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言真理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7 20:14:20 作者:薇儿 文秘知识 最新语言真理读后感(优秀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语言真理读后感篇一

前前后后磕了一个多月,终于磕完了这本宏大的《真理之戒》。当然根本原因在于我自己的才疏学浅。本书作者罗杰·斯克鲁顿是英国作家、哲学家,他的作品涉及艺术、建筑、音乐等多个领域。他对瓦格纳也颇有研究。因此这本《真理之戒》-“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智慧”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分析瓦格纳这部伟大的歌剧,比如音乐、哲学、历史与文化。

瓦格纳的这套歌剧之所以被视为当代歌剧作品中的佼佼者,首先一个比较直观的原因是它的体量相当庞大。瓦格纳写成这部歌剧前前后后花了26年,当然他在这些年中间还创作了别的歌剧。

这整套歌剧分为四部,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以及《诸神的黄昏》。从这些剧名来说就不难想到瓦格纳在创作这套歌剧的时候参考了北欧神话。据作者说瓦格纳一开始也是受到格林兄弟所收集的《德意志神话》的影响。他写道:“我被它那神奇的魔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即使是最支离破碎的传奇,在我听来都十分熟悉,我的头脑里很快浮现出画面,他们似乎早就存在,等待着我有意识地唤醒这记忆。”其中每一部歌剧的时长都在四小时以上。整套歌剧共计超过16个小时。其中的主导动机超过200个。所谓主导动机不难理解,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敲门的动机,贯穿整部音乐作品。

在这里就不复述剧情了。大家可以去网上自行收看。我看的是2011年大都会歌剧院版。舞台效果非常震撼,演员、音乐都没的说。总而言之就是一枚指环引发的三界灾难。

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写到了众神、巨人、凡人和精怪,基本上涉及到了世界上所有能够被想象到的个体存在类型。在这部歌剧中瓦格纳最终给予诸神毁灭的结局,而把最终的存活留给了凡人。所以这部作品基本上可以说是非常积极的,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脱离神、寻找自我并实现自我的过程。虽然最后主角齐格弗里德仍然难逃被蒙蔽被杀死的结局,但是这正是瓦格纳避免再将人神化的处理。齐格弗里德是凡人,所以他犯了凡人会犯的错误,也承担了凡人所会遭受的后果。

语言真理读后感篇二

提到指环,很多人想到的是英国作家托尔金的魔幻巨著《指环王》以及根据其拍摄的系列电影,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托尔金写作《指环王》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北欧神话,而在纷繁庞杂的北欧神话体系中,也有一个著名的指环,那就是尼伯龙根的指环。

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理查德·瓦格纳就曾经取材于北欧神话创作了一部大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演绎了一场跨越地下黑暗王国、众神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充满爱恨情仇的英雄史诗。

英国作家、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多年研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深入挖掘这部巨著的细节和其中所体现的智慧力量,写出了一本启迪人心的诠释性作品——《真理之戒: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智慧》。

在这部书中,斯克鲁顿深入而详细地探索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情节、音乐、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向读者展示了瓦格纳是如何通过音乐间的关联和杰出的戏剧笔法,道出关于人类境况的真理。

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

《莱茵的黄金》讲述的是地下世界的侏儒阿尔贝里希偷走莱茵的黄金,打造出万能的指环,众神之王沃坦的至高统治权受到威胁,并最后夺回指环的故事。

《女武神》讲沃坦的女儿、女武神布伦希尔德救助同父异母的兄妹爱人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失败后被沃坦流放到人间的一座荒山之顶,并用熊熊大火封锁住。只有勇敢无畏的英雄才能冲过烈焰唤醒她,并且成为她的丈夫。

《齐格弗里德》讲的是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的后代齐格弗里德把父亲遗留下来的断剑打造成新的诺通剑,斩杀丛林中的大蛇,拿到指环,又杀死把自己养大却心怀毒计的米梅,听从小鸟的指引,来到布满烈焰的荒山上,唤醒沉睡的布伦希尔德,英雄和美人相遇,沉醉在爱情之中。

《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有数不清的隐喻和象征,斯克鲁顿在《真理之戒》一书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解析。通过斯克鲁顿细致入微的解析,我们得以穿透瓦格纳歌剧纷繁复杂的表象,窥探其下隐藏着的事关我们人类社会和人性的许多基本法则和规律。下面选取两个例子以作说明。

众神之王沃坦是神界的最高权力者,他手握的用以掌控世界的矛枪实际上是律法的象征,代表着权力者通过律法来实行自己的统治。而他所追求的弗丽卡,则是代表着道德,弗丽卡依附于沃坦的统治,但如果没有了弗丽卡,沃坦就不会得到人类的信服。沃坦为获得统治权牺牲了自己的一只眼睛,为了追求到弗丽卡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另一只眼睛。而眼睛,是自发的自由的象征。《指环》通过这样的情节来说明,只有律法和道德二者结合,才能实现长久的统治。而只有受到律法和道德约束的自由也才是真正的自由。

