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报告(汇总5篇)

时间:2023-10-08 18:13:15 作者:雁落霞 行政公文 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报告(汇总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报告篇一

自主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让他们的学习更加自主和有效,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

(一)关注情感,鼓励自主

积极的情感,能够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要融洽师生间的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提倡宽容,同时贯彻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思想如不时使用good,excel-lent,wonderful,verygood,ok等鼓励性评价用语,让学生“敢学”、“敢说”,自主学习的信心得以树立,自主性这一人格特征得以培养。

(二)合作讨论,学会自主

积极倡导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心理和学习上的差异,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好、中、差搭配,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每个人发挥各自的长处,你一言、我一语,你猜一点、我发现一点地相互启迪,取长补短,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自主学习。

(三)科学评价,促进自主

制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袋,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可采用自评、小组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法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报告篇二

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建设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金寨县兴宏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前身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场,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有的农业企业的效益有下降趋势,为了使渔场更有活力、更有优势,企业在鱼塘附近建起了猪舍,搞起了循环有机养殖,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即使这样,要想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除要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以外,还需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进一步扩大老规模,拓宽业务范围,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担风险能力。因此,建设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差异性的需求。建设之初,该项目就按绿色环保的宗旨发展,通过加强和规范管理,加大科技投入,使农业生态养殖发展的有条不紊,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总之,强化养殖,拓展种植,开展观光旅游,可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对公司来说,既是可行的,也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进一步发挥当地的潜能,公司处于群山环绕、湖水相伴的环境中,自然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必须全面优化现有的存量资产和发挥资产优势,特别是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对提升兴宏品牌形象、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有裨益,也可以通过政府农业部门的窗口加强宣传,以展示公司的形象与实力,意义重大。

三是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需要。金寨县兴宏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原只从事渔业生产,渔塘周边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单一的渔业生产,生产成本也难以降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开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利用养猪、养鸡、养鸭等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和渔业生产的饲料替代品,不仅可以保护环境,也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同时,开展农业观光旅游,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省的目标。金寨县政府也提出,要发展、推广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要加快城郊型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带动城郊农民早日致富的目标。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金寨县兴宏生太养殖园有限公司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区位于金寨县梅山镇,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相对湿度80%,年平均温度20.8度,年日照时数2098.8小时,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其特征是季风显著,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常年平均气温为15度,平均无霜期220天,常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平均降雨日为141天,最少111天。园区周边林相良好,为保持园区生态环境,开发时保留部分天然林,陡坡、坑谷留足自然植被,园区远离村落和工矿企业,大气、水质、土壤未受污染,是建设生态园的理想地带。

三是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管理基础。在未建立本项目的时候,本企业长期从事鱼类、商品猪的生产和销售,养殖技术成熟,所生产出的畜牧水产商品肉质健康,口感优美,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在消费者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且本企业多次前往一些大的、优秀的企业参观考察,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学习最新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还吸取别人科学和管理,使得本企业一直向前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因此,本项目具有坚实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基础。

四是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项目区位于金寨县新城区之间,座落在群山环抱、山泉清澈的梅山镇江店村,生态环境优越,无工业污染,距金寨新城区2公里、老城区3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随着周边地区的开发及新城区的建设,些区将成为金寨县旅游、度假、休闲的人口聚集之地。本公司建立至今,雏形已现。目前办公区、后勤区、生太养殖区已开始建设,项目区将成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以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及花卉、果品、地方特产展示为主题,以水为灵魂,自然、恬静、优美的生态园区。

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报告篇三

玉米淀粉是重要的食品、医药、化工原料,仅以2000年为例,我国年人均耗淀粉3公斤,而欧州、日本为10公斤,美国为52公斤,我国淀粉工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人均年耗淀粉6.5公斤,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巴彦淖尔市种植玉米120多万亩,年产玉米84万吨。全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充足的原料可以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玉米已不再是农民的主食,进行淀粉生产不仅能解决农民卖难问题,而且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当地“种养加工”一条龙发展。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做为支柱产业的政策,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产品适销对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淀粉原料的需求增长的要求,经济效益好,项目完成后不仅使该厂淀粉生产具有相当规模,并为后续的深加工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对全市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内容:

