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热门14篇)

时间:2023-11-24 13:14:56 作者:笔砚 讲话稿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热门14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共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后感的经典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暑期所读的是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一本音乐类专业极强的杂志。这本杂志我征订多年,暑假期间就其对我工作上的帮助罗列一些我的感受。

《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共分十个模块:音教畅想、稿源采珠、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高考指南、读者信箱、词花花、校园旋律、音乐小词典。其中的音教畅想、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音乐小词典这五个模块我比较喜欢,尤其对我平时的音乐教学也起到了辅助作用。这本杂志从音乐本体的审美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策略、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开展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动态生成性教学探究、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经验策略的实践与启示、中外音乐家、中西乐器的介绍、新歌推荐等数十个专题对音乐教学进行了分析、综合、概括和创造,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浅谈一下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反思是兴趣的来源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而教师的反思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参与和反思这三方面,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动力。《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指出:“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如果没有了“兴趣”这个动力,音乐课就无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直观演示、巧设疑问、故事穿插、游戏创设、情境演示等方法,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因此,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音乐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意义。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没有反思,教师的教学就会仅仅是一种重复单调的工作,教师像工人,学生像产品千篇一律地生产出毫无创新的产品。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在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学工作者。

总之,通过读《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本人受益匪浅。让我感触很深,对我今后的音乐教学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就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思想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

“古尔德很早就强调,巴赫的键盘作品主要并非为任何一种乐器而写,而是为好几种乐器而写——管风琴、竖琴、钢琴等等,或者根本不是为乐器而写,例如《赋格的艺术》。所以,巴赫的音乐可以单独演奏,离开仪式、传统、时代精神的政治正确。古尔德只要有机会,就强调这一点。第二,是巴赫在他自己那个时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名声,他是时代倒错之人——他返取古老的教会形式和严格的对位法则,但他也大胆现代——在作曲程序和半音尝试上,他有时候要求过苛。古尔德郑重其事而增华,刻意力抗正常的独奏惯例:他的台风绝不同俗从众,他的琴风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巴赫,而且,在他无缘饰、不合一般语法、不为钢琴所拘的音色里,他以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做出一种音乐的声音,不是商业主义的声音,而是严谨分析的声音。”

也许用现代美学里的一个词可以描述古尔德与巴赫的关系——异质同构,而且,以萨伊德所见,古尔德深味巴赫,以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方式去演奏巴赫,这与我的一贯感受有所偏差——就我目前的听感而言,古尔德是以现代的方式在演奏巴赫,甚至,我从他的录音里听出了金属味,工业时代的弹奏方式(当然并不意味着是工业化的,而恰恰相反)。其实并不矛盾,正如他在引文最后一句所说,古尔德用的是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严谨分析的声音。此外,我特别画出“不为乐器而写”一句,因为正如我们早就知道的,巴赫并未在乐谱上标明用什么乐器演奏《赋格的艺术》,以惯性思维,我以为他是没想好,或者,想完成以后再写,但萨伊德几乎是一语道破:它根本不是为乐器而写!!!巴赫真的是在玩纯粹音乐了,这几乎又为他的“神性”添上一笔。

紧接着,萨伊德颇具启发意义地提到了阿多诺,不出我所料的,阿多诺又在附会巴赫的音乐对于资本主义抵抗意义(这是他一贯思维方式,我已见怪不怪)。萨伊德说,他不知道古尔德是否看过阿多诺的文章,但在这一问题上,他俩达成了一致。正如通常所知,古尔德以退回录音室的方式抵抗资本主义的工业逻辑,但又再一次地进入这种逻辑之中。从影片“关于古尔德的三十二个短篇”当中,我看到古尔德几乎是一个非人一样的存在,几乎没有人味:他用药物、电话、收音机、旅馆、录音来武装自己,也许他对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毒过深——他把自己变成了媒介,用古代语言来说,就是通灵人,关于巴赫音乐的通灵人,所以他不需要有人味。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对萨伊德佩服得五体投地,什么文化帝国主义、东方学统统抛到一边,萨伊德,仅凭这篇文章足可以成为大师。这篇神文就是《抗怀宇宙(评沃尔夫〈巴赫:博学的音乐家〉》。

照贯常思维,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新教音乐家,他的很多作品是为了荣耀上帝(事实确为如此),但是!但是,萨伊德几乎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

