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笔记 沁园春·雪读后感(实用12篇)

时间:2023-10-16 03:08:57 作者:ZS文王 演讲稿 沁园春雪笔记 沁园春·雪读后感(实用12篇)

沁园春雪笔记篇一

这篇《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写的诗,以雪来评价英雄和弱者。

这首诗的上阕描写了景,下阕描写的是人。

上阕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得这样,可以使读者有种寒冷的感觉,使读者很容易进入场景,带来寒冷。“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让我就像看到了长城……这都可以称作上乘精品。词作以横扩千万里,纵观几千年的宏大气魄,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了作者的雄奇感叹。整首词浩方雄浑,意境高妙。

下阕写时,作者是以充满自信写的,开阔高远,语言跃动,展现了色彩的美。后半阙抒豪情气吞山河,雄视千古。一句“江山如此多娇”连接到前后半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同时感慨了古时人们的无知和人才的浪费,然而过了就不能再挽回,时间就这样流到现在,如果想要出来好人,会做人,会让人们幸福,很有成就的那种,那还要看现在。

沁园春雪笔记篇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伴着这词句,我踏上了回老家的路。汽笛长鸣,车轮飞驶,飘飘洒洒的雪花向玻璃窗扑来,刹时将我的思绪带回到几年前看过的那场雪。

寒风咆哮,卷集着飞雪旋转、翻腾,这是冬的声音。放眼望去,大地都披上了银装,天空摇身一变成为纯洁无瑕的少女,拔下一根羽毛化作漫天飞雪,她轻轻一吹——山崖上闪烁着冰晶,像一根根晶莹剔透的象牙,一切美景尽收眼底。

雪花和着风,钻进土里,掉进池塘,飘到树叶上,大地也被她覆盖。这雪花又如粉尘一般,堆在一起,高原像许多白象在奔跑,群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条条山脉连绵起伏,弯曲扭动,尽管身上的雪花越来越重,它仍然坚持前进,身姿像男子一样矫健。

雪花开始了她的表演:时而像撕裂的棉絮,纷纷扬扬;时而像一捧面粉,在空中飘扬;时而又像鸟的`绒毛,打着转儿地往下落……雪花的情态真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啊!

等到雪后初晴,红日升起,群山像害羞的小姑娘,绕着半山腰出现了一圈红晕,泛着淡黄,显得格外迷人。

背过的雪就像诗中写到的一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又是一声汽笛响,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通过车窗,那熟悉的景象再次映入眼帘,是的,那便是我的家乡!

沁园春雪笔记篇三

每当读起毛泽东的诗词,内心总有一股热血在激昂.毛泽东那一首首博弈历史,继续开往的革命诗歌,点燃了我的激情这首诗,读完这首诗,我被这首诗深深所吸引。

《沁园春雪》这首诗,是我国伟大的伟人-----毛泽东的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诗.在一九三六年二月初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布暑长征的准备工作时,面对山野涌动了诗词意,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毛主席望着祖国的山川,在满腹涌动的思想中,横惯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无限的革命豪情犹然而生.当晚回到袁家沟居地的窑洞点着蜡烛挥笔写了这首沁园春雪。

这首诗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主体鲜明,体现出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的风格.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热爱祖国山川的豪放,由景生情即由山河的壮丽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沁园春雪》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们国家更强大的盼望,对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期待。

毛泽东的预言,今天实现了。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绕”今天中国的事业可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中华儿女正为振行中国,实现我们国家更强大的梦而拼搏争取,让历史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笔记篇四

每当读起毛泽东的诗词,内心总有一股热血在激昂。毛泽东那一首首博弈历史,继续开往的革命诗歌,点燃了我的激情这首诗,读完这首诗,我被这首诗深深所吸引。

《沁园春·雪》这首诗,是我国伟大的伟人-----毛泽东的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诗。在一九三六年二月初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布暑长征的准备工作时,面对山野涌动了诗词意,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毛主席望着祖国的山川,在满腹涌动的'思想中,横惯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无限的革命豪情犹然而生。当晚回到袁家沟居地的窑洞点着蜡烛挥笔写了这首《沁园春·雪》。

