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林清玄散文读后感(汇总10篇)

时间:2023-10-08 10:09:31 作者:温柔雨 活动总结 最新林清玄散文读后感(汇总10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一

一直对散文很是赏爱,家中便有许多散文大师的散文集,像林清玄、梁实秋、朱自清等等。

散文散而不乱,在形散神不散的基础上,每个人的散文又各有特点,因此我不能随意评判他们散文的好坏优劣。但在这里,我要对林清玄的散文做个小小的感悟。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是短小精炼却又震撼人心。

他的散文总是给人以告诫、激励、安慰、启发。

就像《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花的绽放来证明。此文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不是腰缠万贯的人,而是一个以平常之心看世界的人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文章所展现的正是人生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又比如《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需要一种本身的能力,而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

依赖别人,并不是我们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

在生活中,我们总投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总是喜欢选择诉说,向父母说明困难,而不去自己动手解决。日常的杂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帮忙,不管是在干什么,父母的关怀和照顾总是无微不至。

桃花心木还在成长,而我们也渐渐长大。勤劳的“种树人”永远栽培着我们。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林清玄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细微的观察,更是对人生的哲思、对生命的感悟。那震撼人心的话语,将拨开我这迷茫的青年眼前的迷雾,指引着我继续奋斗,像百合花一样绽放。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二

人活于尘世,心又怎会不沾染污秽?愿每一个人能静下心来,除去污秽,拥有一颗纯善的心。

正如林清玄所说,珍珠贝在同一时刻被种在海中,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它们所经历的的挫折也罢,伤害也好,虽然很苦,很累,但风雨过后是彩虹,磨难越多,珍珠贝越漂亮。

飞蛾与蝙蝠是这样令人叹息,飞蛾有着明亮的眼睛,却将生命置于火光。蝙蝠天生有弱视的盲点,只得将生命置于一场灾难。有的人不也如此吗?得到了,却不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麻雀安知鸿鹄之志”,天鹅,本应飞翔于高空之中,却因为人们的一己之利,将那优美的身躯留在了地面之上,属于天空的鸟儿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然而人类还以为这是权贵的表现,多么的愚蠢啊!

心纯则真,心善则美,纯真善良才是人世间最美的的心,愿所有人,能在凡尘中保留一颗纯善的心!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三

有一次我去新华书店,看到了这本《林清玄散文》书,觉得很喜欢,把它买了,每一回家总是先看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少年时代林清玄所经历过的事所思所想与所悟,有许多散文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如《清欢》、《从人生最底层出发》,不过最让我百读不厌的便是《黄玫瑰的心》,里面讲述了一朵黄玫瑰因水分不足,萎靡不振,后来整株花泡了20分钟,变光彩耀人。这件事情让林清玄知道了做事要有信心!

记得那一次,我数学考试,考完试,我心想:以前基本都是a,还很自信。第2天试卷一发下来我睁大眼睛,嘴巴都成o字形,因为只考了85分在班里只能排到中等水平。成绩刷的一下掉了下来放了学,我闷闷不乐,到了家一句话也不说,我怒气冲冲推开书房砰地一声,把门就关上了,作业也不想做了,就拼命地打被子,摔东西一肚子恼火。这时,妈妈推门进来了说道:“金圣哲,发泄怒火是没有用的,你需要静下心来、查找错因、仔细一点。一次失误,并不代表什么,成功与否决定与你的努力!

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不在骄傲自满,而是谦虚,仔细查找错因,第二次考试考了97分。我应该朝着满分去努力,真取下次考一个满分!

从此我悟出一个道理: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左右了你的思想,糊里糊涂,要振作。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四

以前的我,认为散文只是一种无趣的文章。觉得它没有小说那样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剧本那样幽默搞笑的点子。可是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里我和一位同学在找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可就在一瞬间,在我身后的一本散文书掉在了地下,我想要捡起它,那位同学就说到:“咦,你平时不是不喜欢看散文的吗?你就换换胃口呗!”我只好点点头。

自从我看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散文书,就喜欢上了散文。其中散文中的许多语言,令我刮目相看。值得我去品味,值得我去欣赏。图书馆里读的最多的也是散文,其中最喜一爱一林清玄,钱钟书,朱自清,沈德鸿的文章。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像闻到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荡涤心灵。总能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悟。喜欢林清玄的散文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喜欢他书中的淡雅与脱俗。读他的文章虽然有时会有淡淡的哀伤,但是,哀伤过后更是对人生深刻的认识和启迪。这世界虽然富贵短暂,但只要我们愿意坚持一些更恒久的价值,就会发现还是有许多事物愈久愈醇。----------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一浪一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有人常说,人生有三种美:人品美,心灵美,外表美。但是在我看来,外表美是最最没有价值的。自从读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后,我发现,只有人品美和心灵美同在,才是真正的美。这种美是一般人不能懂得的,只有深深地体会,才能发现一些人深处的美丽与善良。而这种美,只有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才能体会到。

