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 唐诗宋词读后感(模板9篇)

时间:2023-09-25 17:43:27 作者:笔砚 评语寄语 2023年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 唐诗宋词读后感(模板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篇一

一是由于小高考的冲击,语文停课一个月,课时减少了很多,而《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31首唐诗,32首宋词,分12个专题,因此不可能对每首诗、词都作详细讲解。

二是因为诗歌不像小说那样有精彩的情节,学生对诗歌教学往往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往往呈现出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

三是学生认为高考不考课本上的诗、词,甚至连名句默写都不涉及选修教材,因此这本《唐诗宋词选读》上不上无所谓,反正高考考不到。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教学这门选修课之前,结合平时考试成绩,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知道做好诗歌鉴赏可以拉开与他人在语文成绩方面的差距,多得一分就多了一份胜算。而高中能集中学习诗歌鉴赏,一是现在,另一就是高三的一轮复习,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样即使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但最起码能加深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的认识。

其次,针对学生诗歌知识薄弱的情况,我初步从题材的角度介绍了诗词的分类,了解各类诗歌常用的意象、常见的思想情感等。之后,我和学生一起给专题一和专题二的诗歌进行分类。在停课之前,教学类容主要涉及到“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以及“怀古诗”。如《送魏万至京》、《春夜别友人》两首送别诗,在教学时,从读懂诗歌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这类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物象(月、浮云、鸿雁、柳、酒、泪)、时间(傍晚、拂晓)、告别地点(灞桥、长亭)、交通工具(帆、车马)、行为(目送、眺望、牵手、泣下、想象);然后从送别的原因入手,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分析诗歌中传达的细腻情感,如同样是送别诗,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口吻不一样,李白的《春夜别友人》是朋友之间的,而《送魏万之京》这是长辈与晚辈之间,除了不舍之情,还有一个长辈对晚辈的诫勉和殷切期盼之情。

第三,在教学中,不面面俱到,对于设计到的手法,往往只分析最主要的或是最典型的,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一道诗歌鉴赏题。

曾经有人在新课程改革不久说:“新课程改革新在选修,难在选修,突破点也在选选修。”用好《唐诗宋词》,就能让学生诗歌阅读方面有所突破。

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篇二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词的背后是陆游与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词中情境,是两人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饱含着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满是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催人泪下。

《暗香·梅》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疏影》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物词,曾被誉为姜夔词的代表作。张炎在《词源》中说:“诗之赋梅,唯和靖(林逋)一联(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篇三

(ppt:唐诗?宋词?)

(生)不是。

(师)他谈的对象是什么?

(生)我觉得唐诗应该是指诗歌,宋词应该是指流行歌曲。

(师)这篇文章谈的是唐诗和宋词吗?

(生)不是,谈的是诗歌和流行歌曲。

(师)什么诗歌?

(生)当代、现代诗歌。

(师)当代还是现代?

(生)现代。

(师)现代是什么时候开始?

(生)民国时期。

(师)民国时期应该是现代。实际上,本文谈的是当代,是当代诗歌。

(生)其实,我觉得,唐诗和宋词是类比关系,唐诗是指代当代的诗歌,宋词是指代现在的流行歌曲。它想通过唐诗和宋词的关系让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或更快地了解诗歌和流行歌曲的关系。

(师)诗歌和流行歌曲的关系是什么呢?请简单说说。

(生)当初,唐诗开始走向下坡路,宋词开始兴起。现在也是这样,诗歌开始没落,流行歌曲开始广泛流传。

(师)那你的意思就是,标题里面暗含了我们的对象,很好!刚刚吴昊同学提到了这里面有一个类比关系,虽然没有出现诗歌和流行歌曲,但是它可以类比一下,这是有道理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是可以的。唐诗宋词,我们提到了,它们的对应关系是当代诗歌和流行歌曲,它们之间有一点类似,所以,葛先生有了这样一个题目。

(ppt:过后?……)

(生)思考。

(师)你在摇头,那你说说。

(生)我觉得它没有过去,只是流行歌曲现在在慢慢发展,但是,诗歌还是有些人在写的。

(师)没有过去,那标题为什么说“过后”?

(生)(思考)

(师)有这个趋向,是吧?它有这个趋向吗?

(生)有。

(师)教材里面能看得出来吗?大家打开书本,我们来看看。

(生)(打开课本)

(师)你念一念,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你概括一下,原因主要是什么?

