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通用10篇)

时间:2023-09-23 09:38:55 作者:碧墨 毕业论文 2023年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通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一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结合资料和观看《圆明园》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告诫学生勿忘国耻,振新中华。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坏的历史根源,学生查阅资料得知:自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天国”。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4、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二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老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此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三

11月28日,跟岗学习的第三天,我们第一小组的五位成员各上了一节课。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的《圆明园的毁灭》。由于长时间没有“练兵”了,霎时间就说要上公开课,真实有点压力。在上课前一天,我才拿到教材(我校是用语文版教材的),上网搜素了一下课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参考资料,就开始备课了。经过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努力,基本理清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但具体的教学语言还没有记住;课件修改好了,但每个环节的幻灯片的开始及或最后一张的内容是什么我没记得清楚。没办法,时间紧迫,第二节就是我上了。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教学课文第2至5自然段的内容和总结全文。我先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后,圆明园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引出句子“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齐读,再次引起上节课学习圆明园后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教学语言训练,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指导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析三句话在文段或文章中的作用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反复朗读、说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凡是”、“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词,深入体会英法联军野蛮、强盗般的行为;学生在之后的朗读中都读得入情入境。本来,我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用一分钟的时间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着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抒怀,把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升华的。但这时已接近下课时间了,我只好抛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不按着直接写毁灭,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它曾经的辉煌呢?”让学生讨论,之后就匆匆结束了教学。

上完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自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

1.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2.引导学生的品读不够到位。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对圆明园美丽的景色、宏伟的建筑描写的句子品读够到位,总想着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要完成,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领悟,也对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未能激起学生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今后,我要策马扬鞭,深入钻研,积极研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四

1、由于学生对圆明园及中国近代史了解甚少,因此要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补充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尤其重要,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着手收集各方面的有关自己聊,老师做辅助补充,效果较好。

2、在课中,引导孩子通过抓重点字词句,反复读,体唯独,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在在中表达,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再度重视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3、课后,让孩子写写感受,从口语落实到书面语,学以致用。背诵第三段积累好词佳句,为运用语言打下基矗。

课中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应落实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因材施教。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五

1、由于学生对圆明园及中国近代史了解甚少,因此要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补充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尤其重要,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着手收集各方面的有关自己聊,老师做辅助补充,效果较好。

2、在课中,引导孩子通过抓重点字词句,反复读,体唯独,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在在中表达,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再度重视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3、课后,让孩子写写感受,从口语落实到书面语,学以致用。背诵第三段积累好词佳句,为运用语言打下基矗。

课中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应落实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因材施教。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六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教学本文时,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头脑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顺利的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七

*月*日,跟岗学习的第三天,我们第一小组的五位成员各上了一节课。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的《圆明园的毁灭》。由于长时间没有“练兵”了,霎时间就说要上公开课,真实有点压力。在上课前一天,我才拿到教材(我校是用语文版教材的),上网搜素了一下课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参考资料,就开始备课了。经过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努力,基本理清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但具体的教学语言还没有记住;课件修改好了,但每个环节的幻灯片的开始及或最后一张的内容是什么我没记得清楚。没办法,时间紧迫,第二节就是我上了。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教学课文第2至5自然段的内容和总结全文。我先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后,圆明园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引出句子“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齐读,再次引起上节课学习圆明园后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教学语言训练,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指导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析三句话在文段或文章中的作用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反复朗读、说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凡是”、“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词,深入体会英法联军野蛮、强盗般的行为;学生在之后的朗读中都读得入情入境。本来,我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用一分钟的时间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着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抒怀,把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升华的。但这时已接近下课时间了,我只好抛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不按着直接写毁灭,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它曾经的辉煌呢?”让学生讨论,之后就匆匆结束了教学。

上完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自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

1.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2.引导学生的品读不够到位。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对圆明园美丽的景色、宏伟的建筑描写的句子品读够到位,总想着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要完成,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领悟,也对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未能激起学生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今后,我要策马扬鞭,深入钻研,积极研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八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遭受毁灭的景象。文章篇幅不长,内涵丰富。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辉煌,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2至4自然段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使教学结构优化。几次试教、探讨后,我们发现根据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除一些基本的字词目标之外,这篇文章所承载的能力目标有这样三个:

