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实用10篇)

时间:2023-10-13 19:34:39 作者:纸韵 文秘知识 最新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实用10篇)

阅读范文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兴趣,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写作总结时,要尽量避免拖沓和罗列无关的内容,保持思路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接下来是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一

在暑假里,爸爸让我看《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时,我十分不情愿,觉得它的题目平淡如水,内容也一定没有意思。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故事主人公是哈桑,一个哈扎拉男孩,是一个企业家仆人的儿子,单纯无比。可能每个小孩都很容易变单纯或本来就很单纯,但在阿富汗,在阶级社会,种族歧视之下仍然保持纯洁善良就尤其不容易了,他面对小主人阿米尔的一次次讽刺、一次次无名怒火,丝毫没有动摇他忠诚的心。在别人欺负阿米尔时,他一次次挺身而出保护他,有时不只面对一个家伙。

当阿米尔背叛哈桑,使他和父亲失去工作时,他依然为阿米尔辩护,并把他当作自己的兄弟来看。换作我,几次讽刺之后,早就翻脸,会想:讽刺别人,难道不知道别人会伤心吗?所以,哈桑就是那一片黑暗中唯一一个正圆形的纯白光点。

《追风筝的人》由一个家庭来反映整个社会,通过一个人表现了即使在黑暗的社会中,也一定会有善良的'人性。这真是一本好书。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二

这是读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作品,当然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灿烂千阳》和《追风筝的人》的故事都发生在阿富汗,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前者写两个女人的时代命运及苦难中相爱的故事,后者是讲两个男人的友谊,饱含了忠诚与背叛,自责与救赎。两部小说都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下面简单表达一下我的读后心得感悟。

内容简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被坏蛋阿塞夫侮辱,阿米尔目睹了全过程,但是由于内心的懦弱没有上前制止这一悲剧的发生,让他内心自责不已。哈桑一如既往的善良与忠诚让阿米尔更加痛苦,阿米尔选择了以残忍的偷窃罪名强加给哈桑最终逼走了他。不久之后,他和父亲也逃到美国避难。

成年之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在叔叔拉辛汗的请求下再次返回久违了20多年的故乡,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命运总是捉弄人,阿米尔的到来偏偏晚了那么一步,哈桑和他的妻子已经被人杀害,独留10岁的儿子索拉搏在恤孤院。为了赎罪,阿米尔踏上了寻找索拉搏的路。这条路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反而极其坎坷,童年时发生的事情在索拉搏的身上再度重演。索拉搏被阿瑟夫侮辱,失去自由,阿米尔前去交涉被打成重伤,生死关头索拉搏用弹弓射瞎了阿瑟夫的眼,救了阿米尔。也是从这时起,两人的距离变得亲近起来。阿米尔将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真相告诉了索拉搏并决定收养他。回美国的签证却极其困难,阿米尔的失诺让索拉搏陷入绝望而自杀,虽然成功抢救过来但从此变得沉默,一言不发,希望时间能让伤口愈合让索拉搏的心里能够再次充满阳光。

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是拉辛汗,他是心灵最通达的人,作为阿米尔父亲的朋友,他为他保守秘密,细心的照顾好阿米尔的虚荣心也同时赢得了哈桑的信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真相还给阿米尔,也为阿米尔提供了一条宽恕自己的路。他是善良的人,敏感细心周到地照顾好身边的每一个人。

阿米尔则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就是阿米尔这样的人,或多或少的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犯下一些错误,大的小的,别人知道的或者只有自己知道的,处理好的的或者没有处理好良心不安的。我们没有哈桑那样的绝对忠诚与绝对宽容,我们只有一个普通的心灵,时而勇敢,时而懦弱,会为自己的懦弱感到不安和自责,也会在某一天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成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的教育,个人的修养,生活的阅历都会将我们塑造成独一无二的人,希望那些因为年少无知犯的错都能够得到救赎和宽恕,无论以怎样的形式。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高估了真相的杀伤力,也更是低估了谎言的影响力。也许,坦白并不是一个糟糕的决定,至少,知道真相后做出的'选择不会让亲情,友情,爱情因为善意的谎言而失之交臂,反而让彼此的情谊因为懂得而变得更加珍贵。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三

