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十优秀

时间:2023-07-17 09:48:22 作者:韩ll 文秘知识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3年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十优秀篇一

基本方针:全面、系统、扎实、灵活

基本原则:把握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突出主干知识,适当拓宽视野;

注重落实双基,初步培养能力

基本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加强训练质量,提高应试能力

1、注重基础;首先要通读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温习,能将课本相关知识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知识链条和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将所学的知识浓缩其中,将书本由“厚”变“薄”,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弄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联想记忆,也有利于深层次拓展知识,更利于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对高考试题覆盖面较广的主干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几章应重点复习。

2、重视实验;从高考卷看,实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经常出现新的题型。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一是要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逐一复习;二是强化实验题高考趋势方面的训练。如实验设计题、设计表格题、结果预测讨论题等。生物也很注重探究性实验,要加强研究教材探究活动(实验)的设计,既要注重实验的原理,也要注重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设计思路,从培养实验能力的角度来组织实验复习,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4、重视几种能力的训练;注重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基础知识是综合运用、提升能力的基石。夯实基础不能离开课本,无论什么综合题、联系实际的问题,原理都在课本里。在复习备考中,不能忽略现有教材的例子、资料分析、问题探讨、技能训练等。另外,生物考卷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做题速度越来越重要,考生要在提高读题速度的同时不影响做题的正确率。就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分类归纳,巧解问题,对概念、规律、原理有深刻理解,对问题情景能分析透彻,对知识能够综合、灵活运用,注重解法的领会和技巧的积累,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同时要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解题思路入手,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进行解答。

2023年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十优秀篇二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

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将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二、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四、活动口号。

畅游书海,塑美好人生。

2023年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十优秀篇三

第73、74页“千米的认识”,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2、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一根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前面学过的长度单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千米”

既然“米”小了就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1)平时我们也把千米说成公里。大家打开书,看第一幅图,图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问: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几个100合起来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书: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就是()(板书:=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3。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教学例1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4千米=()米

教师指导学生想思考过程

提问:1千米=()米,4千米就是()个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学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这道题是把小的长度单位变成大的,又因该怎样想呢?

根据书上的提示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填在书上。(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填在书上,指名回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理清题意。

提示:“1千米是多少米?”

“这条路要划分成多少段?”就是要求什么?

把这道题目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

3、做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先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集体评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千米要比米(),1千米=()米。同时还学会了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五、作业布置

课作:

练习十六第3、4题。

家作: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十六第2题。

2023年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十优秀篇四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民勤到武威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千米有什么用 1千米到底有多长 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 ?(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三、千米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 (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1、(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 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 (板书:9千米=9000米)

2、(电脑出示)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3、(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4、(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023年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十优秀篇五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认识。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一)成功之处:

我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以及猜测等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1、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2、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

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它。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而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估计1个2分硬币和一个苹果的重量,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

1.《克、千克、吨的认识》数学试题

2.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

3.数学教案《认识梯形》

5.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7.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教案

8.大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认识》教案

9.《认识数字3》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