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热门16篇)

时间:2024-01-08 06:58:53 作者:温柔雨 评语寄语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能力。范本中的总结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总结,适用于不同目标和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出发,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对原有的学校课程及第二课堂的课程应予分析、总结,在学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根据华师大专家所制定的《英才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方案》为纲领,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开发出既有时代特点又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方案和教材。

3、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

校本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部校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部的实际情况,将已趋成熟的经验进行面上推广,将必须实行但又尚未论证的内容局部试验。我们拟定将已具特色和规模的第二课堂课程渐变发展为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后将逐步开发以体现“高雅课程”与“科学家、企业家学校”课程为主的部分校本课程,做到成熟一门,开设一门。

4、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课程的研究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本校教育的个性色彩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努力创建学部的名牌特色课程。如,小学部的艺术中心已打出,要继续加强艺术基地的建设,在“特色”上做文章。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学部校本课程的推广,把握当代课程理论发展方向,大胆实践,重视实践的理论升华,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不断丰富。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 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工商活动的兴趣,进行企业家精神的熏陶。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文化素养类

艺体技能类

生活技能类

信息技术类

科学家、企业家素养类

校本课程开发走以下六个基本程序:

1、成立学部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进行需要评估(即可行性认定),制定并审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大致结构;

3、在理论学习、培养的基础上发动教师编写《课程纲要》、申报课程;

4、总校校本课程审议小组审议教师编写的《课程纲要》并确立可行性校本课程;

5、开题选题,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6、进行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

校本课程实施是一个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过程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领导重视,创设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

(1)组织全体教师理论学习,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

(2)学部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3)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取经、抽出资金为教师订购书籍,鼓励教师自我“充电”。

(4)对图书室、阅览室、电教设备、各专用教室等进行调整,统一部署,妥善安排各功能室的使用,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2、加强过程管理,实施校本课程

(1)安排课时,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展。在课程计划上大胆创新,1——6年级每周均安排2个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

(2)形成由学校到学生五个层面的组织管理系统。

a、学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b、教务处

c、年级组、教研组。

d、班主任或指导教师

e、学生的学科组长

(3)使各项校本课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制定《英才学校小学部校本课程阶段实施方案》,每学期的各项校本课程有阶段、有计划地操作。

(4)建立和课程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提出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如:课题开题申请表、教师教学设计本、学生活动记录表、活动评价表、活动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课程评定方法等。

(5)分管领导亲自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及时了解教学动态。

(6)坚持利用每周的学科大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经验交流。

(7)定期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进程。

(8)每个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师资水平。

3、注重活动评价,检验效果

针对校本课程的特点,我们拟从以下两个层面去把握课程评价。

(1)发挥其形成性功能。对正在实践中的校本课程方案进行价值评价,以使正在实施的课程方案和计划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目标或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价值。

(2)发挥其总结性功能。通过搜集有关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实际证据,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指明改进的方向。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拟采用多元评价、自主评价等方式对课程、学生、教师三方面进行评价的实验探索。

对课程的评价:

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要求学生用周记、日记、学习体会、总结、感想等形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收获和体验反映出来。争取做到每项校本课程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用日记、感想等形式来反映课程实施的体验和收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态度、价值观,评价方式多样化,有自评、伙伴评、老师评、家长评等,评价的表达方式有等级、评语等。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方案也明确规定:“赋矛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加快规范我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

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探索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校本课程体系。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椐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老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的需求、教师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6、资源共享、整合资源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尽可能地利用或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二)开发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

1、以选用和改编为基本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开发。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各课程中发现最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

2、以新编和重组为基本方式,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校本课程

进行自主开发。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副油箱上联系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还可以与教研人员、专家合作。必要时,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都可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需要,我校暂定开发以下校本课程:

科目:所有年级的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

注:每科中的具体课程可根据形势、教师能力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变动。四、实施与评价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设想

1、教师培训。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作为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框架、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2、撰定《课程纲要》。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3、拟定校本课程设置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定三年的校本课程设置计划。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设想

1、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及《课程纲要》的评价。《课程纲要》由课程审议委员会最终确定可试用性,实施过程中由教务处通过听课、向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实施考核。确定出优、良、较好、一般、差五个等级,对于评价差的课程应逐步完善。

2、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采用书面知识、制作结果定量定性评定。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

