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

时间:2023-07-12 17:19:51 作者:李Y 工作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一

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级资环*班 姓名:** 学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实习人:**

学号:********

年级**资环*班 一、总论

2、掌握野外土壤调查剖面点的选择,了解各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性质、形态特点、分布状况以及改良利用状况,土壤剖面点观察记录的类容和一般方法。

3、通过对泰安市山口镇的当地土壤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野外调查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土壤类型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过程。

(一)酸性粗骨土的具体观察 1、分布

该土种主要分布在鲁东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酸性岩缓丘的中上部。土壤面积792837亩,占全省面积的,其中耕地513344亩,非耕地277493亩。

(一)收获:在实习之前,我就很期待,希望在这次实习过程中真正能学到好多知识,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了解了山口镇地区各种类型土壤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过程、改良利用等,对土样也进行了采集,学会了土钻的使用方法,土壤区域的划分方法,学会了如何使用野外剖面调查表等,书本知识通过切身实践之后,认识更加深刻,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也会更好的运用。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二

全面贯彻落实xxxxxx在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xxx中央xxx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根据全省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2018年度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土壤环境质量目标:到2018年底,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比例保持在81%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

二、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1.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配合省生态环保厅,2018年底前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采样和分析工作,查明我市农用地土壤超标面积、分布和程度,明确耕地退耕还林和安全利用任务。

配合省生态环保厅,全面排查化工、电镀、固废处理等

1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2018年5月底前完成74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3.开展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定期监测

制定年度监测计划,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定期监测,及时掌握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状况及年际动态变化,发现超标现象及时开展调查评估,并实施风险管控。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二)提升土壤环境管理水平4.强化土壤环境监管

充分利用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数据共享,提高管理效率。配合省环保厅开展我市基层土壤环境监测和执法培训,改善基层执法和监测条件。开展重点工业园区和行业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土壤环境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控新增污染。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保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三)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5.控制和减缓农用地土壤酸化

2 制定、发布并实施我市农用地土壤酸化控制方案,落实年度土壤ph值高于5的耕地增加面积。市农业局应将农用地土壤酸化减缓情况纳入各区和管委会土壤保护成效考核范围。

(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

6.分区域推进超标农用地安全利用

(1)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已发现食用农产品超标的,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开展土壤环境调查,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牵头单位:市农业局、市生态环保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

(2)应当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管控区域,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移除或者清理污染源,采取污染隔离、阻断等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保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四)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7.落实部门监管责任

严格执行《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规划、国土、住房城乡建设、环保及工信等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制定管理政策,明确管理职责,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3(牵头单位:市规划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保局、市科工信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8.建立调查评估制度

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市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报省环境保护、城乡规划、xxx门备案。定期向社会公布辖区内建设用地地块土壤环境质量情况。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生态环保局、市规划委;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9.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 继续开展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建立并更新我市污染地块名录;划分污染地块的风险等级,逐步建立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优先管控名录和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实施土地用途动态管理。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10.建立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制度

4 告,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生态环保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五)实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 11.优化重点行业企业空间布局

各区和管委会要对辖区内现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排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的入园搬迁。重点行业企业新建项目原则上布局在现有工业园区内,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新建此类项目。

(牵头单位:市规划委、市科工信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12.严格控制新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

严格审批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强化重点行业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污染。

(牵头单位:市科工信局、市生态环保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13.矿产资源开发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做好矿山排土场、排石场等的生态复垦,落实历史遗留和已关闭矿山土地复垦的年度任务。开展重点监管尾矿库安全风险评估和历史尾矿库排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历史尾矿库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配合5 省生态环保厅加强对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辐射安全监管,编制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目录并定期更新,有关企业应按法规要求开展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并每年对本矿区土壤进行辐射环境监测。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安监局、市生态环保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

14.工业源污染防治

(1)更新辖区内的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与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应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保障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营,并于2018年起每年要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并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环保部门应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主要依据。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2)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化工、电镀等重点行业企业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要根据《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制定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方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备案;制定拆除活动环境应急预案及企业拆除活动环境保护工作总结报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安全处理处置,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

6(牵头单位:市生态环保局、市科工信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3)制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控制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保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4)制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并督促企业制定大宗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方案并有序实施。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工信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5)加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力争2018年合格率达到88%以上。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保局;责任单位:秀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琼山区政府、美兰区政府、桂林洋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15.控制农业污染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三

