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开落读后感(优质16篇)

时间:2024-01-05 07:33:28 作者:碧墨 评语寄语

读后感既是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和赞赏,也是对自己思考的一种反馈和总结。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参考,下面是一些著名作家对一些作品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莲花开落》读后感

喝酒时用诗词下酒并能悟出哲学的,非林清玄莫属。

他说喝淡酒时,宜读李清照;

喝甜酒时,宜读柳永;

喝烈酒时则大歌东坡词;

读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

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

读李后主,要用玛祖老酒煮姜汁到出现苦味时最好。

喝酒最能悟出哲学的时候,是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那时便有许多文思才情滚滚而来。不知他有多少文章是喝酒之后一挥而就的?不知谁又能喝出林清玄的这番境界?不仅喝酒有哲学,喝茶亦是如此。

他最喜欢的喝茶,是在寒分冷肃的冬季,夜深到众音沉默,独自在清净中品茗。对于佛教哲学,他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向往禅师的境界: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能将高深奥妙的佛教哲学化成优美的辞章写成散文的,唯先生也。

从贫穷农村长大的林清玄,对人生的感觉是“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他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认得富有也不是;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积累,而是在富裕的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他在买玉兰花时,不是买那些清新宜人的花香,而是买那些生活里辛酸苦痛的气息。就是寻常如秋天的田野,他也能嗅到泥土散发着成熟的禾稻香气。最平常的风景对他而言,也是山风盈袖、秋阳展颜,美在不言中。

这样尽心融入生活并深刻的思考生活,写出的文章读后令人感觉到一脉温情和馨香。有时,竟觉得自己读的不是东方美学和佛教哲学融合的《林清玄散文》,乃是在读林先生既柔弱刚强又宁静致远的灵魂。其文如莲花开落,荡漾一瓣幽香,滋润读者胸怀。

《莲花开落》原文及读后感

林清玄,笔名秦情,名字来源:大猪清而不玄。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节选】。

民国十二年·上海。

连载:颜如莲花开落作者:郁郁乎文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灰蒙蒙的雨幕使黄昏更添了一种愁意,电车叮叮地摇着铃铛开过来,街上的行人撑着杏黄色的雨伞步履匆匆地走着。民国十二年八月初八,今天与最平常的日子本该没什么不同,但对禾生剧场来讲却非比寻常——京剧名角程老板今晚将在此首演《红拂传》。他在京成名,此次赴沪首演,声势排场都十分惊人。现在离开演还有半个时辰,院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队伍等着入场。

启铭钱庄的少东家齐云昊当然不用排队。小汽车刚在剧院的侧门处稳稳停住,穿着制服的`门童就殷勤跑来将车门拉开,恭恭敬敬请他下车,引着往二楼的包厢去。

齐云昊是上海滩的风云人物,身家自不必提,更兼长相俊美,连女子都要赛过,刚满双十还未曾婚配,引得一帮影星名媛如浪蝶般,整天无事也往钱庄去几趟。他又生成一种风流态度,来者不拒,今日和这个上报纸头条,明日又追捧那个明星。这一众女子,人人都离他远不远、近不近,不甘心又舍不得脱开手,纠缠不清。程老板这场首演,不知道经理替他约了谁,估计是刚红起来的沪上名媛王遥杳。听说这女子极会用手段,他不觉嘴角上翘,露出一个浅浅微笑来:若跟他用手段,倒要看看她有几分道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剧场里坐满了人,渐渐嘈杂起来。台上的气灯刷刷齐亮,将舞台照得如同白昼,台下便先喝一声彩。敲过一巡开场锣鼓,这女子仍是不见人影,他冷冷地想:“我倒看你能忍得几时。”

这出《红拂传》果然不同凡响,整整一个台子载歌载舞,端的叫人眼花缭乱。程老板扮的红拂女穿梭在一众舞姬当中,出尘脱俗。此时演她不愿再做歌姬侍宾待客,手持拂尘唱来一段二黄慢板。二黄板本就苍凉深沉,程老板的唱腔又极是清远雅致,隐约一点哀怨含而不发,台下如雷般叫起好来。

云昊一心两用,双眼看台上,又分心听楼道的动静,不由焦躁起来。听楼梯恍惚有响动,却不是高跟鞋咚咚踩过来的声音,门童刻意压着低低的声音:“小姐,齐公子的包厢请这边走。”