3、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每学期都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校务委员会自我评价并更改。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人员公布。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有组织、落实人员、按程序实施。并有制度、设备与经费的保证。

成立健全的组织

学校成立课程审议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相关人员构成。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2、教导处

主要职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教研组与备课组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老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和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邻居;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全力的形成。

教学辅助科室提供开课的技术支持。

(二)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确定如下制度: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内课程评价制度,老师教育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

(三)设备与经费到位

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近三年来,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和涪陵城区六所小学组织开展了以新六艺为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向重庆市教育学会申报了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经重庆市教育学会评审,该课题获批准立项,并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为深化该课题研究,指导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建设,现结合涪陵城区小学实际,制定本课程计划。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通过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培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步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称之为化育思想。

化育思想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人文传统为依托,并批判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由此探索构建的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核心信念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化成的理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释云: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哲们的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理念的基本内涵,成为我们化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因此,化育思想,我们也称之为化成教育思想。它是以人类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以化育为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化育思想要求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生存状态,勇于献身民族复兴大业。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包括新诗教、新书教、新乐教、新礼教、新科教、新武教共计六门课程。

小学新六艺课程的性质属于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主持,涪陵城区六所小学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与中国传统六艺教育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绝不是复古。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中国传统六艺教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应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更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总的要求是:突出人文关怀,强化传统熏陶,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崇尚创新,德艺双修。

小学新六艺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新书教课程:设置书法课,改进写字课教学,强化中国书法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小学语文和艺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书法审美意识和初步的书法审美能力。强化书写技能训练,开展必要的书法常识教学;在硬笔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毛笔书法教学;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上,重视行书的学习;在临摹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生个性;在字迹工整的基础上讲求字迹协调、美观。书法教学要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书法不仅在书法课(写字课)中教学,还应该在美术课中加以引导。要发挥书法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书写和欣赏过程中受到书法美的熏陶,以书品培育人品。

新礼教课程:设置礼仪课,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新文明风尚教育以及现代礼仪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品德课教育。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批判吸取中华礼教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乡情和爱国情感,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情感基础。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精神,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认知基础。知行结合,以礼仪行为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以礼修德,以礼立人。

新乐教课程:开设乐教课,加强和改进音乐教育。开展声乐和器乐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演唱能力和演奏技能,每个学生会演奏至少一样乐器(含竖笛或口琴)。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与新诗教、新礼教、新武教等学科的结合,拓展学校艺体教育,弘扬中国教育传统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以乐成人。

新武教课程:开设武术课,拓展体育课教学。弘扬中华武术传统,培养学生尚武立德,机智勇敢,拼搏进取,强身报国。新武教应与新礼教紧密结合,以礼习武,以武修德;培养学生武术活动爱好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每个学生掌握适合小学生的武术基本功法和拳术、器械套路十套。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依据我校校情,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设置适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德育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明修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学校德育现状

2、学校教师资源现状。

学校位置特殊,教师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资源意识高,能敏锐地洞察和开发周边的课程资源,是一批能胜任德育课教学的教师。

为了促进学校整体发展促使学校形成特色,促进学校本身的发展。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完善教师的组织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教师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知识掌握;促进学生个性张扬;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提升。为此,我校校本课程定位为《德育启蒙 创建和谐校园》,以此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活跃孩子的课余生活,成为学校德育文化特色,拓展语文课程外延,浓郁学校文化活动氛围。

1、与道德与社会课程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学会一些场合的文明礼貌行为。

2、突出趣味性、探究性,组织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各种情景体验中潜移默化的自觉形成文明素养。

3、充分发掘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逐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1、编写教材。德育启蒙教材的选编,需要教师独具慧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依据不同学段,有意识地进行推荐、选编,筛选出内容健康向上的童谣形式,教师对其进行分类汇编,如分为“孝亲篇、友爱篇、敬师篇、择友篇、布衣篇、惜字篇”等,编成富有个性化的“校本教材”,以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组织教师学习。我们利用每周三两节课后组织教师学习,德育启蒙教材,并规定每位教师出认真自学外,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反复地感知,体味到教材中所蕴含的内容,从教材中获得新知。

3、开展活动。“德育启蒙”儿童孝廉读经活动,琅琅上口、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童趣盎然的特点,能激起孩子们“吟诵”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不同读的形式,让孩子们吟诵教材,做到把教材吟诵得有形、有意、有情、有声。

