个儿子做了一次精彩的口头烹饪表演,给一乐做的是红烧肉,给二乐做的是红烧肉,给三乐做的还是红烧肉,这种简单到看似拙劣的重复达到了一种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从一般语法学角度看,这些句式几乎是幼稚的;而从美学角度看,它的简单重复则是必要的,它给作品带来了一种音乐的流动感和简朴的力量感。“可以说,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以一种极其简单的手法,打破叙事的惯常节奏和逻辑,打破小说的叙事常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乐般的叙事方式的表现力,为叙事艺术的更新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语句的反复使用,也是苦难延续的一种表现,语句的反复与苦难的反复更让人感受到生存的不易。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对反复这种难以驾驭的表现手法拿捏得十分到位。

情怀,是余华后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转变,他用自己的人道主义和悲悯之力,为那些善良而普通的生命寻找着苦难的救赎方式,余华将西方存在主义嫁接在了中国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上,提供了以文学方式审视中国人生存状况的一种存在主义视角,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