“我认为巴赫不是只像奴才般称颂上帝及其事功,他潜意识里还有心与之分庭抗礼,这个心意在几部庞大作品里越来越明显,像《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以及《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如炼金术士一般在音乐上努力探究,似乎是在跟那个至高无上的他对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思维方式:

“巴赫的狂热,的的确确有其魔性、吓人之处······你不得不想,巴赫在上帝面前那样百般虔诚和谦卑,他是不是借此抵抗某种更黑暗——更洋溢勃发、更骄傲、濒临渎神的东西,那东西就在他内心里,他那带着对位法魔术的音乐也传出各种消息。”

不夸张地说,这段话看得我直冒冷汗,巴赫虔诚的脸突然变得狡黠起来,原来他的身上也带着浮士德的影子。将来我该如何面对圣马太、b小调,如此总总他笔下的宗教音乐啊!当然,也许,萨义德只是过度诠释——只是为了思维的快感,但愿如此!

此外,他提到巴赫与贝多芬的音乐逻辑:

“巴赫的作品,质地经过细密、耐心、极力的策划和衍释,这一点,他和贝多芬正好相反······贝多芬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套不同的进击方法,无论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经常透过一些小小的小主题为之,这些小主题则只是分解三和弦,或者是以重复音符打造的主题样式。”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本来应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但当它成为一门“课”后,很多老师的课频频出现“走调”现象,如何喜欢音乐课?这是终日萦绕我脑际的问题。我认为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要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积极地整合、裁剪具体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要重视常态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表现,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行为规律,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读完《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整套书,我思考、消化、提炼,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得到了一些感悟,这些感悟有助于审视我们音乐教学,促使音乐教学进一步优化。

事实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水平的限制,但教师凭经验教,学生就会被动地学,不会独立思考。音乐课一定要强调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才起指导作用。我们音乐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总希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一定音乐水平的人才,这是我们的优点,但是过多的包办代替,讲得多,容易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一书,它是由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着。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着,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书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会有意义、有帮助。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它是一本纯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但是,如果认为音乐欣赏课只要一味让学生聆听,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解释,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当然,雷默也没有否认音乐应当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雷默认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乐性和有效性,音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一些非音乐的目的服务。“如果因为那些价值不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绝为其服务,那就过于讲究纯正性了。雷默不否认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和纪律,但他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纪律和教授道德,这样做的是音乐。比如,一个孩子在练习一首曲子时,必定会遇到许多要求,只有对这些要求作出让步,他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并使音响捕捉到需要捕捉的东西。这个让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经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纪律,从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们在此过程中用说教来强调纪律和道德,忽视音乐本身对纪律和道德的自觉要求,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归入反音乐教育中去。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摘要: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哲学是探索和寻求事物的内在的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从音乐与人的发展两个层面上来说明音乐教育的内在实质、内在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是由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所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广为流传,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下面就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向审美主义阶段,再向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来说明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我国音乐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社会大半是西方人的天下,那时的文化和教育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教育体系成为国际的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发起者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不懂音乐,却谈论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把音乐教育当成工具,这也使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成为不是很重要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音乐的教育不是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音乐的痕迹,在官方的教育政策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内在的意义,都是利用增加音乐课程让学生学唱歌,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所选用的歌词必须是体现日常生活的,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基地,音乐在宣传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它的实用功效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阶段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性。在刚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能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考虑在其范围内,使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的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恢复了音乐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注重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整整一百年里,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提高道德建设方面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的和本质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定位成为培养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音乐学科可以在众多学科中提到调味剂的功效,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处于音乐的不是主要地位的位置,在音乐教育思想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色彩。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出现,是受到国际上音乐教育的非音乐价值观思想的影响。音乐的审美教育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品质,不像历史中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的外在的其他品质,它更加注重音乐的内在价值,音乐教育摒弃了很多年以来把其当做工具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音乐的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从此,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阶段转向音乐学科的内在价值。

在国际的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注重音乐的审美本质。在我国实施音乐教育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特性,来迎接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顺应全球的发展,进行一场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随着把审美作为音乐基础教育实施的中心,改变了音乐在以前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是很重要学科的地位,使得音乐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的点缀,此时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音乐带给人的心里感受,也就是对音乐审美的感受,它是根据众多的音乐听众对音乐作品审美的真实表现。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基础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旋律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触动,就是对人们真实生活的反映。