4、成果展示。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张扬了儿童的游戏心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展示德育教育,学生可以以“说、唱、演、画、玩、用”等形式,轻松快乐地展示德育启蒙的特色。学校将举行“德育启蒙”儿童读经吟唱会,并表彰表演优秀的师生。

5、创编“德育启蒙”儿童孝廉读经。学生在学习教材,展示成果之后,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有一个生活场景让他及时地“用” 儿童孝廉读经的形式,此时,老师应着力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以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作为德育创作的对象,进行创编各具特色的德育启蒙教育。

此外,为了营造一种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活动如下:

(1)儿童孝廉读经活动大课间。

学校每天给孩子开辟20分钟的“金色儿童孝廉读经活动大课间”。学生把一个个儿童孝廉读经创编到属于自己喜欢的游戏中,这样,一到课间,孩子们有事干了,有些学生看到什么,就情不自禁地想创编上几句儿童孝廉读经。

(2)儿童孝廉读经活动展示台。

学校给每个班级专辟一个“儿童孝廉读经活动展示台”,学生可以在展示台上,以“书法、画画”或者以其他形式展示德育特色,也可以在展示台上,写上自己创新的儿童孝廉读经活动……通过儿童孝廉读经展示台,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产生内驱力,激起学德育的热情。

总之,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的童谣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儿时走过来的,每个人也都有受教育的经历和成长的体验。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去理解教育,那么道德教育就会闪烁生命的光芒、舒展个性的灵动。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方案也明确规定:“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加快规范我校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

1、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探索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校本课程体系。

2、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3、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的交*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4、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培训目标与现有的课程和资源,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形成、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开发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应当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成长、发展出发。

2、比例均衡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学校各类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3、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拼盘,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并摆脱学科的痕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4、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5、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6、资源共享、整合资源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尽可能地利用或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二)开发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

1、以选用和改编为基本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各课程中发现最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

2、以新编和重组为基本方式,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还可以与教研人员、专家合作。必要时,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都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需要,我校暂定开发以下校本课程:

科目

所有年级的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

注:每科中的具体课程可根据形势、教师能力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变动。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设想

1、教师培训。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作为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框架、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2、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4、拟定校本课程设置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订三年的校本课程设置计划。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设想

1、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及《课程纲要》的评价。《课程纲要》由课程审议委员会最终确定可试用性,实施过程中由教务处通过听课、向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实施考核,确定出优、良、较好、一般、差五个等级,对于评价差的课程应逐步完善。

2、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采用书面知识、制作结果定量定性的评定,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

3、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每学期都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校务委员会自我评价并更改。

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人员公布。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有组织、落实人员、按程序实施,并有制度、设备与经费的保证。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课程类型:选修。

教师:熊勇珍。

规模预设:30人。

学习时限:每周一学时,共十学时。

场地设备:地理专用教室、教室。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

法和体验;进而培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态度及团队精神。

3、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并培养学生具有旅游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程说明: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学会如何欣赏更美的旅游。

实地旅游。

课程评价方式: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50%的记分制。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二、课程目标。

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是运用剪刀、刻刀等工具,对纸材剪、刻、撕等艺术加工,采用镂空、折叠、套色、衬色、分色、填色、染色等剪纸表现技法,使之达到造型目的,成为有装饰情趣的平面造型艺术品。本课程的安排从学生的的思维的发展规律出发,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剪纸的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

1、认知领域。

了解剪纸的发展过程,剪纸不同风格,以及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及特点。对剪纸的剪、刻、撕等技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掌握形成剪纸作品的基本知识。

2、技能领域。

通过剪纸课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剪、刻、撕等基本剪纸技法,结合中外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领域剪纸有富有民族性和民间的艺术性,通过对剪纸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学生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

4、应用领域。

在学习剪纸基本技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让学生善于把这一艺术形式运用到诸多方面。如:独幅画、连环画、小电影、广告设计、书祯设计、邮票、藏书票、图案设计、报头装饰等方面,拓展知识面。