贯穿全剧的一个重要道具——被侏儒、众神纷纷争抢的——用莱茵河黄金铸就的指环,是无上权力的象征,但获得它的代价却是彻底的摒弃爱情。受尽莱茵河的少女嘲笑的丑陋的侏儒阿尔贝里希毫不犹豫地为了它宣布放弃爱情。而当众神之王沃坦抓住他的时候,他甚至还在高叫“要指环,不要命”。

拥有指环的人将无法拥有爱情。沃坦渴望权力,但也需要爱情,所以,他想尽办法把指环赏赐给了法夫纳,并且和法夫纳签下契约,意图借此破除指环诅咒带给自己的限制。但他最终发现,权力和爱情他仍然无法兼得。

瓦格纳歌剧中的人物有地下黑暗世界的侏儒、有巨人,有众神,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人物都是我们自己的象征符号,可以看做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本身。而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同的人在面对爱情时会有不同的的态度,有时是主观改变,有时是客观使然,但不论原因如何,剧情也就由此诞生,无论是歌剧本身,还是歌剧之外。

阿尔贝里希原本追逐爱情,却屡屡受挫,当象征无尽财富和权力的黄金出现之后,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放弃了爱情,转而追求权力。

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但在他们相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了忠贞的爱情,即便得知真相后也没有回头,反而投入这场禁忌之爱。

拥有着纯洁之心的布伦德希尔从沉眠中被英雄齐格弗里德唤醒,与英雄相爱,但这场爱情却在他人的算计中走向了悲剧,她帮助别人谋杀了自己的爱人,最终又在悔恨和悲伤中投身火海追随爱人而去。

齐格弗里德手持利剑战无不胜,唤醒爱人,却中了尼伯龙根人的奸计迷失自我,背叛了爱人,并把她作为交换的筹码,以迎娶新的妻子。最后,他因为爱人出卖了自己背后的致命弱点而丧命。

《真理之戒》是一本近30万字的巨著,对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剖析全面而深入,既能让人重温《指环》中荡气回肠的故事,又能带人深入诸神和英雄的故事背后埋藏的深奥真理,时而让人耳目一新,时而让人豁然开朗。

但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真理之戒》讲的是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当然不能不提到音乐,而且音乐还是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因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那些术语和关于音乐的阐述在阅读上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但退一步来讲,当我们过滤音乐元素来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一样能感受到作者对瓦格纳原著细致入微的把握和深入戏剧背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那个莱茵河的黄金打造的神奇指环,此刻正套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或者藏在心中,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语言真理读后感篇三

在看《真理之戒》之前我只看过电影《指环王》,影片运用各种传统方法和电脑特效,将原书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其中的各色各样的生物。看完《真理之戒》后我再一次刷新了对北欧神话的理解,也可以说它是对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完美诠释······一项迷人且颇具价值的研究······引人入胜且令人信服。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

1948年,草拟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散文草稿。

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

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部倒着写的故事,一写就写了26年,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icelanders'sagas,冰岛历史英雄故事散文)。是由4部超过标准长度的成套歌剧组成,按顺序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总时长16小时左右。

因为他在写完一部歌剧后发现他必须再写一个前传才能解释清楚这一部里的复杂剧情,就这样滚雪球似地写完了4部,总共花费了瓦格纳26年的时间。由于耗时26年,瓦格纳自己的想法也在创作中不断发生着改变。最初他计划把这部剧写成一部充满反抗精神的斗争史诗,但是最后却呈现出了一部带有悲观主义和轮回思想的作品。

《尼伯龙根的指环》从作品构成、思想寓意、戏剧理念、主导动机、歌剧改革诸多方面,向我们阐述瓦格纳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解读、对哲学的看法以及对音乐的完美的诠释。而《真理之戒》既是批判作品,也是哲学作品,在向我们阐述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亦对创作背景、艺术见解、人物形象、人文社会等给予哲学方面的分析。

斯克鲁顿富有热情而又生动的阐述让人们充分理解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本身——关于“我们是谁”,以及《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何自始至终都是一部令人沉迷其中的伟大作品。

语言真理读后感篇四

《真理之戒》这是一本歌剧入门书,也是一本哲学入门书,作者罗杰·斯克鲁顿阐述了瓦格纳的著名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艺术成就,以及将这部戏剧作为哲学反思的载体,阐述了其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指环》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

这部四联剧展现了历史的历程,采猎时期的黑暗中闪烁着文明的曙光,在新出现的文明中,土地是财富的象征,忠诚依靠封建统治维系。《指环》一开始就清楚的告诉观众,自然与雄心抱负互相冲突,只有人类放弃统治,全世界才会恢复原始的平衡。女武神布伦希尔德从冷酷的神界坠入凡尘,在随她心爱的齐格弗里德殉情时明白了,只有爱的奉献能够打败权力意志。

这种个体的自我牺牲重塑了世界,赎清了人类的原罪,并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成为现在的模样。《指环》里的神、半神和各种妖精是努力及无意识需求的象征——他们在道德能量的大爆发时被吸被释放,人类社会由此从自然秩序中诞生,并意识到自己已从这秩序中分离出来。

