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7篇)

时间:2023-10-12 12:07:30 作者:笔尘 毕业论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7篇)

意见建议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未来改进的指导。这些意见建议都是经过慎重考虑和实践验证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深层次地体会父爱与母爱的区别,认识两种爱的原则。

3.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层次地理解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教学难点:认识两种爱的原则

【课时设计】1课时20分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感知文本

本文属于议论文,课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以及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明确: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三.深入文本

1.《爱的艺术》一书告诉读者:“爱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的”,那么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大家能不能通过课文快速地找出来。

明确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2.了解了孩子的爱的发展过程,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什么特点,他们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母爱的特点: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

父爱的特点:父爱是有条件的。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结语】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光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说声:“谢谢!”

【作业】

写下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并告诉他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活动目的:

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无私的爱。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活动形式:

游戏唱歌情景表演朗诵绘画等

活动准备:

ppt课件。(包括歌曲、文字)彩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课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好不好?(选老鹰、鸡妈妈、小鸡们)

2、学生快乐游戏。

3、师:鸡妈妈为什么要张开翅膀?鸡妈妈就不怕被老鹰吃掉吗?

4、小结:鸡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你们的爸爸妈妈更爱你们呀!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大声说你的爱:(出示课题)我爱爸爸妈妈。

二、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1、听歌《我有一个家》。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妈妈是怎样疼爱你的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2、妈妈多么关心你,妈妈多么爱你呀!世上谁最好啊?我们一齐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5、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你幸福地成长。一起高兴的读:“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课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之间飞来飞去。”

三、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1、爸爸妈妈爱你,你又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情景剧表演)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晴晴走过来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

2、晴晴做的对吗?

引导学生说爱爸爸爱妈妈的事,师及时点拨点评总结。

四、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1、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去爱你的爸爸妈妈。为了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起朗诵诗歌《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2、课前,老师发给你一张彩纸。你可以折爱心、折千纸鹤、画一幅画、写几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五、总结

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快乐成长甘愿辛苦地工作,为了你们健康成长时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里,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

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细节探究。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特征

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

处于主动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四、延伸拓展:

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课后写一篇反思作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深层次地体会父爱与母爱的区别,认识两种爱的原则。

3.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点:深层次地理解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教学难点:认识两种爱的原则

1课时20分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本文属于议论文,课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以及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明确: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1.《爱的艺术》一书告诉读者:“爱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的”,那么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大家能不能通过课文快速地找出来。

明确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 龄 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2.了解了孩子的爱的发展过程,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什么特点,他们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母爱的特点: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

父爱的特点:父爱是有条件的。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光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说声:“谢谢!”

写下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并告诉他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母爱和父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理解探究-质疑延伸-拓展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使心灵更加健康而成熟,学会“爱别人”与“创造爱”。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1课时

新授课阅读课

(课下自主完成)

1、文章从婴儿写起,写到了“孩子的爱”,结合全文谈一谈“孩子的爱”有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跟什么有关?

3、作者是怎样看待母爱和父爱的,它们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

4、孩子的爱与母爱、父爱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一、营造氛围导入(图片、文字)

当你充满渴望时,当你生活艰难时,是她在无私地温暖你,是他在竭力地帮助你,这就是母爱和父爱。

是啊,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母爱就是那馥郁清新的荷塘,让欢快的鱼儿自由的守望;父爱就是茫茫黑夜里的那盏灯,总能照亮孤寒凄楚的伤残心灵。今天就让我们畅游理性之爱海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智和宽广。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内容。

弗罗姆,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节选自他的《爱的艺术》一书。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三、梳理结构,把握文旨。(结合预习提纲)

1、文章从婴儿写起,写到了“孩子的爱”,结合全文谈一谈“孩子的爱”有什么变化?

婴儿—8岁以下—8-10岁—少年时期—成熟时期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成熟的爱

(教师适时引导: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培养和创造的!)

2、这种变化跟什么有关?(母爱和父爱)

3、作者是怎样看待母爱和父爱的,它们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结合文意完成下表)

二者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根本区别

母爱是无条件的,爱你没商量;父爱是有条件的,你须得像我。

4、孩子的爱与母爱、父爱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归纳主旨)

孩子逐渐长大,爱的能力不断发展,到成熟时期,他综合父爱和母爱从而拥有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5、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四、抓住关键,理解探究。(学生自找自解,结组讨论,教师点拨)

示例:

1、“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这句话怎么理解?(朗读第9段)

这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就是同时具备父母两人的优秀品质,既有母亲的博大无私的永恒的爱,又有父亲的严格的理智的进取的爱。这也许谈不上是一个高尚的人,可也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让父母放心的人。

2、第三段中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请大家谈谈对这两种爱的原则的看法。(齐读)

启示:

前一种,“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种,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教师引导:因此,我们要学会主动去爱!)

