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模板8篇)

时间:2023-10-13 03:12:34 作者:ZS文王 条据书信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模板8篇)

企业标语是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概括,可以让人们对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设计企业标语时,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表达的精准凝练。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的标语范例,供大家参考。这些标语以其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我们可以从这些范例中学习到很多有关企业标语的设计和运用的经验,希望对大家在创建企业标语时有所启发。现在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企业标语的范例吧。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在图书馆呆了一个下午,看了一本《湘行散记》。

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女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沈从文并不是为了描写风景而写风景。他的风景,往往是做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现的。他的笔墨更多地落在了在这条河上谋生、在河两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从文笔下,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的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情意绵绵的女人,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矿山挖煤的“黑脸黑手脚”的汉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兵士,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么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沈从文对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河流峡谷之间的人们是不乏深挚的同情之心的。他为他们的“生活皆很悲惨”而难受,为“地方经济”的“一天比一天坏”而感到担心。然而,读《湘行散记》,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对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他们“不管怎么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感动于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从他们身上,沈从文感悟到了“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他感悟到了什么?沈从文并没有具体说明。但从他那平实而蕴涵激情的文字中,我们分明能听到他的心声:历史是一条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两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样的人群汇成的;也许他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与豪华和辉煌无缘,但他们的为生存而生存的朴拙的人生同样是庄严美丽的。

壮美的风光和朴拙的人事交织辉映,贯穿于《湘行散记》全书的始终。从那一篇篇文字里,我分明感到,虽然他已经远远离开了家乡,虽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边的顽童和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颇有名望的作家,但他似乎还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过去的梦里。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构建成一个想像中的王国。《湘行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动的历史。因了他的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过去某个时代的面貌与声音、恐惧和希望就永远保存了下来,并在一代代读者心中回荡。而沅水,这个奔流于湖南西部崇山峻岭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从文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谈到沈从文,自然会谈到他的有关湘西的文字,谈到风光壮美的沅水;而只要说到沅水,人们恐怕也不能不联想到《湘行散记》中的优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从文。

我常常想,沅水作为一条河,不仅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更带来了面对人生的勇气。1949年后,沈从文因政治环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写作的笔。在以后的数十年里,他没有像许多文坛大师一样变成附庸于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并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果。那条河和河两岸的人事经历,我想,使他能够面对磨难坚韧不拔。沅水,一条普通的河流,不就是沈从文的河流吗?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湘行散记》讲述了沈从文接到来信回湘西老家探望生病的老母途中的见闻。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湖南原是一个质朴、神秘而又不失人性之美的地方。

书本前半部分是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信中表达了一路上对张兆和的深深思念。信中的文字细腻、温暖而纯朴。或许是受到美丽湘西的感染吧,信背后的沈从文显得那么细腻而充满温情。这吸引这我继续读下去。

后半部分则是全书最主要的部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沈从文船行途中遇到的那些纤夫。这些纤夫,终日劳碌于急流险滩之间,工资虽不多,可他们出力却不少。一旦遇到过滩,就必须不辞劳苦地下船淌水,相互合作,冒着生命危险,把沉重的船只推过险滩。文中,提到一个长得像托尔斯泰的老人,已有八十岁高龄,可仍坚守岗位,为旅客提供方便。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同情于底层社会的人们生活之艰辛。

但是这些底层的人们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是依旧爱生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他们有着一种属于乡野的淳朴,他们对一切都有自己的态度,即使骂野话也是不粗俗的,而是有一种别样的淳朴可爱。这又让我感到了他们一种淳朴的可爱。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沈从文一生坎坷,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发妻的追求。那份校园爱情的淳朴,如果他追求的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然而,这样无欲无求的人一生历经坎坷确是上天的不公。

沈从文先生在谈及自己说,我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施蛰存先生说沈身上有着“苗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这一瞬间,让我想到了某位来自中亚碎叶的胡风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不羁男子,那位举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从文先生似乎也是这样一种融合,诠释着绝对的自我和如水的细腻。

这样一位对政治因素极为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来,他应当是被边缘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绘的山水人和谐的景象,他所追求的.“边城”,笔下的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型大多发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处,这无疑给故事本身披上了朦胧美的面纱,从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创作意图上来看,除去了对于家乡深沉的爱意之外,向往超然世外的生活,无疑会给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间,不知名利,不晓政事,历朝历代文人都在重复这样的选择。