三、课程内容。

1.剪纸的历史。

2.中国剪纸的特点。

3.剪纸的造型方法。

4.剪纸的创造方法和形式。

5.剪纸的表现方法。

6.剪纸的工具材料和技法。

7.花鸟剪纸。

8.动物剪纸。

9.吉语剪纸。

10.剪纸作品欣赏。

11.剪纸作品装裱。

四、课程实施。

1.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整体课时安排,开课时间为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2.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及学生实践相结合。

3.组织形式:组织初。

一、初二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授课,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4.场地设施:美术教室。

5.制作材料及工具:以美工刀为主,剪刀为辅,自备彩色纸张、垫板等。

6.班级规模:根据学生兴趣报名参加,40人左右。

五、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注重基本剪纸步骤方法的同时,根据学生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意为主,进行自评、互评。在进行校本课程评价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看发展,看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习学习的过程、方法,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开发教师】董文贵。

【课程性质】艺术类。

【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一课时;10课时。

【授课对象】三至五年级喜爱绘画、创新的孩子。

【课程背景】。

美画板不仅可以单独勾画出无数的自然景观、生活场景、寓言故事、古诗情景。还能与“智力七巧板”整合运用,其拼组空间就更加变化莫测、奥妙无穷、表现内容更加广阔,画图更加生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绘画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

1、通过有层次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智力美画板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开展美画板与想象作文、数学图形、音乐剧编排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意识。

根据学生需求、发展目标共安排。

1、通过对号入座多个图画的分解、对应,初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认识美画孔在绘画中的“特殊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力、辨别能力、分析能力。

2、绘制简单的美画板图案。

3、对号入座就是依据所出示图画和确定的几个基本图孔、要求学生能把组成图画的各个单元与所用图孔一一对应起来,以逐步熟悉美画板各个基本孔形特征及所表达事物形状的组成部分。

4、能够进行美画板图案的简单组合。

1.课时安排:每周一学时,每学时。

分钟,共15个学时。

2.教学实施过程的选择:

讲授、演示、实践。

3.教学的组织形式:

集体讲授,个体操作。

4.场地设施:美术教室一。

5.教学用品:美画板、彩笔、纸张。

【课程评价】。

通过综合创作,直线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团队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如果我们能自用这一段黄金,引用圣贤的智慧,熏习我们的子弟,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们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诵读,符合和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零到十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鼓励儿童背诵,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背诵是儿音的专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果不给他们背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他们就会背诵广告、流行歌曲。根据会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和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研究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儿童经过5—15分钟的育读后,情绪明显稳定下来。几个班级在经过四年星期的育读训练后,老师皆反映学生的吸收能力增加了,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他们教起来也变得轻松了,班级的秩序、整洁也名列前茅,老师不在的时候,也懂得自我约束,自制力也进步了。

诵读经典时,儿童只要耳朵听、嘴里放松跟着念就行。这种直觉的学习法,能让脑的压力得到舒解,身心达到安定和平衡,智能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自然变好。反复育读一篇文章,能训练小朋友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率。

为什么偏要让他们去育读那么深奥的经典呢?因为经典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它们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是一些光辉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品。读诵经典对儿童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和培养人格智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坚持“扬弃”的原则。

在具体的讲解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钻牛角尖,就新时代,取期精华进行解读。

2、坚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给学生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尤其是小孩子,必须将这些内容放在平常生活中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教育,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1、聘请相关的专家对老师们先行进行《弟子规》解读培训。

2、选学校对《弟子规》理解较深的教师担任校本课程解读老师。

3、一、二年级利用校本课进行诵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们的性情。

4、三到六年级要在诵读中体会,在老师的解读中受到教育。

5、三到六年级的学生要写学习心得,每星期一篇。

6、担任校本课程的老师每月写一篇教学心得或感言。

7、收集家长就孩子诵读《弟子规》后的反馈,每学期收集整理一次。

8、每学期举办不同形式的《弟子规》诵读。

9、学期末,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心得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上交教导处存档。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得以确立,使开发适合本校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校本课程成为可能。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达到预期目的,现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贯彻课程三级管理制度,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

二、奋斗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促进教师掌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顺应时代发展,明确办学理念,关注学生发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自身的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从而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一改过去只关注几门统考学科的做法,转而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3、明确要求,定准开发方向。