这首诗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主体鲜明,体现出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的风格。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热爱祖国山川的豪放,由景生情即由山河的壮丽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沁园春·雪》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们国家更强大的盼望,对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期待。

毛泽东的预言,今天实现了。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绕”今天中国的事业可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中华儿女正为振行中国,实现我们国家更强大的梦而拼搏争取,让历史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笔记篇五

一个国家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水。伟大的国家的经历,像黄河一样跌宕起伏,像长江一样神奇壮美。

——题记

周天寒彻,漫天大雪,人间苦难!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奔腾的黄河,像是一下子停止了咆哮,冰封千万里。国民党集结了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立足未稳。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命运多舛,岌岌可危。

虽然环境恶劣,但是兵将们都拥有一种大无畏的胆气,不为任何敌人所吓倒,意志像群山高原一样顽强。刹那间,静默的群山变成了战斗的武器,像群蛇舞动;沉睡的高原化身为胜利的阶梯,如白象漫野。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打破冰封、战胜苦难,想要与天公一决高下!

革命是艰苦的。我们如此弱小,敌人那样强大,鲜红的旗帜究竟能高举多久?别忘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也不曾把革命的火种扑灭。大雪过后就是晴天,锦绣山河一定会被披上红装,中央红军也一定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江山如此美丽多姿,自古以来就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崇拜与争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宋太祖,虽凭借武力兴国安邦,但都文采不足,稍欠风雅;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更不值得一提,仅仅是一个草莽英雄罢了。

沁园春雪笔记篇六

人人都有自己的梦,从古至今,曾有多少人实现着自己的或伟大的或渺小的梦,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留下了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秦皇汉武也好,唐宗宋祖也罢,他们的梦是什么?我想,他们的梦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一个个人王国,家王国。而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gcd人,他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他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呢?他们的梦想,我想应该就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无产者都能过上美满,幸福,和谐,安定的好日子,最终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高级社会。

几千年来的人类,从梦想温饱到现在逐步富裕,一直在为梦想挣扎,奋斗,拼搏,为实现梦想而受苦受难,甚至流血牺牲。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博大胸襟。曾激励着多少英雄豪杰为建立建设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看今朝,中国儿女已经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经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面对繁华的社会风云多变的世界,我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我想我的梦也只有一个: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自己成为一名强国富民的建设者。国家需要富强,民族需要自立,而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尽快学会真本领,尽快融入到建设强大祖国的宏流中去。从而使我的祖国强大更强大,冲刷一切污泥浊水,一个繁荣、富强、平等、安定的新社会一定会在我们的眼前展现。

沁园春雪笔记篇七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在学习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习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第一环节:导入

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毛主席的诞辰日。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主席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今年是毛主席诞辰xx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习毛主席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近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

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只有每节课都有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一天一天丰厚起来。

第三环节: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主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结合注释和批注,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词?

学生自读、思考、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

【屏幕出示】

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词。

这是一首意境壮美雄浑的词。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词。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词。

这是一首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词。

这是一首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望”北国风光、“惜”历史英雄的词。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教材的第2页,也明确了这样的阅读策略: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词”这一主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初读感受,学生多角度概说,再加上老师的课中小结,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老师的引导,既有学生的发散,又有老师的集中,这就构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学习活动。

第四环节;诵读,品悟“豪放”之味。

(一)诵读指导

【屏幕显示】

朗读指导一:读出节奏的美感

朗读指导二:读好朗读的力度

朗读指导三:读美抑扬的变化

这三次朗读,均有老师的范读,均有老师的即时点评。第一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全词,强调停与连。第二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每个字词的发音都是富有力量的,强调轻与重。第三次朗读指导,我这样范读:请听上阙,“欲与天公试比高”扬上去,豪迈自信之情蕴含其中,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低下来,深情想象,陶醉其中。下阙同样有抑扬的变化,“惜”字领起,这几句都要抑,读出惋惜之意,而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要扬上去,达到高潮,有力收束。