3、好的母亲与好的父亲的表现如何?你认为好的父母是什么样的(自由交流)?

好的母亲:不阻止孩子成长,不鼓励孩子救援;不把惶恐情绪传染给孩子,希望孩子独立并脱离自己。

好的父亲:应对孩子有原则要求,但应是宽容富有耐心的,不应是逼迫和专横的;应给孩子以自信,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五、质疑延伸,深入感知。

1、弗罗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明确: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良知,建立两个形象: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之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2、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

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母爱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它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作者忽视了一点,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虽然通常存在于母亲潜意识中,但它的客观存在往往会使母亲产生“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相当数量的母亲所难以超脱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母爱并不是完全无条件的。

明确: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针对班里可能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温暖)。

温馨提示: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做两脚书橱。

4、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合作探究)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学会感恩

六、拓展感知,理性升华(生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进一步理解)

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法)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俄罗斯)

3、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趁双亲还在》:(莫让悔恨萦苦心)

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

七、情暖我心,情感升华(用韩红的《天亮了》渲染气氛,升华情感,直到课程结束,让学生在乐音中体会母爱父爱的伟大:体会父母的关爱,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体会要学会坚强,体会……)

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互动)

【爱就大声说出来】教师真情流露:

子欲侍亲亲不待——心灵絮语

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筷子吃东西

教你洗脸、梳头发

教你做人的道理

所以

当他们有一天变老

当他们想不起或接不上话时

当他们行动迟缓或帮不上忙时

请不要怪罪他们

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时

当他们梳头时手开始不停地颤抖……

请不要催促他们

因为你在慢慢长大

他们却在慢慢变老

只要你在他们眼前的时候

他们的心就会很温暖

如果有一天他们站也站不稳

走也走不动的时候

请你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陪他们慢慢地走

就像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的手……

(教师引导:请父母放心!女儿(儿子)已长大,女儿(儿子)自有对您的报答!)

八、课堂小结:

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

九、课后作业:学有所悟

1、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母爱或父爱》的随笔。

2、今天一定要对父母说声“我爱您”或替他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十、教学反思:

预习提纲四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迅速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在自主理解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作者对母爱父爱的理性认识,在拓展延伸过程中既勾起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真挚而深沉的爱,同时又让他们对父爱和母爱有了哲理性的思索,那就是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爱,这爱是呵护,是温暖,也是理智与独立,还有很多很多;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去爱他们,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学会去“爱别人”和“创造爱”,因为那是成熟而完美人性的充分体现。让我们相信:学会去爱也是一种创造!当然诸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和同仁多多指正,谢谢!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难点】: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20xx年我的世界中多了一个小天使,自此我的生命变得更加生动、有意义。每晚她最喜欢的就是和我一起看这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里面讲了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大兔子的.故事,小兔子该睡觉了,可它紧紧的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不放,说“猜猜我有多爱你”......

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感性、温情,充满浓浓的爱意。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将这份爱上升到了一种理性的高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弗罗姆,走进这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理性审视这份爱!

二、作家与作品简介

弗罗姆(1900—1980)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自主预习检测

(一)疏通字词

1、给下面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

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提示:抓住文章关键句,如:段落总结句,过渡句等)

段落内容

第一部分(1——3)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4——8)爱的对象发展

第三部分(9——10)健康成熟的爱

四、理性认识爱——小组合作

1、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爱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各阶段的特征又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

(提示:找到相关段落1-3段,筛选文中信息——勾画要点——提炼观点)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

(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

(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总结规律: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能力。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五、分析爱——探究学习

明确:母爱父爱

2、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同爱的能力紧密相关的“母爱”和“父爱”是如何具体发展的,小组合作探究。

(提示:阅读5-7段筛选关键信息)

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其积极面、消极面

类型特点积极面消极面

母爱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是有条件的。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明确:学生阐明明自己观点举例说明

母爱:温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理智让孩子独立

父爱:严厉(给孩子权威和指引)宽容、耐心让孩子有自信心

4、思考:作者认为怎样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齐读(9——10段选读部分)

明确:树立二个形象——母亲的良知+父亲的良知

5、区分爱的二种原则——连线题:幼稚的爱?成熟的爱?