新上年产20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

2、建设规模:

年产玉米淀粉20万吨、蛋白粉16000吨,玉米皮及粗蛋白30000吨:玉米油8800吨,植酸钙1200吨,玉米油饼14000吨,胚芽干皮960吨。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32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4000万元;流动资金12000万元。

2、资金筹措:银行贷款、企业自筹。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该项目建成后,年增销售收入60000万元,年增利润7500万元(所得税前),销售税金4500万元,利税合计12000万元。

社会效益:本项目各项指标较好,市场前景广阔,投资风险小;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借款偿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该项目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产品适销对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淀粉原料的需求增长的要求,经济效益好,并为后续的深加工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解决1600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当地“种养加工”一条龙发展,为五原县乃至全市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报告篇四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田基础设施需高标准配套

项目区内的骨干道路、水利骨干网络基本形成,但是项目区内的发展极不平衡,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依靠地方和群众的力量难以修复完善,对提高粮食产量非常不利。必须加大投入,实现农田的高标准配套,夯实粮食产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作物结构与布局需调整优化

项目区的水稻、油菜等作物,总体上呈现出区域化分布的格局,然而,也有不少的“夹花田”,一些地方呈现出零散分布状态,存在着“旱夹水”、“水包旱”等现象,需要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推进区域化规模种植。水稻、油菜生产上,品质档次较低,通过区域化布局、适度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等措施,能有效地挖掘麦稻田增产增效潜力。

(三)农业面源污染急需有效控制

现行的生产体系规范度低,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投入品施用量过大,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与此同时,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农民生态及环境意识的弱化,农业废弃物日益增多,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四)先进农业科技急需推广应用

项目区水稻每亩产量510kg左右、油菜每亩产量185kg左右。尽管已出现少部分的高产田块,但总体上仍很不平衡,中产田块占有较大的比例,水稻、油菜等作物的增产潜力很大。通过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特别是通过水稻、油菜等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以及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等适用技术的普及,能快速地实现项目区平衡增产,做到农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此外,与先进技术推广普及要求以及优质粮、油产业持续发展相适应,项目区的农科推广体系、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有待加强。

(五)农民科技素质与环境意识有待提高

农民更多依赖于生产经验和种植习惯,偏重于产品产量,而忽视品质与安全;偏重于效益增加,而忽视生态与环境。此外,由于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利用程度较低。通过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等途径,提高基层干群的科技文化素质迫在眉睫。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但因受资金投入、自然条件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稻麦等作物持续高产的要求。一些地方的渠道陈旧,田间道路窄小。本项目的建设,将按灌区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目标要求,可为促进优质粮油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可高标准地完善和配套灌排系统,有效地减少渠系渗漏,提高水的利用率,不仅可节约水资源、满足水稻等作物优质高产种植对水的需求,而且还能有效地降低灌溉成本。同时,通过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有利于“节种、节肥、节药、省工”,从而达到增产、降本、增效的生产目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三)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受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以及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影响,长期以来,项目区只注重生产而忽视生态、只重视产中而忽视经营、只重视硬件而忽视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本项目建设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同时着力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优势主导产业建设,务实推进科技推广及农民培训,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农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从而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做强优质粮油产业,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需要 项目区具有发展优质稻米和双低油菜等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通过政府的扶持和资金投入,能尽快形成产业特色明显、科技水平较高,综合效益好的高效农业规模开发区,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发挥积极作用。项目建设,可对通州区及其周边地区起到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通州区有112万亩左右耕地,但仍有不少地方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产出率较低,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加快农民对集约经营及其农业科技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全区农业生产水平。

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基础条件较好,有利于项目的高起点建设

金沙镇土地较为平整,其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项目区外部灌溉水源有保障,排水有出路,周边环境及交通条件较好,粮食增产潜力大。项目建设是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项目区是规划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其特色明显,优质粮、油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项目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耕地集中连片。项目区周边地区已有多家粮、油加工企业,有着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二)干群热情高涨,有利于项目的高质量推进

