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论文题目(优秀5篇)

时间:2023-09-23 05:31:36 作者:紫衣梦 毕业论文 音乐课论文题目(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音乐课论文题目篇一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方兵无伴奏合唱的创作概况

1.1创作背景

1.2创作过程

1.3主要作品简介

第二章方兵无伴奏合唱的创作类型

2.1合唱与原生态风格的巧妙结合

2.2对部分民间音乐素材的发展与衍生

2.3脱胎于原始民歌的.编创

第三章创作特征分析

3.1基本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手法

a3.2和声、调式的布局

3.3旋律、节奏的设计

3.4曲调与歌词的结合

第四章方兵无伴奏合唱创作的艺术特征

4.1对西方无伴奏合唱传统创作手法的继承

4.2对中华民族多声部音乐创作手法的借鉴与探索

第五章方兵无伴奏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5.1正确理解并表现其民族风格特征是诠释该作品的重要前提

5.2协调与均衡及色调的处理

5.3咬字与吐字的技术运用

第六章方兵无伴奏合唱对当代中国无伴奏合唱创作的影响

6.1手法新颖多样而不失质朴——雅俗共赏

6.2通过运用无伴奏合唱体裁对民族音乐表现力的拓宽

6.3折射出当代中国合唱创作中的人文理念与民族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音乐课论文题目篇二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3月30日至4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这一项目云集了来自“亚―欧会议”成员国的奥地利、中国、丹麦、德国、法国、希腊等21个国家,40余位资深专家、音乐家共同探讨“全球化”以及新经济环境中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切实措施,交流传统音乐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并围绕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价值、当代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研讨,这是就传统音乐保护主题第一次在国际间进行交流,2月25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中心》落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生态民歌是我们民族根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阿宝演唱的民歌为何如此受欢迎?a、他的演唱特点b、他的语言特点(以一首歌为例来挖掘)2、原生态民歌的生存背景、生存环境a、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的生存背景,生存环境各不相同,但各个地区的原生态民歌,都是该地区曾经一段主流生活的一种记录和承载的方式,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原始风貌。b、现阶段原生态民歌所处空间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地区较为封闭、贫穷,生产方式也较为落后,许多地方尚完整地保留游牧经济或小农经济,所以西部地区的传统音乐比东部地区保存得更为完整。3、原生态民歌保护及传承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国内近几年虽举办民歌节,原生态民歌擂台赛,但所做的还是远远不够,原生态民歌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产生的社会环境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4、怎么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在保护的基础上谈传承a、对一些重要的传统音乐品种进行博物馆式的保存b、撰写和出版西部各个民族和各地方的音乐志c、出版原生态音像资料d、编写中小学乡土教材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关于原生态民歌的文献和著作

2、依据论题更精确的寻找相关的资料

4、论文的撰写

5、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6、定稿以及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2、在网上查阅、下载相关的网页和资料

3、整理原有的资料

4、阅读大量相关的著作

5、和同学进行讨论分析,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

进度安排:

211月――12月拟订论题

200年12月写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年12月―1月收集材料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著作

200年1月――3月整理材料开始撰写论文

200年4月完成初稿进行修改200年5月定稿四、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音乐学[2]人民音乐.(8)[3]原生态民歌集[4]中国音乐月刊[5]民歌卷五、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六、教研室意见:签名: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责任编辑:1011)

音乐课论文题目篇三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各级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音乐自古以来就可以给人以感受美、认知美的感受,可以让人们在感情上融入音乐当中。而美学教育又称美育,是通过培养人们的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的主要任务是:(1)培养并且提高学生在感受美方面的能力;(2)培养并且提高学生在鉴赏美方面的能力;(3)培养并且提高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两方面的能力;(4)培养并且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美育对德育、智育和体育都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美育通过用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从而使他们接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

国民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美育又是国民教育中比较关键的一部分,其中,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既有数学、哲学、逻辑学的抽象性,又具有能够最深刻、最细腻、最明确直接地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功能,开展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是向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对于生理和心理都处在迅速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可塑性极高,对音乐的感受力也在逐渐发展。