(生)现在的人生活是那种轻快的节奏,诗歌是比较少的人去欣赏,诗歌内容也没有以前那样有内涵,写诗的人有一点无病呻吟。

(生)我不怎么同意刚才的论点。我觉得现代诗歌不是无病呻吟,相反有很丰富的精神内涵,或者说,有作者情感的诗歌也是很多的。比如,有一首诗是我喜欢的北岛写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师)这首诗的题目叫——《回答》,很好。

我们这位同学,它反对这种观点,也就是说,当代诗歌未必就是无病呻吟的,可葛先生在文章里写,有些诗歌确实有一些问题。没有问题,我们不会说“过后”,“过后”不是事实,至少是一种趋势嘛!

(师)大家看过了,你能说它谈的是什么吗?

(生)它谈的是穿越到古代,具体内容我没有看出来。

(师)具体内容看不出来,我觉得很欣慰。如果看出来,我就很恐慌了。

(生)兴起了。

(生)文章第一部分,先写流行歌曲是如何兴起,而第二部分写的是它的转变。所以我觉得,第一部分主要讲的就是流行歌曲刚刚开始兴起的感受。

(师)其实,这是写它的势头。葛先生的语言很生动,你读几个词给大家听一听。

(生)诗肠须曲。

(师)“诗肠须曲”不是现象。

(生)“含蓄委婉的诗只适于案头清赏,无论如何总比不上满街传唱的流行歌曲,浓浓的味道嗬嗬的喘声沙沙的嗓音和从丹田直奔喉咙的感情更让人觉得痛快。”

(师)那么,流行歌曲看上去是一种什么样的势头?

(生)“腰缠万贯的中产阶级迈着有力的步伐傲然走进没落贵族的客厅”这样一种感受。

(师)这个是势头吗?再看一看。我们讲流行歌曲,大家再注意这些词——耳边轰鸣、失魂落魄,这两个词对照十分鲜明。所以,流行歌曲的兴盛,与之相伴随的是当代诗歌的没落或式微,这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一个东西是过去的危险,另一个文体有兴起的可能。所以,我们用这样一个标题“唐诗过后是宋词”,我们觉得还是贴切的。

(ppt:是?)

(生)我觉得这样是不可以的。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其实并不是以一种肯定的态度去写当代诗歌过后就是流行歌曲。它其实是一种发问,就是要想留住当代诗歌,要想让流行歌曲广为流传,这是一种必须满足的一些条件,就像宋词一开始其实不被世人接受,它那段时间就是一个过渡段。它这篇文章,所强调的就是自身不是肯定的态度。

(师)不是肯定的,但它还是有可能的,是吗?那它的可能性我们看到了吗?

(生)可能性——我觉得还是在最后一段,“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了”“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了”“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二者都有可能,只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了。

(师)就是说,它虽然有这些可能性,但它还不是很确定的,对吧?

(生)(思考)

(生)首先,和当时的宋词一样,现在有一些比较喜欢诗歌的人不接受歌曲,他们觉得它的内涵非常浅。然而,文章第五段也说了:“作词的人开始懂得一点更深的想法有了一点更广的视野,从一味发嗲的死甜变成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表达了它的诗意的发展。

(师)那就是说它有进步。

(生)对,有进步,形式上相对于诗歌更符合现代的快速步伐,所以说,可能性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

(师)适应时代的转变,然后呢?它自己有一点进步。

(生)本身的声音更加丰富。

(师)能不能找出一点依据来?也就是说,流行歌曲近几年来有什么进步?

(生)以前的歌曲可能是单纯地谈论一些男女之间的情爱的问题,但现在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思考,而且是更有深意的东西。

(师)就是它的题材和内容更广泛,对不对?

(生)对!

(师)好!我们大家课前读过课文,所以有一些地方我们应该着重注意的,第二部分有一段我们大家一起读一下吧:

(师生)(齐读)“渐渐有了一点思乡愁绪、有了一点人生唱叹、有了一点社会关切、有了一点故旧情怀。”

(生)我觉得,这个问题作者在文章第三部分进行了解答。如果想要流行歌曲登上大雅之堂,就要“桩子稳”“根子深”,就要有“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

(生)我觉得是致命的。

(生)我觉得,“俗”在表面上带一些缺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俗,它有它的优势,是一个两面性。其实,真正的艺术,它能够做到能俗能雅,雅俗共赏。因为一个艺术,雅是它的基础。首先,它只有雅,才能有深度,有内涵。俗,可以表现它的渗透力,它可以深入人心,为人所接受。如果它身在水云间,不食人间烟火,那样能够感受它、接受它的人就更少!所以,俗不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如果能克服它的缺点,发扬它的长处,它反而能够成为一个好艺术的垫脚石。