从我国音乐教育的主体哲学上来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哲学的思维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发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再为艺术之外的其他功能服务,而是开始向音乐教育的音乐学科的主体地位发展,从而使音乐教育实现了由实用主义功能向内在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转变,真正的使音乐教育成为人类的情感教育,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次伟大的改革。

如果从音乐的主体地位考虑,音乐的艺术之美和艺术的内在价值,似乎不仅仅只有审美的艺术,以审美为主体地位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属于本质主义的哲学范畴,它是把音乐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的层面上,而我们是有精神世界的,并且在现实中生活着,而音乐教育却不能使我们表现这些,这就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以情感为中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因个体的差异对音乐的体会是不同的,这就推动了基础音乐教育哲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在以后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体会音乐内在的本质,同时更应该明白,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增加的环境下,音乐学习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或者音乐教育的技术,现在的基础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的全面升华,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和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理解和尊重音乐教育多样化,使其知识面更广,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音乐教育中得到良好的社会发展,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高素质的音乐品质,更加说明了音乐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在国际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依次经历了从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主体地位思想向基础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转变,再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文化思想不断转变,当前,国际音乐教育思想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面是富有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和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正是这些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产生了影响,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尊重和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仔细研究国际音乐教育哲学的伟大贡献,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吸收其精华所在,推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鑫;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师素质[d];曲阜师范大学;。

[2]刘鹏;山东省高等师范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d];上海音乐学院;。

[3][22][美]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68.40.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灵魂的电流基本是一种情感发挥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现象.

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镜子里互相观望一样,当我们说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没有任何遗憾;而当我们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其实内心中,生活应该正在朝着这么一个轨迹发展吧。

哲学读后感

起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的外表所吸引,更觉得它很个别,新颖的外表却是一本哲学书,它很吸引我。这本书的作者是杨昌溢,起初他是一位博主,偶尔也会看看他所写的一些东西,看他写的东西,你往往会有共鸣。

其实现在不是很喜欢读一些名人名作,这本香蕉哲学如果你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少的文字,这里面没有主人公,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故事,你读完它甚至会花很长的时间,因为这里面没有什么所吸引着你想要迫切读完,他就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看完以后在任何方面你都会共鸣,甚至产生自己的想法,对生活、家人、爱情等等,感觉很轻松却又是很有分量的词语。我喜欢他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我们生活中实际拥有的,总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现在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埋怨,埋怨一些所谓的不公或者自己比别人缺少的那一部分。这样的我们怎么可能开心,怎么可能去热爱和珍惜你所拥有的。如果我们心里能在多一双眼睛就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往往是表面,如果我们再去仔细想,用你的心去看的话,希望你看到的第一眼永远是好的一方面,凡事都有利弊,你自己取决了你更偏向于那一方。

生活本应该就是轻松的,你轻松的去面对每一件事,顺其自然,凡事都有自己存活的方式,我们的人生,自己的人生永远都在你的手里,顺其自然的按照大的轨道和方式去存活,在这里面去任其发挥你自己,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努力让这个世界有你的痕迹。不一定非要做伟人被人人歌颂与铭记,你可以做到但凡与你有过交际的人都能知道你不平凡,你是你自己,独特个别但是不乏共性。

人生这条路,你可以走的很慢,但是永远不要走回头路。

音乐教育哲学与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内联性

而基础音乐教育为何需要音乐教育的哲学,音乐教育哲学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许多教师理解哲学和音乐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但是有些教师却不理解,甚至认为不需要音乐教育哲学。认为哲学是象牙塔猜想,与课堂实践隔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实际上,随着时代的蓬勃发展,在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音乐教育家们提出了多种音乐教育哲学观,这些观点使得基础音乐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功能逐步得到最佳的发挥。并对基础音乐教育实践向着科学方向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音乐是一种感性的意识形态形式,在生活中可以处处触及到。而哲学则是理性的、抽象的社会科学形式,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为实践提供规律性的学科。但是为什么在音乐教育学中要融入音乐教育哲学,透过表象我们可知,这两个看似不相及社会文化现象的却切实地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交融共通的合理性。即遵循了哲学与音乐之间的共同原理,两者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它通过实践性、创造性等策略培养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当今世界上的几种音乐教育哲学观。