设计意图:学习朗读诗歌,这是学习任何一首诗歌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我采取了分层指导、小步轻迈的朗读指导,三次指导,分别让学生懂得朗读的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而这些细节要处理到位,都离不开老师的范读与点评。

(二)品析豪放之味

毛泽东阅读宋范仲淹词时心有所感地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该兼读……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就是毛泽东豪放词作中的精品。

主问题: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从哪些字、词、句体会到了此词的豪放之味?(思考角度:意象、意境、用词、形象、情感……)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之后,便开始了师生的对话。我选取了其中六位同学的回答来呈现课堂情境:

生1: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中体味到了豪放之味。“千里”、“万里”极言视野之辽阔,天地之间纯然一色,写出了一幅北国雄伟壮丽的雪静。

生2:我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觉得长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放的,再加上“内外”,突出从北到南,广袤无垠,再加上“惟余莽莽”一句,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的象征,这是很大气的意象。再加上“上下”修饰,使人联从东到西,寒冷使得波涛滚滚的黄河突然就全部凝滞,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可见一斑。

生4:“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壮志是豪放的,这也是词人内心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气慨的自然折射。

生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

在充分地师生交流之后,我再出示教师小结:

《沁园春雪》的豪放之味

豪放之一:意象之雄

豪放之二:意境之阔

豪放之三:远大之志

豪放之四:王者之风

紧接着,我播放了两段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雪》,前者磅礴,后者欢快。)

提问:这样的一首豪放之词,我们应该要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来诵读更合适呢?学生选择背景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豪情万丈地朗读。

第五环节: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上第一次面世,当即在重庆甚至全国引起了轰动。这首词就像是宣告着共产党胜利的预言一般,在重庆瞬间爆炸了,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居然出自毛泽东之手,诗中的豪迈,诗中的奔放,诗中的大无畏,诗中的底气,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叹。蒋介石大惊失色,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一下下地刺着蒋介石的心,他不服输的气势涌上心头,蒋介石当即决定,自己也写一首,又责令手人的文人都写《沁园春雪》,但没有一首比得上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为什么比不过?清代沈德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毛主席,正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请看小视频《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致敬》(约1分30秒)。

设计意图:插入这个小视频,是唤醒学生对诗歌背后的诗人的敬意。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才能谱写了如此豪放之诗词。语文,是成人之学。

紧接着,再引领学生一起重温毛主席诗词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感受诗词背后的那颗伟大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占领南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七古残句》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些气势磅礴的经典诗句后面,站立着一位敢改天换地的伟人,站立着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领袖,站立着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好公仆。他,是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吧: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毛泽东!

但我们不要忘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忘记毛主席对我们的期盼,再读: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我们!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中国少年!

在锵铿有力的读书声里,学生们激情澎湃,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火花,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毛主席的金句,字字都饱含着情怀,句句极富感染力,只要一读,学生们的心儿激荡,豪情万丈,只要一读,就会感受即使是在艰苦战争的年代里,诗歌仍然是心灵的营养品,勇向前的号角声。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2.选做题:阅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试着品析这首词的“豪放之味”。

六、我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我觉得自己正努力向“实”、“雅”、“润”深入开掘。

“实”体现在丰厚的课中积累上。在这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积累丰厚,开篇即介绍了写作背景、词牌名的来历、认字识词,这是学前的积累。课中又通过教师小结、学生笔记的方式,又让学生积累了“咏雪抒怀”、“壮美雄浑”、“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等众多赏析评价语。结课时又让学生积累了毛泽东大量的名句。这样,语文课就有了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

“雅”体现在雅致的活动设计上。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自读,说说初读感受;品读,体味豪放之味;联读,理解伟人形象。以读为线,反复利用课文资源,聚焦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聚焦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而恰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也活化了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潜到文字的深深浅浅处“扑腾”。

“润”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力求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开掘。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一定要让文学参与学生的成长。于是,在课的最后一部分,我把视线从诗词投射向了人,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风流人物,当然指毛主席,但也更应该指听课的每一位少年,每一位中国少年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编者把此课放在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大意义吧!

