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汇总5篇)

时间:2023-09-28 19:17:34 作者:文轩 毕业论文 2023年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篇一

江苏菜,简称苏菜。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篇二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西欧人等,因其种族的多元化,新加坡的饮食因而丰富多彩。无论是中式菜肴、西式快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泰国餐、印尼餐,还是马来风味、印度风味的饮食,这里都有。新加坡被称为美食天堂,在这里不用出门,就可以吃到异国的饮食。

新加坡也有自己的特色菜,这是由长住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融合中国菜与马来菜所发展出来的家常菜,称为娘惹。另外,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食物有:海南鸡饭、福建炒面、鲜蛤炒果条、炒萝卜糕、酿豆腐、沙煲饭、云吞叉烧面、虾面、卤面、鱼丸果条面、牛肉粉、鱼头米粉、肉骨茶、山瑞汤、鱼头炉等,除了这些,各式点心和粥类也很可口,如炸香蕉、五香虾饼、水晶包、春卷、潮州式薄饼、黄梨饼、皮蛋粥、猪肉粥、鱼粥、鸡粥、鸭粥等。这些食物,都是早期过来的中国移民,沿用了福建,广东那边的饮食习惯,风味,加上自己的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加坡自己的特色食物。

中式美食

粤菜是新加坡最受欢迎的中国菜,以清淡及推陈出新闻名,从简单的叉烧面到精心制作的上汤鱼翅或脆皮乳猪,都令人食欲大增。新加坡的许多餐馆在午餐时推出粤式点心,以蒸或炸的点心为特色,彼受欢迎。除了粤菜,其他有名的中国菜还有北京的填鸭、上海的鳝鱼、潮洲卤鸭、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与辛辣的四川菜等。

马来/印度美食

拌凉菜如rojak、gadogado都是受欢迎的美食,satay(沙爹)烤肉串则是最受当地人及西方游客喜爱的食物,一串串腌好的牛肉、羊肉或鸡肉在火炭上烤熟后,再沾上花生及椰浆调制而成的沙爹酱,非常美味。虽然马来西亚和印尼是传统香料的盛产地,但是并非每道菜都是辛辣的,还有许多清爽的选择。

娘惹美食

娘惹指的是过去居住在新加坡、麻六甲及槟榔屿的土生华人女性,由于土生华人是早期马来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因此娘惹食物融合了马来族与华族的烹调特色,从口味方面来说,娘惹食物是最特别,最精致的传统佳肴之一。一些娘惹面食,例如汤汁混合椰浆的laksa(拉沙),以及搀以酸辣汤汁的`meesiam(马来炒米粉),都是一般美食中心常见的小吃。

海鲜

新加坡附近热水域的海产丰富,品质鲜美,龙虾,螃蟹,虾,贻贝、墨鱼及各种海产品都是上桌的好菜,海鲜的受到欢迎也使一些餐厅只专卖各种海鲜。一般而言,东海岸一带的海鲜餐厅收费较市区的许多餐馆便宜。菜色中最受欢迎的可说是辣椒蟹,这是将肥美的螃蟹连肉带壳加上茄汁及辣椒一起拌炒,口味令人回味无穷。

其他亚洲美食

新加坡共有30多家日本料理,让顾客在富有日本情调的气氛中享用日本传统美食;以香辣为特色的泰国美食也日渐欢迎,许多餐馆都设有泰国餐。其他受欢迎的亚洲佳肴尚有越南、台湾及韩国传统美食。

西式美食

新加坡是个国际大都会,西式美食自不可少,无论是快餐店、普通小吃或是气派豪华的巴黎餐厅,所供应的食物都令人大呼过瘾。此外,在新加坡也可以尝到墨西哥、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利、中东、俄罗斯及美国等国家的佳肴。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篇三

闽菜又称福建菜,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最早起源于福建闽侯县,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其中福州菜包括泉州、厦门菜,菜肴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闽南菜包括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酸辣;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因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

闽菜的烹调特点是:色调美观,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擅长于蒸煎、炒、熘、焖、炸、炖,尤以“糟”最具为特色。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闽菜的烹饪技艺,既继承了我国烹饪技艺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浓厚的南国地方特色。尽管各路菜肴各有特色,但仍为完整而统一的体系,不同的存在,使人感到它变换有方,损前边得法,常吃常新,百尝不厌。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篇四

