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读后感大全(17篇)

时间:2023-12-27 01:04:05 作者:ZS文王 口号大全

读后感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的总结与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

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拿《蒙田随笔》中卷第十六章《谈荣誉》来说吧。我们知道一个事物在人的观念里存在着物的名称和物本身,名称是人们用来指示物的词汇。因此,蒙田指出,名称既不是物的一个部分,也不是物实体的一个部分,而只是在物之外同物连在一起的某个东西。物本身通常保持稳定,所以它的本质不能拔高和充实,但它的名称却可以通过我们的颂扬来加以提高和充实。人类热衷于名利,而蒙田对于名利有相当冷静的认识。他感叹道:我们的内部十分贫乏,我们的本质很不完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这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我们全都十分空虚,但我们不应该用空气和词语来填补自己的空虚。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他说,我们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可以等我们得到最主要的东西之后再去考虑。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克里西波斯和第欧根尼的话说,在所有的快乐中,最危险、最应该避免的莫过于别人的赞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且这些哲学家更加确切地说,即使能得到世界上所有的荣誉,有头脑的人也不值得向它伸出一个手指。他相当赞同伊壁鸠鲁“过隐蔽的生活”的主张。他痛斥极端追求荣誉的哲学家卡捏阿德斯说,我感到难受的是,这种看法竟会在被荣幸地称为哲学家的头脑中产生。他说,有人为人正派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让别人知道后更器重他,他只有在别人可能知道的情况下采取做好事,对这样的人不能期望过高。他说,正直的人做了好事会感到心满意足。表现勇敢应该是为了自己,而且这样的好处,就是培养十分坚强的内心,可以抗拒命运的任何打击……同荣誉相比,这种好处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值得我们起期望和追求,因为荣誉只是别人对我们的赞赏。他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人深不以为然,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我看到许多人灵活多变、模棱两可、脚踏两只船,大家都认为他们处事圆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张。他说,我并不十分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只是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东西致富,而不想靠借来的东西致富。

《蒙田随笔》读后感

这本书的是十六世纪的人,距离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但是这本书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鸿沟,在今天看来依然受益匪浅,只能说真正的智慧是不会被时光打磨渐渐消逝,反而经过时光的验证更加让人深信不疑。

随笔,既然是随笔,顾名思义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随性留下的笔录。这本随笔集现在有很多个版本,无数知名译者为这本书奉献过自己的汗水,将蒙田的智慧火花毫无保存、原汁原味的传递给读者。感谢这群默默奉献的伟大译者,要知道读者买书往往都是冲着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译者,他们掩盖在的光芒下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借此时机,向他们致敬。

言归正传,蒙田随笔是一本生活的哲学书,它不像其他哲学书那样深奥而晦涩难懂,这本书就像一个胡子花白,脸上每一条皱纹都藏着岁月痕迹的老爷爷,整张脸黯淡苍老,唯有眼睛透露出历经世情的睿智与豁达。这本书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灯下阅读,因为白天的急躁无法让人静心思考,只会让人越看越心烦意乱,夜晚的安静和孤单满足了思考的.条件,能让人静静聆听这位爷爷慢慢向你诉说生活的哲学,给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让你的灵魂体会生活的微妙。

说了这么多都是空话,接下来我们就“空壳的麦穗才会趾高气扬”这一章节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书中这样写道:“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当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这句话的比喻多么形象。中国古代道德经有句话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这句话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从无知到有识的过程,我经常能看见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给别人讲一些浅显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们只觉得小朋友可爱,至于那些道理和故事,难道真的不懂吗?但如果换成一个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场合大声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人们只觉得他无知而愚蠢。因为一个有学识有教养的人是不会在大街上以“传授知识”的理由来获得别人的尊敬与赏识。俗语说半瓶水晃荡一瓶水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谦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风骨与气节都融入那句胜利之后还低头抱拳的“承让承让”中,谦虚不是懦弱,谦虚不是自大,谦虚是经过沉淀之后的光芒内敛,谦虚是竹子压不弯折不断的筋骨。蒙田的博闻强识和他对于生活的领悟理解都写在书里了,这本书可以当成人生的指路明灯。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假设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假设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珍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假设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作为大学生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让大脑放空,宁愿发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让我的大脑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电视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假设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急躁了。《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惊讶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方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蒙田随笔》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自此以后,他的作品就再也没有绝版过。到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书面语言都可以读到它。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1、命运对于我们并无所谓利害,它只供给我们利害的原料和种子,任那比它强的灵魂随时变换运用,因为灵魂才是自己的幸与不幸的唯一主宰。

