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认数》教案设计(三篇)

时间:2023-06-01 18:46:07 作者:曹czj 口号大全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认数》教案设计篇一

第一学段已经教学了万以内的数,本单元继续教学更大的整数。全单元的内容随认数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读、写;第二部分是整亿的数以及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第三部分是几个亿和几个万组成的数,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认、读、写数着重教学与十进制计数法有关的基础知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学习突出实际应用的需要。

十进制计数法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无论是认识较大的数还是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都离不开十进制计数原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是在认数与数的改写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逐渐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万以内数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在本单元的认数中会有更清楚的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材注意了以下三点: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因此,缺乏对大数的感性认识是他们学习大数往往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这点不足,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学习较大的数。

首先是在现实情境中引出较大的数,引发学习这些数的内在动机。第86页例题以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甜菜三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引出亿以内的数;第91页例题以我国2003年水泥、原煤、布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引出整亿的数;第94页例题又以我国2003年粮食和钢材的总产量引出几亿几千万的数。例题引出新的数以后,教材都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数有多大?怎么写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其次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一边进行读、写数的练习,一边体会大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里的一些读数和写数练习,都结合现实背景进行,如联系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读整万数;联系南京长江二桥和上海轻轨线的长度读非整万数;联系地球的年龄读整亿数。又如结合恐龙灭绝时间和昆虫的种数写整万数;结合江苏省2003年大、中、小学学生人数写非整万的数;结合人的脑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度写整亿数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读、写数的练习,既增加了数学学科外的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较大的数在描述、表达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数概念的形成和实际应用数的经验的积累,数感逐渐得到发展。

(2)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整数的计数方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已经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本单元教材第86页例题继续让学生照这样去数,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91页例题仍然让学生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第二,及时整理数位顺序表。在教学万以内数的时候,初步出现了数位顺序表。本单元分两次扩展数位顺序表。第86页例题先把十万、百万、千万这三个计数单位引上计数器,了解个、十、百千万在计数时的排列顺序。然后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里填写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通过填写知道从个位到千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把这些数位分成个级和万级。第91页例题再次扩展数位顺序表,表里的内容也丰富了,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教材把亿级及相关的数位、计数单位都留给学生填写,让他们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联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教材还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了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让学生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第95页想想做做第4题里有四个多位数,每个数里都有一个9,通过用线连一连,使学生感受9在不同数位上有不同的含义。同样,第90页第5题中千万位、万位和千位上的2,意义是不同的。

体会位值原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

读数与写数不是单纯的方法与技能的教学,而是继续理解数的意义的教学。读、写多位数历来是教学难点,特别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更为突出,本单元教材改变了多位数读法与写法的教学。

首先是作了合理的安排,先读、写整万的数,再教学若干个万与若干个一组成的数;先读、写整亿的数,再教学几个亿与几个万合成的数。先教学的内容是后续教学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既利于教,也便于学。

其次是突出分级读写,逐级读写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些比一比、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各个数级上的数的读写方法。如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六组数,通过同组的两个数的读法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它们的读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而在能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读整万数。又如第92页第2题,分别写出五十、五十万和五十亿,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数的单位不同,50在数里的位置就不同,从而在会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写整万、整亿的数。读、写较复杂的多位数的教学,选用了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第88页例题中要读三个多位数,其中第一个数在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珠写出52395239后,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数是5239个万和5239个一合起来的数,并示范了读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感受多位数的读法。例题里的另两个多位数都留给学生自己读,教材只在数的组成上给予一些点拨。由于突出了先分级再从高往低逐级读的方法,数中间0的难点也被化解了。第89页想想做做第2题把写多位数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为他们提供一张简易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先分级、后写数,从高往低逐级写。

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和经验,是主动获得知识的表现。

在认、读、写多位数之后,教材中还有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这两个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更方便地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1)在数的改写活动中体会简便写法。

第92页例题要求学生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这两个数,前一个是整万数,后一个是整亿数。有些学生会分别写出9600000和1300000000,也有些学生会写作960万和13亿。教材里出现的两个等式都含有三层意思,一是9600000和960万都是九百六十万,1300000000和13亿都是十三亿,是同一个数的两种写法。二是比较各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写成960万和13亿明显简便得多。三是示范了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理解新学的知识。