由美国音乐教育的权威贝内特·雷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音乐就是认知,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而情感体验是表现认知方式的最佳形式,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关注人的认知过程,着眼于产品,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性的音乐教育哲学。

由雷默的学生,美国音乐教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埃里奥特的认为:“音乐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自知自觉、音乐沉浸和自尊”。落实到音乐教育中,就是指音乐的学习在于践行,在于做。是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的亲身参与。实践论强调行动,看重过程。其优点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认为:

3.功能音乐教育观。

由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耐特尔提出。耐特尔认为:“对音乐最好的理解是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发展一种音乐的世界性质的概念,以便确定对音乐整体的审美和批判的态度。”还认为,“一个社会的普通音乐教育不该是以所谓专业音乐为基础的。而是我们必须进行世界音乐的学习,因为这些音乐存在,学习它们将无限拓宽对我们音乐和我们文化二者的理解。当音乐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语境论是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产物。

雷默曾经说过“音乐教育的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可以说,音乐教育哲学具有的这种一般策略论的功能,成为了与基础音乐教育之间内在联系的纽带。

从至今,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进行了大规模、大幅度、全方位及全新理念的改革,其最重要的成果《音乐课程标准》的出世。无一不广泛汲取了当前国内外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将其作为指导和引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以此来提高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悟性和能力。

尤其在版课标中,提出了“音乐审美就是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它将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中的美育理念,与美国的审美、实践两大哲学观点紧密结合,将之前旧课标版音乐审美的内涵在重新挖掘与深化,强化了其价值。

在理论上给予了全新的阐释与提升。因此,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多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的融合使用,为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料。并逐一呈现在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当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审美哲学、功能哲学、文化哲学;过程与策略的理论基础是音乐创造论和实践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论和功能论哲学”。

哲学读后感

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之后,我对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菲利普弗兰克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66年7月21日,他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本身是学物理出身的,曾长期从事物理理论工作。1907年获得维也纳物理学方面的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弗兰克有多方面的创造性地贡献,这包括:变分学,傅里叶级学,各种函数空间,哈密顿几何光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相对论。他同他的挚友冯。米塞斯合编的两卷本《力学和物理学的微分方程》是当时各国的物理学家及数学家的重要参考书。

对的排他态度,而是往往兼收并蓄。3视野广阔,并有发展的历史观,即注重科学的社会背景,又注重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统一的一个活的象征。

科学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分析、对科学好所名的经验要求和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视作科学哲学的滥觞。其后,以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独立的科学哲学学科开始逐步形成。

从这本著作中,我除了了解到一些科学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有危险;痛饮吧,否则就尝不出诗神之泉的美味;浅尝会使头脑沉醉,豪饮却能使我们重新醒转”,亚历山大·珀蒲的这些名句,也许对于任何知识领域都没有比对于科学的哲学更为适合的了。“尽管有这些成就,人类却没有更为幸福,今天反而面临着危险,而这危险的根源就在于这些科学成就。”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哲学的重要性,他是我们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科学哲学,才不会一知半解,才不会头脑沉醉,才会甘之如饴,才会是人类更加地幸福。我们在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哲学,这样才不是一知半解,这样才是科学的掌握知识的力量。

《科学的哲学》对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学方面做了很多的论述,特别是关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机体论科学观到现代科学观的变化的论述,以及对于各个时代为一定得政治和宗教上的目的而对哲学进行曲解的分析,论述比较严谨,分析较透彻。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去了解。

哲学读后感

11月1日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干法》看完了。是继《活法》、《心法》的最后一本。三本书很好地教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怎么样工作,如果更好的成功。

《干法》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工作的。要热爱工作,毕竟工作才有钱赚;要投入的工作,而不是混日子,毕竟混来混去是自己的人生;要持续的工作,要珍惜时间,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创新更好地完成工作。

生活中,要定个高目标,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始终保持正能量的心态,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坚持下去。剩下的交给时间,时间会给出答案,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一切都会成为现实。

书中讲了很多道理,的确是这样的。有个朋友,他专注善于钻研,心态而且好。在当业务员的时候,就颇受领导器重,当了主任以后,更是善于钻研。很多人不懂的问题,其他主任可能不知,但是他总是可以信手拈来,可见专注精神多么的可贵啊。

读书是为了明事理,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验或经历,读得多了,懂得多了,看待问题角度就不同了,就更全面了,解决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做自己,并能更好地生活。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字