小说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没有虚矫赘文,故事娓娓道来,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的本质与救赎,虽无过多诠释,却能深刻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动荡变化,敏锐而真实,引起人的共鸣。

儿时的朝夕相处,两人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彼时的阿富汗温馨闲适。然而世事难料,随着侵略、内乱、时局动荡,让故事残忍而美丽,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作者对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的悲悯描绘,让人在感悟故事的同时,也对一个分崩离析的美丽国家,产生深刻的同情和惋惜。尤其是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即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自我期许的自己。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四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这本书大约是在高一时看的,也许是因为书名“thekiterunner”和封面上那个躲在围墙后面的男孩吸引了我,或是书本背后的书评吸引了我,我买下了它。之后却在手边放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一日的午后,我完成了所有的作业,电视又没有好看的节目时,我拿起了它,而且立刻被故事的内容和之后的发展产生了兴趣,几乎没有释手速度的看完了它。几天前,我下载了同名的电影来看,当初看完书后的悲伤、震撼和感动全部回来了,我想它对于我来说不只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许还曾在高一时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对于我来说都很重要。什么是一本好书呢,我想,不管怎样,这本书能有一刻打动你我,就够了。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也相当重要,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多年过去,“我”曾见到无数家伙参与追风筝,但哈桑是我见过的人中最精此道的高手。十分奇怪的是,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似乎他体内有某种指南针。

对于其他孩子来说,追风筝是一场交流或者游戏,但对于当时的阿米尔,这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当哈桑为了阿米尔去追那只风筝时,故事的第一次高潮来到了,这也是后来多年故事的发展主线,“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的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有多深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承受着煎熬,对于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而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再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他只是懦弱的想要逃避,哈桑却一直在勇敢的承担。这本书里通篇充斥的是三个词:懦弱、谎言、盗窃。懦弱是因为我们逃避,谎言是因为我们逃避、盗窃是因为我们逃避,逃避责任、逃避正义、逃避受苦、逃避肉体受到伤害,我们面对着巨石、猛虎的时候,总认为采取绕开它们这一办法,能让我们活得更容易。

可怕的是,这巨石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巨石、猛虎不是具体意义上的猛虎,它们不过是大千世界各总劫难的代名词,它们审判你的内心。阻挡你前进,但它们会在你绕过它们之后,如同幽灵一般偷偷爬到你的背上,沉沉地压着你。然后你在自己的生命道路上沉沉前进,让你走得越来越累,不知不觉中,我们便成了懦弱和谎言的傀儡。我们长期处在这个日渐冰冷的社会,虽然不乏人性的温暖,但越来越多被媒体新闻揭发的违背人性的事情使我们也麻木了,所以我们对于挖掘普遍人性和赎罪的题材总是很感兴趣。这类型的小说中往往没有坏人,只有正常人的另一面,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爆发出来,造成了很悲剧的后果。我们迷恋这种故事,就是迷恋自己内心的这种可能性,迫不及待地要去追索可能的后果,可能的答案和可能的救赎。通过主人公的救赎找到自己的救赎,或者至少是情绪的宣泄。故事的主人公阿米尔正是这么一个有缺点和另一面的小男孩。

他虽然养尊处优,生在一个大富之家,有一个英雄父亲和一个名门闺秀的母亲,但是却不乖戾骄横,不喜欢暴力。父亲的助手甚至这样评价他:“缺了卑劣的个性”。这么一个好孩子却也有人性的弱点,他逃避、懦弱、背叛了为他赴汤蹈火的朋友,哈桑为了阿米尔努力做到最好的一切,他遭受侮辱却守口如瓶,愿意以个人承受这一切,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一心维护的少爷阿米尔目睹了这一切,并选择了做一个和他完全不一样的人——一个懦夫,抛弃了朋友自己逃走了。