沁园春雪笔记篇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狂风夹裹着鹅毛般的雪花,呼啸着横扫这山河表里的秦-晋高原。龟裂的沟壑和风剥的山冈,不再裸露出贫瘠的棱角,一片白茫茫多干净。

在这孕育过中华古老文明的斑驳大地上;在这承载着几千年滚滚风烟的黄土高坡上,如今已看不到:旌敝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的古战场痕迹;再也听不到: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的画角厮杀声。那一切的一切,如今都已归于沉寂,深盖在这厚厚的冰雪之下;埋藏在那蜿蜒的纵横沟豁之中。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无垠的原野早已和莽莽的天穹混同一体。没有了分隔,看不到界限。寰宇中,只剩下飞扬洁净的雪花和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岸巨人;一个有生人以来最为睿智、最具仁心、最英勇、最高尚、能补天缺,能填地陷的无以伦比的宇宙之子。

此时,他正凝视着这天地之间,倾听着那千百万年来被蹂躏和被奴役的生灵的挣扎和哀号;那来自遥远、犹响在耳旁的呼叫,正穿透时空连结古今汇成一片低沉不息的哀吟、弥漫在宇空之中。如诉如怨,像是祈祷更像是在泣求:“巨人啊,你该现身了,唯有您能够拯救这老弱衰残、病入膏肓;正道消糜、寡廉无耻;豺狼当道、弱肉强食;贫富不均、苛政如虎;蹒跚不前、灾难深重的古朽中华;唯有您能使这饱受压迫、沉溺苦海的龙种传人,得以解脱、得以解放、得以生存、得以繁衍”。巨人紧锁的眉角像是两座高耸的山峰,饱含无尽的能量,如东山之阳,正欲喷薄而出。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奔腾万里、咆哮如雷、从天而降的黄河啊,骤时岿然不动,连天大浪在半空中冻结定格。像是千军万马,正等待着冲锋的号角;像是立起的战马,双脚凌空,正等待着巨人的召唤。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连这逶迤绵延,冰雪覆盖着的群山峻岭,也像要飞舞起来,准备投入这浩荡的大军之中;一望无尽的原野上,座座土冈岩峰,像是浑身披挂的银象,正要冲锋陷阵,就等待着主人的一声令下。这席卷千里的气概;这高大雄伟的形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世间再没有什么堡垒可以阻挡这滚滚洪涛;天下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扭转这历史潮流。便从此,在这中华大地上将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史无前例、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新乐章。

千年万里的长城,至今还蜿蜒屹立在崇山峻岭之巅,傲视着金戈铁马、狼烟突起、冰河入梦来的华夏大地;浩浩荡荡、从天而降的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回贯北西、纵横九州;一日江陵万重山,日夜奔流不息、盘旋在巴山楚岭的长江,带着无边落木,不尽地滚滚而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马平川的苍茫大地,风吹草低见牛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中岳泰山,还铭刻着多少历代君王的长生永业之梦、至今峭崖丹书,犹在经受风吹雨淋,尚是清暂可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戈壁滩上,胡杨总是那样遒健苍劲、坚毅强生;东南形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参差十万人家的三吴都会,曾记录着老大古国的豪华竟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看那宏图大略、一统天下、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虽远交近攻、平定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功高盖世又如何;而这征战四野、开疆拓土、安顺西陲、平定北疆、金盘承露的汉武帝,也只以武功见长。可惜他们的辞藻风雅、文采华章还是要略输一段。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就连号称贞观大治、强盛一时的唐太宗李世民,虽也横扫千军、安牧定番、任能举贤、从善如流、但也时过境迁了;还有那陈桥兵变、重统华夏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荡平乱世、务农兴学、慎罚薄敛、如今也已人去楼空了。欲论他们的晋骨雄舰清发典雅,总还是要稍逊几分。