根据学校的要求,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办兴趣报,结合年级要求和学生已有水平,指导学生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兴趣报的的形式要求新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结合自身爱好和特点,办具有个性的兴趣报。内容上则结合学习和月份安排,学生则根据要求和报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力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并且做到色彩鲜明、图文并茂,鼓励学生个性创造。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如采取采取优胜报展示,经验介绍等形式,以便取长补短,把自己的兴趣报办得尽善尽美。

展望未来,校本课程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也只处于起步阶段,为学生服务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会以更加坚定稳健的步伐一路向前。

《素描》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源于英文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开发课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实用性为目的。

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内容主要来自于学生自创的佳谣,在整个课题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内容是学生喜欢的,有实效的,并探索出一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路径。在琅琅上口的童谣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当学生创作的童谣再回到学生的手中,他们诵读,传阅,再创作,育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化。

(二)体现以生为本。

课题的开发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都是些学生喜欢乐见的东西,丰富有趣,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实际,不仅不会当成一种负担,相反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活泼校园的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创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对生活的再认识,新童谣来源于学生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不失为一条创新思路。

(三)贯彻学生主体性。

课题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组织、指导和调控,解决一些学生不能解决难题,保证了课题有序、有效性。除了确保学生主体性,更重要是使用中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学生既是开发者,又是享受者。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以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给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全新的创意。

(四)突出课程的持续发展。

课题坚持生成发展观,做到无形无本是前提,有形有本不定型。童谣内容上涉及安全、卫生、礼仪等各方面,每月确定一个主题,随着征集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的主题,不断补充丰富已有主题的内容,开发挖潜促使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促使课题动态发展,滚动前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创编童谣的基本知识,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初步掌握学习、观察和探究身边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将这种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道德,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

课程目标可细化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

(一)基础目标:

1、通过传唱童谣,儿歌获得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2、亲近、欣赏和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良好行为规范。

(二)提高目标:

1、了解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哪些行为规范,发现身边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习惯;感受各行行为习惯或规范对人们生活和学习产生的影响;通过观察加以总结。

2、在认真观察、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创编童谣,掌握创编童谣的技巧,并通过传唱童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体验目标:

1、学会观察,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激发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开展创编和传唱童谣的活动。

(一)童谣教学活动的研究。

设计和开展童谣诵读和童谣创作指导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童谣,初步掌握童谣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在读童谣写童谣唱童谣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三)开展童谣操的创编。

创编童谣操,使学在日常的做操过程中,内化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本童谣选编创作。

通过不断的尝试、实践,逐步积累童谣素材,形成富有特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童谣集。

(五)加速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学素养,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和整合能力的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教学建议。

1、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生活环境,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和不良现象。

3、根据搜集的资料,尝试用童谣的语言进行描述或总结。

4、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和评价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提出改进设想。

5、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发现环境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

6、通过手工制作、广告设计或编小报等方式,汇集童谣创编成果。

7、围绕发现的重点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其原因、结果、设想解决办法并通过童谣形式进行叙述。

8、通过表演、漫画、制作标语等方式在校园、社区展示童谣创编成果。

9、教师每学期按要求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计划。

10、任课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12、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并作好展示汇报工作。

五、课程的实施。

(一)第一轮: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第一轮实验。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童谣收集活动;

继续充实整理图书室的书籍,建立了童谣书籍专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共同收集童谣,在收集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和认识童谣,对童谣产生兴趣。

2.童谣朗读活动。

教师对收集到的童谣进行分类整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童谣的诵读活动。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童谣,感知童谣的语言、韵律、特点、内容、形式,为创作童谣打下基础。(1)保证时间,每天的早读为童谣的诵读时间,加强检查,给予保证。(2)保证数量,每周背诵两首童谣。(3)建立童谣诵读记录本,首先建立班级童谣记录本,每个教学班有专用记录本由专人负责。此外,中高年级学生每人一个专用记录本,抄录童谣,积累童谣。

3、在诵读的基础上开展童谣创作。

(1)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的立体创作队伍。

(2)全面展开童谣创作指导课的教研,编写出高质量的童谣创作指导课教案。(3)上好童谣指导课,为学生每周开设一节童谣课,采取游戏、节目等多种方式,将新式童谣传教给学生。

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月一个大主题一周一个小主题,一周一小结,每班一周出一版童谣专刊手抄报,一月整理一本班级童谣。引导学生进行新童谣的创作。