阿米尔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自己和哈桑永远无法消除的差距,其实这是人人格上天生的优劣,他也看到了父亲更鄙薄他而看重哈桑的理由。而经历大劫以后的哈桑却表现出更伟大的隐忍与宽容,所以阿米尔的另一面爆发了。当上帝认为这么多年阿米尔的良心谴责足够了后,他给了阿米尔获得救赎的方式,将哈桑的儿子留给了阿米尔让他去保护,同时我也懂得了无论怎样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但错误与罪行不能作为评判人的绝对依据,人是可以被救赎的。阿米尔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他是幸运的。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友情,不仅仅是亲情,只要是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作者柔软、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只要静下心,我们能感受到这一切。

《追风筝的人》讲述一个善良、惭愧、自救、安心的故事,复杂得让人不相信的事实,在喀布尔长久笼罩的混乱中,发生着动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难中提升的至为宝贵的美好。当我们已成年,会自我醒悟的时候,看了这本书,是作者一种善意的提醒,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给了我们一条再次成为好人获得救赎的路。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五

合上书本,我耳畔还清晰回响着"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背后隐藏的爱恨纠葛,心灵羁绊,一丝一缕又细细密密地缠上心头。回想整个故事,并没有让我时时刻刻心潮澎湃,却在我心灵的深处激起阵阵涟漪。这人性的丑与美在我体内引起深深的共鸣。

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我是阿米尔,我会怎么做呢?在那一条阴暗的胡同里,看见那堆碎砖块上面哈桑的棕黄色灯芯绒裤;看见哈桑那任人宰割的眼神。我真的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为哈桑挺身而出,而被阿塞弗折磨、伤害与嘲弄,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吗?可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那个时代有一道横在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鸿沟:哈桑——一个哈扎拉人。所以我理解阿米尔,理解是这个时代逼他作出的决择。也正因为这个导火索,故事情节发展,让阿米尔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作为读者我不想去责怪阿米尔,可也不想去赞美哈桑。哈桑固然忠诚、固然善良,他的行为固然让人感动,可是他骨子里那种根深蒂固的奴性却无法改变。当哈桑被阿米尔欺骗,他同时忍了;当哈桑被阿米尔欺辱,他也忍了;当哈桑被阿米尔愿望,他更忍了,甚至还承认了。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场景接二连三的上演,让哈桑作出这一切的是他与阿米尔的浓浓友情,更是他奴性的不二证明。为何他不反击?为何他不解释?是因为他早已打心底认定他是一个哈杂拉人,只是一个再卑微不过的仆人而已。追其根本,罪魁祸首还是那个时代。而阿米尔和哈桑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罢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就像是佛教的轮回。曾经是哈桑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如今阿米尔为了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千千万万遍。他会为索拉博追逐天上的风筝,由一个放风筝的人变成了一个追风筝的人。至此文章题目的含义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风筝即是人性的光辉。阿米尔完成了轮回也完成了自我救赎。不然他会背负着自责的苦难,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渐沉重,直至他生命的终结。

是爱与自责让阿米尔人性的光辉觉醒,让《追风筝的人》有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但我心中却升起一丝淡淡的惆怅:因为哈桑死了,看不到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那么阿米尔的救赎是不是太晚了呢?看不见哈桑与阿米尔冰释前嫌,兄弟相认的感人场景,小说的结局是不是还不够圆满,还是作者故意这样安排,让小说更有发人深省的深意、更加悲伤吗?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其实阿米尔的救赎并不晚,至少对那个时代并不晚,以他在忍受别人异样目光下抚养索拉博为结局,即代表了人性的觉醒,更加是这个时代黑幕上一道亮眼的曙光。而文末的"我追!"更代表了作者心中的希望与期待。记得书前曾写着"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孩子。"我知道阿富汗还有很多孩子没有童年。

