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6 07:53:04 作者:FS文字使者 口号大全 古诗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古诗出塞教学反思篇一

《出塞》一诗出现在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第二单元。因为在大课间朗诵过这首诗,所以孩子们对它都很“熟”。虽然如此,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诗意、品味其作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的妙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么几点:

首先,本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幻灯片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其次,采用以诗解诗的方式,促进感悟。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本诗之前,教师出示了四首 “战争”主题系列诗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诵中朗读、背诵):《国殇》、《诗经*秦风*无衣》、《汉乐府*战城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战争残酷性的了解,认识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同时,对“互文”和“用典”这一知识难点的处理比较巧妙,运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中国古诗文中这两种特殊的写作技巧。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口语表达方面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容量大,补充的诗歌比较多,有“走马观花”、“喧宾夺主”之嫌。

古诗出塞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按照预设上完了《出塞》,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这首诗我很喜欢,在这节课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诗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棵引人瞩目的奇葩,诗歌意象的创设,对学生入境悟情能起到较好的渲染及铺垫作用,教学时,我创设了以下导语:“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而边塞诗,能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代多事的边塞,凄凉悲惨的战场。”在语音上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悲”的氛围,接着引出一组边塞的图片,配以哀婉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带着这种凄凉、荒凉的感觉自由读诗,在本节课中我还创设出“明月”这一意象,由《月夜忆舍弟》到《静夜思》,联系《出塞》中的“明月”,我问:古人是望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将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地作战,夜晚孤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再如,本诗意境雄厚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入境悟情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的叹息的时候,学生对后两句的感悟才会更真切、更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也才能留下深深的烙印。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局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以及大量的边塞诗积累,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文本的诵读、诗意语文的品味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文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本课学习充分发挥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征人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和感觉。如在赏析一、二句诗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望眼茫茫戈壁,漠漠黄沙,耳听呼呼凤唳,胡笳悲鸣,诗人深感边关烽火连连,将士守期绵绵,心中涌起什么?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恨匈奴入侵;2怨朝廷无能;3叹将士可怜;4盼边关安宁;5苦边民凄苦;6愁江山不保等等。接着指导朗读: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请女生齐读一、二句;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请男生齐读一、二句。学完本课后,我这样小结: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请同学们在这呼呼的塞北风中,在这嘶嘶的战马声中,在这悲壮的音乐声中入情入境,配乐诵读吧!整节课让学生表演读、默读、齐读、轮读、小组读、配乐读,带着问题探究读,教者示范读,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完成了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陶冶性情。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气氛浓厚。但是,也给听课老师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评价语言单调之感,今后将努力朝“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进发。

古诗出塞教学反思篇三

《出塞》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着眼大——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我从前段时间学习的边塞诗《塞下曲》入手,引出边塞诗的兴起,边塞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边塞诗歌的主要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也扩展了知识面。

2、意境深——本节课教学,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的久远,创设明月这个意象,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再联系“万里”这个表示空间的词语,让学生在这种空旷苍凉的背景下理解“人未还”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3、情感浓——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的愿望是“回家”后,教师引读——是啊,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的盼回家啊,可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过程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你是白发苍苍的老父母,你在盼什么?可是结果如何——读——从秦汉到大唐,一千多年盼儿归啊——柔弱无助的妻子在盼什么?可是结果如何——从中原到塞北,关山万里盼夫归啊——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边读边悟,学生的理解不牵强,且水到渠成。

4、延伸远——《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了王昌龄的一首同题诗和另外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来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加入边塞诗艺术特点的赏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好在教学过程中有边教边赏析,只是没有归纳出来而已。

古诗出塞教学反思篇四

1.本节课是古诗教学,创设意象、营造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开始就注意诗意氛围的营造,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激发学生对诗的感觉、回味,将学生带入诗的王国,为下一环节的用诗诠释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苍凉意境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利用品读字词,想象画面,音乐激情等方法,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2.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有些学生悲伤忧郁,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学生想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教师随机引导:孩子们,仗要打赢,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战士能平安回来,这是谁的心声?从而引出亲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唤,使全诗内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使后两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3.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课前搜集关于明月关塞诗歌,以及表现壮志豪情的诗句,通过这些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学生在品悟诗句及想像画面和人物内心世界时的表现十分出色,使课堂呈现浓郁的诗的氛围,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课前安排的搜集军旅诗,以及对李广生平的了解,王昌龄做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而这些资料很好的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作用。

古诗出塞教学反思篇五

1、 感其境,激其情。

本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课件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我出示一些描写边塞环境的诗句,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读悟结合,体味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