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热门12篇)

时间:2024-02-01 01:07:03 作者:薇儿 评语寄语

优秀作文能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并能够以独特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近年来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范文,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写作触动。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关于近年来,中国竞技训练采取的“走出去,请进来”策略,不仅极大的`加速了中外学习和交流先进的训练模式和理念,同时开阔了运动员的眼界和让他们对自身的竞技水平有更为合理的认识。在之前,我国的竞技游泳发展一直呈现比较落后的态势,各个游泳项目未进行具有专项针对化的训练方法分析和资源整合。之后,我国采取的接受外聘教练员和送优秀运动员去美国和澳洲竞技游泳强国等地进行训练,同时派科研人员去国外考察和学习其先进的训练方式和理念。此举措在极大程度上确保了我国竞技游泳的未来发展道路。然而,这只是多国间竞技游泳交流的第一步,为更好的促进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我国需及时的了解各国竞技游泳发展状况,从而制定更为完善的团队合作和有效配合的方案,改变竞技理念[10],创造更为活跃和开放的训练技术交流平台,给优质的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保障团队积累成长经验和丰富训练技能提供更为理想的环境。同时,由于竞技游泳是奥运会重点夺金项目,而全运会作为展现全国各省竞技实力的盛会,各省、市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以确保获得金牌。从一方面讲,这加速了各省份科研队伍的竞争性,调动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种资源不集中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那么,领导层如何完善相对应的决策机制,整合各省的优势项目,制定竞争模式,并权衡好各省、市和国家间的利益天平将是后期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

4.2发展人才储备项目。

优质的后备人才规模是保障竞技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前文中提到,与其他竞技游泳高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才储备数目呈现匮乏状态[11],为此,在发展游泳人才储备项目上,我国需采取有效手段以确保优秀人才数目,保证良好的竞争环境。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保障:第一,学习美国的游泳普及方式,加大我国的游泳普及工作,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积极地宣传和鼓励他们参加游泳训练班,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奖赏机制,同时适时的安排专家和科研人员对优秀游泳青少年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机能体质跟踪并建档;第二,注重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阶段性,如重视训练前后的拉伸及恢复性措施,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根据队员机能状态,采取必要的外训手段以提高游泳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运动寿命;第三,将游泳人才储备项目列入各中小学校体育教育课程,此举可改变竞技体校长期输送游泳运动员的现状,挖掘中国体育市场的巨大潜力,增大游泳人才的竞争规模,充分运用各高校的体育场地资源,并且可提高竞技游泳运动员的整体文化层次,使得“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能更好的在游泳运动员间贯彻落实;第四,建立科学的游泳运动员选材机制,同时完善和培养科技型的教练员队伍,选材包括经验选材和科学选材,教练员是现阶段主导选材工作的主要人员,虽然我国游泳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在不断上升,但大多数游泳教练员来自退役的老一辈运动员,科学化选材对他们而言仍较为陌生,不可否认,经验性选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如何更有效的结合现今的科学技术,更快速的预测游泳后备人才中的高运动能力的天才运动员将是今后确保优质竞技游泳运动员储备的发展方向。

4.3注重科学研究与训练相结合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各省都在逐渐形成以教练员为主体,结合运动生理生化、康复理疗、生物力学、心理辅导、营养学和体能专项等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的复合型团队,对重点队员进行个性化跟踪建档,长期驻队人员及时跟教练员反馈运动员的各项机能状态,多方专家共同针对影响优秀运动员能力发挥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解决。各方专家可通过这种模式,与教练员积极配合,将科学训练理论与训练实际相结合,跟踪研究,及时的根据竞技游泳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技术水平调整科学方案,将科学训练更好的贯彻及落实,注重优质竞技游泳运动员的个性化培养。

5总结。

中国近几年在竞技游泳项目上有着不可否认的飞速发展,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的竞技游泳水平离世界一流游泳强国美国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需要根据竞技游泳项目的现状和具体国情,制定符合中国运动员特点的科学训练体系,从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黎明.我国竞技游泳项目优势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10).

[2]陶g.中美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15).

[3]杨改生,周珂,史友宽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优势转移现象研究[j].体育科学,(9).

[4]刘毓钟,韩昌松.我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群及其实力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6).

[5]刘明辉,黄海涛,张卫东.我国竞技游泳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08(4).

[8]杨马华.美国竞技体育持续强势发展的社会学因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

[9]庞锦华.对游泳训练体质及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运动,2014(13).

[10]许琦.中国竞技游泳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

[11]毕红星,丁月兰.新时期我国竞技游泳运动的发展策略[j].辽宁体育科技,,08(4).