从古至今文化主宰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对于各民族、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对所属文化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且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比如,我国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对文化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其中,饮食文化是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它通过对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观。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本文通过介绍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说明它在塑造国民性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观,国民性格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现象,不仅人文社会学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且许多其它学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于学科体系、方法论、政治观点、和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对“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争论不休。1952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调查和总结了从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数量多达164种,可谓“百家争鸣”。现在又过了几十年,可能又有若干个定义出现了。这就说明好多人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了定义。将这些定义大体上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这句话包括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想法、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这些方面的想法以及由这些想法所形成的一些制度。

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在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人类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就是饮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饮食由最初的“茹毛饮血”逐步发展到今天枝繁叶茂、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之林。当今世界大致包括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以及清真饮食文化三种最著名、最有影响的饮食流派。

其中,中国作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中心,一直都以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而自豪不已。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等方面创造积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然,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区域间饮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国饮食文化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对形成“以和为贵、高雅闲逸、和蔼可亲、淡泊旷达、重文化礼仪讲人伦”等的国民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饮食想法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较深。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国人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它国家。

世界各地都将中国的餐饮称为“中餐”,其突出特点是以大米和面食为主食,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的饮食具有审美的意识,与西方只注重食物营养的摄取量相比,中国食物的悦心、悦目对于饮食者来说更为重要。这种感性的饮食习惯要求食物的色泽是否赏心悦目,是否能通过人们的味觉和视觉引起食欲。除此之外,中国人饮食时还很注重情调,也就是周围的环境。在一个好的环境中用餐不只是促进食欲,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有种高雅的气质和温文尔雅的性格。

中国人在食物的制作方面很讲究刀工,火候。《老子》中有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这句话是借助饮食来解释高深的治国哲学。但反过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小到制作餐饮,大则治国之策有时是同出一辙。由此可知,中国的饮食文化精神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活细胞之中,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这种想法对国民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素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中的农事诗篇不仅记载了周人注重农事的精神,而且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寓于农事中,深刻地体现出那时人们已经形成“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今天,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素食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农业大国,文化礼仪之邦。中国农业的发展为素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因此,南北方各自开发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资源。以山水著称于世的中国南方,气温偏高、空气潮湿、雨水充足,适于水稻生长。而北方相对来说则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寒温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麦在这里生长良好。总之,无论南方的稻米还是北方的小麦都隶属于素食文化。相对于西方国家长期的食肉习性,中国人民的素食特性体现出本国人民亲近自然,与万事之中、万物之间求和谐的性格特征。

也许人们最初的食素生活是迫于客观环境的压力。面对地广人稀,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客观条件,人们只能积极倡导种植五谷以便于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随着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人们在素食方面由被动而转向主动,开始对各种动物有怜悯之情,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伤害某种活生生的小动物。尤其是上层社会更加知晓食素的益处。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快乐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基础。久而久之这种“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想法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性格。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礼仪之邦,这众多的文化礼仪体现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思想理念的精华。表现在人们的具体性格当中就是与人为善、与万物求和谐、无过之而又无不及的“中庸”性情。尤其是当今世界民众特别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远离喧嚣的城市,在空旷的野外充分的呼吸新鲜空气,调适疲惫的身心,真正地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周围的饮食环境,更注重所享用的食物是否保持了其本身的味性。具体到每一种食物的烹调过程,尽量在不违背本味原则的条件下进行加工制作。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的这一切思想理念与坚持的各种原则充分体现出本国人民所具有的“贵和尚中”“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

“饮食”一词起初分开使用,“饮”用于动词,理解为“喝”,《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后又引申为“饮料”,即喝的东西,贾思勰《齐民要术·煮溟》:“折米白煮,取汁为白饮”。如果说上面是对中国民众日常所吃的主食的介绍,下面则是对饮料方面的了解。在饮料方面最具中国特色要属各色各样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发乎神州,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中国的饮茶之风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按照文献记载,魏晋时饮茶已成风气,据此可推测最初的饮茶之风当早于此时。并且开始时人们并未将茶作为饮料使用而是作为药用。随着对茶的不断应用人们逐渐了解了其味性,并且赋予饮茶活动特有的文化意义。茶的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对饮茶活动崇尚不一。儒、释、道三家在茶道上的互补足以体现出茶的意蕴。