2、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

3、精神如果满足,表明它已经萎缩或是疲劳。高贵的精神,在自己的体内,从不知停留。它不断企求超越自己而奋勇向前,不会稍止。

4、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5、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6、婚姻有如鸟笼子,鸟想进笼子,并不绝望,但已经入笼子的鸟,想要飞出笼子,那可是绝望了。

7、治理一个家庭比统治一个王国更难。

8、我们的生命,像世界的协奏曲,由相异的因素组成——由各种各样的声调组成,美妙的和刺耳的,尖锐的和平展的,活泼的和庄严的。

9、人要么去效法罪恶,要么就对其深恶痛绝。

10、我们的生活一部分由愚蠢组成,一部分由智慧组成。

11、心灵应让安祥和快乐显露在外部,用自己的模子来塑造身体的举止,做之雍容尔雅,转捷活泼,自信淳扑。

断断续续诵读完成!感谢微读给我提供诵读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再次触及如此经典的著作!感谢书友们的忍耐,让我肆意刷屏!感谢宇宙的广阔,让我还活在地球上!

最后附上普希金的话: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蒙田随笔》读后感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常言说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因为文化是多元的,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有意义的活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这样的人生,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无后顾之忧的,安全的。不是吗?我们看过了多少风云一时不可一世的人,最后的结局是何等的悲哀,纠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时糊涂。

我们也看到了多少已过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就因为他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认真的、努力的、奋斗的、坦荡的。是这样的生命历程把他们的生命滋养的如此绚烂,如此光芒四射。

努力过的人不会后悔,人生最美的享受是奋斗之后的奋斗。让我们关心生活吧,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正如蒙田所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生命的意义寓于生活的每一天,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吧,因为生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厚赐。

蒙田随笔读后感

文章开头,蒙田变亮明自己的观点: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继而,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个体的生命。他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这就进一步告诉世人,人生并不存在什么不能承受的重,到处都是色彩斑斓,时时都是阳光彩虹,只不过我们还没有修炼到这重境界罢了。

文中,蒙田还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似乎是在说宗教的消极性,因为宗教往往认为此生的痛苦是合理的.,是人类在赎罪,赎罪结束了,人就可以在来世进入天堂。看来,蒙田对这种观点是持怀疑态度的。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文章的结束,作者告诉了读者怎样去热爱生命。热爱生命不是简单地享受生活,而是勤奋创造,充实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人的一生才不会在碌碌无为中度过。

禁不住又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在中国算得上大名鼎鼎,那句“我知道什么?”大凡读书人应该都听过。

《蒙田随笔全集》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蒙田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品之一。蒙田以博学著称,作者将自己的生活、阅读和旅游见闻等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集结为随笔集。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有“生活的哲学”之称。蒙田以智者的眼光,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反思探索人与人生;他主张打破古典权威,张扬人性自由,崇尚科学精神。随笔共3卷,语调平和、通俗易懂,论述深入浅出,是16世纪欧洲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富于生活情趣,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书问世400多年来,先后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成为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蒙田对人生、社会、宗教等的感想及感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蒙田经历了一个人所可能经历的人生的各种形态,所以他越写越精彩,越写越深刻。他认为一切主义与主张,都是建立在个人偏见与信仰上的,这些知识都是片面的,只有返回自然中才能恢复事物的真理,有时不是人的理智能够达到的。蒙田的思想一直在变动之中,我们对他的理解,又何尝不是如此。

蒙田的性格和时代完全不合拍,对待人性有很强的自制力。蒙田以个人为起点,写到时代,写到人的本性与共性。他的伦理思想不是来自宗教信仰,而是古希腊温和的怀疑主义。他把自己作为例子,不是作为导师,认为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内心自由,通过独立判断与情欲节制,明智地实现自己的本质,那时才会使自己成为“伟大光荣的杰作”。

蒙田讲理深入浅出,使用的语言在当时也通俗易懂。他不教训人,只说人是怎么样的,找出快乐的方法过日子,让更多普通人直接获得实用的教益。因此现在法国知识分子谈起蒙田,还亲切地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贤人。

蒙田在随笔中涉及到大量各方面的知识、对人生的思考,却是从微小琐碎的日常事物中发现事物的含义和价值,那是种法国式的趣味。在别人写的书中看见的是写作的人,而在蒙田写的书中看到的是一个思想的人。蒙田是真正富有深刻洞见、对古往今来历史有透彻了解的人,他将个人体验完美融合进写作,通过优美语言表达出来。