环境可持续发展【精选】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目前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落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造成城市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不同步所致。文章通过深入剖析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重要支点,提出两者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随着中国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灰尘、臭氧、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大量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排水等废物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加之城市人口密度,废物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将导致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出现不一致的声音。基于此,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当前政府环境规划的重心。

1、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指以人民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目标,通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从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需遵循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优先,强调整体效果、因地制宜,突出环保主题四大原则。

3、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保护应当以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为主。

1、生态发展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即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经济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两大方面。

2、资源分配公平性。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为了强调世界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公平分配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对资源,环境要求和权利之间的代际公平,当代资源的要求不能威胁子孙后代的需要。

3、发展能力系统性。发展能力系统性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系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们控制资源能力的能力,环境净化能力,经济增长能力,社会需求能力,环境治理能力以及协调各种能力建设。

1、交通资源优化及空间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基点。空间环境保护和交通资源优化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城市发展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可分割,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实现城市综合规划与发展的多元化,通过建立多元化、立体化交通系统是全面发展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保护和综合利用城市的不同自然环境、地形和地貌环境特点,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规划为环境资源利用的基础,结合城市特色,进行保护性的山水资源开发和综合治理,促进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

2、城市规划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对于环境保护,城市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指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环境结构不发生质量变化,环境功能不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条件下,该城市系统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能力,所以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确保一个地区在未来一定环境支持下的最大环境容量,这是提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3、环境保护平衡发展是城市规划合理的。标志。城市规划合理的标志是环境保护平衡发展,这种平衡发展是通过城市规划调整城市环境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布局、比例、数量和增长、下降的手段。城市规划需要充分反映城市环境因素的自然属性,通过对要素的调整和协调来加强城市发展。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新的环境要素,使城市规划实现多样化,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稳定性。

4、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基于城市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动态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系统发展。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佳目标是实现城市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体化与协同化。

1、城市规划坚持全局性、长期性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要求高效和经济地利用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稳性和合理性。城市对环境资源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要更加紧密,因此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从长远目标出发,使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中抓住所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不断地发展自己。

2、城市规划以尊重自然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的基础,但往往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的地形,水容量,地质分布,植被条件和气候特征都是影响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全面考虑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尊重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通过深入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城市规划。

3、城市污染整治体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重叠的过程,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城市污染治理情况,需要考虑城市的资源分配情况和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在合理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等城市污染问题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城市规划。城市污染整治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环境保护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破坏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社会发展越快,城市规划的复杂性越高,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协调程度也越高。因此,我们应当综合分析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试论生态环境补偿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生态,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居乐业、永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作者:胡恒钊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100083刊名:前沿pku英文刊名:forwardposition年,卷(期):2010“”(14)分类号:x22关键词:生态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环境可持续发展【精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环境可持续发展【精选】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很多国家虽然快马加鞭,在积极制定各方面的环境政策,以求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有效的治理,然而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对性与不可预见性,造成了各项环境政策在制定时附带了一种滞后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酸雨。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十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是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3]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一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4]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5]很显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6]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1]《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7页。

[2]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2页。

[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4]马骧聪、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制通论》,学苑出版社,1990年9月,第56页。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0页。

[6]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247页。

(作者:郑海,籍贯:浙江乐清,系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法律系2001级学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不知不觉,就上完了这为期十周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于我或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环境,对地球所必须要履行的义务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当今世界还是有着一小部分人并没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所以当下生活,我们仍需努力。

因为这节选修课播放过许多的相关影片,所以比较开阔了我的眼界与感知。就拿之前看过的《地球停转之日》来说吧,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从银河系某个星球出发的飞碟向地球无限靠近,最后选择在美国纽约着陆。面对这样一个看似不友好的天外来客,美国警方给出了强烈的回应和攻击。其实来自外星球的智慧生命克拉图踏上地球并非有入侵的妄念,而是带着警示来告知人类--如果再有“挑衅”之举,践踏和平,地球将惨遭灭亡。随他一同到地球“造访”的还有一个具有超级强悍的机器人戈特,他具有的超级能量能将人类轻易毁灭。

关于地球和人类的诸多知识,也让他对这个人类栖居之地有了了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克拉图遇到了女主和她的儿子,并在这母子俩的带领下开始了他的纽约之旅。当母子俩开始对克拉图产生怀疑时,克拉图直言不讳地告诉了自己和机器人此行的目的。原来戈特是银河系执法小组的成员,他们以捍卫宇宙和平为己任。他们认为人类对宇宙的和平危机越来越深重,因此有必要对地球进行摧毁。但是最后随着女主带着克拉图见识到了人类好的另一面时,它最终也选择了再给人类一次机会。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不要让别人来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否则一切都将会太晚了。