也许更是为了他们而千千万万遍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六

深深的震撼。心里憋着什么很想找个读过的人一起说。就像译者说的那样:身为人子,我很庆幸时至今日,父母仍有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教育我,虽然我时常有负他们所望。身在和平稳定的时代,身在祖国,心中竟有一份庆幸。再回头想起那些战争中的人们,我竟也只能咂舌,想跪在地毯上面朝西方为他们祈祷。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读到那些亲情、友情、爱情,有时眼里会灌满泪水。是多大的忍耐让阿里能一直在“父亲”身边数十载;多么深沉的爱,阿桑用生命捍卫阿米尔;多大的勇气,让夫妻到处内心最深的秘密。

有那么几处让我曾经对阿米尔很生气最后知道阿里是他的兄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最后我释怀了,更准确的说我被他感染了。一如中了我爱的人的毒,那么深。阿米尔爱索拉博也是这样的。最后我有点好奇,也许是我的愚钝。索拉博应该能原谅阿米尔吧,那个想爱他却伤害了他的男人。

故事很真实,我的感觉。前半部分续写阿米尔在阿富汗的生活。后半部分是写他在赎罪的过程。“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全文的转折点在拉辛汗病重,阿米尔重回巴基斯坦。

写不下去了,二教熄灯了,愿我能成为正直、勇敢、善良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七

为你,千千万万遍。——题记。

落寞、不甘,酿就童年的过错。童年的记忆,良知的谴责,惊人的真相……你回到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对于文中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时追风筝的场景,起初我并不理解哈桑为什么总是能准确无误地追到风筝,作者想表达给我们的是什么,读完后我才恍然大悟,哈桑追的风筝不仅仅是天空上肉眼可见的风筝,也是阿米尔一直在心中追寻的无形的风筝,童年的哈桑就已经能准确无误地追寻到它。哈桑不是看影子,“他就是知道”因为哈桑早早地就走上了那条成为好人的路,不曾迷茫。反观阿米尔那时还在迷惑,徘徊,内心还在剧烈地挣扎,很久以后他才追寻到那只在他心灵上空飘忽不定的风筝。正如童年哈桑总是能带着阿米尔找到风筝一样,成年后的阿米尔也终在哈桑的带领下找到了那只自己的风筝。我想阿米尔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是透过索拉博对哈桑说的,是替童年的自己说的。

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哈桑的不幸,和阿米尔的蜕变中沉浮,阿米尔负了哈桑,阿米尔的父亲负了阿里,我想阿米尔比他父亲更让人敬佩,阿米尔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弥补,而他的父亲从未把阿里当作朋友。起初,他对仆人儿子和自己儿子一样甚至更多的疼爱,我被他的重情重义感动,那时我以为他是把阿里当做好朋友,才对哈桑视如己出。当阿里提出离开的的时候,他拼命地挽留,原来留的是哈桑,不是阿里。如果他把阿里当作朋友,就不会有哈桑,就不会和阿里的夫人上床,他不如阿米尔。我更喜欢阿米尔,在他心中哈桑是朋友,是独一无二的挚友。

我常常想追风筝的人到底指谁?他所追逐的仅仅是那只蓝风筝吗?追风筝的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只不过哈桑追逐的那只断线的蓝风筝,追寻是他心心念的阿米尔少爷的荣耀。而阿米尔去追寻的那只风筝则承载得是良知,是童年一直困扰着他问题的答案,追寻的是内心的无愧与释然,是对哈桑迟来的回馈。我们也是追风筝的人,在不同的路上,追寻着自己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八

为你,千千万万;随你,天涯海角,大家看过追风筝的人吗?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看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沉下心来读书的开始,一个深入思考的开始。