作为作家,蒙田是自由的,他挣脱了一切桎梏,自由地讲述人类的话题。蒙田最主要的功绩是为我们揭示了真理的不可捉摸性,这同莎士比亚相似。蒙田和他的作品就具有这种不可捉摸性:初读感到的震撼与新鲜,再读还是会感受到,而且不管阅读多少遍,都会保持这种感觉。

“我知道什么?”蒙田用一个简单的问句告诉我们,我们的本性就是多变和不稳定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和他人之间,还存在于我们灵魂的不同层面之间。因此人类才是真正的可怜:我们不仅不了解这个世界,我们甚至不了解自己。然而随着思想的火花以蒙田的方式从这里跳跃到那里,世界却恰恰在人类绝望的努力中被暂时照亮。

蒙田随笔读后感

突如其来的打击,往往能冲垮我们精神的提防,使得我们心中的痛楚就只剩下五内俱裂,心如死灰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代表那时的心情。没错,当痛苦超越了我们能接受的限度时,我们的心会因难以承受而变得麻木僵化,丧失所有活力。同理,当我们毫无预警地接到噩耗,就会丧魂落魄,目瞪口呆,无法动弹。这时,只有像维吉尔说的“让痛苦强烈地发声”,经过一阵哭天抢地,放声呼号地疯狂后,才能恢复意识,静下心来思考。

费迪南一世曾发兵讨伐匈牙利过世的国王约翰的后人。在结束布达附近的战役后,德国将军雷斯西亚克看到一具骑兵的尸体运了过来,大家都见过这个骑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身影,于是都一起为他哀悼。但是,将军和其他人都很好奇这个骑兵是什么样子的。等看到这位死者脱去战甲后,他才发现竟是他的儿子。大家都痛哭失声,只有他一声不响地站着,没流一滴泪,只是目光呆滞,直愣愣地盯着尸体,直到血液因悲痛而滞流,他硬挺挺地倒在地上死去了。

彼特拉克说:“说得清楚自己受多少煎熬,他受的煎熬其实不大。”

古罗马诗人卡图鲁斯是这样表现情人之间难以承受的'热情的:怎么办!我的五官不再发挥作用/和你相遇,累斯比/言语丧失,灵魂出窍/炽热的火焰燃遍全身/耳边只有轰轰之声/眼睛只能看到深重的黑夜。

这不就是在说,当猛烈激荡的感情到来时,我们不会哀婉叹息、情话绵绵,反而因焦虑不安、思念成灾而变得精神倦怠,身体无力吗?有时这种热情导致的身体官能错乱,会不择时机地出现,扰乱情人间美好的感觉,比如当两个人深情拥抱时,却好像一下子跌进了冰窟里。那些让人能够回想和清晰感受的情感,都是些庸常、平凡的热情。

让表情变化的只是小悲,无声无息的才是大悲大痛。

我天生就性情愚钝,很少被如此强烈的情绪困扰,而且因为日复一日的推理而变的更加粗笨、更加死板。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移动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蒙田随笔读后感

和培根、帕思卡尔的作品并称三大西方经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诚的特性赢得了很多美誉,也给我的带来了欢愉。

像这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作品常令我望而生畏,但蒙田不会。照理说,四个世纪之前说出来的话别,应同其他的古人的话一样,犹如啃剔掉肉的骨头,初尝生香,继则无味,久则如同嚼蜡,但蒙田真的不同。他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穿过世纪的隧道,就像与您闲谈,说着说着就有那么多平实的想法和做法,让你不禁暗暗窃喜:呵呵,大哲人也这样啊!这样的文字,我喜欢。尽管他的随笔中有很多引用。

蒙田特别喜欢书,他说与书交往是最稳定方便的,确实新东方的总裁也说,书拿了不一定读,书带了也不一定读,但心理上踏实,书就像是最难得的朋友,你不需要时,感觉不道德他们的存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会及时出现在你身边,忠实地守候在你的生命的左右,随时宽解,充实你那不安寂寞的灵魂。

我还是从蒙田那里为我的懒惰找到借口,你们看,从古史中,很难找出十个人来,他们一生的行为是有恒专一的。有恒专一是智慧的.主要目的。

蒙田很重视看待事物的方法,他说,一个忙忙碌碌的富人要比单纯的穷人更可怜,富裕和贫穷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看法,财富、光荣、健康也不像拥有者所说的那样美好和快乐。是好是坏全凭自己的感觉。对自己感觉满意的人才会高兴,而不取决于别人是不是对你满意。