本文根据音乐的科学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重新思考音乐审美教育对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探讨研究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教育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及对学生品质的形成、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对青少年和儿童的音乐教育,其教学的重点在于从音乐的音响出发,使孩子们听到音乐就感到快乐、喜悦,能让他们从参与音乐中感到愉快,并培养他们具有在未来生活中探求音乐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科学性的教学方式,还要强调人文性。作为学生的指引者,应当适当地结合“学生的初级经验”来进行发现性地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向内心体验音乐的表现价值”以及“启发学生的幻想,去进行自我的音乐发明和塑造”。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笔者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实践。

20世纪初,美国具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萨姆尔・科尔在美国教育协会会议上说:“音乐教育的更崇高、更宏伟的宗旨,是使一代大众歌唱音乐并热爱音乐。”音乐教育界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应使青少年儿童的心灵受到音乐的熏陶,赞赏音乐、热爱音乐才是音乐教育之魂,因此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能力应当先让其体验音乐的美感。具体的实施应当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较贴近学生生活,宜于学生体验和理解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和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从审美角度看,“美”依赖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作为引导者,应当适应学生的需要,对青少年儿童身体发展给予更大的注意,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参与音乐活动的情境,使课堂与情境融为一体,促使学生自己与客体(音乐)进行沟通,在意境中感受到美,并且将音乐基础和基本技能学习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通过审美的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而音乐审美的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对于审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够激发他们进行活跃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的音乐印象进行想象,并且调动他们注意不同音乐印象的音乐要素进行相互对照,从而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反应的线索。

2.思考力。在音乐学科教学上,应从以前“记忆能力”向“思考能力”的方向转变。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思考能力,首先应该让他们感受到丰富的音乐音响,扩大对音乐的积累,同时通过音乐审美实践使他们对音乐具有自由变换的能力。学生的思考应当在行动中进行,用时加以思考。在课堂上应该把歌唱、律动、合奏、欣赏等综合起来,进行即兴的节奏、旋律的问答,注意培养他们将以往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

感受美、鉴赏美从而创造美,这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综合性教学阶段。一个人的审美创造能力也可以表现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和水平上,能够进行表演、弹奏、歌唱是创造,但能够进行各种设计的学生便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意识,会主动地把美带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这就是一种美的创造,也是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具体展示,因此发展创造力性的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指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我们应当强调把学生的需求、接受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而不是学习者适应课程。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机械识记、被动模仿,缺乏操作、动手和创造的机会,这样不仅会扼杀青少年儿童的天性,其创造力更是会窒息。

从整个音乐教学结构看,音乐基础知识(乐理、视唱练耳等)和音乐技能(欣赏、歌唱、器乐演奏等)都是主要的教学活动内容。开展这些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保证、促进更好地完成审美教育任务,而不是让教学活动发挥一般性地教传知识技能的作用,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在整个音乐教学结构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一切音乐的教学归根结底都是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和纯技巧的境地。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给予青少年儿童最大限度与效度的良性影响,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性格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意识,还能让他们的天性得到崇高文化修养的陶冶,让他们纯洁的心灵得到美化。总之,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综合发展。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将音乐审美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各种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日]高狄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章车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王少云.也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j].音乐研究,2006,7(下旬).

[6]孟凡玉.20世纪美国课程改革与音乐教育的发展[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1,(2).

[7]赵蕴平.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0,(增刊).

音乐课论文题目篇四

音乐表演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好呢?有没有什么示例可以参考的呢?请看下文。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p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p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p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p论文撰写;

5p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p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p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p真理原有资料;

3p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p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p月中旬:确定选题;

3p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p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p20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p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平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音乐课论文题目篇五

10月9日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杭州大剧院参加小记者活动——纪念舒曼200周年的音乐会。我们入座15分钟后演奏就开始了,一首曲子是《曼弗雷德》(其实是序曲)这首曲子有两个乐章,指挥是大名鼎鼎的约瑟夫·西尔斯坦先生。这首曲子听起来有点忧伤,接下来进入我们眼帘的是《大提琴协奏曲》。欣赏着大提琴家秦立魏的演奏,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我觉得他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甩头发那么投入的演奏实在是酷极了!中场休息时秦叔叔禁不住大家热烈的掌声又演奏了一曲进行曲。休息完之后我们又听了《第二交响曲》这首曲子也非常好听,大家都屏住呼吸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