下蜀林场面积虽然不大,但所见地层和地面物质较为复杂,下面就林场地质状况作一简述。

新生代:现代冲积层,分布于丘间谷地。

坡积及洪积层,分布于山坡及山麓间,有石砾。

第四纪下蜀层沉积物,黄褐色有红色粘质、深厚、底部有铁锰结核及灰色斑纹且往往上覆坡积物,本区大部分由此构成。

中生代:白垩纪——第三纪侵入岩,多属中性岩类,极易风化,大馒头山顶部新场部及武歧山、空青山的南坡有成片分布。侏罗纪x层,多为砂岩,较易风化,大馒头山北坡成带状分布。

古生代:二叠纪船山、栖霞灰岩,前者灰白质纯,后者灰黑,零星分布于武岐南坡,山腰下部,石炭纪乌相系(五通系),多为石英质砂岩,坚硬不易风化而构成山脊。多分布于武歧山、空青山顶部及山腰中部。

志留纪高家边层,棕绿、灰绿色砂页岩,含泥质、灰质,层理面含白云母,易风化,氧化后铁质侵染而显黄棕色。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四

1、不同成土条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五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于土壤,去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质。相反,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它们的综合起来的特点去制约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生产活动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和对土壤性质的改造。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深刻。但是,人为因素与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系,并且人为作用尚不能在许多方面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影响土壤形成过程来说,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参与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生产的方向演变,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就会是不良的和破坏性的。例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等,都会造成土壤水蚀或风蚀。土壤侵蚀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坏了土壤,而且蚀去的泥沙还会淤塞沟渠、河道,埋没农田,造成很难补救的不良后果,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

(4)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时应注意的事项

(1)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

(2)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放在土坑的两侧,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观察后再分层回填。

(3)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

(4)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

4、自然剖面的优缺点

这次实习中我们利用了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x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缺点:不是因土壤调查需要开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5、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6、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各个地点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a、样品采集的方法,应根据研究、分析目的来确定。如果是为了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情况,就应按照剖面层次来取样。如果是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再在同一类型的土壤地段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块,采取混合样品。如果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产田、高产园或低产田低产园,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碍物质,则在特定的田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样品。取样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如植株生长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沟边、土丘较低洼部位或放置过肥料的地方都应避开。

b、制备样品步骤:从田间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以免发霉引起土壤性质的改变。用木槌压散土块,捡出杂质。混匀土壤,准确称取300克。将称好的土壤用木槌压散(勿将石砾打碎),通过3毫米孔径的土筛(不能通过的石砾,在称重后可弃去,但要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从通过3毫米筛的土壤中称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过1毫米的土筛。不能通过者,用研钵反复研磨,使之全部通过。各种样本制备完毕后,分别将其放入大中小广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写上标签,其内容有:样本编号、土壤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通过筛孔大小、制备实践及制样人的姓名和专业等等。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五

实习时间: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

指导老师:资源环境学院张杨珠教授,周卫军,王翠红,廖超林,黄运湘,尹力初。

小组成员:刘国云(组长)、陈浩、杜虎、周水亮、谢嵩、谭艳玲、龙毅飞。

实习工具:铁锹、大小锄头、剖面刀、ph指示剂、hcl试剂、白瓷板、皮尺、比色卡、土色卡、样品盒、望远镜、地质罗盘仪、海拔仪、gps仪。

实习内容:我们的行程为五天(8月22日—26日)。行程路线:8月22日行程为学校-昭山(107国道)-x城区-醴陵-攸县(106国道)-茶陵-炎陵县城(宾馆);8月23日由炎陵县城出发经宁岗、黄洋界到达井冈山;8月24日由炎陵县城出发经大院农场到达万洋山最高峰;8月25日由炎陵县城出发至鹿原镇;8月26日由炎陵县城回至学校。在这几天中,我们对实习地区主要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挖掘了多个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在8月26日下午,我们在x地质博物馆观看了有关录像,在博物馆初步了解了x地区金属矿物分布图,恐龙演变过程及其部分恐龙标本,还看到各种岩石矿物标和震旦纪至第四纪生物进化过程的中由代表性的标本,获益匪浅。28日我们在学校实验室里对采回的土样进行了综合评价。

实习记录:

第一部分:x县地区(20xx年7月15日)。

路线:学校—星沙镇东—春华—大鱼—高桥—金井

观测点一:星沙镇东

在该点我们观测到了紫色页岩上发育而成的第四纪红土红壤。下层紫色页岩为第三纪新生代紫色页岩,岩层理清晰,呈细—粗—细分布,很明显是由流水搬运时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岩层下部石砾磨圆度不高,可看出搬运的距离不远,但中间磨圆度较好。从剖面上可看出下层岩石颜色变化大,这是沉积过程不同而造成的。胶结物部分有石灰反应。上层第四纪红土红壤受流水侵蚀形成了明显的冲沟、袭沟。该土壤以粘粒为主,质地粘重,可分为a-ab-b-c层。植被有大量的蕨类(酸性土壤代表植物)、油茶等。

