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汇总6篇)

时间:2023-10-10 18:48:15 作者:紫薇儿 活动总结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汇总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文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来写,又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我把重点放在了“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这一个问题上,让学生去读书,孩子们首先找到的是描写潮来时雄伟壮观的句子。我们通过找到关键词“午后一点左右、再近些、越来越近、过一会儿、霎时”熟读的基础上,掌握记叙顺序。然后我读学生们闭着眼睛听,想象画面。大家交流哪一句让你感受到什么,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此处比较精彩,学生们都能畅所欲言。

但钱塘江大潮的“奇”并不只在“壮观”,还在“一年一度”。这部分信息在文中第二段,所以在学习完第三自然段之后,我们再来看刚刚被学生们漏掉的第二段。重点理解“一年一度”,这样再读到“人山人海”和“等着、盼着”就能更好的体会人们观潮时急切的心情。

最后的口语表达一是让学生完整的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和去后的壮观景象,二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不足:读写结合没有充分挖掘,这是一个很好的写景例子。但是在课上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片断练习。如果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动态场景,让他们试着去抓住主要特点和进程变化去写一写,我觉得会更好。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趣味,读得津津有味。

经过读,让学生自我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经过不一样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我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教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观潮》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但要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中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知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所以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跟着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通过图片欣赏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都感受到当时的雄奇壮丽,气势非凡。

二、指导朗读,感受景象

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讲自己的体会,感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的景象。首先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读后再谈一谈感受如何,接着我让学生来观看图片,感受当时的景象,再次读一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的感情更为丰富。接着由我来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脑海中边浮出当时的画面,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

三、品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这篇课文作者在写的时候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来品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为写作文打下更好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并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先让他们读一读,接着让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学生很快能回答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对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回答的不够好,这样写能具体形象地写出从近处看到的钱塘江大潮,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让学生在以后的写景作文中也可采用这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的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激情、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读“潮来时”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我没有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地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材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的第1课,所以我安排了字词教学,这样有利于向学生逐步渗入课文,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由学生画出有关句子,交流感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有限,朗读时间不多,未能很好地在读中领悟钱塘江的雄奇壮观。

改进方法:

1、将生字词的认读作为检查学生预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理解课题,比较"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后,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观"了哪些景象,为什么是"奇观”。组织阅读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