(2)结合实际应用体会近似数。

第96页例题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做做里设计了相应的练习。第2题省略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设计这道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知道较小的数也有近似数,也可以求近似数。二是认识尾数以及按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为接着练习第3、4题打好基础。第5题是开放性的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中还有两道推算题。第90页第6题从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推算一百万张纸大约厚多少米。第93页第5题从100万枚1元硬币大约重6吨推算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多少吨。这两题运用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以及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乘10这两个知识,让学生从较小的数量推算较大的数量,既发展推理能力,又发展数感。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认数》教案设计篇二

2、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1. 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 ):( ),宽的比是( ):( )

(2)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

2. 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2) 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 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1.六年级的数学下册第四五单元检测试题

2.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试题

6.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7.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考试题

8.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五单元的测试题

9.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乘法测试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认数》教案设计篇三

;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是一次教学的升级。大单元教学具有关联性、非均衡性和生长性特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形成的常规性层序课型、专题式探究课型、体系化联通课型和结构化模型课型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数学 大单元 课型 范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基于课程目标,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数学课程进行适当改革,抓住国家课程的结构和体系,依据教材进行大单元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本就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聚焦同一内容但是学习课时不固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根据知识点将一个单元分解成若干课时逐一教学,编排体系有逻辑,每课时的知识点很清晰,但是教学过程显得单薄,数学还是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覺。而设计具有数学味的大单元教学虽然是基于传统的教学单元,但却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整体设计,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与方法体系,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跨界融合、打破时空、联通异域,是师生乃至家长共同参与开展的丰实的学习探究活动。将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有效统合,让学生真正站在数学学习的中央,使得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浸润式的培养。

小学数学中的“大单元”教学是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有机结合,因此大单元教学有其重要使命,也具有一定特征。

1.关联性

小学数学中的大单元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联系,也会让学科彼此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调用已有知识、方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将学习内容置身于网状的学习资源中,使其与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才会产生亲切感,激发好奇心,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积极的自主学习者。

2.非均衡性

在大单元教学中,学习内容一般是在常规课堂中进行,也有一部分内容需要拓展空间,延伸至家庭或社会,如学校的场馆、超市,城市的博物馆,校外的课程基地等。基于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学习时间也不是课堂固定的40分钟,依据实际情况可长可短;学习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

3.生长性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设计,能够助力师生在课程教学中向上生长。大单元教学的整体关联设计及教学的灵活性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真正以“生”为本,通过课程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最佳效应点。大单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找寻适切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建构完善的知识与方法体系,在合作与探究中培养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生长。

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课堂类型

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分布在教材的各单元中。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我们根据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整合相关资源,整体设计单元课时,呈现不同的课堂类型。

1.常规性层序课型

有的单元内容在整体设计时按“整体感知课—课堂合学课—练习拓展课—复习梳理课”这样的思路推进,这就是常规性层序课型。

在《脑科学与课堂》一书中提到,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视野或者“整体图”来指导学习时,我们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以前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能更好地说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2]。因此,在常规性层序课型大单元教学中,首先设计一节整体感知课,先让孩子置身于一片森林中再认识每一棵树,对本单元的学习有全面了解,对深入理解和记忆很重要。整体感知课根据实际内容可以是完整的一节课,也可以是20分钟的前置课。当学生对整体有初步的认知后,再一起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更关注在感知课中产生的疑惑或是感兴趣的内容,突破认知边界,学习新技能,生长创新思维。课堂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可以按教材内容递进,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单元内整合,合理安排课时。练习拓展课基于教材练习及时巩固,同时又基于实际生活适当拓展,提升综合运用能力。最后进行单元复习梳理,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后交流分享、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从而建立网状的认知体系[3]。

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内容,传统单元安排3课时:认识千克、认识克、练习五。在进行大单元设计教学后,我们基于原先的内容安排进行整合,如表1。