在人们日益严重的追求幸福却不追求快乐的今天,我以为,沈从文先生应当是寄情乡土但是穷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实则却不然,他不仅仅做到了肆意笑谈的人生,更得到了读者的尊敬宠爱。似乎是在这中间找到了良好的契合点。

但这不是现代的主流价值观所能容忍的,这种享乐主义与现当代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提倡奉献自我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换句当代人的话来说,避世约等于不思进取。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闲暇之际,拿起了《湘行散记》却久久放不下。

《湘行散记》是一本散文,主要讲了作者从北京回老家凤凰,于常德上船顺辰河而下,经桃源一路乘船风雪不断,诗人经常写信给妻子,信中描写看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唯独“一位多情的水手与多情的妇人”给我印象深刻。吊脚楼上的灯关还再闪烁着。

牛保也入了眠,第二天早上水手一直对牛保喊出船了,一次比一次话都很重。牛保脾气好,还有和气的话语来回答。妇人和牛保原本是因为“合同”才在一起,可随着时间的推近,他们却擦出了真正的感情。可好景不长,牛保在一次海难中,被河水冲走了。正因为他是最底层的人所以他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与死神拼博,可现在的人们已蜕变了,每天吃着大鱼大肉,夏日在空调中度过,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可还有些人不会满足。

转念一想,要是我们是乞丐,是社会底层的人物,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的辛苦,他们的贫穷,有时为了多赚一些会以睡梦中醒来;有时为了妻儿与孩子而努力去拼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想要一个完整,和谐的家。(还可以上升到他们随遇而安,承担命运的高度去歌颂他们的人性)

辛亥革命爆发后,湘西在历史中蜕变了,之前的药已经布满的蜘蛛网;之间夜晚热闹非凡的景象也消失了。我觉得要是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也许我们应该会学会珍惜。妓女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消失了,可他们可爱,纯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遨游与湘西中,体会着人心的质朴,我们应该像水手为活着去承担,像妇人,永远保留着丈夫回家的期望。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我是不大读散文的,总觉得那是需要一个闲暇的午后,坐在一个藤椅上,再泡上一杯茶,不急不缓的翻开书,静静的品读,一直读到夕阳西下,那才能跟上散文的美。还有一些散文,我是没有感觉的,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来。

读罢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有一种真实摆在面前,那可能是人性,“我”心里是这么想的,便就这么说这么做了;有一种清新,那可能是湘西美丽的风景,是《边城》里淳朴的自然风光;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那可能是生而为人的无奈,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不会到来,我们只能在追随的路上。

散文前部分都是他和张兆和的信件,读起来好像在和我们对话,感情浓厚。他看见的每一处景色,听说的每一个故事,吃的每一顿饭都想要跟张兆和分享,那时的他一定是非常喜欢仰慕她的,不然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的情话,虽然他们最后矛盾多多,那可能是距离太近产生了诸多不和谐的音调,也可能是之前不够了解对方,但那些都不妨碍我们欣赏他有过的真心真意,欣赏他和张的故事。“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们记得他许多中的唯一,而《湘行散记》里“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也是同样的精彩。后部分就是旅行中的故事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养育了沈从文,成为他灵感的源泉,经过改编润色,加以丰富的想象,一部部小说就应运而生了。整体说来是比较愉快的阅读,如果忽略这本书中的个别错字的话。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湘行散记》这本书很值得读者去反复品味。初读,你可能会觉得不太适应有些文言的语法,但再读下去,你会觉得它就像一杯甘醇的老酒,越是品下去越是回味无穷。它既是苦与乐的交织,也是人性的刻画。写的是湘西,也是人生。品味到最深处时,所有的感受就只剩下一种,便是如厚重青史一般的苍凉。

这种苍凉感是什么呢?是在经历过大悲大喜之后的顿悟,是看淡沧海复桑田时的平静。这种感受湘西人最是懂得。他们懂得他们生活的地方是那样的美,他们自然也懂得他们的日子是那样的艰辛,他们更懂得来之不易的温情是多么珍贵。于是你看到偏偏是那些最底层的人们才保留着最真最硬的骨气,偏偏在那些看似粗野的人们身上才保留着最纯粹热烈的感情。