(生)我觉得,词本身就是俗的,是用于宫廷间的,属于花间派,它本身就是讲男女之爱的,注入了文化内涵之后,最后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师)本来俗但后来成为一种很好的文学形式,他举了花间派。我们大家学过词的,口说无凭,举一个词中间俗的例子。

(生)首先,我不举例子,想讲一下我的观点。俗这个东西,并不是缺点。并不是说因为俗,它才不好。葛老先生在第三部分第三段中说得应该很明白: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如果语言是通俗的,情感是深厚的,内涵是丰富的,无论语言是什么,白话文呀,诗歌呀,我觉得都无所谓。品位是对个人来说的,如果你喜欢它,它有内涵,无论你俗还是不俗,其实都无所谓。

(师)就是说,语言的通俗其实未必是坏事。

(生)我比较喜欢李清照的词,也喜欢苏轼豪放派的,难道李清照的词或柳永的就比苏轼的词差了那么一点吗?其实并没有。

(师)你学过一些俗的但你觉得很好的词吗?

(师)好,允许你换。

(生)“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她那种女性的情感,其实很多男生并不理解的话,有点觉得它是那种很俗的,矫情的。其实,如果你走进李清照的内心深处,你还是可以懂得它的内涵。所以,俗,只是我们语言上的俗,而内涵才是更重要的。

(师)其实,俗只是一个字,它可以组成很多词,通俗也是俗。所以,语言的通俗不是问题。王磊同学走进了李清照的内心,很不容易。他透过通俗的文字,走进女性的内心深处,这是很厉害的,很敏感的。(众生笑)

那么,我们谈流行歌曲俗,作者认为其实也不是致命伤,为什么呢?因为宋词是一个先例。确实,宋词在刚刚诞生的时候,是花间的,是给歌儿舞女在酒席宴上助兴时候唱的,是很俗的,跟现在的ktv差不多。但它慢慢地发展,居然成为一代文学形式的标志。比如说,我们现在提“词”,就是指“宋词”,你为什么不提别的呢?明朝有词,清朝有词,为什么我们一提就提宋词呢?说明在宋代,它已经成为标志性的文学样式。所以,一个小的、甚至当年我们叫它“诗余”的这样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后来居然成为蔚为大观的东西。所以,“唐诗过后是宋词”里面,如果我们真要把他置换成流行歌曲,它有这种可能性。

我们看看第二部分,里面有一句话,作者说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思考:“但谁敢断言诗坛的明天就不会象宋词继唐诗,元曲继宋词一样?”也就说,今天它不明朗,但是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也就说,我们说它“是”,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凭空说的。

但是,刚才也提到了他不确定。“不确定”来自哪里呢?

(生)第三部分第一句话“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现在流行歌曲很流行,但是将来就会被另一种类似于流行歌曲的东西所取代。

(师)这说明流行歌曲是有毛病的,那么,它的毛病在哪里呢?

(生)现在有一些歌曲,太腻了。

(师)太腻了,为什么腻?

(生)就是内涵少,就是似通不通,似懂不懂,传唱的人一塌糊涂,就别说听的人。

(师)就是语言似通不通,有问题,举个例子。

(生)如文章中“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

(师)你自己有没有接触过类似的例子?

(生)最近一段时间流行的一首《好想你》。

(师)歌词你还能记得吗?

(生)就是“好想你”“好想你”。

(师)就是堆砌,是不是?

(生)是。

(师)就是歌词写得不明不白的,有没有其他的?

(生)我觉得,现在很多写歌词的人,都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本身没有很多的文化修养,所以他们写出来的词就是没有内涵的。

(师)因为他不是一个文化人,他的歌词缺少内涵。你能不能也举个例子?