(4)使用各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如和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结合,开辟“童谣快报”栏目,激发学生的投稿热情;童谣创作和班级评比挂钩机制,每周评出童谣创作优胜班,和每周童谣新星;举行各种形式的童谣发布会,班级发布会,个人发布会;评选童谣创作新星和童谣创作优秀家庭;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

(5)做好童谣的收集整理,每周编写的童谣,由教师负责收集整理,择优汇集成册。

4、推广传唱童谣。

课内传唱童谣,如学习习惯、文明礼仪方面的童谣;课间游戏传唱童谣:同学们将童谣编排成皮筋舞、跳绳操等课间游戏,在课间进行活动。

5、督促落实行为习惯的养成。

(1)配合学校大队部设立的红领巾监督岗,班级中也配有相应的检查人员,随时检查,建立值日班长制,设有班日志,《学生园地》上开辟“表扬栏”等。

(2)、审核评定。在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后,即开始考核评定,考评工作做得细而实,针对争章的细则,哪几条小队长评,哪几条由老师评,哪几条由家长评,事先均安排好,要求大家评得公平合理,最后由中队委审核通过。

(3)、表彰。

表彰是对学生鼓励的一种手段,表彰形式多样,我们采用的是颁发小红旗的形式,每争一面旗,将它展示在教室墙上的活动阵地上。达标争旗活动使全体队员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合力。同时,大队部每月还进行一次优秀中队的评比,只要达标都能评上。

6、成果收集。

这一轮的研究中学生创作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教师研究初步整理出相应资料。把学生创作的童谣优秀成果装订成册,编成使用教材,分发到学生手中,学生边使用,边创作,边共悟,并由学生带入家庭和社会。

(二)、课程开发持续滚动的开发研究(1)、第一轮童谣集的使用研究。

对于第一轮已编写成册的童谣使用教材,怎样使用好,发挥其最大效应,力求跳出学科教材的使用形式发,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调查和研究。形式可以诵读比赛,小报展览,节目表演,开主题班队会等。

(2)、已有主题的在创作再研究。

根据季节变化的不同,重大节日文化传统,学校阶段性工作重点,学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等,确定新的创作主题,进行新内容童谣的创作。

(4)、形成以旧带新以新促旧的循环体系。

原有主题的再创作,新的主题的确定又促进了原有主题的深化,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创作体系,使整个内容纵横深化发展。

(三)、第二轮开发研究成果的总结(1)、将首轮开发成果整理归类。

对首轮开发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对使用中的新童谣,新主题创作的童谣整理成册。

(2)、对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归类,交流小结。

由各子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整理资料,归类小结,将结果整理成册。

(3)、举办成果论证和展示活动(4)、研究成果编撰印刷修订成册出版。

六、课程的评价:

1、教导处具体负责课程的阶段检查。

2、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国家要求方式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八年级:面对侵害、伤害青少年如何“自卫、自护、自救”

地方文化常识。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九年级:人生观价值观。

自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人的行为总要受到一定的理念或观念的支配,因此要确保校本课程高效而优质地开发,首先必须树立先进的开发理念,具体目标如下:

学校目标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指学校发展及其特色建构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满足学生的兴趣、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对课程开发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原则。

2、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原则。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

4、形成和体现办学特色的原则。

5、继承、学习和创新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决策的过程、民主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过程。采用经验性研究优化组合的一系列方法,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优化组合的系列方法。

组长:廖增明。

副组长:黄良志。

吴庆锋。

熊旭斌。

周延国。

组员:朱志刚肖志红周四喜胡立胡勇军唐志刚。

黎中生罗继锋。

袁欢欢。

李新国。

卢彩红。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为保证我学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教研室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本着“以人为本,发展学校”的原则,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需要评估、资源调研结果分析。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科技读书、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文体活动兴趣浓厚。我们结合阅读、演讲、办手抄报、诗朗诵、文艺节目演出等活动,发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很多学生除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如钢琴、古筝、书法、绘画、摄影、写作、趣味数学等,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长。充分开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学校原有各项活动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提高,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完全有条件达到的。

(一)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应包含的重要内容。学区应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我学区的办学理念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研究性学习。