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

经常是拿起一本书--放下。

看起来,我与书无缘了。

但总会有一个转折点的。

当我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

又看到它的封面—— 黄昏的天空。

一层层斑斓云彩中有一片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

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因为一个书名,因为一个梦境,我买下了它。

故事的开始,在阿富汗。

说起这个我们的邻国,并不是一个太平世界。

我们总会把它与战争、难民、死亡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一张张惊恐的脸,没有轻松,更不会有笑容。

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也并非喜剧。

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

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或者说伙伴。

阿米尔少爷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

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

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负,却装不知道。

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复杂。

最终他确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使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

然而这个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秘密揭开时,哈桑已经死在战争的枪下。

是他错了吗?当我们读完这本小说,无不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

但经历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我们不得而知。

这也许对他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吗?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都没有错,他们原本都是纯真善良的孩子。

因为种族,使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被逼向世界的两极。

这个故事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他向我们再一次发出最深的呐喊: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平等!

《追风筝的人》是第一本能够在我内心引起诸多共鸣的书籍,使我能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审视真实的自己。

此刻,我仍然不是很清楚为何我的感触会如此强烈;是由于这是我经过重新洗礼决心好好看书的第一本,所以格外倾心;又或者是在这本书的人物性格上看见了自己曾经的影子,然后在别人的故事里借着批判别人来重新认识与完善自己。

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几点:一、生理上的不完美并不能成为别人爱惜你、尊敬你、赞美你、愿与你交好的障碍;同时,也不应该成为斩断你幸福、快乐的利剑,它只算是一种属于你的一种标志。

二、我们经常在做一些事情来救赎我们的心灵,以消解我们的愧疚感,往往最能让我们心生歉疚的是一颗最诚挚的心,它让我们无路可逃。

三、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很懦弱,并怯于担当;但总会有机会,我们甘愿为了自己或他人不顾一切,哪怕刀山火海。

就如,为你千千万万遍。

四、在社会的残酷凌略下,哪怕有极度害怕,也别让心死去;只要心仍活着,活着就能够看到希望;活着,就有机会赋予生命以新的色彩。

五、我们的一生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许跟我们的希望偏差很大,以至于失望到绝望;既然无法改变结局那就试着调整自己最初的标准,降低一点要求,让失望减至最小值。

放开双手,放开被束缚的心。

六、收起嫉妒别人的时间,用心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美好,用爱回报爱,别让自己的过失葬送别人幸福的权利。

故事中,阿里右腿残疾,半脸僵硬,经常被别人嘲笑,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标准,阿里又应该如何忍受别人嫌恶的眼光与自己内心的苦楚呢!但是在我看来,阿里虽然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他比很多人都过得轻松,因为他看开了这些世俗的标准,别人在乎的他不屑一顾;他每天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爱着自己坚持爱着的人,这是一种类似于不喜不悲的人生境界。

哈桑,他是一个心灵慧巧克力的.人,他能够读懂别人内心世界,同时包容别人的一切,无私的奉献自己的真诚,有如天地般厚爱,完全没有想过回报是什么。

他最令我感动、怜惜、揪心的是他对阿米尔百依百顺、无怨无悔、至矢不渝的忠诚。

这次是怜惜心疼,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不足与谋。

他在困境之中逆来顺受,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这是一种无我的境界,让我觉得他并不是属于这个混浊的世界,所以无法以世人的角度去衡量他,仅有的只是由心的不忍。

阿米尔,虽然他曾经妒忌过、欺骗过、虚荣过、背叛过,犹其是对这么爱他的哈桑,但是我对他并没有丝毫指责,只是静静的观看他的历程,他成长的历程。

这才是真正的人,这才是人最难避免的过错,每个人在权衡自己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偏颇。

我也曾经无视过别人的真心,所以我理解他,并希望看到他成功的救赎自己的心灵,过得新的开始,就像他父亲一样成功救赎;被过去所困无疑使最悲恸的事情。

《追风筝的人》描写了很多人性的弱点,但我依然觉得它很美,它的美在于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可以有不完美,只要用真心去面对,去完善,就会找到存在的价值。