他嘴角浮起微笑:她到底来了。能忍到此时,委实不寻常,起初倒将她小看了。

身后的门帘动了一下,他哪里肯转过身去,只装作专心听戏的模样。此时红拂见李靖在座间,慧眼识英雄,使出浑身解数表演。程老板此段自创一段云帚舞正演到佳处,配以西皮二六唱腔。西皮板昂扬欢快,他身形纤瘦玲珑,举手投足如仙子般飘逸。台下都凝神盯着台上看,连好也顾不上叫。

门帘半掀,从门边嗖嗖地刮进风来,这女子竟就此靠门站住,要进来却不进来,仿佛预备着随时要走。云昊忍了半晌,终于转过头去,恨恨地在心里想:“果然手段高明,今日竟要败在你手下。”

此时李靖上场,与红拂舞起“马趟子”,两人仿着纵马飞奔间眉目传情,热闹无比,锣鼓点子敲得一时比一时的急。云昊转头看向门边,笑容立时僵在了脸上,浑身像被冰水浇下来,冷彻心肺。

满场锣鼓仿佛离他越来越远,竟至杳然不闻,云昊身不由己地慢慢立起身来,朝那女子伸出手去,欲扶她坐下,臂上却软绵绵的半分力气也无,他跌坐回椅子,心中懵然空白,似喜似悲,愣了半晌低声问:“你是谁?”

《莲花开落》读后感精彩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莲花开落》原文及读后感

走过落尽繁华的梧桐树下,你叫我停下来。

你闭着眼——嶙峋的枯叶,随着这嶙峋的风,静静地落在你同样嶙峋的肩上,我想为你拂去,你手轻轻的推开我,你说“这样很好。”——你的`手如落叶一般嶙峋、一般无力。

好吧,叶落终是不可避免的——我只能承认,秋天确实来了。

我很少认真地去看秋天的落叶——我总认为那样太伤感。看花——紫菊多好!

还是几年前,每当秋天,你抱着尚小的我,对着玲琅满目的菊,一盆一盆地指予我看:“这是白菊”、“这是墨菊”、“这是绿荷”……我最喜欢紫菊,只因它比其他菊花漂亮;你也喜欢紫菊,却是看中了它的高雅不凡,清新怡人。

此后,当我每每看到菊花时,总拍着小手乐呵呵地说:“秋天来了,秋天来了!”而你,可爱地拉拉我的小手:“菊不总是秋天才开的,还有其他季节开的呢,真傻。”——你依旧美丽动人。

长大了些,从小学老师那儿知道了9到11月才是秋天。于是每当9月1日,不论天气怎样,总傻乎乎地拉着你去公园里赏菊——赏紫菊,还一边高喊着“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你却摇着扇子,轻轻扯去愈来愈多的白发,慢慢地说:“再等天高云淡些,现在还不算真正的秋天。”

于是,我便接着等秋天。

我俯下身子,对你说:“紫菊开了,我们去看紫菊好吗?”你的眸子依旧像从前那样温婉,露齿一笑。

我们之间其实就像叶落与花开,不是么?

文档为doc格式。

心如莲花开读后感作文

人活着,难免会有诸多的事宜来扰乱你,没有人会做到波澜不惊,一直抱着平常心去对待这些事。但最好是在遇到棘手的事时少一分鲁莽,多一份镇定,少一分失望,多一份从容。

镇定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一般的人说:镇定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地解决任何事情。徐达等名将说:镇定就是在兵败之时,仍旧能有条不絮的指挥队伍撤退,并且不造成重大伤亡的能力。

有一群这样的和尚,他们每天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却在禅悟着一切,“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这才是禅悟的最高境界;有这样一群练武之人,他们每天练习,手中的剑却越练越短,最后直至“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这就是自己,一个真真正正的自己。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从容、镇定。

一位禅门弟子日夜参禅却收效甚微,便向师父请教如何悟禅。师父交给弟子葫芦一个、粗盐一把,说:“你去把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让它尽快溶化。”

弟子照办,过了很久,他满头大汗地抱着葫芦跑回来,说:“水太满,摇不得;葫芦口太小,筷子也无法伸进去把盐搅化。”

“倒掉一些水,再摇它一摇吧!”师父说。

于是,弟子倒掉一些水,只摇了一会儿,就没了盐块在水里碰撞的声音。

“用功是好的,但参禅也须从容;不然就像装满水的葫芦,既不能摇又搅不得,该消释的东西又如何消释呢?”师父说。

这就是从容,也许你感觉这并不是太难,但实际做起来却难得许多。有很多人因为最终做不到这一点而失败。事实就是这样,不努力就要被大自然淘汰掉。于是,经过无数年的蜕变和进化,人类出现了。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进化学说》。

心静,则本固;心平,则本静;心动,则本凝。

《莲花开落》读后感

今天上课,学习的是《桃花心木》,作者是一名散文家,他就是林清玄,这篇《桃花心木》就是的作品哦,还有呢,如《莲花开落》、《冷月钟笛》……超赞!