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

因为你有钱,所以我爱你幼稚的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成熟的爱

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了

明确: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先获得爱才给予爱

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先给予爱再收获爱

六、本课收获(小结):

1、文本信息筛选方法;定位—筛选——整合——提炼

2、关于“爱”——爱的途径——努力,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学会感恩

七、倾诉爱——拓展延伸

1、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以换成“父母对孩子的爱”吗?

明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2、写一小段诗歌或者一小段文字向我们的父亲母亲表达我们的爱

明确:学生分享自己创作小诗或文字——老师适合点评

八、总结语——是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趁着时光正好,我们不老,珍惜现在和未来的日子,爱就大声说出来,爱就从行动开始,毕竟所谓父母与子女的缘分,有且仅有这一辈子了,,,,让我们在这首《时间都去哪了》中结束今天关于爱的探讨,探讨暂时结束了但爱在一直延续......

推荐阅读:龙应台《目送》

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推荐电影:《美丽心灵》

《海洋天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审美与应用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预设:孟母三迁

《游子吟》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父亲》

贾政与贾宝玉

周朴园与周萍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弗罗姆的母亲整天抑郁寡欢、情绪低落,父亲性情暴躁、喜怒无常,是个只知赚钱的商人。弗罗姆说:“我之所以着手心理学的研究,恐怕是当时我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缘故。那样谨小慎微地在父母身边,我没有发疯,这就要感谢上帝和归功于其他方面对我的影响了。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这本专著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课文导读

本文是《爱的艺术》中“爱的理论”的重要章节,作者从心理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爱”的理论。文章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本文不是简单的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他在文章中将爱看成是维系社会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是也将爱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种回报。全文分析鞭辟入里,说理有条不紊,深入浅出,把读者领进了他所醉心营构的爱的艺术的理论大厦。

四、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

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

五、深入研读,质疑探究。

1、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2、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3、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5、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6、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六、拓展延伸,体会表达。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风雨雨,大家已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这中间,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大家,有来自你们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多媒体播放《感恩的心》)

2、欣赏龙应台《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或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以上任欣赏一篇,并写下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或观后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一)知识与能力

1、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感受孩子不同阶段的爱

3、母爱与父爱的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1、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

3、开放原则:通过拓展迁移,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词句。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3、情境联想法:师生共创,设立情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成熟的爱以及人的成熟

三、教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或报刊上登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的)父母对孩子关爱的典型小故事自然引出课文。)

(二)学一学

学生速读全文,自主解决有关字词句篇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划出生字词,自查字典解决,扫清文字障碍;勾画重点语句,并揣摩语意;理清文章思路结构,了解课文内容要点及大意。也可合作完成。)

(三)试一试

(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视情况要求学生将相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便于教师在下一环节展开有针对性的点拨。)

1、教师板书下列字词,要求学生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给予惶恐

咄咄逼人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教师板书下面的词语,要求学生解释

休戚相关(休:吉庆,欢乐;戚,忧愁。形容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指名回答

(1)文章题目能否换成“父母对孩子的爱”?

(2)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母爱、父爱各自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是什么?

(4)作者说母爱是无条件的,你同意吗?请用自身经历的生活小事说明。

(5)你是否感受到父爱的严厉?哪一件事让你记忆犹新?

内容要点点拨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不需要争取,无法赢得;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努力才能取得。

(2)如果只有母爱,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把他人当做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去爱别人。

如果只有父爱,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去爱别人。(3)成熟的人应具有独立、温和、自信、理智的特点。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应是相互的,同理,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应是相互的。

难句点拨

(1)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2)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五)练一练

请同学们写一个自己对父母或他人(物)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设计目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这篇文章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文本的解读中,最终又回归了生活。

这个问题的设置,有以下几层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加深对弗洛姆观点的认识;另一方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三,由文中的父母之爱升华到大千世界的种种爱,激发他们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第四,明确爱的内涵,不光是爱自己还要爱他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他人。并能学会珍惜每一份情感,学会感恩。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你们成长的路上,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你们,有来自父母的,有来自朋友的,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暖的时候,我相信,这时的你是最幸福的。

六、作业

完成校本教材中的本课练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特点,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用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阐释的爱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引入。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讨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3、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或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孩子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二)朗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推荐10名同学读文章,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其他同学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读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据为第四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第1~3段:“我”的爱的成长过程

第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与父爱)

第9~10段:总结全文,阐释成熟的爱

(分段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三)具体分析:用问题理解课文中所阐释的观点:

问题1、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

学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婴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爱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