之前有节课学习了人口的因素,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且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能源利矿产等各种资源,从而对地球上的环境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地球上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地球上的陆地是有限的,其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量也应是有限的,因此,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地球有着他一定的承载力,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后果难以设想。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所幸国家的人口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所以人口平均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日益发达,而紧接着出现的种种问题,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然而,这个代价我们却无法承担,如何进形有效的资源利用;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不破坏环境,如何为子孙后代造福而非害。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首要挑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每个人肩上担着的责任。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应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去,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但要以身作则,也应督促身边的人共同行动起来,相信,地球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一个和谐地球指日可待。

浅谈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观

把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已成为世人的共识.文章概述了长江流域的.资源环境状况,揭示了长江流域面临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水土流失严重;湿地萎缩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水污染加重.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对策,包括: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植树造林,构筑“绿色屏障”;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发展资源产业,增强产业的基础地位;建立综合协调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提高公众环境意织,树立生态道德观.

作者:邓先瑞黄建武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湖北,武汉,430079刊名:经济地理isticpkucssci英文刊名:economicgeography年,卷(期):200323(4)分类号:x22关键词:长江流域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很多国家虽然快马加鞭,在积极制定各方面的环境政策,以求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有效的治理,然而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对性与不可预见性,造成了各项环境政策在制定时附带了一种滞后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酸雨。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十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是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3]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一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4]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5]很显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6]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7页.

[2]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4月,第12页.

[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4]马骧聪、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制通论》,学苑出版社,1990年9月,第56页.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月,第10页.

[6]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5月,第247页.

(作者:郑海,籍贯:浙江乐清,系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法律系级学生.)。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0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是一节初三的复习课,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考点直击,明确目标;知识清单,夯实基础;时政热点,拓展延伸;反思自己,落实行动;真题再现,学以致用;专项突破,能力提升。导入新课用视频导入,“apec蓝”成为2014年十大热词,说明人类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由此导入新课。结课时用几张沙尘暴、泥石流、火山爆发、干旱、洪水等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那么电影2012就会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引起学生的共鸣。正面引导与反面冲击对比明显,更有感染力。

本节课的优点有:

1、视频导入的方式直观,选用视频内容是最新的消息,具有思品课时效性特点。

2、教学环节完整,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时政热点,中考真题从学到练步步推进。

3、反思自己、落实行动这一环节选用的图片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具有思品课情景化生活化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提高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意识,锻炼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能力。

4、中考真题的选用对初三学生来说实用性较强,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结课选用的图片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在自主学习的环节时间太长,使整节课显得有点仓促。

2、反思自己落实行动这一环节的图片可以选用本校学生的图片,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3、反思自己、落实行动这一环节还应该选用正面材料,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行为。

4、在真题再现的环节,还应该加入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解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xx(15):23-25.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环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克教发[2009]94号文件关于印发《克州教育系统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切实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切实把我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各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持久开展违法有害信息专项整治,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二、工作原则。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定期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检查,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指使未成年人从事各种不良文化活动进行牟利的不法行为。

三、实施步骤。

全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将分五个步骤进行,重点开展五次大型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努力清除一切有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第一步(5月前):

学校要对照工作要求,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排查问题,制定措施,开展整改。

第二步(5月15日前):

学校汇总整理校园周边网吧、录像厅、歌舞厅和彩票经营场所等不利于未成年人建康成长的场所名单,并反馈给上级有关部门。

第三步(5月20日前):

学校清理校园内不健康文化行为,开展文明上网、高雅阅读、健康生活等主题教育。

第四步(5月下旬起):

组织人员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学校开展网吧整治、优化网络环境、净化声频、荧频、整治出版物市场和学校周边环境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第五步(6月10日前):

召开教育系统净化社会环境工作座谈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成绩,部署下一步长效机制工作任务。

四、工作分工。

(一)加强学校法制教育。

工作任务: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学生纳入普法范围,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协助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指使学生从事各种不良文化活动进行牟利的不法行为。

(二)加强家庭教育。

工作任务:加强家庭文明上网教育,开展网络过滤技术宣传,辅导家长安装过滤软件,拦截有害信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三)加强德育队伍和德语课程建设。

工作任务:加强班主任等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提高德育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四)加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舆论宣传。

工作任务:加强对教育系统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