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二(优秀8篇)

时间:2023-10-12 20:07:29 作者:QJ墨客 条据书信 最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二(优秀8篇)

播音稿的撰写需要考虑目标受众,不同受众对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的偏好和需求。不知道如何写一篇引人入胜的播音稿?以下范文为你提供了一些思路。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篇一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哪)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人物形象: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篇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习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

(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平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篇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本文题为记一次演讲,明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并表达对大师的崇敬之情。一来可以从写作的角度鉴赏文本,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二来可以从从育人的角度观照文本,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中精彩生动的人物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同情怀。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自读课文必须要上出“自读”的特点来,这里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再者结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此我设计了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深入探究等教学方法。

比如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运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习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全班交流;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1、情景导入

从《少年中国说》中截取一段,请学生集体朗读,从而转入对梁启超的介绍和讨论,继而引入梁实秋的文章。

这种导入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

2、整体感知

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刨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其次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最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3、细节评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细节描写;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求学生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刻画同学的形象或者写某一位老师的讲课等。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篇四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人物形象:忧国忧民

小结:梁任公是怎样的一位学者?

圈点:文中那一句话最能概括梁任公的特点?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梁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

赞赏敬仰赞其学问、仰其文采、敬其精神

六、小结: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学者风范的梁启超。并不是作者不欣赏梁启超革命者的风范,而是他要向我们介绍的是一个学者,这也是文人梁实秋最欣赏文人梁启超的地方。所以作者选择了这样一次演讲来体现梁启超的文人气质。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选材的方法,用恰当的材料来恰如其分地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表现了梁先生的稳健、潇洒、风趣、博闻。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习文章在描外貌、绘语言、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方法。

作业: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细致刻画突出其性情特点(不出现名字)

2.模仿本文写作:记xx老师的一次讲课

了解演讲内容,探究人物特点

阅读杜诗,体会梁先生与杜甫情感的相通之处

总结人物形象阅读圈点

反思本课学习收获完成课下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有所获,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学到切实可鉴的方法,所以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如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使读写结合,最大地体现语文的价值。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篇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探究感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

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由提问七匹狼双面夹克广告词导入,七匹狼双面夹克的广告词是:“男人不会只有一面。” “今天,你要‘秀’哪一面?”,学生都知道梁启超先生是清末民初政界明星,而不知道他是学术大师,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另“一面”,走进文本让梁实秋先生“秀”这“一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a. 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c. 教师与学生交流:借助何蕙珍对他的恋情、为康有为披麻戴孝、为协和医院撰文等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学会表达与交流。

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表达与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品人:肖像: 短小精悍;开场白语言: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内容:丰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 生动有趣——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品文:凸显人物个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篇六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讲读法、问答法

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做好旁注。

1、导入

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

2、文本解读

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

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

片段之三:

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实秋除了写了开场白,还写了什么呢?(动作)哪些动作呢?(“扫”“翻”“点”三个动作)提炼出正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结合准确地写出了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

片段之四:

进入朗读的片段,首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片段之五:

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明确: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片段之六:

同学们,接着看下一个片段。作者又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那么,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选取了能够体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片段。前面的三个片段是做铺垫;而后面三个比较直接记述。梁实秋就是将以上的六个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我们活画出了梁启超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式”的写法,以片段写人,并在片段中运用多种写法(如抑扬、正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等等),正是梁实秋为我们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布置作业:

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同学们对梁启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言为心声”写一个片段,题目为“任公,我想对你说......”。

请同学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归纳总结阅读体会的同时,写一个老师上课的片段,题目为《记***老师的一次上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篇七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习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平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这些学生会关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教师不多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内容篇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习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平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这些学生会关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教师不多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