而那个铁骑雄风、纵横捭阖、席卷万里的蒙古旋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虽勇冠三军、威震天下、征西平东、横扫欧亚、也就会“只识弯弓射大雕”。徒作穷兵黩武,致使大军过后,哀鸿遍野;铁蹄底下,生灵涂炭,可如今也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漫漫历史激流中,有多少壮士,博浪奋锥、易水歌别,一去不复返;有多少英雄,豪心万丈、志在千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多少豪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多少俊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多少勇士,慷慨激昂、横刀立马、不畏生死,只留丹心照汗青。一幕幕翻滚而出、奔涌而来,复而归于湮灭。徒留下白发渔樵,空对青山夕阳。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江山如画,人生如梦。古今多少事,是非成败转头空。对这历史功过、抑扬春秋、浮沤古今、云雨世道,如今,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算只能无语对东流;便都付与了春花秋月,西风残照。唯将杯酒酹明月,仰天长叹、热泪空洒。“俱往矣”!

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红旗卷起农奴戟,万类霜天竞自由。天地之间、历史过客,又有谁能做到:为有英雄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栏杆拍遍,何人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横空出世!同声喊:百万工农齐踊跃。

看如今:谁持彩练当空舞?狂飙为我从天落!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心干,今朝更好看。

便从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翻地覆慨而慷,遍地英雄下夕烟;装点此江山,换了人间。

沁园春雪笔记篇九

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雪飘”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诗人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

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雪读后感(五)

沁园春雪笔记篇十

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惟余:

只剩下。余:有版本作“馀”。莽莽:即茫茫,白茫茫一片。形容空旷无际。

顿失:

立刻失去。顿:顿时,立刻。滔滔:滚滚的波涛。

原驰蜡象:

作者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驰:有版本作“驱”。蜡象:白色的象。

须:

待、等到。

红装:

身着艳丽服饰的美女。一作银装。

分外妖娆:

妖娆:娇艳妩媚。

竞折腰:

争着为江山奔走效劳。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秦皇汉武:

秦皇:秦始皇嬴政,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

略输文采:

略输:稍差。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这里引申为文治。是说秦皇汉武,功业甚盛,相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祖: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

意近“略输文采”。逊:差。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

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以后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

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是说只以武功见长。识:知道,懂得。雕:一种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白话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创作背景

该词的创作有2种说法:

第二种: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鉴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沁园春雪笔记篇十一

《沁园春.雪》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胸怀、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由毛主席的嗜好导入。板书课题。

教法、学法:激发好奇心,形成期待心理。

2.明确任务:学生归纳学习任务,教师帮助确定。投影出示。

3.导学过程:

a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边听边想。

(1)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的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2)内容。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

板书:上阕物――――江山

下阕人――――英雄

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引)

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面对大好河山,英雄是何姿态?

师生分析: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因此:

(3)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3)讲解过渡句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师范读,学生听、思考,教师放映宇航员拍摄的长城、山脉照片,精讲点拨,感知形象。

b.文章又如何描写?怎样议论?

1.指名读上阕。

(1)毛主席不仅会写诗作词,还会画画。他大笔一挥,展示给我们几幅画面?明确:三幅。一位同学读原句,另三名同学说说想到的画面。

提问:主席是怎样用笔的?

回答:先总写,再具体写,后小结。先实写,后虚写。板书体现。

女生齐读上阕。

教法、学乏:体味意境。

(2)质疑:“望”的位置在哪里?何以有这样的气魄?

(3)你怎么看出后三句是虚写?从“望”到“看”,视觉上有变化吗?

2.读下阕。

(1)诗人评说历史人物,贯穿一个“惜”字。“惜”从何来?

(2)谁是风流人物?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插入对毛主席其人、时代背景的介绍。男生齐读下阕。

出示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配乐,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讲述。探索感情。

c.深化拓展:

现在,你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新的感受吗?举例深入体会。

d.比较体验:

《沁园春.长沙》哪一句最震撼人心?

出示题板。

e..总结:鉴赏诗词的思路。

f.再品词的意境。放录音。

作业。

总体回顾,发散思维。

展开联想,鼓励求异:你由雪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总实

上阕物――江山分描写

总虚

沁园春雪评古议论

下阕人――英雄

赞今抒情

抱歉:为什么板书总是在发帖时移位呢?请给予帮助。

沁园春.雪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沁园春雪笔记篇十二

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雪飘”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诗人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

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