其中,在《林清玄散文集》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它叫《生命的酸甜苦辣》。这篇文章虽然在这本书里面并不是特别的出色,但是这篇文章在我眼里十分深刻。每一种植物,都有它自己的特一性一。酸甜苦辣,就仿佛是人生中的四个调料,甘蔗头尾皆甜,柠檬里外皆酸,苦瓜连根都苦,辣椒则中边全辣。这四种植物都有它自己本身的特一性一。有些植物是与生俱来的味道,即使放在水深火热的锅里炒煮都无法改变它自己本身的味道。人生中如果只有甜,没有苦,那也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记得有一天,我与好朋友走在路上,她一直嘱咐我不要在路上看书,可我不听她的嘱咐,一直看书。在路上就摔了一跤,幸亏没有摔出一血来,不然就惨了。想到了这件事,就仿佛自己遇到了人生中的苦,上天想让我嚼一嚼这苦的味道,所以才发生了这件事情。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一张画,一碗菜,一条路上,经历了酸甜苦辣这四种味道才能把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我一爱一它,这本从我二年级就开始有着印象不同的散文书;我一爱一它,这本令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的'书;我一爱一它,是因为有着有趣故事的书。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读了这本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伏。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有一位老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他有庞大的财产,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于是,他教儿子自己去奋斗。儿子他还发愿:如果不找到宝物绝不返乡。青年打造了一艘船出海。他驾船渡过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找到一种树木,这棵树木会散放一种无比的香气,青年想: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啊!青年把树木运到市场上卖,可是站了一天都卖不出,隔壁卖木炭的卖完了,于是,他把沉香烧成木炭,结果一天就卖完了。他得意地告诉他老爸,他老爸一听,却哭下了眼泪。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智慧: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中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我知道了什么东西都要珍惜,不要等没了才后悔。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六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于朱自清的,林清玄的语言相对朴实、通俗易懂。在我的语文课本里,有《桃花心木》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阅读后会明显感觉到,林清玄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林清玄有一双擅长挖掘与发现的慧眼,可以从一个细微的现象甚至一个动作,通过奇妙的联想,从而得到许多受益匪浅的人生启迪。

《发芽的心情》讲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农场打工的经历。林清玄帮忙采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与梨子。一个月后,被采光果实的果树竟然已经在寒风中凋零落尽。农场主人告诉林清玄先生,每当一年的冬季,总会有一些果树像那样死去,而有的却能坚持到春天的来临。这一现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树就像人一样,有的人面临残酷冬天的肃杀,面对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却从不低头。有那些弱的,就无法坚持春天的到来。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的过冬,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长出更美的果实。于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若是我们也能随时保持如此的心态,雨后的彩虹一定会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怀。《鳝鱼骨的滋味》则是林清玄先生对童年温暖回忆与对母爱的怀念。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吃鳝鱼,但是能干的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鳝鱼骨汤给林清玄吃。溢满母爱的鱼骨汤,总是浓浓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现在仍然回味无穷。吃着饭馆里的鳝鱼,不禁回忆起以前蕴含着暖暖母爱的鱼骨汤。

林清玄先生对生活与文字的敏感,源于林清玄细致温柔的内心。情感是真挚不变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挖掘。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七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八

读了《林清玄散文集》后,我内心有着许多感想。在这些散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这是一篇简短但意义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写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省内的儿女一开始对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陆的儿子后他们就变得非常不孝顺,因为他们怕大陆的大哥也来抢老先生的遗产。

文中作者认为:就算分给大陆的大哥一部分遗产又怎么样,何况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老人也认为: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也不要留给他们。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事孝为先”,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懂得回报,学会感恩。为我们的父母谱写一曲爱的赞歌。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九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篇文章《水终有澄清的一天》。我明白了,只要内心保持宽容,外界的打扰也会消失。

在“我”童年时居住的三合院,沿着屋檐滴水的沟槽下,摆了一口大水缸,大到你双手不能环抱。这是用来接下雨天的水,用来洗衣洗澡的。雨水是浑的,放一些明矾进去,等几天,水才会澄清。

要使水浑浊却只要一下子,所以乡下的父母立了规矩,不能玩家里的水。乡下的孩子都知道这个规定。但,不玩自己家的水,不代表不玩别人家的水,而“我”家正好在上学的必经之地。有调皮的孩子会冲进来,猛地搅一下家里水缸里面的水,马上就跑了。

“我们”又气愤又紧张,只要一不小心,他们就跑进来搅一下,因此这使我们很苦恼。

妈妈看了看“我们”,说:“那些恶作剧的孩子,你愈在乎,他们愈高兴。只要不理他们,时间久了,他们就不觉得好玩了。”听了妈妈的话,“我们”正常生活,水,也澄清了。

故事的作者领悟到:生命中的故事,是一时一刻的。智慧与心境的清明追求,确是生生世世的。当我们遭到打扰时,任何的愤怒与看守都不会起任何作用,反而会让他们更开心,这时需要的不是我们的追赶,而是放下内心的愤怒,等着这些纷扰澄清下来,就像那水缸的水一样。

为了别人的打扰而愤怒不己的人,在生活中真的大有人在。可是不管怎么愤怒,打扰的人都不会减少。既然这样,还不如放下来,让自己清净下来了,世界也就清净了。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十

读了这么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觉他是以写父母的爱和人生哲理为主的。

我们去读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时,应该是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吧!不然又怎么会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从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哲学的呢!也许正因为林清玄先生能对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从万物中去领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说:"我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的文章以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世人最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