(生)我觉得像《小苹果》——

(师)就是广场上唱彻的那个流行歌曲。

(生)他写的歌词特别的俗,最高潮部分一点意义都没有。

(师)就是“火火火”那一段吗?你觉得毫无意义,就是因为歌词给你的感觉——

(生)单纯就是唱,根本没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在里面。

(师)缺乏情感,缺乏内涵。

(生)我不是非常同意之前的观点。因为现在也有非常多的民谣歌手,他们并没有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但是他们写出来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到非常有共鸣,同时使我们心里泛起一些波澜。比如说,前段时间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南山南》,作者马頔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不想去这首歌的歌词,是因为每个人在听这首歌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心情体验。

我觉得,作者认为流行歌曲将取代诗歌,只是一种可能性,另一个原因是,诗歌自己本来也在发展的,我们不可否认,诗歌在未来的时候会更上一层台阶。另一方面,我觉得,流行歌曲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原因是,它有曲调,它的作曲和歌词能够融合起来,这才形成一首好的歌曲。之前,有几个同学说,流行歌曲只是一时流行,但是在我们印象当中还有一些经典的歌曲,比如张学友的情歌一直流传在大家的心中,大家也一直都很喜欢。

(生)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西游记》片尾曲,最后一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它写在《西游记》的结尾,特别意味深远。几句简单的话,尝尽了十万八千里,将所有的经历化为修行感悟。虽然一句平淡的言语,但是让人回味无穷。

(师)就是“路在脚下”,虽然它切合《西游记》的主题,但是我们把它抽出来看,它还是有人生的哲理。很好。

所以,大家看,我们的流行歌曲已经突破了单一的、情爱的内容。我们再看一首曲子。

(ppt:《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师)这是哪个上面的?

(生)(思考)

(生)我觉得这首诗是怀古题材。

刚才有同学说:“语言有问题”“内涵有问题”“不够深刻”“不够有人文精神”。

(ppt:《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生)语言非常优美。

(师)它是怎么优美,是怎样造成这种效果的呢?

(生)就是让人读起来比较优美。(众笑)

其实,无论是诗还是歌曲,都是一种感受,是人性的一种感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带动你的共鸣。比如,它写的是怀古,而你却非常兴奋,在看球赛,那无论如何也走不进它那种境界。所以,我现在看出,它的歌词让我回到那个场景,让我感受,身临其境,虽然也不知所云,它那种缺点、内涵并不是怎么样多,但是主要是宣泄这种情感嘛,它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所以这是它最好的地方。

(师)你觉得什么情感?

(生)什么情感?他写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情感,但反映了我们现在的情感。

(生)就是分别以后一个人怀念另外一个人时的感受。

(师)就是表达思念这一主题的。

下面打横线的?

(生)这就像文章中所说的“涛声依旧”借了“枫桥夜泊”?

(师)你觉得借得好吗?

(生)其实,这句歌词直接就是它的题目的意思,但是和题目的关系也不是很大。

(师)关系不大。如果我们把这两句抽出来,我们很难理解什么叫“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化用我们看出来了,但是不知所云。这首是九十年代的,大家不是很熟悉。

(ppt:《烟花易冷》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仍守着孤城,城郊牧笛声,落在那座野村,缘份落地生根是我们。缘份落地生根是我们,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

(板书)

唐诗=当代诗歌

宋词=流行歌曲

这两个是类比关系,可以划等号吗?

流行歌曲有它的优点,但是缺点很明显。它做不到当年的流行歌曲那样的高度,原因是什么?有同学提到,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方文山,你知道吗?你还知道谁?我们大家知道的人很少的。所以,这个是不能划等号的。我们看看这个,能不能过去?能不能过去是未知之数。所以,这篇文章里面的作者分析,没有给出一个结论。

但是我们的收获是什么?我们的收获是:作者在分析的时候的理性的态度,它的历史的眼光以及一个文化学者对当代文化现象关注的一种情怀。

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句子,但是标题是不能加标点符号的。如果我们私下里给它加一个符号,大家觉得加什么符号是最好的呢?我们可以课下去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篇四

男演员穿蓝制服,

女演员穿棉制服,

蓝制服是棉制服,

棉制服是蓝制服,

男演员穿蓝棉制服,

女演员穿棉蓝制服。

天上看,满天星

天上看,满天星;

地下看,有个坑;

坑里看,有盘冰。

坑外长着—老松,松上落着一只鹰,

松下坐着一老僧,僧前放着—部经,

经前点着一盏灯,墙上钉着一根钉,

钉上挂着一张弓。说刮风,就刮风,

刮得男女老少难把眼睛睁。

刮散了天上的星,刮平了地的坑,

刮化了坑里的冰,刮倒了坑外的松,

刮飞了松上的鹰,刮走了松下的僧,

刮乱了僧前的经,刮灭了经前的灯,

刮掉了墙上的钉,刮翻了钉上的弓。

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篇五

老屋老,老屋污,

老屋经雨老屋涝:

老屋老,老屋孤,

老屋经风老屋秃。

老屋涝,老屋秃,

涝、老、污、秃是老屋.