《桃花心木》主要讲了老家的一片空地用来种桃花心木苗,后来有一位先生培育,最后长成了坚强、高大的而不再娇嫩的桃花心木。课后老师还给我们读了另一篇他的作品,那就是《心田上的百合花》,使我受益匪浅,在一座万丈高的悬崖上,不知什么时候开出了一朵百合,它很小,只是一粒种子,而他的内心却有远大的理想:“我要开花,证明自己的价值,经过努力,终于有了一点成就,开出了花苞,它很开心,又在洋洋得意,过不久,我就开花了。但附近的杂草们可不这样认为,还不停的嘲笑它:“放弃吧,杂草永远是杂草,不可能开花了,就算开了花,在这荒山野岭,谁也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哈哈哈哈!”尽管别人怎样嘲笑它,它的内心只有一个使命:“我要开花,证明我不是杂草,我是一朵美丽的百合花,圣洁的花朵代表光明、代表希望。”于是,它每天都努力吸收天地精华,这才开出了第一瓣花朵,杂草们不敢嘲笑它,这是信念给它的力量,让它在成长的道路上风雨无阻。许久,这朵娇嫩的百合开花了,花香弥漫在山谷及草地,它的种子也在各自的地区努力开花,但它们永不忘第一朵百合的教诲:“我们是花,而花的使命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我很佩服这朵百合花的勇气,它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最后终于开出圣洁的花朵,我也要学习它,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无阻!

《莲花开落》原文及读后感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看不见你头颅高悬,眼神轻蔑。

世界在旁人的雨水里变得安静,变得孤独,变得寂寞。变成了一个让人悲伤的星球。

曾经绚烂过,就别说一切是枉费。

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回到那一刹那,岁月无声也让人害怕,枯藤长出枝桠,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擦,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资料。

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听醒木一声收,故事里她还在等候,说书人合扇说从头,谁低眼,泪湿了衣袖。

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曾经绚烂过,就别说一切是枉费。

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青石长阶,染尽生离死别。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心如莲花开读后感作文

看到本期的同读共谈“心如莲花开”,使我心中大体了解了文章的脉路,应该讲了一个人们常说的话题——心态。

本文引用了一个故事,道出了一个人生的启迪,那就是——学会拥有一个莲花般的心情。

莲花,本文说它不慕牡丹之雍容华贵,不慕百合之馥郁馨香,不慕兰花之优雅美丽,不慕秀竹之修长挺拔,安静地做着自己,守着自己,内省不浮,也许,这就是莲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心态。

文章中,那位登上山顶而因为特殊情况而下不来山的朋友,他没有想办法放平心态打起精神走下山,则是垂头丧气坐在石头抱怨自己,把自己登上山顶,寻找美景的快乐本末倒置,惹上一身气,最后还是通过一位卖山珍的老人指点,才领略到心态的重要性。

在当你心生消极情态时,希望你能从容,换一种角度设想思考,只有这样,你才具备了莲的'心态。

《莲花开落》原文及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莲花开落》原文及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盛暑,偶然从车窗里看见,几朵粉红的莲花,婷婷于田田碧绿,虽倏忽而过于眼,心中却已有美丽之莲。

今天,又经那曾经过的荷塘,一场淅沥的秋雨过后,那怒放之荷又该会如何呢?留心放眼,只有无穷碧的莲叶,已无零星赏心的莲花。

心中不免有些落寞。

落寞中依稀听到郑愁予那美丽错误的嗒嗒马蹄正从江南敲过,恍惚看见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也如这莲花样开落。

汽车中途停靠,一沧桑平和之老妇牵一灿如春花之小女孩儿上车。脑中突想:那衰老的妇人也曾是花一般的少女吧,而那花一样的少女也终有一天会成为衰老的妇人吧?!