确实,世俗生活的乐趣在蒙田的散文中都能找到处事的法则和依据,这样的确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样板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有序,但无奇迹,也不荒唐,我赞同。

蒙田随笔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蒙田随笔集》。这本书,用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亲切动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将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启发而受益匪浅。

在这众多的谈论中,我最想谈谈的是“论对孩子的教育”。还记得前几天同室友在讨论独生子女的问题,我说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会因此而娇生惯养。室友反驳道,其实是父母的教育问题。真是一语中的呀!刚好这本书也说,“对孩子的教育是人类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学问”。培养孩子就如同播种,种植前的'准备工作相对简单,可是一旦播下的种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种不同的培育方式,会遇上种种困难。对于孩子降临人间,便是对他们教育的开始,每一位家长就像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灵上不断进行磨合。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些对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师方面,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一味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会根据孩子的智力,对其进行引导、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披荆斩棘,愿意停下自己步伐,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学习的内容是使我们变得更完善更聪明。所以,当孩子接。

触到新思潮时,要让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来对待。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别人的哲思上,升华出自己的哲思。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应学会恰当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承担责任。贺拉斯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中国也有古语:慈母多败儿。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过多的关怀变成了溺爱,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严重错误。所以,多给孩子机会去迎接生活中的风暴,将给孩子一个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养交往能力方面,要教会孩子懂得沉默与谦逊。听到别人胡言乱语,不要怒形于色,因为听到不和自己趣味的东西就面有愠色,是不礼貌和讨人厌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礼貌,要让孩子在言谈中闪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于承认错误。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为社会的栋梁,造福社会。那么,请您用心读读蒙田先生这篇对孩子的教育吧。读懂了,汲取了,便会对你日后教子大有益处。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在中国算得上大名鼎鼎,那句“我知道什么?”大凡读书人应该都听过。

《蒙田随笔全集》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蒙田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品之一。蒙田以博学著称,作者将自己的生活、阅读和旅游见闻等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集结为随笔集。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有“生活的哲学”之称。蒙田以智者的眼光,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反思探索人与人生;他主张打破古典权威,张扬人性自由,崇尚科学精神。随笔共3卷,语调平和、通俗易懂,论述深入浅出,是16世纪欧洲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富于生活情趣,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书问世400多年来,先后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成为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蒙田对人生、社会、宗教等的感想及感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蒙田经历了一个人所可能经历的人生的各种形态,所以他越写越精彩,越写越深刻。他认为一切主义与主张,都是建立在个人偏见与信仰上的,这些知识都是片面的,只有返回自然中才能恢复事物的真理,有时不是人的理智能够达到的。蒙田的思想一直在变动之中,我们对他的理解,又何尝不是如此。

蒙田的性格和时代完全不合拍,对待人性有很强的自制力。蒙田以个人为起点,写到时代,写到人的本性与共性。他的`伦理思想不是来自宗教信仰,而是古希腊温和的怀疑主义。他把自己作为例子,不是作为导师,认为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内心自由,通过独立判断与情欲节制,明智地实现自己的本质,那时才会使自己成为“伟大光荣的杰作”。

蒙田讲理深入浅出,使用的语言在当时也通俗易懂。他不教训人,只说人是怎么样的,找出快乐的方法过日子,让更多普通人直接获得实用的教益。因此现在法国知识分子谈起蒙田,还亲切地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贤人。

蒙田在随笔中涉及到大量各方面的知识、对人生的思考,却是从微小琐碎的日常事物中发现事物的含义和价值,那是种法国式的趣味。在别人写的书中看见的是写作的人,而在蒙田写的书中看到的是一个思想的人。蒙田是真正富有深刻洞见、对古往今来历史有透彻了解的人,他将个人体验完美融合进写作,通过优美语言表达出来。

作为作家,蒙田是自由的,他挣脱了一切桎梏,自由地讲述人类的话题。蒙田最主要的功绩是为我们揭示了真理的不可捉摸性,这同莎士比亚相似。蒙田和他的作品就具有这种不可捉摸性:初读感到的震撼与新鲜,再读还是会感受到,而且不管阅读多少遍,都会保持这种感觉。

蒙田随笔读后感

和培根、帕思卡尔的作品并称三大西方经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诚的特性赢得了很多美誉。蒙田是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蒙田随笔集》(或译《随感录》)。《随笔集》3卷共107章,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故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一,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蒙田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他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

蒙田在《随笔集》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其中有他写《随笔集》的动机;谈他的人生哲学;评论他所读的书;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等。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一。