由此可引出文章第3段结尾对于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区分。

问题2、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及优缺点(或积极性与消极性)各是什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应位置,再进行概括总结:

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性:不需努力即可拥有;消极性:无法赢得。

父爱:是有条件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消极性:必须努力,否则将失去。

两种爱的进一步区分在课文的第6段:母爱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引申:对于作者提出来的关于母爱和父爱的理论,你认同吗?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此处学生可以依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名人大家的理论不一定要认同,学会怀疑;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将生活中的现象概括成理论问题,从而有所思考。

问题3、对于父母,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为文章第9段的“成熟的人,爱是怎样的”,由此提醒学生看清问题再作答。

母爱应该给孩子安全感,应该希望孩子独立;

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应该使孩子更加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

概括起来就是:作为父母,应该让付出的爱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问题4、对于孩子,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四)课堂小结:弗洛姆认为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的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六)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婴儿―“自恋阶段”母爱+父爱=成熟

儿童―“我被人爱”无条件有条件

少年―“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必赢得可以赢得无法赢得必须努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件)母爱(无条件):

表现是什么?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审美与应用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预设:孟母三迁

《游子吟》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父亲》

贾政与贾宝玉

周朴园与周萍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弗罗姆的母亲整天抑郁寡欢、情绪低落,父亲性情暴躁、喜怒无常,是个只知赚钱的商人。弗罗姆说:“我之所以着手心理学的研究,恐怕是当时我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缘故。那样谨小慎微地在父母身边,我没有发疯,这就要感谢上帝和归功于其他方面对我的影响了。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这本专著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课文导读

本文是《爱的艺术》中“爱的理论”的重要章节,作者从心理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爱”的理论。文章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本文不是简单的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他在文章中将爱看成是维系社会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是也将爱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种回报。全文分析鞭辟入里,说理有条不紊,深入浅出,把读者领进了他所醉心营构的爱的艺术的理论大厦。

四、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

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

五、深入研读,质疑探究。

1、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2、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3、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5、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6、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六、拓展延伸,体会表达。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风雨雨,大家已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这中间,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大家,有来自你们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多媒体播放《感恩的心》)

2、欣赏龙应台《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或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以上任欣赏一篇,并写下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或观后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教学过程:

分析课文:

理性认识父母之爱

首先思考预习题一:在作者的笔下,父母之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幻灯片)展示: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好,大家的预习效果很不错。

幻灯片展示:关于作者提出的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你认同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有下列几点可供参考:

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带来了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为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

3、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父爱和母爱比起来,总来得深沉一些。在座各位,对父爱有深切感受的请举手。

我注意到有些同学没有举手,其实我像你们这么大时,对父爱也没有什么感受。他那么严厉,对不对就高声大嗓,有什么爱可言呢?我还记得,有一次,跟着哥哥到外面玩,经过一户人家时,被一条疯狗给咬伤了,我又痛又怕,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从家里匆匆赶来的父亲一上来就是几巴掌,然后就抱着我狂奔到诊所。我当时感到很委屈,我已经够可怜了,你不安慰我倒也罢了,为什么还要打我呢?当我做了妈妈后,我明白了,那几巴掌里,包含着父亲多少的担心与着急啊!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父亲,是童年时代高高扬起的巴掌;父亲,是年少轻狂永未退让的斥责;父亲,是灰心失落时无言的支撑;父亲,是儿女远行时散落一地的烟头;父亲,是电话那端不肯挂断的沉默;父亲永远是缠绵的情歌之外被遗忘的字眼;父亲却一直是惊涛骇浪里义无反顾的牺牲!正是因为父爱,才让我们站在了离温暖最近的地方。

如果说父亲是我们身上穿的盔甲,在保护我们的同时,偶尔也会伤害我们,那么母亲就象棉质衣服,总是那么的贴心舒适。有人说,“上帝不能亲自到每个人家里,于是便创造了妈妈。”说得多好啊!