心中竟豁然了然。

喝酒时用诗词下酒并能悟出哲学的,非林清玄莫属。他说喝淡酒时,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时则大歌东坡词;读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玛祖老酒煮姜汁到出现苦味时最好。

喝酒最能悟出哲学的时候,是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那时便有许多文思才情滚滚而来。不知他有多少文章是喝酒之后一挥而就的?不知谁又能喝出林清玄的这番境界?不仅喝酒有哲学,喝茶亦是如此。

他最喜欢的喝茶,是在寒分冷肃的冬季,夜深到众音沉默,独自在清净中品茗。对于佛教哲学,他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向往禅师的境界: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能将高深奥妙的佛教哲学化成优美的辞章写成散文的,唯先生也。从贫穷农村长大的林清玄,对人生的感觉是“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他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认得富有也不是;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积累,而是在富裕的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他在买玉兰花时,不是买那些清新宜人的花香,而是买那些生活里辛酸苦痛的气息。就是寻常如秋天的田野,他也能嗅到泥土散发着成熟的禾稻香气。最平常的风景对他而言,也是山风盈袖、秋阳展颜,美在不言中。

这样尽心融入生活并深刻的思考生活,写出的文章读后令人感觉到一脉温情和馨香。有时,竟觉得自己读的不是东方美学和佛教哲学融合的《林清玄散文》,乃是在读林先生既柔弱刚强又宁静致远的灵魂。其文如莲花开落,荡漾一瓣幽香,滋润读者胸怀。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笔名秦情,名字来源:大猪清而不玄。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八岁时,立志要成为作家,也自此养成了一生读书的习惯。

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傍海的瀛海中学就读,一边求学一边写作,以投稿赚取生活费,坚持每天写一千字。

1970年,正式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引起关注,确立了当作家的志向。

1971年,高中毕业。

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世新大学)电影系,到台北学习,受教于宋存寿、丁善玺、陈耀圻等导演,创办《电影学报》并任社长,创办《奔流》杂志任总编辑,创办《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

1973年,出版了第一本书《阳园已唱千千遍》。

1975年,出版散文集《稚鸟啼》。

1976年,大学毕业。

1978年,离开报社后,进入台湾中华电视台任企划部主管,主持电视台《生活笔记》节目,并主持中国广播公司的带状节目《林清玄时间》。

1981年,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在中国台湾出版。

1985年,因厌倦了传播界的工作而辞职,去大溪山上闭关,打算写一些对佛经的真实体会的东西;同年,获得国家文艺奖。

1988年,下山,开始写作"菩提系列"和"现代佛典系列",并四处演讲。

1990年,出版散文集《红尘菩提》。

1998年,推出有声书《打开心内的门窗》。

1999年,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在中国大陆出版。

2000年,推出有声书《走向光明的所在》,再度热销。

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

人文思想。

林清玄借对"佛性"的探讨针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这种人文色彩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林清玄是从"人格"的'角度探讨"人性",他希望借助"佛性"来重建理想"人格",恢复传统文化中久违了的"人性",以此达到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在创作中,林清玄的佛理散文以佛学作底蕴,融合了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将佛学智慧与人文精妙结合,达到了佛学理念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

生命哲学。

林清玄是一位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护生"观念中。"护生"不仅仅是保护生命,它更是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敬畏。林清玄还由此进一步发展到关注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间所有众生,卫护他们的生命,救拔他们的苦难。林清玄的这种生命体验不是纯理论性的,而是有着切身感受的,在他的作品中,从他满带劝谕性的人生体验中能深切地感受到林清玄的生命意识,支配着这种情感的就是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生哲学。

林清玄反对那种关于前世、来世的消极悲观的人生哲学,强调今生的意义,强调现世的价值。这就是禅宗"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实际上是以超然的心态对待世俗生活,努力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体悟,明心见性。林清玄充分把握住了禅宗"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实际上,林清玄从这种人生哲学中更看到了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这对那些遭遇挫折的人具有极大的鼓舞力。林清玄总是以此来鼓励那些处在人生低潮中的人们,希望他们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放眼未来,走好眼前的每一步。

反思都市文明。

林清玄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都市文明,从"人性"的角度对都市文明展开反思。从都市文明中,他看到的是人性的堕落和人情的淡薄,批判的是都市人的追名逐利和骄奢淫欲,思考的是都市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都市文明让他失望,他于是将目光投向故乡,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样,他的文学世界就和沈从文一样,形成了都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二元对立。他的作品经常在这种二元架构中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反思,从而显示出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林清玄站在民族的高度来审视都市文明,对民族的发展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莲花开落》原文及读后感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拓展阅读:林清玄《凋零的'美》。