蒙田认为人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求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他撰写《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因为蒙田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怀疑论只是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杀戮、迫害的否定,他要“揭去事物和人的假面具”,考察事实,重新审查一切。他认为绝对真理既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比较可靠的是认识自己,而世上最熟识自己的无过于本人。所以,写作《随笔集》不是着书立说,而是对自己进行分析,一点一滴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他的思想是一种中庸的思想。他生平致力于保持安静的乡绅生活。政治上是保守的,尊重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不提倡改革,也不赞成压迫提倡改革的人。

《随笔集》的影响深远,据说英国的培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继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而且其文体和风格,对于法国文学甚至对英国文学都影响极大。

在闲暇时翻阅此书,会让人心情平和,在作者悠闲随意的笔间慢慢体验人生,思考生活,像一杯茶回味悠长。

蒙田随笔读后感

读蒙田的书,一开始就想到法国其他二位大思想家在写作方式上的共同性,即像散文式的写作方式。因为它缺像德国哲学家或者思想家的那种严谨与逻辑性。如果说他像今天“鸡汤文“之父也不为过?因为今天读他的文字及思路一点也不陌生。

另外,其中一位后期的法国思想家simoneweil。她的“重负与神恩”也是类似的写作。现代西方还有研究她“微依的学会”。他们共同特点可能来自,西方天主教背景的思维方式。所以,如果从神学思想背景分析,应该知道为什么了?当然,同样加尔文也是法国大思想家,但是他是西方宗教改革时期的领袖,他的思想非常严谨。

书中的下一段话,更像是对于他个人独特之处描述:

“赞颂自己是蒙田毕生的事业。不是自己的成见,也不是自己陶醉,几乎也从不是自己期许的。顶好的意义上,是一种有限制的自己满足,是令人费解的决心,决心要跟内里的我和平共处。对蒙田来说,自然界一切事物中,最接近、最让人埋头热衷的事物,是蒙田。不是最亲的,却是最近的,因而是最便于了解的”。

当然,就是现代法国的电影中也时不时出现上面,像是很有睿智哲理,又像是没头没脑的话。《蒙田随笔集》读后感第(6)篇如何做一场人,有很多人探讨,但更多的人只是本能的活着,即使探讨的人也只是想为了肉体活得更舒服。不知道人为何来到这个世界,若是随机而来,和随便什么人都能做父母一样没有门槛,那么做人做得糊涂又随意也没什么稀奇的.。

但是,人来一趟世界想必没那么随机,必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争取到这个机会。学习一些怎样不辜负这趟旅行的知识不仅必要,还是必须。

在俗世中如何做人和在精神中如何做人是不同的。在俗世中做人关注的是别人,在精神中做人关注的是自己。人非得有一段路程是过一种与自己相处的生活,明白一点关于生命和意义的事,即使弄不明白,也算为铁屋子凿开一条缝了。

蒙田为自己开凿了一扇窗,所以,很多人便透过他也看到了光。这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捧出一道鸡汤,不同的是鸡汤的养份不同。蒙田的鸡汤已超越了俗世的智慧,进入心灵的世界。只是看起来,他的方向通往的仍旧是俗世的生活。

他对生命有许多不俗的见解,比如生和死。把时间花在其上,物超所值。这个四百多年前的先哲的确有着深刻的洞见,穿越岁月灰尘,今天读来仍熠熠生辉。

另外,他的写作风格的确是"引用典故太多,说自己太多"。

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以下是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站为大家推荐的一篇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移动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蒙田随笔读后感

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

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补自己的空虚。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他说,我们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外部的装饰可以等我们得到最主要的东西之后再去考虑。

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克里西波斯和。

个时代,我看到许多人灵活多变、模棱两可、脚踏两只船,大家都认为他们处事圆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张。他说,我并不十分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只是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东西致富,而不想靠借来的东西致富。别人也只能看到外在的事件和事物的外表。而且,根据表象作出的评价都极为肤浅、极不可靠。最可靠的莫过于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这篇文章最后,蒙田说,正直的人都情愿失去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失去自己的良心!

读到这样的字句,颇让人感动。感动之余,又启发让我们重新思索人生的意义,更加坚定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抛却一些繁文缛节和一些不必要的奢望。活得轻松一些,自由一些。

蒙田随笔读后感

生与死就像我们手的两面,人有生必有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人生自古谁无死嘛。

同时,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盖棺定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价值的起点。只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才没有遗憾。正如毛主席所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超越死亡,在人类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人物都把“小我”融于人类“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己超越。

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