(二)开发校本课程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学区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是:a、新时期小学学生的形象(用一句话或关键词来描述)。b、我们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c、我们的向往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成长的快乐体验,面向未来的思考)。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直接答卷、选项填空、与举手选择三种方式进行,并举行大规模访谈,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学区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根据需要评估,经学区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一)珍爱生命,学会锻炼,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二)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三)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四)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分为五大类。

1.社会教育类:升旗仪式,校班队会,节日纪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文明安全教育。

2.科技活动类:计算机、实验、发明、航模、车模、船模、考察、制作、天文、气象观察、动植物养殖。

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三)对教材二度开发并努力形成体系。开发课程,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师生使用的课本中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训练点,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开发的余地特别大,这应该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教材实施少走弯路,为了教师在使用讲义时方法手段上向新教材过渡,学校应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二度开发教材的典型经验,并形成系统的开发材料,为更多参加课改的教师提供先行参考。

校本教材作为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在地区不适应性。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出现了课程上许多的空白点,比如学生的行为能力、习惯的指导培养,对安全自护与自救等意识的养成等,都需要系统的读本对学生做规范的教育。读本的开发既要满足教育的需要,也要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通俗易懂避免说教,又要便于操作避免僵化。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形成纲要,再统一筛选编制。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编制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人们对教育机会、质量的需求激增,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越来越难以顾及地方、学校、学生、教师的差异。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至此,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二、开发目标: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进一步凸显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作灵活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开发内容与设想。

依据神童山资源和学校资源,从认识学校、各景区、家乡特产、奇石、清泉、家乡名人来构成本课程。围绕创建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确定了让学生学习家乡、学校、家庭的日常生活基本知识;学会从现实中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对周围食物探索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校本课程《走进神童山》每周安排2课时。安排年轻教师教授此课程,定期对该课程培训、研讨。在评价上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来提升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开发此课程已有三年,会继续潜心研讨加以完善。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甘肃省高台县国庆小学。

叶桂琴。

开发。

学生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资源现状,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近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展了安全教育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艺术特长类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的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影响下,弘扬地方文化,开发个人潜能,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自2009年7月被确定为甘肃省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学校以来,学校领导班子认真梳理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从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通过参与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工作,己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以“本”立意,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的课程开发本着“立足学校实际,延伸课程内容、凸显学校特色、开发学生潜能”,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体现教育特色、管理特色和育人特色。首先是突出学生这个“本”,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是抓住教师这个“本”,即教育己拥有的专业水平和特长技能。第三是强化学校这个“本”,以学校传统特色为突破口,开发利用校本资源。课程开发中,我们在学校特色项目、兴趣小组、大课间活动、特长生培养、课题研究及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据“文化课成绩与艺术特长同生共长,重德与启智相辅相成”的育人目标,结合学生需求、当地实际、教师特长、社会资源的优势开发而成。特别是立足艺术特色的创建和发展,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作为主要的校本课程开发渠道,构建起以艺术特长型、综合实践型、体育健身型为主的学校课程模式。艺术特长型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琴、古筝、萨克斯、舞蹈、绘画、剪纸、书法等。综合实践型课程订包括计算机、十字绣、制作、棋艺等。体育健身型主要包括乒乓球、篮球、健美操、田径等。

二、形态多样,因需开发课程资源。

由于我校学生中70%来自农村,学前教育接受程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语言交际、艺术教育等各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异,在对社会、家庭的调查中也反映出了这些问题,广大教师一致认为要想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实施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开发体现以“才艺特色,快乐校园”和“德行教育与定力培养相结合”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学习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教材,如《弟子规解读》《口语交际》《快乐成长读本》《剪纸》《武术》《田径》《书法》《球类》《合唱》《舞蹈等。我们认为,定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古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能提高自信心,《弟子规解读》是让学生更好的明确做人做事的基本方式方法的课程。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开发“才艺特色,快乐校园”和“德行与定力培养教育”为内容的校本系列教材。学校课程设置结构类型按两个维度来划分,其一是按照课程内容的性质分类,其内容都由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所组成,但不同门类的校本课程的内容有性质的区别,如侧重才艺研究的,侧重德行教育的,侧重人文教育的,侧重专项教育的等等;其二是按照学生选择校本课程的自由度的大小分类,可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如我校教师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精心编写的《儿童彩笔画》、《剪纸》《武术》《田径》《书法》等校本教材就是任意选修课程,不仅内容具体生动,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教材内容由简到繁,深入浅出,编排体系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