坐在仁爱路一家楼上咖啡屋,看着路上的菩提树叶子,一片一片地辞别枝极,飘落下来,有时一阵风来,菩提叶竟是满天翻飞旋舞,在凋零中,有一种自在之美。

有几株落得早的菩提树已经增生新叶,菩提树的嫩叶介于鹅黄与粉红之间,在阳光下,美丽如水月,透明似琉璃。在晶明的落地窗前,看见菩提树的调零与新叶,使我想起憨山大师的一首诗: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

不知春上花枝。

这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或者,溪涧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也或者,那灿烂的花颜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的吧!

一切因缘的雪融冰消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因此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这种无言的呈现呀!

《莲花》读后感

“不,善生,我不需要成就。”苏内河如是说。她反复向纪善生表示,他们是不同的,尽管他们是自己一生之中唯一的朋友。我想作者想要通过这种冲突来深化人物的特立鲜明的性格以及命运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经常在看书的时候哭泣―――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被感动,我听人说,人其实时越活越赤裸的,越成熟越具备付出深情的能力。同时,从17、18时才逐渐形成的观念及理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当然,这得益于我对《莲花》的反复阅读。苏内河那么坦然的说出,她不需要成就。而《血色浪漫》里面的李奎勇在临死之前对钟跃民说的那些话再次印证了内河的坦然和正确性。我知道,这世上的许多人并不是像人想的那样,无知无觉的被利益驱使,最后到头来发现自己获得的时一场空。人其实是在与旁人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外延出来的责任之中丧失自我并变成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他或许是父母的孩子,爱人的配偶,爱人父母的半子女,子女的父母,朋友的朋友,老师的学生,最后,是社会的人。爱因斯坦及马克思智慧的揭露了这一点,在赞叹他们敏锐和智慧之余,不得不说,这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的悲哀,尤其是在现代,或者说,任何时候均无差别,太阳之下,确实没有新鲜事。

现在在大学里,确实比高中时闲散了许多,从而变得无所事事起来,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感悟这种空虚,昆德拉说,人的生命如果只有一次,那么跟没有存在过是没有区别的。然而事实上,我,以及所有同类的生命确实是只有一次的,人类除了肉体可以无限循环,确实无法留下什么。我发觉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对自己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没有自豪感,反而迫不及待的想与之脱离关系,这一点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毕竟是真心的觉得人类社会很伟大。

不过,我又很庆幸,属于我个人的观念变得日渐清晰,我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那是独立的理想,而不是被任何人、事、物胁迫,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很开心,正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得知我将不会虚度它,这多么令我畅怀。许多人都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痛苦。既然这是一种必然,那么最好还是选择一种自己更愿意承受的痛苦来承受。所以我发现,我也可以不需要成就。一个人,若真的想怎么样,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的。

庆昭总是不相信与人的情感,这使我不太喜欢她。或许情感这种东西变得泛滥起来确实不太值得相信,或者因为遭受伤害而觉得它弱小、不可靠,而不再值得被信任,但我始终相信,真情实感是这世界上唯一无坚不摧、无坚可摧的东西。人可以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情况下,同时拥有这种维系,它们绝对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情感维系不被所谓的责任义务取而代之、遮盖本质,那么它也将保持其本身的真实性并不使人厌倦、疲惫、感到牵绊。看清这个事实,我知道我将要离开了。所以我快乐。

睡莲花开教案

1、 对纸质睡莲能在水中开放的现象感到好奇,并乐意探索。

2、 感知不同纸张制作的睡莲在水中开放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3、 学习与同伴合作,把三朵睡莲花轻轻放入水中并观察其变化。

幼儿操作材料:彩色复印纸、报纸、广告纸制作的睡莲若干,小脸盆若干、记录纸

教室演示材料:大水盆一个,彩色复印纸、报纸、广告纸制作的大睡莲,集体记录表、“睡莲花开”视频资料。

睡莲花和荷花的区别;认识三种不同的纸张(报纸、广告纸、复印纸)

一、形象视频,引题激趣。

1、 引题:小朋友们,有一种美丽的花开放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视频《睡莲花开》)。

2、 提问:这是什么花?你看,它怎么了?美丽的睡莲开在哪里?在水中开放的睡莲真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做睡莲花的游戏。

二、操作交流,感知现象。

1、 第一层次:发现纸质睡莲能在水里开放。

1) 操作要求:

看来大家意见不一样。我们动手试一试就知道了!