观测点二:春华

在该地区我们观测了板岩性状及其它所发育的土壤。该点板岩由距今3亿5000万年古生代页岩变质而来的。质地稍软,由于岩层之间的积压造成层理倾斜,岩层间通气透水性好。岩层上发育的土壤肥沃,养分含量多,植被好。土层内含有红、褐色胶膜。可分为a-ab-c层)a为淋溶层,颜色暗,根系多;ab层土层致密为土壤母质混合层;c为母质层。

观测点三:茶科所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六

(1)土壤剖面的紧实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不同于农业土壤。原因是我们所挖土壤剖面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为因素(如人及机器的碾压)影响极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层土壤必定对下层土壤产生压力,压力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于是产生土壤剖面紧实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的结果。

(2)同一地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紧实度不同。大区地形差别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紧实度却不同,这时植被的影响因素不容忽略。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长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不同,因此导致周围矿物岩石的风化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和石砾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质地不同。由于大区环境大体相同,土壤质地的不同同样取决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细不同,必然影响周围矿物岩石的物理风化,而植物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的不同让土壤进行进一步不同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必导致土壤质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同,会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内实验数据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调查结果大体一致,从上到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从上至下呈增高的趋势,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见土壤的孔隙度从上到下呈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符合土壤紧实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造成以上规律的原因同样是重力和植物的综合影响。

(3)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上到下大体呈降低的规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钾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钾素可分为四种状态:含钾矿物(难溶性钾);非代换性钾(迟效钾);代换性钾;水溶性钾(后两种为速效钾)。植物所能利用的钾是以水溶性及代换性状态存在的钾,其中主要是代换性钾。土壤中的速效钾之所以呈现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我认为能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矿质元素的生物小循环。钾被植物吸收以后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最后随着枯枝落叶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会导致土壤中钾的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钾,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钾的聚集也相应会多一点,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层。综上所述,以钾的循环为主,根系对钾的吸引为辅的机制,导致了以上规律。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第一,总体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叶、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所积累的有机质遗留在土壤表层之后,虽然会随着雨水等向下渗,但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就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叶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同会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第三,不同植被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对土壤质地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有机质的分布规律。(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机质不同。ph没有明显的规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释放有机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了土壤的ph的不规律性。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由壤土过渡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七

问题q:哪些项目要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现状调查? 答复a:

a.部3号令规定的重点单位; 附录a中明确的行业;

c.自身是敏感目标,且可能存在已被污染的; d.其他情况都可以不测。

问题q:哪些情况要全测gb36600的45项指标? 答复a:

a.至少有一个表层背景样需要全测;

b.改扩建项目中最可能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有柱状样全测,至于多少个点,根据项目情况来定。至少选择一个污染最重的柱状样。

问题q:部3号令要求土壤和地下水现状调查、报送与信息公开? 答复a:一般而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包含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通过国家环评信息报送平台提交的环评文件,即完成了3号令要求的报送和公开任务,无需再增加重复工作量。2019年7月1日前,若未执行hj964,可将调查内容作为环评文件附件。

问题q: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能否减少?

答复a:导则要求的点位已经最低底限,点数不可能再简化。

问题q:建设项目内部涵盖居民区的建设项目该如何判定敏感程度? 答复a:原则上视为企业建设用地,不作为建设项目评价定级的敏感程度判定指标,但是可考虑其作为敏感目标来设置监测点位。

问题q:现状监测采样过程中,达到一定深度都是砾石,无土可取怎么办? 答复a:根据表6中表注b,“柱状样通常在0~、、 m分别取样,3m以下每3m取1个样,可根据基础埋深、土体构型适当调整”,若都是砾石情况可不取土样。

问题q:危险品、化学品或石油输送管线的调查范围及布点数量? 答复a:对于这类项目的管线两旁可向外延伸200m作为调查评价范围,并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在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适当布设监测点位,不强制要求布点数量。该部分点位可不与跟踪监测计划衔接。

问题q:自身为敏感目标的建设项目,可根据需要仅对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

答复a: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对居住区、学校、医院、农田等的保护;农田项目本导则中已在农林类项目中做了具体规定;对于住宅、医院、学校等建设项目在项目类别中已经纳入到了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一列,但是考虑其自身的敏感性,应考虑外环境对其影响,因此在总则中提出该建议,若该类项目所在地或周围可能存在污染源的,可根据原则进行布点并对全部因子进行检测。以确保该类项目的自身安全性。

