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先生鲁迅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7 10:17:09 作者:梦幻泡 口号大全 最新先生鲁迅读后感(大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先生鲁迅读后感篇一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他并不完全,只是真正的鲁迅的一部分,萧红写的这篇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神一般的人物,中国文坛的传奇:鲁迅。

朋友们时常谈到寂寞,在像这样的冬夜里我也是深感寂寞的一人。我们常常觉得缺少什么似的,常感到一种未曾填满的空虚。我们也许是在心胸里描写着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或新鲜的戏剧罢,眼前向我们躺着的呢,只是一条冰冻的道路;虽然路旁未必没有几株裸树,几个叫花子,几堆垃圾或混着黄灰的残雪,然而够荒凉的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灵泛起涟漪。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他用“借一斑而略知全豹”的手法,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提炼情节,揭示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鲁迅的小说提供了外为中用,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发展我国新文学的经验,还提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兼有浪漫主义的手法,吸收其他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营养,使艺术方法多样化的经验。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对于作者的这篇文章,我想多少会有一点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萧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的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如果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不管真实的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勇士,但他一定是看透了中国这个社会。鲁迅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是我么这个社会最最欠缺的。

先生鲁迅读后感篇二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文学家,但没有谁能像鲁迅这样用“笔”来唤醒愚昧迂腐的社会;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成功的名作,但没有哪一篇能像鲁迅的文章一针见血、鞭辟入里,让人茅塞顿开,产生无尽的遐思。而鲁迅故里,就是他思想形成的起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令海内外的崇拜者提起它就会产生一种神秘的向往。

小桥流水人家,渔樵薄雾细雨。江南的气韵婉若一幅水墨画,古朴雅致。百草园的乐趣无限,可在我们看来却是一座荒废的园子,这是鲁迅童年时所向往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乐园。阳光照射着他红扑扑的脸颊,随着他去三味书屋。屋中褪色的木椅,放在书桌上的经史,寿镜吾老先生的遗像,仿佛又把我们拉回到了一百多年前:书声琅琅,直入耳旁……白墙灰瓦,绿树成荫,翠竹夹道,翰墨书香。

后来因家道的衰落,鲁迅离开了三味书屋,踏上不断求学的征程。

1906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他从日俄战争,杀中国人的场景中敏感地意识到了中国人的愚昧与精神上的麻木。而比身体和物质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于是他果断决定“弃医从文”,欲唤醒沉睡的人们。我抬起头看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仿佛对它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穿过一座座院落,漫步鲁迅儿时生活的地方,仿佛又亲身体会到了《少年闰土》中那“四角的天空”,沉思着,沉思着。而后,我便又走回鲁迅故里的大门。夕阳映在白墙上,染红了鲁迅的石刻。他的头发直立,眼睛炯炯有神,那“一”字形胡须浓密极了,指尖夹着一支长烟,身着朴素长衫,正凝然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我通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文学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为改变社会迂腐局势时的不断求学,探寻新思想;我看到他在因张勋复辟乱作时,愤而离职与迷茫困顿;我看到他在“五四运动”前后,怕青年不懂得反动势力的狡猾与凶残时发表文章,为青年指明前进的方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敢于挑战权威,历经磨难不退缩。这样一位为国为民、勇于提出新思想的人,才能让社会不断进步。

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自私自利,他虽然活着,但已经“死”了;一种人为国为民,为社会、国家的事业做贡献,即使是死了,却还“活”着。这是精神上的最高境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历史的长河在召唤我们,呼唤我们。我们回望着百年前的历史,总能看见那个在“战场”中镇定自如、直爽率真的鲁迅!

先生鲁迅读后感篇三

这是个浮躁的社会,浮躁的我读不得长篇大论,如今已经基本不怎么读小说了,所以这篇对我来说已经算是足够长了,纪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写的那么平和沉稳如小溪潺潺流淌如清风徐徐拂面。

初中时期最崇拜的鲁迅先生,一本不知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朝花夕拾》,读着读着就没有了。

所以后来喜欢写文,一度写些貌似的杂文,一些貌似有强烈“思想”的小文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摇滚青年。

然而鲁迅原来生活中竟是这样一个无所欲求的人,不仅不是摇滚青年,并且根本是不听音乐的。

这本书是一本一些系列的文集,这个系列有几篇纪念故人的,如林徽因的《悼志摩》,我是读过两遍的,文中林对徐的感情已经压抑了很多,而对徐的形象塑造投入了更多心力,旨在让人更多的了解徐志摩除了诗歌外所不为人知的几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则从鲁迅和鲁迅妻子生活中各个细节入手,这里并没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是以一个极近的旁观者的双眼一样把鲁迅简朴的生活、辛勤的工作和对友人的热情描摹的淋漓尽致。我读了之后竟有些许的哀伤感怀,心中也对这少年时的偶像有了更多的了解。

只可惜英年早逝。鲁迅先生未能等到新中国成立。也或许还好,要不也会在那场荒诞的运动中被打到罢。

先生鲁迅读后感篇四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阅读鲁迅的著作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回忆鲁迅先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先生鲁迅读后感篇五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