教师边讲边演示:把花瓣朝中心折好,还要用大拇指摁的平平的,让它睡好。然后,离水面近一些,平平地放在水中,不用手帮忙,用你的小眼睛仔细观察你的睡莲会不会在水里开放。

实验探索:幼儿折花瓣,3个人用一个脸盆把自己的睡莲放在水里,进行观察。

2) 集中交流:你的睡莲在水里开放了吗?它是怎样开放的?(引导幼儿用比较清楚的语言或动作表达自己的操作和发现)

3) 引导提问:玩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不明白的想问老师吗?

师生探讨,共同得出结论:纸睡莲放在桌上会开吗?是谁在帮助它开放?对,水有一种神奇的力气,托住了纸睡莲,让它浮在水面上,水还跑到纸睡莲的身体里,纸睡莲的花瓣就膨胀了,它才会开放。

2、 第二层次: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制作的睡莲在水里的不同开放速度。

1) 操作探索:广告纸做的睡莲会开放,其他纸做的睡莲也会开放吗?

教师出示报纸、复印纸:老师还带来了两种纸,我也把他们做成了纸睡莲,这三朵纸睡莲要进行比赛,猜猜看它们开放的速度会一样吗?说说猜测的理由。

要知道它们开放的速度,得一起放下去比赛,三朵一起放,怎么办呢?

三个人一组做实验,一起折,一起放。(要一起放下去怎么办?大家喊“一二三”或者“预备-起”)

三人一组进行实验,一起同时把三朵睡莲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开放的速度。

2) 集体交流:出示5组记录表,你们合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教师打上1、2、3的标记。(如果有结果不一样,教师演示一遍)

3) 小结:原来不同的纸睡莲在水中开放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三、尝试提问,拓展内容

1)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吗?(幼儿自由提问,配班老师记录,并把记录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

2)根据幼儿的发现,师幼共同小结:纸的厚薄、软硬不一样,放到水里吸水的本领也不一样,开放的速度也就不同!

3)生活延伸:出示压缩面膜纸。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你看,这是什么?

看看它在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睡莲花开教案

通过实验了解“睡莲花开”的原因,发现其中的奥秘。

观察“睡莲花开”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和探索的习惯。

每3人一组,每组一盆水,若干剪刀和质地不同的纸(图画纸、毛边纸、蜡光纸)。

了解睡莲的相关知识,认识不同纸的性质

师:现在请小朋友动手做实验,看看睡莲在水盆里会不会开?它是怎么开的?请

小朋友仔细观察睡莲的变化。

1、睡莲能不能开花,它是怎么开的?

2、睡莲为什么会开?

3、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因为纸会吸水,纸放到水里会慢慢的变软、涨开。

师:请每组的3个小朋友分别选择一张不同的纸,折睡莲,然后同时将睡莲放进水中,仔细观察谁先开花。在比赛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睡莲”在水中“开花”时的细微变化,比较不同质地的纸在水中变化速度的差异,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卡上。每组3个人记录在1张记录卡上,哪一种纸折的睡莲先开,就在下面写上1,哪一种纸折的睡莲第2开,就在下面写上2,哪一种纸折的睡莲最后开,就在下面写上3。

师提问:哪一朵睡莲开得最快,为什么?

出示大记录表,记录幼儿实验结果,并小结:纸放到水里会慢慢的变软、涨开,薄的纸吸水力强,睡莲就开快,相反厚的纸,吸水力弱,所以花开的慢,吸水性越强开花的速度就越快。

在区域里投放了不同质地的纸张,请小朋友继续实验。

睡莲花开教案

1、对纸质睡莲花能在水中开放的.现象感兴趣,并愿意探索。

2、观察“睡莲花开”的现象,通过实验了解“睡莲花开”的原因:花开的速度与不同纸质的吸水性有关。

3、尝试与同伴合作商量制定比赛规则,发展合作能力。

1、教师用材料:睡莲花ppt;卡纸做成的睡莲花一朵;折好的不同纸张的睡莲花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正方形卡纸人手一张;三人合作用的小框一个,内放三种不同的纸;大的脸盆每组一个,抹布每组一块;记录纸,笔。

一、欣赏睡莲花导入,了解睡莲花能在水中开放。

1、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花,请你们欣赏一下。

2、谁知道这是什么花?(荷花、宝莲灯花、水花)

3、小结:这种花与荷花有点像,但不叫荷花。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睡莲。因为它的花是平平的开在水面上的。

二、第一次操作:获得纸做的睡莲花能在水中开放的感性经验。

——出示纸制睡莲花

1、陈老师这里也有一朵睡莲,请你们看看这是用什么做的?