摘要(详见正文)。

引言。

一、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

(二)形式上要多样化。

(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们身心发展为目的的。

二、把握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标准。

三、创新教学。

(一)让“媒体”入课,使音乐“乐”起来。

(二)创设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玩”

(三)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飞”

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五、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兴旺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学校音乐教育,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地位逐步得到了确定。传统的音乐教育一直奉行的是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这种音乐课,在一开始是属于先进行列的,欧美日诸国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久以后,他们便逐步把这种技艺教学放弃了,而我国却依然将其沿袭下来,一直到现在。以至于我们现在出现了“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课堂。从现在的教学观点来看,这种课堂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新课标的颁布,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为音乐的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了适应新课标,我们在音乐的教学中要作出新的改变,应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从新课标的理念、创新教学、教学评价和激发学生主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引言。

新世纪的到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21世纪的社会,是新世纪的社会,它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教育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素质教育更是已经全方位的深化,因此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音乐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作用在日益显露,因为它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小学音乐的教学应该怎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我们作为新型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

音乐是一门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和接受知识的学科。不论是唱歌、表演和演奏,它那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和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感情的变换都体现出了它本身“动”的特点,不像其他的文化课多是静态的。所以,在音乐的教学中,要以“动”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感情。

(二)形式上要多样化。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音乐器材缺乏,使得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局限,这也是目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每一节课上都要有3—5种音乐形式的变换活动。(比如:演唱、表演、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而每一种音乐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使教学中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技能的互补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技能并不只是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是普通学生所要考核的关键。“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是《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学形式要活泼化,不只是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主题,以灵活应用方法为手段,让教服务于学。

(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们身心发展为目的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它倡导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它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意考虑一下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比如:健康的兴趣、艺术的美感、大胆的想象和精细的观察、敢于创造的精神等等,让音乐课真正起到全面作用。

二、把握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标准。

新课标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音乐教育要想实现“育人”的目的,就要真正以美育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认真把握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实现新课标的价值。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意味着小学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或职业音乐教育,他是以音乐为媒介或手段的审美教育,是围绕音乐音响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形式。因此,音乐教育“育人”的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音乐课审美属性的认识,将其更多地看作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教育,片面地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识谱、唱歌、跳舞等注重音乐知识系统的传授及音乐技能的机械训练,甚至还把学习识谱当成学习音乐的主要任务,把会不会识谱作为衡量懂不懂音乐的主要标准,这种偏离音乐审美体验,有悖音乐课程本质的音乐教育实践,造就了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个异常现象。

三、创新教学。

从当代美学的观点来看,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存在于音乐审美活动——审美体验中。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审美体验,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课,须摒弃固有的教学方法,创造美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情感,使音乐课能“充满快乐”、“饱含师生的情感”、“洋溢快乐和美”。所以,小学音乐的教学,要想体现审美体验和音乐的情感,就要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音乐想象,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和创造思维,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新课程内容,建构音乐意义。如:教波兰儿童歌曲《粉刷匠》一课时,一开始就为孩子们设置一个漂亮的颇具童话色彩的“节奏娃娃的家”,每天都能从里面传出美妙的声音,将孩子们带入情境,倾听音乐。他们一个个都睁大眼睛新奇的看着、听着,而从房子里传出的节奏就是新授歌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奏。教师问:“小朋友,谁能把这个节奏模仿出来?”这时,学生或拍或读,很快的把这些节奏都反映了出来。在童话情境中进行与新授内容相应的节奏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的情感,又为新授课做好了准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形象再现的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创设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才能调动儿童熟知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边想边活动,从而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体验审美情感。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媒体”入课,使音乐“乐”起来。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一样,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他会哼哼着欢快的小曲,于是他的步履就会轻松;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听到悲哀的旋律步履就会沉重。这说明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都和音乐紧密相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都与音乐相容并行,而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乐”起来,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要想使音乐“乐”起来,首先要顺应当代小学生接受音乐的方式。通过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受到“媒体”是培养“音乐想象”的主要途径。因为多媒体可将迷人的图画与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行、声、光、影的美,促进“音乐想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感知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因此,借用音乐、电影、vcd、cd、磁带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音乐,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火车波尔卡》是一首节奏欢快,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乐曲。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快乐的火车,让学生在课堂里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感受火车的情境,用“模仿火车发出的声音”游戏来表现火车的不同场景,跟着课件中的火车动画来表演,用提问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讲解高低音知识的教学时,让我们看着多媒体课件听音乐指导学生。如播放的“鸟儿的叫声”是高音,“老牛的叫声”是低音,“青蛙的叫声”是中音。又如通过播放不同节拍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并理解有关接拍的知识。通过多媒体信息为载体,使学生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对音乐知识有能感知的体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情景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将音乐创作的情景和音乐的情感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容易的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情感。在《哇哈哈》一颗的教学中,学习前展示一组新疆美丽风景的图片,介绍有关新疆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对新疆有感性的了解。接着,将这首歌用不同的节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歌曲的旋律。