其一、通过品读、感悟语言和想象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然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因此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构思日的景观也就成了这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个重难点,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自豪的情感。

其二、学会搜集与处理、运用课外资料。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和学生用大量的课外资料做辅助。其实这一做法并不是喧宾夺主,因为学习、与运用搜索资料的方法,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单元中第一篇课文,我觉得再方法上应该有所引导,这是其二。记得在试教时课前我也曾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却发现课堂上使用率不高,学生也不爱介绍。反思一下,原因有那么几个,学生手中的文字资料大都比较理性,没有经过处理就生吞活剥地读一下,甚至还读不通,读者累、听者更累,既浪费时间又破坏课堂氛围,所找资料不能真正为学习课文服务。

老师不得不客气地说:下课交流吧。所以老师就把这份权利夺了过来,为学生呈现一份又一份资料,学生看到图片时地一阵阵惊叹倒不绝于耳,然而惊叹背后他们得到了什么呢?看多了只是视觉刺激,精美的图片犹如过眼烟云,缺失了深刻的体验,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却被抹杀了。所以,今天的课堂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也充分地展示其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拓展其思维的空间,自己去组织语言的表达方式。尽管他们的介绍不全、没有图片,但是能把冗长的资料浓缩成几句话,能找准自己所需的东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当然,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有了资料的补充,使文本丰厚生动起来,有了师生互动的交流,课堂活跃起来,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其三,是关注文本语言形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其实上这篇课文最大的顾虑就是容易走两个极端。过于注重感悟、想象、拓展了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另一种是太过注重情感就如思品课。间于两者之间的话,作为语文课,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语言能力上有所提升,努力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因此,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将段落裁剪开来,想让学生了解作者构段的方法,语言表达形式的丰富性。我又通过给景点分类、找景点的连接词、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当然,我也想过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表达方法,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跨度有些大,且放于第一课时时间不够,还会中断课堂情感,不太适合,所以只能作为一项作业了。

至此,似乎少了情感目标,但是就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来看,还是以体会圆明园昔日辉煌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主,所以本课的情感基调是先扬后抑。也不能一味沉浸在民族自豪之中,毕竟这一切已经被毁灭成了民族的耻辱,由此我觉得在课的末尾有必要让学生倾吐感受,引到第一自然段由爱激恨,美的心醉才会毁得心碎,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愤恨也由此喷发,为下节课的学习做情感铺垫。

虽然准备比较充分,但今天的课堂教学,遗憾之处很多,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第三自然段展开时候自己引得比较费力,没有把握好重点,因此费时较多,影响了背诵乃至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更不用说雨果那段话的引用以及第一自然段的的激情都没能发挥作用,将教学过程得以完整展示。再就是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因此,在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中,我进行了一定的史实介绍。这也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导致第一课时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完成。不过在第二课时教学中以上的目标完成的很好。不过再好的玉也会有瑕疵,准备的再充分也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更活泼、更生动、更富有激情。也会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九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在五二班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自己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反思一下。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结构上比较明确,第一段总写圆明园的毁灭是巨大的损失,2—5段分别从布局、建筑和文物方面的巨大的价值,最后一段写的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过程。这些基本都讲述出来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讲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作对比,从而回答“为什么作者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个问题。

主要采用边读边悟、以读促悟的教法,从而更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文字中传递的情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授公开课于我而言,锤炼了语言,有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

今天上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过去教学中学生总是容易把课题中的“圆”和“园”弄混淆,怎样让学生记住呢?首先从“圆”入手,圆明园”在布局上成“品”字形,然后告诉学生它地建造年代——初建于明朝,最后说它的用途——是清朝皇帝的休憩园,也是一个大花园。学生从形状、年代、用途三方面一记就不容易混淆了。紧扣“毁灭”这一主线进行教学。

设计三个问题:

第一,你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毁灭的;

第三,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