3、刚才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意见,那么这朵纸做的睡莲到底会不会像真的睡莲一样开放呢,我们可以试一试。但是在试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折睡莲花。

4、教师示范折纸睡莲

5、幼儿操作前提出要求。

(1)纸睡莲折好后,3个人一组将睡莲花轻轻的放入水盆中。

(2)只用眼睛观察,千万不要用手帮忙。

(3)实验结束后把纸拿出来放到桌上,并拿抹布擦干自己的手坐回原位。

6、纸睡莲开花了吗?为什么不是真的睡莲花也开了呢?

7、是谁帮助睡莲开起来的?

——观察纸底部(卡纸底部湿了,进水了)

8、小结:原来纸是有吸水性的。当纸遇到了水,水里的分子宝宝就会跑到纸里来,纸睡莲能在水里开花就是这个原因。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获得花开的速度与不同纸质的吸水性有关的感性经验。

——出示报纸、卡纸、a4纸,请幼儿来摸一摸哪里不一样。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纸,他们也想变成好看的纸睡莲,在水里开花呢?

2、但是这些纸有些都不一样,到底哪里不一样呢?请幼儿来摸一摸。

3、如果我用这三张纸做睡莲花,同时放入水中,你觉得哪一种纸会最先开花?

4、既然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再来在做一次实验。看,我这里有一张实验记录表格,这里有个?呢是请小朋友先猜一猜(谁最先开花写1,第二开花写2最后开花写3);这个小手呢就是请小朋友动手做一做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谁第1、2、3写在这一栏里。

四、教师总结幼儿的记录表并在此操作。

1、谁第一个开的?为什么报纸会第一个开?

——请幼儿观察三种纸睡莲的底部

五、延伸活动:

生活中人们利用纸的吸水的特点,制造出各种功能不同的纸,我们一起出去找找吧。

《莲花香片》读后感

安妮宝贝的《莲花》,述说的是两个年轻人徒步走到墨脱,期间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最近中国唯一没有公路通往的地方――墨脱,已经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这本小说。

《莲花》,描述了前往墨脱的所见所闻,期间的险境,自然,都让我一度想要去看看。不过,还是没有书中人的信念与耐力。书中的主人,善生和内河从小一起玩,一起长大,一起经历喜与悲。但是,随着人的成长,他们各自经历了坎坷与悲剧。对于善生,内河,我无法判定他们是幸运的或是不幸的。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找到直抵心灵的朋友?真正懂得对方的心,体谅对方,照顾对方,无需言语的表达,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许,现实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着这样的精神伴侣。

然而,我觉得善生与内河太冷静,太理智,以至于无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所以,他们都无法得到来自对方给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两次婚姻均没有爱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为结婚而结婚,他没有把任何一个女人放在心内,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在善生决定到墨脱探望内河,感受到了善生心中对内河的真挚,不灭的感情。

墨脱,正是善生和内河两人感情的栖息地,没有杂质,纯净。

《莲花》读后感

12月24日安妮宝贝的《莲花》,述说的是两个年轻人徒步走到墨脱,期间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最近中国唯一没有公路通往的地方――墨脱,已经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这本小说。

《莲花》,描述了前往墨脱的所见所闻,期间的险境,自然,都让我一度想要去看看。不过,还是没有书中人的信念与耐力。书中的主人,善生和内河从小一起玩,一起长大,一起经历喜与悲。但是,随着人的成长,他们各自经历了坎坷与悲剧。对于善生,内河,我无法判定他们是幸运的或是不幸的。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找到直抵心灵的朋友?真正懂得对方的心,体谅对方,照顾对方,无需言语的表达,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许,现实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着这样的精神伴侣。

然而,我觉得善生与内河太冷静,太理智,以至于无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所以,他们都无法得到来自对方给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两次婚姻均没有爱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为结婚而结婚,他没有把任何一个女人放在心内,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在善生决定到墨脱探望内河,感受到了善生心中对内河的真挚,不灭的感情。墨脱,正是善生和内河两人感情的栖息地,没有杂质,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