天空中,随时都有一只悬浮着的风筝,只愿存留那颗甘愿去追逐的真心与坚持不懈的豪情。

为你,千千万万;随你,天涯海角。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九

读完这本书,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一个战乱的国度,三代人的命运,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辗转。

1、很欣赏文中的一句话,“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好”,事实也许是残酷的,但比起被欺骗的无知,后者更为可怕。

2、很多时候,人生的黑暗中的某些时刻,你我或许有如跌落谷底般的失落,当漫长人生走过,我们回顾回首,发现过往种种皆是际遇,诸多欢喜,只是此时你我都在路上,在经历。

3、“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更伤人”。如果我没有来到过这座城市,得到过这诸多经历与欢喜,或许我从这里离开也就谈不上太多所谓的意义,只是此刻我在这里。

4、被告知是一种权利,不被告知,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关键要看告知的是什么,而隐瞒的又是什么,初衷又是否出于良善。

5、常常说,生活不是电影,说的蛮对的,因为生活远比电影感受真实,我们活在其中,扮演者自己的角色,那就是自己,关键是没有彩排。

6、“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是没有童年”。没有战争的国度才有可能有纯真的童年。

7、儿时觉得至关重要的.事情,为什么长大后就觉得看来那么微不足道了呢,是事情变了?还是你我变了?还是时间让这一切改变了呢?彼时的情景,此时的心境,你我经历皆都不同,大都雷同。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十

“我追”读完最后两个字,我轻轻将书本合上,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眼泪浸润了我的眼眶。这是第一次那么认真的读一本书,不再是戏谑,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静静地用心读。

“为你,千千万万遍。”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内心仿佛迷失在纵横交叉的十字路口,不安的旋晕占满心扉;像落入蜘蛛网的飞虫,无力的挣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越脚心的疼痛,像掉入万丈深渊,不安的情绪像芥末,呛入鼻腔,呛入大脑。这是第一次那么靠近一个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的仰望,而是站到了它的左边,离心最近的地方。除去那些动荡,除去那些战乱,我45°仰望天空,咧开嘴角,看,那些曾经飞扬在阿富汗上空的风筝,那些执着的单纯的追风筝的人。

哈森,阿米尔,两个十二岁的少年。最初的最初,他们是最亲密的朋友,一起嬉戏打闹,一起憧憬未来。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墙”,那株石榴树,那个地方的一切一切都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们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有时候会想:是不是只要长大了,过去那些单纯无比的东西都会变质。时间过去,他们在一点点长大。阿米尔发现爸爸对自己的冷淡,而对哈森却总是给予鼓励和赞赏。他开始慢慢感觉到失落,偶尔也会发发脾气,却总是被哈森的宽容所化解。有时候想:如果这种欢乐时光能一直持续到永远该多好。可是没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如果。灾难早已笼罩在这个城市上方,随时能将他们的友谊无情摧毁。

一次追风筝的比赛打破了宁静的一切。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森被阿塞夫教训。他本可以挺身而出的,就像哈森每一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可是他没有,仅仅因为他的懦弱。他就这样把哈森落在了那个小巷子里。从此,哈森成为了他生命里的一个恶魔,他处处躲避哈森,最后还设法赶走了哈森。后来,自己也跟父亲远离阿富汗,去了美国。就这样,带着缠绕了一生的负罪感去了美国。

四分之一的世纪过去,父亲也因疾病死去。他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那个曾有自己无比欢乐的童年的地方,那个记录了他与哈森友谊的故土。只因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决定勇敢的迈出救赎的第一步。可是,一个惊人秘密被揭开。阿米尔与哈森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一瞬间,他似乎明白了过去的种种,似乎理解了过去父亲的做法,而他,竟然用最卑劣的手段,伤害了哈森。经过深刻的反省后,他决心找回那个遗失了过去的自我,找回遗失已久的善良。他收留了哈森的儿子,虽然最后自己伤痕累累,但他找回了那些遗失已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