姥姥有个宝宝

姥姥有个宝宝,

宝宝有位姥姥,

姥姥疼爱宝宝,

宝宝喜爱姥姥。

姥姥天天抱宝宝,

宝宝天天亲姥姥,

姥姥老,走不好,

抱着宝宝摔—胶,

跌了姥姥,摔了宝宝,

宝宝连忙扶姥姥,

姥姥赶快抱宝宝。

猴子吃掉小桃子

树上有只小桃子,树下有只小猴子。

风吹桃树哗哗响,树上掉下小桃子。

桃子打着小猴子,猴子吃掉小桃子。

白鸽和白鹅

伯伯养了一群大白鹅,

哥哥喂了三只小白鸽,

伯伯教哥哥训鸽,

哥哥帮伯伯放鹅。

白鹅白鸽长得好,

乐坏了伯伯和哥哥。

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篇六

在宋代文学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放,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词的产生

由于唐诗的成就太高,它经过初唐的成就,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唐诗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老百姓、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因为它已经高不可攀。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就说明它远离了民间。可是民间本身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所以他们自己就会写一些歌来唱。结果这两者就越来越远。然而一旦当这两个东西被拉近的时候,它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词。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宋朝没有人写诗,其实多得不得了,甚至他们的诗比词还要多。可是他们的诗都没有词的成就高。因为词比较自由,它的整个音韵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在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会发现唐诗的七、五都在变化,它的音韵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很多节奏上的新的韵律感,这个韵律感推展出词的一个新的境界出来。

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因为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这个关键桥梁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其实李后主的作品不多,可是不多的作品,却在文学史上发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有时候的确可以看到在文学艺术的创造性上,一个人会有旋乾转坤这么大的力量。

李后主挥泪对宫娥

在李后主早期作品当中,我们读不到感伤,他也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感伤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等到宋太宗大军南下的时候,李后主吓了一跳:“怎么打仗了?”他曾在诗里写过“几曾识干戈”,从皇帝忽然变成俘虏,巨大的命运转折,使他在文学史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国维在评论他的时候,有一种很特殊的悲悯。王国维说李煜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从小在一堆女人当中长大,没有办法要求他不写这样的诗。他根本没有机会出宫,没有机会到宫廷外面去看外面的人生百态,他生命另外的一个开始,就是亡国。他前半生面对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追求女性,是诚实的,后半生亡国以后他的哀伤也是诚实的。甚至变成俘虏以后,李后主想到的竟然还是美。

宋朝军队抓他的时候,他特意跑到祖庙里,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习惯,君王亡国后,要到祖宗的坟墓前面去磕头,跟自己的祖先告别,然后辞庙。“最是仓皇辞庙日”,拜完庙就被抓走了。他觉得很惨,“教坊犹奏别离歌”,教坊是皇室里面的乐队,乐队觉得皇帝要走了,就演奏起充满离别意味的曲子。他看到平常服侍他的宫女,就哭了,“挥泪对宫娥”。这首诗被骂得非常厉害,大多数选本都没选这首作品。人们觉得到这个时候李后主还“挥泪对宫娥”,真是亡国之君,实在太过贪好女色,亡国的时候还惦记着宫娥。如果他说“挥泪对祖先”好像比较可以被原谅。王国维却认为他作为诗人的真性情就是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他觉得要走了,最难过的就是要与这些一同长大的女孩子们告别。所谓的忠、所谓的孝,对他来讲非常空洞,他没有感觉。这里颠覆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绝对是真性情。李后主没有感知到国家,他就是感知到宫娥,因为他是跟这些女孩子一起长大的,没有其他机会去感知到底家国是什么?家国对他来讲,只是供他挥霍的富贵。