一生那么短,实际也那么美,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去感悟。

《湘行散记》用如流水一般清澈的笔法描绘了湘西唯美的自然风光和湘西人纯粹热烈的性情,愿她能带给你人生的感悟,教会你以更加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享受生命的美好。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湘行散记》这本书是沈从文先生散文集的代表之作。很多读者也许在初见时会误以为它是一本介绍风物的游行志记,但读下去之后你就会发现,相比传统的记载所到之地和所见之物的游记,《湘行散记》更侧重的则是记录崇文先生在回乡途中的所闻所见之人。

全书由多篇旅途中所作的散文组成,作者回乡的行程就是文章的脉络。整本书的形式虽是散了些,意志却很凝聚,字里行间分明都饱含了崇文先生对故乡那河畔、那土地和在那里生活着的底层民众们的深沉挚爱。

《湘行散记》这本书因为是写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在描写动作和语言上的笔墨就更多些。书中的用词质朴精炼,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湘西之行的山水人物。没什么挖空心思的讨巧话,它的叙述就仿佛是你的一个老朋友坐在身边跟你讲些有趣的人和事一样,娓娓道来,又栩栩如生。

不同于很多作家在文章里常写的大是大非的人物,《湘行散记》里描绘的人物形象都充满着人情味。比如那个戴水獭皮帽子的多情店主,他看过“一百个女子的雪白胸脯”,也能为了痴情的女人跳进水里游回岸边跟她见面;他没看过什么书,却颇好风雅,言之成章,“词汇都是活的,是湘西的活字典”;他还会为了朋友老早就从暖和的被窝里出来给崇文先生送行……你无法说这个店主是位英雄人物,但你绝对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很可爱的人。《湘行散记》就是这样,用几句对话或是几个动作就把这些人刻画的有血有肉,好像这个人此刻就在你身边呼吸行走。

沈从文先生谈及自己的时候曾经说:“我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而《湘行散记》这本书就是沈从文先生时刻关注底层人民的最好写照。

二、苦与乐融合

《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们都对生活和生命充满着热烈的喜爱。沈从文先生曾说:“我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们如此勤俭耐劳,并富有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藏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与将来。”

在我看来,《湘行散记》这本书的情感是苦与乐相融合的。

动荡不安的。在那个灰色的岁月里,有那么多平凡的生命竭力地在夹缝里挣扎着努力挨过这一生。这一切都无可怀疑地称得上一个苦字。《湘行散记》把那个年代的穷苦老百姓的生活展现在你眼前,又似乎不经意地和当时所谓上流社会人士纸醉金迷的生活做比对。你会发现:这些穷苦百姓们虽然日子过得寒酸辛苦,但似乎也正是因为生活中缺少快乐,他们才会更加珍惜和享受来之不易的幸福感觉,也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小快乐和小美好。

沈从文先生自己似乎也是这样的融合,他既有文人的如水细腻,也有男子的狂放不羁,

他不愿用文字去讨好当时的权贵势力,只一心写作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在当时上流社会和所谓的风雅之士的圈子里,没有人注意到这些平凡的人,也没人关注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更没人为他们立碑讴歌。但是崇文先生却独独把目光投向了这些平凡却质朴纯美的生命。可以说《湘行散记》这本文集,就是献给这些清澈淳朴的灵魂的颂歌。

三、话到深处是苍凉

《湘行散记》这本书很值得读者去反复品味。初读,你可能会觉得不太适应有些文言的语法,但再读下去,你会觉得它就像一杯甘醇的老酒,越是品下去越是回味无穷。它既是苦与乐的交织,也是人性的刻画。写的是湘西,也是人生。品味到最深处时,所有的感受就只剩下一种,便是如厚重青史一般的苍凉。

这种苍凉感是什么呢?是在经历过大悲大喜之后的顿悟,是看淡沧海复桑田时的平静。这种感受湘西人最是懂得。他们懂得他们生活的地方是那样的美,他们自然也懂得他们的日子是那样的艰辛,他们更懂得来之不易的温情是多么珍贵。于是你看到偏偏是那些最底层的人们才保留着最真最硬的骨气,偏偏在那些看似粗野的人们身上才保留着最纯粹热烈的感情。

一生那么短,实际也那么美,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去感悟。

《湘行散记》用如流水一般清澈的笔法描绘了湘西唯美的自然风光和湘西人纯粹热烈的性情,愿她能带给你人生的感悟,教会你以更加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享受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