在这一大单元教学中,所用课时不变,但是内容进行了整合、拓展。周末在家长陪伴下,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走进超市、菜场,寻找“千克和克”的身影;并且在这个单元开启之时,笔者就告知学生学习完这一单元后将开展“1千克”挑战赛:比一比谁能够徒手拎出约1千克物体,学生在空余时间会主动练习这一项技能。挑战赛不仅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帮助他们形成量感。这样的整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的表征、交流能力得到训练,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与数学精神。

2.专题式探究课型

专题式探究课型是专注学科特色、聚焦学科课题的研究,融合传统单元内容设计,可以分为文化渗透课、新知学习课、实践体验课、练习分享课。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知识价值,更有人文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数学所特有的文化教育价值。在专题式探究课型中,文化渗透课基于教学内容以及研究专题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文化、传统文化等内容;新知学习课聚焦教材学习核心知识,渗透数学思想,夯实四基;实践体验课则是基于教学内容结合场馆、课程基地等资源,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的实践体验课;练习分享课则是基于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练习,并结合实践体验分享感悟。

例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元、角、分”,在开展大单元设计时,我们结合学科组的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融入财商教育的实践研究”融合设计(见表2)。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我们聚焦认识人民币的学习重点,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大多是用微信、支付宝、刷卡等方式结算,学生接触钱币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教师应整合资源拓展教材,渗透货币文化,链接财商知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在玩中学”。第一课时的“货币的初步认识”基于学生的好奇疑问,主要介绍货币的发展史、货币的用途,简单了解目前世界的通用货币,然后聚焦人民币认识特征。第二课时是整合原本的第一、二课时内容,重点探究进率,学习简单购物。第三课时先开展实践体验课,学生拿着仿真钱币模拟购物,在付钱、找钱的过程中学会计算,是知识学习类及能力锻炼类的财商教学活动。第四课时结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适当练习,并让学生分享活动感悟,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养成健康、正确的消费习惯。

3.体系化联通课型

体系化联通课型是基于教材内容纵向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方法迁移运用到同类新知识的学习思考中。大单元设计时可将整个单元内容划分为前置课、探究课、练习课、生长课。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教学中,我们就按体系化联通课型来设计大单元教学(见表3)。

将圆置于平面图形中思考,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且已经探究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学会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有的学生甚至通过平时的数学小实验探究过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学生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及面积,但是由于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所以需要唤醒他们的记忆,撬动他们主动认知的积极性。因此,大单元教学中的前置课应运而生,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思维导图先梳理知识与方法脉络,在点拨引导、合作交流中完善经验。磨刀不误砍柴工,前置课的铺垫是为了更好地开启新知识的学习。在新知学习时,采用数学实验方式开展探究,学生能快速进入深度思考中,生成合理丰富的课堂资源。在探究圆的面积时,学生不仅想到转换成长方形,还想到转换成三角形,并借助实验工具验证展示(图1)。

在体系化联通课型中最受学生喜欢的是生长课,即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最感兴趣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打破学科边界、突破地域限制,志同道合的同伴组队合作研究,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潜能共同解决问题。本单元中的生长课是“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基于学校魅力数学馆中的方轮车开展的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五个研究小课题,分成五组寻求不同学科教师及家長作为导师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研究。在展示交流中每位学生侃侃而谈,绽放研究的光芒。这样的生长课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激情,给予他们绽放的舞台。

4.结构化模型课型

结构化模型课型顾名思义,是在单元体系内建构模型,包括建模课、用模课、拓模课、梳理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渗透模型思想,并激发学生主动运用。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在大单元设计时就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化模型课,我们将之整体设计如表4。

学生在整体经历这一单元的学习时,引导他们主动地构想模型、建立模型、运用模型、拓展模型,从而能够在这样的课型中真正感悟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建模教学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学生不仅仅止步于知识与方法的层面,而且能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形成应用数学模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真正走进数学的“核心”。从而让数学“模型”的魅力吸引学生爱数学、懂数学、会数学,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积淀核心素养的过程[4]。

大单元教学是一次教学的升级,让学生对数学世界的认知变得丰厚,在多元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温度、厚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不同范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他们在充满奇趣的数学旅程中尽情探索,在通往真实世界的道路上,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心,真正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陈国庆]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