答复a:(1)建设项目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 964-2018,以下简称《导则》)布点原则针对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每种土壤类型布设监测点,该类监测点的现状监测因子根据中c)规定需监测基本因子与特征因子,其中基本因子的选取由该点所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决定。若该监测点布设在建设用地上,其基本因子应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所列45项指标。

根据用地历史资料和现状调查情况,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及其周边可能影响区域的土壤环境已存在污染风险时,应根据《导则》布点原则在可能影响最重的区域布设监测点,该类监测点的现状监测因子根据中c)规定亦需监测基本因子与特征因子,其中基本因子的选取原则同上。

上述两类监测点布设在建设用地上时需监测《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表1所列45项指标及建设项目特征因子,布设在农用地时需监测《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表1所列8项指标及建设项目特征因子。此外其他类型的监测点,其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因子可仅为特征因子。

(2)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土壤环境当前及历史上确无可能污染源的,无需根据《导则》布点原则布设监测点位。

答复a:“周边”指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应在工程分析基础上,识别建设项目影响类型与途径,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判定。

一般原则为地表漫流考虑厂界周围50m范围,无组织沉降考虑厂界周围200m范围;有组织沉降可根据最大落地浓度距离来考虑,一般可考虑范围。

答复a:单个柱状样点是否包含、、及3m以下的样本,由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垂向深度确定。

答复a:(1)评价范围包括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内和占地范围外,占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规划为准,占地范围外的以现状为准。基本因子根据监测点所在位置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选取。

(2)建设项目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 964-2018)附录a、附录b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工作,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iv类。如问题所指的生产果汁等食品加工生产类建设项目,属表中的第十款“其他行业”,其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iv类。

答复a:《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中“a)”的“土地利用类型”占地范围内的以规划为准,占地范围外的以现状为准。

答复a:构成土壤污染风险有三要素:污染源、暴露途径和受体(如人群),三者缺一不可。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是指通过采取修复或者风险管控措施,使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修复是通过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或者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毒性等方式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风险管控是采取各种措施,消灭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降低风险发生时造成损害的程度,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例如采取阻隔措施,切断污染物的暴露途径,人群接触不到污染土壤,污染土壤对人的健康风险就会消除或降低。因此,修复和风险管控措施均能够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

通过风险管控可以实现安全利用,但不是所有的风险管控均可实现安全利用。例如,通过限制进入等措施,防止人群进入污染区域,可以管控对人体的风险,但不能保障该地块可以安全利用。因此只有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才可以移出名录。

答复a: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建设用地地块可以移出名录。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等的规定,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需要实施后期管理的,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按照要求实施后期管理。从事后期管理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约定对后期管理活动结果负责。

需要说明的是,风险管控、修复的目标是基于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场地条件、暴露情景等确定的,因此,经风险管控、修复后的建设用地地块的再开发利用,必须满足特定的要求条件,一旦有关条件发生变更,地块仍然可能存在风险,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八十条和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从事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执业情况,纳入信用系统建立信用记录,将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违反本法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实施后期管理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以上行政监管能够确保后期管理满足长期安全要求。

答复a:根据《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的规定,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应提出后期环境监管要求,一般包括长期环境监测与制度控制。后期环境监管要求参照执行。

答复a:(1)根据《xxx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禁止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的规定,在农用地施用清淤底泥,不得对土壤造成污染。

(2)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清淤底泥相关污染控制地方标准。

(3)施用清淤底泥时,原则上清淤底泥产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应不高于施用地土壤中相应的含量。清淤底泥施用前、后要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发现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应当停止施用并采取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

答复a: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实施重点管理的行业确定。

答复a:(1)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布点需要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要求。该导则于2019年7月1日起实施,在此之前,布点参照《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要求执行。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基本因子与《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表1所列基本项目一致。该导则实施之前,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因子需要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对初步调查阶段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的要求,既包括表1中所列必测项目,也包括依据hj 、hj 及相关技术规定确定的选测项目。

答复a:为配套《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实施中苯胺的测定,我部正在组织制订《土壤和沉积物 苯胺类和联苯胺类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目前,该标准已公开征求意见。在该标准发布实施之前,实验室按《合格评定 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gb/t27417-2017)、《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168-2010)和《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34-2017)相关要求做好方法验证,确保方法检出限、测定下限、选择性、线性范围、测量范围、基体效应影响、准确度、精密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等满足gb36600-2018苯胺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要求的基础上,可以使用hj 834-2017开展土壤中苯胺的监测工作。

答复a:《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保护目标主要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适用范围主要是耕地以及园地、牧草地。

