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汇总6篇)

时间:2023-09-29 22:44:42 作者:XY字客 文秘知识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汇总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物品都很重。

教师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课前活动:

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多元复习、需求导入:

(一)多元复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

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米m,厘米cm

(二)需求导入

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20000米。

2、读一读,说说读这两个数时的感受。

(预设:不会读、数太大了……)

3、谁能换一个单位表示?读一读,说一说感受。

(120千米,数比较小,读起来容易。)

(预设1:能,可以换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预设2:不能,不知道。引导: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二、利用体验、认识“千米”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也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同学们说一说在哪儿见过或听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2)老师找到了一些用千米作单位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长城全长大约6700千米;地铁1号线全长大约30千米;珠穆朗玛峰大约高9千米;地球的最深点在斐查兹海渊,深度大约为11千米。

(3)说说测量什么长度时适合用千米作单位?

小结:特别长、特别深、特别高……

3、猜测1千米有多长

同学们猜一猜1千米有多长?同学们谁猜的对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三、推算联想、感悟“千米”

1、在手拉手活动中,初步感悟1千米

(1)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用手比一比。

(2)请5个同学手拉手,说说大约有多长?

(3)10个同学手拉手呢?100个同学呢?

(4)1000米有多长,需要几个同学手拉手?

(1000米很长很长……)

2、通过教室的长度累加,再次感悟1千米

(1)知道咱们的多媒体教室有多长吗?咱们手拉手量一量。

(2)算一算,1000米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排列在一起的长度?感觉怎么样?

3、借助学生的活动体验,进一步感悟1千米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走完100米跑道,大约走了多少步?

(2)小组汇报: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3)照这样计算,1000米要走几次?大约走多少步?

(4)走10个100米的距离和走2000步的距离大约都是1000米。

4、以周围环境为素材,深入感悟1千米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从学校出发到哪儿的距离是大约是1000米?

(2)展示长度是1000米的路线

出示图片:从学校门口到京深海鲜城的距离大约是1000米;

从学校门口到肖村的火车道距离大约是1000米。

5、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太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它们区分开。

出示: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2)我们之前猜测1千米的长度对吗?

(3)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1千米=1000米1km=1000m

小结:1000米也可以写作1千米。

(4)填空。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6000m=()km12km=()m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从学校门口到宋家庄地铁站口大约2()。

(2)一支铅笔大约长18()。

(3)学校的旗杆大约高7()。

(4)中国的领土从东到西最远大约长5500()。

2、计算

(1)一节地下管道的长度是20米,()节管道的长度是1千米。

(2)公共汽车1站大约长500米,()站之间的距离是3千米。

3、解决问题

600米

学校足球场

350米700米400米

图书馆小明家

650米

4、丰富知识

(1)还有比千米更大的单位,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光年)

(2)读一读: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离,它是由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来的,光行走一年的时间叫“一光年”。即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千米。

五、畅谈体会、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课后用步测法测量:

(1)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2)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板书

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篇三

1、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篇四

教材是在学生认识整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易理解。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简单问题出发: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怎样表示呢?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讨论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原本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出分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素材,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篇五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难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年级倍的认识的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7页~89页。教学目标:

1、是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指导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

2、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难点: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表示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说明:像这样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红笔板书:平均分)

(一)认识分数

(1)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提问:这半个蛋糕可以用1/2表示,这半个蛋糕是怎么得到的呢?指名4人说分法。

(教师在学生说分法时,教师手指左边半个蛋糕,当学生说到“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时,教师手绕蛋糕画一圈。)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份是这个蛋糕的1/2,这份也是这个蛋糕的1/2,所以说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齐读一边这句话)

(2)读、写1/2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1/2怎么写呢?请同学们仔细看黑板。(教师板演写法)边写边说:先画一条短横,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再把平均分成的2份中的2写在短横的下面,最后把其中的一份1写在短横的上面。

(3)试一试

教师:学到这里同学们已经会读写1/2这个分数了,那你会做一个1/2吗?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请开始折1/2。

学生折1/2时,教师巡视。在巡视时让学生说一说折法。指名2人展示说明折法。

提问: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是涂色部分却都可以用1/2表示?

强调:不管怎样对折,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进一步要求: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1/4吗?拿出另一张正方形纸,请折一折,涂出它的1/4。再和同桌进行交流。指名交流。

追问: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不同,但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

强调:不管怎样对折,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出示:为什么上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来表示,而下面的用1/4来表示?

完成练习1:重点提问第3个图案为什么是1/9?

完成练习2:独立完成。提问:为什么其余的不能表示为1/4?

(二)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师:孙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你能用你手中的圆创作一个分数吗?请折一折,创作一个分数。

学生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名展演。

2、1/4的大小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把同样大的圆片平均分,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教师板书:1/21/41/8小结:把同样大小的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1、完成想想做做地4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提问:1里面有几个1/3?1里面有几个1/6?1/3和1/6谁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齐读题目。一块地的1/3种番茄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在长方形理画一画。指名回答。

5、欣赏生活中的份数。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去找一找身边的分数跟你的伙伴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