因此他们透露着更深层次的本质,前意识、前道德、非自由的本质。过于仔细地审视它们,它们的深格就会消失。众神之王沃坦这一角色和那些不断质疑沃坦叙述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点。

莱茵的黄金,是由莱茵河的少女守护。尼伯龙根熟的阿尔贝里希为得到黄金而发誓放弃爱情,最终偷走了黄金。将黄金锻造成了指环之时,阿尔贝里希创造了权力。瓦格尔讲述了三个世界的故事,这三个世界的代表着人类心灵三个区域,依靠权力和剥削统治的地下王国尼泊尔海姆;依靠法律和契约统治的众神世界瓦尔哈拉;以及《女武神》中的人类世界。

为了探究人类世界,人类的祖先通过他们对于日常活动敏锐的观察,创造了神话故事。故事围绕众神和英雄展开,讲述他们英勇崇高的行为,以及阻碍他们前行的重重困难。他们的经历让我们区分善良与邪恶、自由与束缚、责任与权力、神圣与亵渎、可做之事与不可做之事。他们的各种情感丰富了世界的色彩,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公之于众。

以人的概念为例,认识自由而又有理性的个体,既能观察他人,又能审视自己。作者斯克鲁顿富有热情而生动的阐述让人们充分理解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的方法——"我们是谁"。

最近,《以家人之名》热播,三娃两爸的故事,让人又爱又恨,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尤其剧中的几个妈妈,导致网友们经常是一边看着剧,一边骂着编剧,还吐槽着:想约妈妈们一起爬山。剧中的明月妈妈因不与明月爸爸商量,执意要买房等一系列操作,激怒了明月爸爸,买房成了明月爸爸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不得不离婚,让人又怜又恨。齐明月从出生开始,自己就在妈妈的掌控和规划之下,用齐明月的话说,自己和爸爸,就像是妈妈一辈子的事业。每一天斗志昂扬的为了老公和女儿谋划、打拼,甚至不觉得这样的方式会让亲人窒息。

把老公和儿女当一辈子的事业经营,这样的女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在少数。正因为他们迷失了自我,不知道"我是谁",导致自我视角太过于狭小,对于家庭,对于老公和女儿,齐明月的妈妈是爱的,只是方式有些极端。

明月问爸爸为什么要跟妈妈离婚,明月爸爸说:你妈那个人,你也不是不知道,什么都要管,什么都得听她的,当初你住家里还好,你妈妈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自从你搬出去之后,你妈妈就只盯着我了,不能有一点不如意,稍不如意就生气摆脸色,唠叨个没完,也不做饭。

都是畸形的,原生态家庭就像是一个死循环,总是会将很多人不断的摧毁、重组,凌霄、贺子秋有幸遇见了李尖尖,伤痕得以治愈,还有很多人,默默的舔舐伤口,最终成为摧毁他人的原罪。

以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和革命性的音乐手法双线并进,呈现这部史无前例的大型音乐作品中蕴藏的真理与智慧,解读关于律法、爱情、英雄、权力、身份、社会、家庭的哲学。《真理之戒》立足《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作品,又超越这部作品,更接地气的带读者走近尼采、叔本华、费尔巴哈、弗洛伊德。

语言真理读后感篇五

难读的好书,在2020年我的读书清单上一定有这本真理之戒的一席之地,带给我的震撼也是无法形容的。

瓦格纳是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坚持音乐创作应服从剧情需求;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顶峰;他对歌剧的革新深刻地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的音乐家。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详细的剖析了瓦格纳的艺术造诣。同时以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和革命性的音乐手法双线并进,呈现这部史无前例的大型音乐作品中蕴藏的真理与智慧,解读关于律法、爱情、英雄、权力、身份、社会、家庭的哲学。虽然不好读,读完却是对心灵的涤荡。

有人曾如此点评过这本真理之戒,“有热情而生动的阐述让我们比以往更为充分地理解了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本身——关于“我们是谁”,以及《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何自始至终都是一部令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伟大作品。”我对此深信不疑。

《指环》一开始就清楚的告诉大家,自然与征服的壮志凌云是互相冲突,只有人类放弃统治,全世界才会恢复原始的平衡。深刻的自然使命与生态话题。作者斯克鲁顿富有热情而生动的阐述让人们充分理解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的方法——“我们是谁”。

他创造了一种新概念的歌剧,令威尔第的才华也望尘莫及,若有人称威尔第有“瓦格纳味”,他会觉得受侮辱。此后20年时间,瓦格纳花在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上,这部作品已接近于实现他的宏大愿望。这部瓦格纳称之为“节日舞台剧,需连演三天,外加一个晚上作为开端”的歌剧,需要12小时才能演完,它包括《莱茵的黄金》(序幕)、《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瓦格纳以前的歌剧改编自民谣、历史或传奇,眼下所采用的神话,对他用处更大。

可以说这就是伟大的歌剧,辉煌的艺术,值得我们深思与赞美。从哲学的眼光审视,更显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