文学的创作,艺术的创作,最重要一点就是是否真实。如果存在作伪,就是有问题。可李后主写的“挥泪对宫娥”,如果以现代视角来看,刚好颠覆了人的伪善部分。我们看文天祥的《正气歌》、史可法的《左忠公轶事》、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为什么被选进课本?不见得因为它们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会觉得当李后主写出“挥泪对宫娥”的时候,颠覆性有多么大,他等于是打了已经习惯于伪善的文学传统一个耳光。他就是不要挥泪对家国,而是挥泪对宫娥,这是他的私情。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令人羞怯和难以启齿的部分,只有天真烂漫的李后主,才会如此坦然地写出来。我一直很感动于王国维在写《人间词话》的时候给予李后主新的定位,不然在整个文化传统中,我们甚至都会怀疑,到底应该把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文化上的贡献者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他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聪明绝顶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有时候非常矛盾的一件事情是,这个所谓的宿命,是不是一个亡国在等着李后主,是不是一个亡国在等着宋徽宗,为什么宋徽宗的书法写出这么华丽而感伤的瘦金体出来,是不是里面有一种不可逃避的命运的赎罪感在里面,这些都是非常难以解释。因为在整个历史上,没有人写出这种锋芒毕露的书法,可是他真的是用这样的字面对了亡国的命运。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词在宋代就是流行歌曲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个东西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非常遗憾的是,经过一千年,我们今天的词大部分都不知道怎么唱了,现在在广东用粤语唱,叫《长亭怨慢》,姜夔的《长亭怨慢》,南宋的词,它还有古谱,可是我也不确定它是不是完全是古谱,还是中间也经过部分的修改。所以这是非常奇特的一个现象,就是文学留下来的东西比较稳定,音乐很容易流失。

李后主应该是最喜欢流行歌曲的一个诗人。

我们先来看李后主的《乌夜啼》,也有叫做《相见欢》的。

乌夜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非常类似流行歌曲的感情,你会发现后来包括像苏东坡这些人,都不会写这样的句子,因为这种东西很女性化,而这种感觉常常不是文人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李后主应该是最喜欢流行歌曲的一个诗人。我们今天如果常常去卡拉ok唱歌,你会发现那些流行歌曲跟我们读过的许多文学名著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如果整天唱卡拉ok,他去写诗的话,他的文字跟在中文系出来的人,绝对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渊源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在江蕙的《酒后的心声》里面,会感觉到一种民间的酒家喝酒悲夜的那种情感,那个东西是你在书房里想象不到的东西。

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篇七

2、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

4、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玉楼春》

7、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长相思》

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

11、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

15、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玉楼春》

16、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相见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17、离合悲欢事几般。离有悲欢。合有悲欢。《一剪梅》

19、明花艳草,依依似与骚人语。水点杨花,夏雨携烟起。《点绛唇》

20、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水调歌头》

25、何处忆过往,浊酒苦肠?事事难寻本无常。醉里朦胧听蝉声,独等天凉。《浪淘沙》

26、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玉楼春》

27、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笼。欢笑有儿童。《望江南》

28、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点绛唇》

29、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西江月》

30、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31、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

35、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同行一段已经足矣。《长相思》

37、风打骄阳,树荫又撒凉。醉光月,小窗未开,伊人化蝶来。《点绛唇》

40、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洒绿。《玉楼春》

42、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

45、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浪淘沙》

48、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浪淘沙》

49、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任无踪,只因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鹧鸪天》

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篇八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浣溪沙》)其中的色彩对比也属此类。

此类对比,色彩反差强烈,色调明快。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机盎然。

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客路青山外,

行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些诗中的“紫”与“红”、“青”与“绿”等都是同一色调的色彩构成了和谐的映衬。

以上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相互映衬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大面积的江水之碧和小面积的飞鸟之白相对比,江水愈绿就显得飞鸟愈白;大面积的山色之青和红得欲燃的山花相对比,山色愈青显得山花愈红。但水面和青山又是和谐地统一于青绿色的调子之中。这样使整个画面既有和谐的基调,又有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清新明快。又如“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早春》)其中“浓”与“淡”、“深”与“浅”可说是鲜明的对比,又形成了和谐的映衬。淡淡的烟雾和浓重的月色罩住初放的梅花,梅花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或深深地投入水中,或浅浅地印在沙滩上。在浓淡、深浅的对比和变化之中形成了一幅色调丰富的画面。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在交替使用对比和映衬的过程中,抓住一对色相由强烈对比向和谐映衬转化的一瞬间进行描绘就产生了这第三种类型。借用绘画的语言,这种手法是把不同色调色彩的强烈对比分散缩小。如同“点彩派”的绘画,各种色调不在调色盘上调和,而是把原色用小点的形状排列在画幅上,依靠观者的视觉去“调合”,从而达到一种色彩斑斓飞动的艺术效果。

如“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中描写了梅花凋谢坠落、海棠花继梅花而盛开的情景。作者不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创造了红绿相杂、红中点绿、绿中点红的画面色彩。两种强烈对比的色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使静止不动的色彩在诗人笔下活起来,突出色彩的变化,描绘色彩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

再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例句。

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以色彩对比映衬为基础。

唐诗宋词三百首全文免费阅读篇九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3、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4、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5、杜牧《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6、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8、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9、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10、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