(二)创设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玩”

1.在游戏中表现音乐——节奏训练的趣味性。

奥尔夫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对于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应首先培养他们的节奏意识,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很美好的,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有一定的“约束”——节奏。音乐课上的节奏训练,是个比较枯燥的练习,当我们将它融入自然界孩子们熟悉的声音和各种体态律动中,他们就很容易掌握了。这里所说的体态律动,是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各种动作来表现音乐,他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同时还能促进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训练学生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初学节奏,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1)运用节奏进行问好2/4xxxx|x—|xxxx|xxx||(师)小朋友们好!我们来上音乐课。(生)郭老师您好!我们认真来上课。(2)运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柯氏唱名法结合进行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试验并创建的“体态律动学”是以学生身体作为一种“乐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动作自由表现他们听到的音乐。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们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柯氏唱名法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教学中使用法国的艾米里—约瑟夫?契夫节奏读音体系。节奏读音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了一个相对应的音响。初学阶段使用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对于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觉、克服困难是有益处的。如: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二分音符读作“ta-a”、等。

例如,四、八分节奏练习:我以爸爸的大靴子和儿子的小靴子来分别象征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让学生体会爸爸的脚步大而慢,儿子的脚步小而快。儿子要走两步才能赶上爸爸,并让学生运用体态律动来进行形象有趣的练习。两人一组,面对面双手插腰分别扮演爸爸和儿子。

这样的合作,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很自然地体会到四分节奏比八分节奏宽,两个均匀的八分节奏等于一个四分节奏。这种方法,是顺应孩子们本能的,为他们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这种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美和韵律感。

2.在故事和歌词朗诵中感受和传达音乐,来完成唱歌课。

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可以用抒情的语调、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和眼神把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传达给学生。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上课时,可以讲一个与歌曲有关的故事,来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小乌鸦爱妈妈》时,首先讲一个故事:在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林里长着一颗大树,大树上住着乌鸦妈妈和小乌鸦,乌鸦妈妈每天都起得很早为小乌鸦寻找虫子吃,在乌鸦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小乌鸦长大了,但是,乌鸦妈妈却老了。一天,乌鸦妈妈病倒了,小乌鸦对妈妈说了一句话,然后就飞向了蓝蓝的天空。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说小乌鸦干什么去了?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播放《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学生很快融入到音乐之中去聆听、找寻答案并学唱这首歌。音乐语言的魅力是巨大的,有时候许多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用音乐的旋律就可以完美的表达出来,歌词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歌词朗诵也可以调动学生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如在教《粉刷匠》时,先让学生观察书本上的插图,然后让学生有节奏的一起朗诵歌词,最后配上音乐一气呵成。

(三)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飞”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地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快乐学习的实践,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境,让学生的想象在音乐中“飞”起来。

1.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

表演是低年级学生乐于参加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其他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在每一节课的最后,可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表演。例如: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让学生们玩回音游戏,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来。歌曲《小动物唱歌》让小朋友们戴上小动物头饰表演小猫、小狗的动作和叫声,并鼓励小朋友们自己创编歌词。教师:“请你将猫和狗的叫声,换成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并大声领唱,画一个你最喜欢的动物头像,好吗?”接着让学生自己编几段歌词。因此,针对那些有表演性的歌曲,可以让学生设立临时表演公司,招聘导演与演员,而导演可以挑选演员,可以分配角色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思进行编导。

2.引导学生“动”