《xxx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对未利用地应当予以保护,不得污染和破坏”。

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壤如何选用评价标准,应当依据其保护目标确定。比如,为保障食用林产品安全,可适用《食用林产品产地环境通用要求》(ly/t 1678-2014);未利用地可以按照未来拟利用方式及保护目标选择相应评价标准。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八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进行识别。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

实习时间:20xx年12月2日到12月5日

指导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

实习人员:xxxx级全体同学

实习记录:12月2号集体观看了有关土壤样本化验、土壤农化分析的电视节目,下午领取了实习工具。3、4号两天进行野外实习。我们的实习路线是:棘洪滩水库附近-胶东镇镇南-大沽河旁-x北坡村-x红土崖,在这两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粗测土壤样品的ph值和石灰反应。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第四天我们将各组的记录做成报告,进行了总结交流。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九

深入体会课堂讲授的土壤基本性状、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土壤分布规律及土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习野外资源调查方案制订和路线选择原则,野外记录方法和总结报告编写方法。

3. 学习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土壤资源利用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结合相关的地理学知识,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人类活动特征,找出农业生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应对方略。

剖面记述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1)土壤颜色 颜色是土层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土壤颜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成土环境和土层性质。有许多土壤还是从颜色而得名的。如红壤、黄壤、棕壤、黑土等。在野外,土壤颜色可以依据标准的门塞尔比色卡定出,完整的命名为“颜色名称(色调亮度/彩度)”如“淡棕( 5/6)。

(2)土壤质地 准确的土壤质地类型是通过室内分析获得的。但在野外也可以依据经验进行初步的判断。通常是直接用手捻摸或加水湿揉来判断,是一项经验性较强的工作。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简单地区分出砂质土、壤质土还是黏质土,应不难判断。

(3)砾石状况 土壤质地仅是指土壤中粒径小于2mm的“细土”部分而言的。而有些土壤,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的土壤,土体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砾石。砾石的大小和多少直接反映了土壤形成中的堆积环境。在野外一般是粗略估计土层中砾石所占的百分比。

(4)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即是土壤颗粒在自然状态下粘结组成的团聚体,一般分为粒状、块状、棱柱状、片状、核状等常见的几种形态(详见教材)。

(5)松紧度也称坚实度或硬度。在野外一般用土刀、土铲等工具粗略地测试。松紧度一般分为四级。疏松:土刀、土铲等很容易楔入土体;稍紧实:土刀、土铲较容易楔入土体;紧实:上述工具需用较大的力才能楔入土体;极紧实:土刀、土铲很难楔入土体。

(6)孔隙状况 孔隙状况包括孔隙的大小和孔隙的多少两项内容,除非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很难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建议实习时可使用“多大孔隙”、“有大量的细小孔隙”或“少量孔隙”等较模糊的描述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应留意在某些土壤中有发育很强的棱柱状结构体。结构体之间的垂直裂隙比较突出,并强烈影响土壤的水分运动。

(7)土壤湿度 在野外判断的土壤湿度只是相对的,因野外土壤的含水量受天气影响因此只对在晴天时比较土壤剖面上下各层的相对含水量有意义。土壤的湿度在野外也是通过手感经验来判断的。湿度一般分为五级。

干:土样放在手掌中,无凉意,无湿感,捏之成粉,吹之飞扬。

稍润:土样在手掌中有凉润感,但无湿印,手捏不成团,吹之不扬。

润:手掌明显润感,手捏成团,扔之散碎。

潮:手掌中可有明显湿痕,可捏成团,扔之不碎。

湿:土壤水分过饱和,手压出水。

(8)新生体新生体不是成土母质中的原有物质,而是土壤发育过程中新形成的产.物。土层中的新生体种类和状态常能指示土层的性质和发育程度。土壤中常见新生体有石灰结核,石灰假菌丝体,盐霜,盐结皮,铁锰胶膜,铁锰结核,铁锈斑等等。

(9) ph值 取各层少许样品放人白瓷盘中,滴加少许蒸馏水,制成土壤浸提液。轻摇静候片刻,然后用ph广泛试纸醮取浸提液,比色确定土层的酸碱性。

壤中碳酸钙的含量(表)。方法是分层取少许土样,分别用滴管滴加稀盐酸数滴,根据反应现象,判断碳酸钙含量的高低,并将相应的符号记人剖面调查表中。

地理野外实践报告模板篇十

2 采6个土壤剖面,进行剖面观察记载

1)剖面号码1

剖面说明:参考记载表

2)剖面号码2

剖面说明:参考记载表

3)剖面号码3

剖面说明:参考记载表

4)剖面号码4

剖面说明:参考记载表

5)剖面号码5

6))剖面号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