共同点首先表现在务必于其中求和谐、求宁静。用比喻的方式将中、西方人的性格加以比较,可谓西方人的性格像酒,热烈、奔放、好动,容易激动,甚至好走极端,遇到矛盾往往针锋相对以至于水火不容。中国人的性格则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强调和睦、友好、理解与秩序,讲中庸,遇事沉稳,遇到矛盾不好斗,而是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决问题。“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一杯清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透彻而明朗。三家者中儒家将“中庸之道”引入茶的文化,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通过饮茶自省,从而既能严格地要求自己又能宽容地对待他人。与儒家的“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道家主张人与物质、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互相包容。自然而然中国的茶的文化吸收了老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佛教禅宗主张“顿悟”,内心清静无杂念。茶性之柔,茶的宁静与清醒地品味正应其求。再者国人所具有的淡泊旷达、高雅闲逸,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的和蔼可亲的性情在茶的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文人儒士是茶的文化的倡导者,他们借茶修身养性、磨砺匡世治国之志,知足常乐,以天下为己任。茶的文化在他们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儒家在茶的文化中的独有特点是讲雅致、注重欢乐情调。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不论何时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时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主体。饮茶之时更是雅兴高涨、文武张弛、有所作为成为主情调。虽然身处高雅闲逸的饮茶氛围之中,但是儒士内心却是“念念有如临敌日”、“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薄冰”。这种喜怒不形于色,外在雅致、闲逸,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是儒士所独有的。自然饮茶便成为他们协调内外、凝神思考的时刻。如此更显示出他们遇事沉稳,讲道德,重人伦的性格特征。

道家在茶的文化中融入了明显的超尘思想。道家强调“无为”,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浓重,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许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浓重的退隐思想,他们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不苟同于庸碌之人,洁身自好。即使是功成名就者也依然保持雅洁自爱。如果说儒家文化适合贵族士人的口味,那么道家文化则更接近于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所以,今天许多高雅之士将由品茶而体味出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相揉合,成为真正的内儒外道之士。

佛家茶的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的特点。虽说求“静”、求豁达、理智方面三家趋于一致,但道人过于闲逸散漫,儒者是有时十分失意时想从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以便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禅僧在追求静悟方面最为执著。

所以中国茶的文化兼容释的静悟、道的驰纵、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体。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员所拥有的优良品性,茶的文化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茶性柔和,清香飘溢,凝神降火正与中国人遇事冷静,闲逸高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止于食源的开发,更在于食具的研制。筷子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在食具研制方面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筷”字是由“竹”和“快”两部分组成。如果按照汉字的构造分类属于“上形下声”,由形会意,我们可知制作筷子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今天随着物质材料的不断丰富、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有效提高,其加工材料也就不仅仅限于竹子,象牙、玉石、金属以及其它稀有材料应有尽有。看着不同材质的筷子,也许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筷子的起始纪年。

对于筷子起始的确切纪年至今尚不可而知,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调查仅能划定先民发明筷子的大致时间。需要是发明之母,可以肯定地说筷子的起源是由中国的饮食需要而决定的。肉食相对贫乏的客观生存环境使得中国先民以素食为主。与西方食肉国家所使用的餐叉相比,中国人饮食时使用的筷子构造简单,功能繁多,应用灵活。筷子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两根粗细、长短、材质相同的物体组成。但是,构造简单并不是说使用也同样简单。与其它餐具相比,筷子的使用更具技巧性,难度较大。许多刚到中国的外国人士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熟练程度赞叹不已。

筷子从构造到使用体现出中国人民质朴尚实的性格特征。它的简单构造象征着人们的外表的朴实无华,内心却蕴含深意,求实精神深寓其中。

每个中国人从开始懂事之时起,长辈就要用文化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可以说,人生文化礼仪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形成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礼仪,或者说中国文化礼仪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餐桌而来。中国人围桌而餐时讲秩序、重人伦、别主客、分长幼。

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化礼仪在塑造人的性格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文化礼仪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最基本的条件。长辈在教导子女时,也总是选择在一起用餐的时候,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最恰当,“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即使有一两句批评、教导的话,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伴随着家长的循循善诱,青少年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塑造了良好的性格。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形成后的文化礼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文化礼仪塑造了人的性格,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如此。所以说,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着国民性格的塑造,在国民性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高成鸢《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胡小毅《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生》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7]欧阳仑《中国人的性格》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篇五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上百种。

一部中国饮食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饮食何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把八大菜系分析的淋漓尽致,从中也显现出中共人民勇于创造历史、开创辉煌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