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既懂财务管理,也懂项目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仅成效显著,而且管理规范,勇于创新,在全省较早地推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科技推广委托制、工程监理制、工程管护责任制等规范化的配套管理制度,成效显著,得到国家、省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通州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高度关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指挥、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精兵强将,抓紧制订项目区建设规划,决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各项支农资金整合到位。成立了通州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为项目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项目区所在金沙镇及行政村工作班子能力强,群众的开发热情十分高涨,为实施规模开发、连片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资金落实有保障,有利于项目的高效率实施

项目区所在金沙镇的经济及社会基础条件好,2008年财政收入达3.0054亿元,2009年有望达到3.5亿元,近几年镇财政每年的农业投入达2000万元以上。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好,迫切希望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的平台投入更多资金,把产业做大做强。项目区内农户筹资投劳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通州区财政将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有资金都纳入预算,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

(四)有稳定的科技支撑,有利于项目的高标准完成

近几年来,金沙镇相继与“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科技合作关系,成为多所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常年有20多名专家、教授来项目镇、村开展科技培训及技术指导。特别是依托区域优势及其较强科技实力,通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与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建立了长期且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其中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应用稻麦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指导稻麦良种繁育及其示范应用”专题技术,在通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得到成功应用,同时通过科技推广委托制,相继承担了多年的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有效地发挥了农业科技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深受项目区干群的欢迎,也得到各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

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报告篇五

内容提要:三审终审制度主要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产物,本文从我国二审终审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以及特殊三审制的必要性和价值功能进行阐述,并结合我国台湾的三级三审制度,认为以特殊三审制取代两审终审制度,应是我国今后程序法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所谓特殊三审制,是指一审案件当事人认为二审法院对其上诉案件作出的改判系错误判决,可在一定期限内通过二审法院请求再上一级法院对该案进行第三审的一种特别的审级制度。在建国初期,我国曾在部分地区实行三审终审制,这对及时减少和纠正许多二审错案,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和作用,后来为了提高办案效率,改变因滥用三审制所给当事人带来的诉累,又改为二审终审制。

我国法律规定的现行二审终审制,其中改判权的运用和实施尽管对纠正一审确有错误的裁判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类新的法律关系将不断涌现,如何积极做好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使我国的法律体系与wto的法律规则相互接轨和融合,已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的高度重视。现在一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二审终审制已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有改造的必要,需要结合英美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三审终审制来预防和纠正错案。

一、我国二审终审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二审终审制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中改判权的运用,虽然及时纠正了许许多多的一审法院的错误裁判,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制约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办案效率,改变过去因滥用三审制而造成的诉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二审终审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已初显端底。笔者认为,从我国现行审级制度看,二审终审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我们知道,英美法系国家对上诉案件一般不就案件事实问题进行审查,只审理法律适用问题。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三级三审制度,其第三审的目的,在于创设判例,统一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而我国的二审案件除审理法律适用和是否遵循法定程序办案等问题外,还包括审查案件事实。现在的问题是,每一件案件的事实虽然只能是一个,但二审认定的事实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有些必然有所偏差,可二审改判的案件无论对或错均是终审判决,这样就无形之中剥夺了一方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使得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二是二审监督渠道不畅,二审错案时有发生。由于二审改判是终审判决,当事人不再享有上诉权,只有通过申诉求得解决。但再审程序的提起又有较严格的规定,并不是当事人一申诉就能立即进入再审程序,而二审一旦错误改判,只有通过再审程序才能纠正,可问题的关键是要如何发现二审错案进入再审程序,缺乏有力的监督环节,因为监督环节不畅,导致错案无法及时发现,通过申诉进入二审的再审程序往往形同虚设,也使得二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增大,致使极少数法官滥用二审改判权,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容易导致无限申诉和无限再审的恶性循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家法制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将进一步多元化、复杂化,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类案件诉之法院,象金融、证券、专利、知识产权、网络等新类型案件已开始大量出现,但由于立法不够完善,法律更新又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致使一、二审法官对法律的认知、理解不一,二审法官因错误认识而导致改判的现象不可避免,导致一些案件当事人无限申诉,法院三番五次地拿来再审,使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因不断再审而受到严重破坏。

二、我国台湾特殊三审制度概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