把“动”引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眼看、耳听、动手操作,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获得多方面的感性知识。每节课都要有一些创编活动,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给大家,对歌曲的旋律也可以用柯尔文手势来巩固。柯尔文手势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用以帮助初学的儿童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掌握音准手势。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形象的意义,是一种身体语言的形式。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例如do的位置大致和腰腹部平行,之后的re、mi、fa、sol、la、si、do'各音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致越过头顶。如果从la音级上开始建立音级,位置也是如此,因为手势只表示一个相对的音高范围。与学生一起“看”、与学生一起“玩”、与音乐一起“飞”,教师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从看到想、从听到说、从编到演,全身心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态度,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整个音乐课堂生动活泼,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最终使学生觉得学习音乐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和情境,那种压抑个性、排斥标新立异的环境和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都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倡导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民主自由的教学理念。

作为音乐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好。“尊重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规律。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教育规律而不是按照个人主观愿望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善于发现人才,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使更多的学生早日成才;三是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四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个性,主要指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志向有个性,有特点有质量,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让对话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充满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温馨,师生之间充满激情,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刻板僵硬的态度。教师应该俯下身来,以平等的心态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多方面交流沟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喜欢一位教师的同时也会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学生就会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正如教育名着《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创建民主、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同时教师要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转变自己,尊重学生,相信自己。

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课堂上只有个性差异,没有优劣与高下。教师应给与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参与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进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问难。

(三)用感情感染学生。

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沟通。所以,我们要把音乐课堂看作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有时,音乐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恰似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让孩子们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和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教学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因为没有评价就没有办法客观、公正的去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的去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评价是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得到改进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的评价对音乐教学有导向作用,音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评价中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学生为评价对象,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来完善教学。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枢纽。教学评价是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评价是否得当对学生日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评价要面向全体同学,注意个体差异小学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应该掌握的音乐知识,也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位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争取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力争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也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允许不同的学生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允许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领域。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天生具有差异,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各不相同,给这个世界的色彩也不一样,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所以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施教。

(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这门课是一门技术课,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种观念它违背了音乐的自身规律,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核心和音乐的情感体验,导致了学生喜欢音乐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而新课改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活动中。

(三)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要进行积极地评价要想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创新的表现,从而逐步的提高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单纯,没有明确的表别是非的能力,不管什么事都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故意的制造错误,来反问学生,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存在。在一些问题上当学生有创新时要积极的给与肯定,从而让学生养成遇事多动脑、不断创新的习惯。

结语。

音乐课程的改革,对于我们这些新型的音乐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新课标音乐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的教学,我们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身践力行,做一个课程改革的先锋。

参考文献:

[4]王宪平.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学林出版社,20xx。

[5]王丽;宫欣怡.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

[6]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7]文漪.音乐教学视角[m].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

[8]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10]中国音乐教育杂志[j].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

[1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暑期所读的是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1本音乐类专业极强的杂志。这本杂志我征订多年,暑假期间就其对我工作上的帮助罗列1些我的感受。

《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共分10个模块:音教畅想、稿源采珠、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高考指南、读者信箱、词花花、校园旋律、音乐小词典。其中的音教畅想、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音乐小词典这5个模块我比较喜欢,特别对我平时的音乐教学也起到了辅助作用。这本杂志从音乐本体的审美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策略、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展开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动态生成性教学探究、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主体经验策略的实践与启示、中外音乐家、中西乐器的介绍、新歌推荐等数10个专题对音乐教学进行了分析、综合、概括和创造,是1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点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点作用。通过浏览《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浅谈1下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反思是兴趣的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而教师的反思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掌控好兴趣、参与和反思这3方面,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动力。《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指出:“音乐课应当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独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势,激起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热忱和求知兴趣,也能增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如果没有了“兴趣”这个动力,音乐课就没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惟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激起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直观演示、巧设疑问、故事穿插、游戏创设、情境演示等方法,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新颖,丰富多彩,应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的兴奋状态。因此,努力激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音乐教学的成效有侧重要意义。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惟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1直是音乐教学的1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1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豫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渐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乃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由于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1点,有益于增进他们更加勤奋,对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5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起了落后生的自信心,增进了落后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教学实践公道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进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被提高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没有反思,教师的教学就会仅仅是1种重复单调的工作,教师像工人,学生像产品千篇1律地生产出毫无创新的产品。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应当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估计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学工作者。

总之,通过读《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本人收获颇丰。让我感触很深,对我今后的音乐教学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字

这个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

二、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三、以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