这里,老师准备了一组图片,用心地体会父母的爱吧。

是的,父母用汗水、用爱,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老去,大家有没有想过怎样去爱自己的.父母呢?也许有同学从来就没有想过,不过不要紧,在今天,在此时,就从认真上好这堂课开始吧。

好,一起来看预习题第二题。阅读1—3段,填写下列表格

出示幻灯片: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爱的能力的发展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

因为你有钱,所以我爱你幼稚的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成熟的爱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刚才我们从感性上把握了这两个爱的原则,下面我们从理性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两个原则区别到底在哪里呢?(讨论)(预习题三)

明确:——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因为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强调先付出再获得,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可见,幼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的,也更加美好的。

大家更认可哪一种爱呢?(后一种,成熟的爱)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父母爱,因为需要父母给他提供衣食住行,才去爱父母;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父母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放图片

6月12日,16岁的王某因为父母限制其上网,举刀杀死母亲,砍伤父亲。据王某交代,他被警察按在地上时没有任何的害怕,连恐惧都没有,而且自己对于杀死的妈妈没有丝毫的痛心感觉。

讨论:这两个孩子理解父母的爱吗?造成这种不理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两个孩子都不能正确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父母打工,是为了给我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条件。我们作儿女的,应该用心体会父母的爱。

另一方面,我们的父母在爱我们的同时,也许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方式。孩子离家出走、通宵上网甚至伤害父母,我想,父母也应该有一定责任。父母爱我们,他们遵循的是哪一种爱的原则?(成熟的爱的原则),由此可见,有了爱的理论,还不会爱,也不是真正的成熟的爱,那么,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呢?请大家齐自由朗读8--10段。

好,我们先以父母为例,来探讨一下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母爱应该给孩子安全感,应该希望孩子独立;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应该使孩子更加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

对于孩子,应该怎样奠定自己灵魂健康且达到成熟的基础呢?

明确:可能是这一句: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解释一下。也就是说,人从对母亲的依赖转到对父亲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就奠定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人才能拥有成熟的爱,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人。

明确:“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人的仁爱之心”;“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习、继承父亲和母亲的优点,并让它们有所发展。

那是不是只要拥有了父爱与母爱的良知,就是一个成熟的人了呢?

明确:不是。只有把父爱和母爱的优点相融合,并在综合的过程中懂得这两种情感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成熟的人,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成熟的爱!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应该而且也能够学习这种能力。父母对我们的爱需要学习,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他的爱才会走向成熟;我们更需要学习怎样去爱,不仅是爱父母,还要推广到爱他人。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是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

祝愿大家早日作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它不难,就从对父母的一个关切的眼神、对老师一声亲切的问候,对同学热心的帮助开始吧。下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重点】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难点】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方法】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两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导入新课】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感动有让我们感受了母爱光华的绚烂!那么我们今天就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行为艺术。

【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大屏幕显示)

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成长期)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应为我需要你”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大胆质疑,筛选信息】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可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难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语句来。

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备学生):

预设1文章第一句

双重假设,说明孩童在幼儿期无意识,自然无爱的意识。

预设2母亲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难点】: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探究

【教学过程】:

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感性、温情,充满浓浓的爱意。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将这份爱上升到了一种理性的高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弗罗姆,走进这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理性审视这份爱!

弗罗姆(1900—1980)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一)疏通字词

1、给下面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

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提示:抓住文章关键句,如:段落总结句,过渡句等)

段落内容

第一部分(1——3)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4——8)爱的对象发展

第三部分(9——10)健康成熟的爱

1、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爱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各阶段的特征又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

(提示:找到相关段落1-3段,筛选文中信息——勾画要点——提炼观点)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

(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

(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总结规律: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能力。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明确:母爱父爱

2、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同爱的能力紧密相关的“母爱”和“父爱”是如何具体发展的,小组合作探究。

(提示:阅读5-7段筛选关键信息)

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其积极面、消极面

类型特点积极面消极面

母爱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是有条件的。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明确:学生阐明明自己观点举例说明

母爱:温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理智让孩子独立

父爱:严厉(给孩子权威和指引)宽容、耐心让孩子有自信心

4、思考:作者认为怎样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齐读(9——10段选读部分)

明确:树立二个形象——母亲的良知+父亲的良知

5、区分爱的二种原则——连线题:幼稚的爱?成熟的爱?

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

因为你有钱,所以我爱你幼稚的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成熟的爱

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了

明确: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先获得爱才给予爱

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先给予爱再收获爱

1、文本信息筛选方法;定位—筛选——整合——提炼

2、关于“爱”——爱的途径——努力,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学会感恩

1、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以换成“父母对孩子的爱”吗?

明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2、写一小段诗歌或者一小段文字向我们的父亲母亲表达我们的爱

明确:学生分享自己创作小诗或文字——老师适合点评

推荐阅读:龙应台《目送》

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推荐电影:《美丽心灵》

《海洋天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五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理解探究——质疑延伸——拓展创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六

一、教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导入新课: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七

4.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6.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7.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8.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9.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10.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12.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14.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16.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17.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20.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小路实笃

21.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22.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24.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25.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28.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9. 母爱胜于万爱_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