课程设计、组织的评价客体主要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以及各种校本课程纲要。评价的目的是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及时予以修改。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程开发、实施的评定。包括对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和教师所开发的文本材料等方面的评价。我校的艺术特长课程评价坚持“重过程,兼结果,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原则。评价方法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过程中做到了活动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汇报演出等形式对学校课程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结果记入教师考核,学生的评价结果告知家长。同时为了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常态化,学校还制订了《学校课程开发规划》《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发的积极性。

四、创新载体,激发学生兴趣。

校本课程的有序开发,必须依赖有效的活动载体。为保证校本课程研发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更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

1.以课外活动为阵地,扎实推进艺术实践活动。

活动是艺术生成的机制和源泉。离开具体活生生的艺术活动,艺术教育便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把活动性贯穿于艺术教育始终,在活动中求发展,活动中受教育,活动中出成果。我们通过增强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发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创作,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我们将大课间活动作为学习艺术,创造艺术的第二课堂。在低、中、高年级分别组建舞蹈、美术、书法、器乐、手工制作等课外活动小组,安排功力扎实的教师亲自指导,并在活动时间上充分保证,努力使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做到:师资有保障,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活动有实效。在开展好学校大课堂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班级特色的营造,每周安排一次“班级艺术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激发学生习练特长的积极性,真正体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艺术教育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2.以“特长日、艺术节”为舞台,让学生尽展艺术才华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还注重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学校把每周三下午确定为学生特长日,把每年的“六一”确定为学校的艺术节。“特长日”和“艺术节”为学生搭设了一个能够尽情地自由自在地表演的舞台,创设一个让他们自由参与艺术的实践活动,从创、编、排、演、主持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特别是每年的艺术节上,器乐合奏、大合唱、舞蹈、诗朗诵、相声、小品、课本剧等应有尽有,精彩纷呈,既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又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3.以艺术实践活动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艺术追求的是神韵与意境,其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都是形象性的。例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作品、手工制作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对人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同情心、智力开发等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教学中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力很大,教师创设一定的意境,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在手工制作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有一种习惯的思考方法,那就是看了材料,才会想到做什么东西。因为特别的材料总是让我们联想到某些东西,比如手线可以做头发、纽扣可以做眼睛、盖子可以做轮子等,这样做出来的手工当然也是有创意的,可是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呀,多了就不新鲜了。我们就启发学生可以反过来去想,富有创造性地去想,因为材料是可以变化的。比如我们做小白兔,材料就限定为白纸,纸片和小白兔可以说没有特别相似的地方,那我们怎么做呢?当然要把白纸进行变化。我们可以先抓住小白兔的特征:身体、耳朵、兔毛等,纸卷成圆筒状可以做身体,卷成槽状可以制作成耳朵,剪成流丝状可以制作兔毛等等,经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作、去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现阶段学校重学科知识的传播而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及学生课业负担重,厌学情绪严重等现状,坚持上好学校艺术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动手实践与创新、想象力明显提升,内在潜质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尤其是过去一些学业成绩差的同学,一度失去了学习自信心,但在校本课程这块平台上,又找到了成功的乐趣,重新认识了自我,重新激发了学习上进的信心,上课时积极思考探究,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厌学、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自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对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适应。大多数教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届的高度评价。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艺术教育也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品牌。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在器乐、舞蹈、绘画、书法、棋艺等方面有特长的教师队伍。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类竞赛中,都取得了矫人的成绩。学校也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特色校”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轮滑示范校”称号,被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学会授予“全省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两届全县中小学“生活技能大赛”和“才艺大赛”囊括全部奖项。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县义务教育质量抽测和检查评估中,我校始终名列前茅,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叶桂琴:小学高级教师,中专学历。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校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改革考评办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考评方法:

根据本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考查学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基础知识20%、方法和能力20%、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学生等级,分别用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三、考评细则:

(一)基础知识(20%)。

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中,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二)方法和能力(20%)。

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与人合作”的表现,由教师用“好、较好、有进步”的等级进行评价。

(三)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

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四)期末考查(20%)。

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选取一部分难易适度的题目,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写字样本和语文课本为准。

(五)评奖。

教师根据以上考查结果评选一、二、三等奖,并给予适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