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登泰山记教学反思 登泰山观日出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10-09 21:51:18 作者:雨中梧 节日庆典 最新登泰山记教学反思 登泰山观日出教学反思(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登泰山记教学反思篇一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今天,我采用了分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些简单的问题高效说出,难度大的问题同学们勇于探究。可以说整个课堂教学既充满了挑战性,又有无限趣味。学生在一种高效、探索、快乐的境界学习。具体说来,做到了如下几点:

1、注重朗读品味。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蝉联而下,奔放的气势,急促的节奏,只有朗读方可体会,只有让学生体会,学生方可学会分析。我采用了齐读、个人读、速读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深入朗读,引领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迫切心情,同时,通过重读“冒”字,让学生体会作者不畏严寒风雪,勇于知难而上的神态。通过重读“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中深深领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传神特点。

2、注重方法指导。

分析语言表现力,在中考阅读中是一个重要知识点,所以,我在分析过程中更注重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除了朗读,我交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抓住“负”和“烛”,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到,青山背负着白雪,雪很厚;同时,“负”背着,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3、由点到面,扩展教学。

这种方法,我是和刘春英老师学的。这节课,我由品味语言扩展到课文内容、写作主旨、写作手法、结构特点等多方面知识。而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受到的不是生硬的突兀的灌输,而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知识攀登,思维深入。比如:刘蒙蒙同学提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个句子,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当然是“负”和“烛”两个字的.传神应用,那么这两个字体现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呢?这就需要深入研讨,在探讨之时,自然就深入到了文章内容——积雪很厚,并且在阳光的照耀下,雪光晶莹、光亮、耀眼。而“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些优美的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陶醉,领悟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深刻赞同作者冒雪登山,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虽艰辛,但很值”的共识,真正理解了作者不畏艰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在分析语言表达效果之时,深入理解了本文写作主旨。而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不言而喻。这样,由点到面,课堂教学节奏紧凑,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深入。

总之,教师的引导就像一条小溪,应该源源不断,学生的参与就像那一条条小鱼,总可以找到乐趣。

登泰山记教学反思篇二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顾上课,很少会考虑为什么要上这节课,教材中为什么把这节课安排在这里上。《巧用计算器》从表面上看视乎很简单,让学生找到并学会电脑中的计算器程序就可以,但纵观全局,理解教材,让我明白计算器这一课不简单。它是第一册信息技术中第一次提到“程序”这一概念。对于程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以及程序具备的一般性都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器的学习去了解,去感知。如果课前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就会出现疏漏。再次,用键盘来操作计算器这一环节,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电脑键盘,对键盘的初步了解也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所以在备课中不仅要着眼本节课,更应纵观全局,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另外,学生刚刚接触电脑,对电脑的认知和操作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教学中要落实基础。

首先鼓励学生说。说的过程其实是知识内化转为外化的过程,表现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会操作但缺乏说的勇气或方法,所以教师的表述就起了示范作用,鼓励和要求学生的表述正确、规范。

再次注重学生的练。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掌握地熟不熟练,完全要取决于教学中的练习量的多少。为了吸引学生,体现生活化,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的练习:要去秋游了,假如你有20块钱可以在超市里消费,选择怎样的消费最为合理。在展示的过程中,有的“消费者”超出了限定的金额,只能舍掉部分物品;有的“消费者”将20块钱都拿来买了水和饮料,虽然还有余额,但却被同伴告知这趟秋游会很累,因为他背的东西太重了;还有的“消费者”既买了吃的、喝的,还有剩余的钱买一些玩的,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同时,在用计算器算账的过程中也“淘汰”了一小批不合格的“收银员”。在这个练习中,不仅熟练掌握了计算器的操作,还学会了该怎样合理消费。

登泰山记教学反思篇三

一、成功之处:

1、合理利用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用计算器计算”是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段教材的编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老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点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拾级而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数学本身内在的东西;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较之科学型计算器,它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地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巧妙整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把教材的“教育形态”转变为“学术形态”。

2、密切联系计算器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也使用过。因此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生生互动中很快地达成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

3、巧妙设计题组,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我在教学时对练习题的呈现略作修改,在学生掌握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后,随即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旨在巩固计算技能,拓展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练习的设计从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程度上来说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比赛、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计算器比赛”三次极具诱惑力和挑战性的练习,在给学生带来练习快乐和满足的同时,知识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很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

4、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尝试操作”让学生思考使用计算器要注意的地方;“用计算器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只有同级运算的两步算式怎样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与计算器比赛”让学生正确看待计算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悟计算器的局限性和“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

二、不足之处:

1、“用计算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中第二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只有同级运算的题目可以用连续按键的方法直接得到结果。如果能再安排几道两步、三步同级运算加以巩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操作会更熟练。

三道题目是同时出示的,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完成时间也相差很多。可以改为逐个出示,教师要注意气氛的渲染,开展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读题以后,规定同时开始按计算器。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对于呈现形式、具体操作方面要精心设计,注意提高实效。

2、“与计算器比赛”这个环节设计的题组,如果能增添一个估算题,那样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更完善了。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在让学生说规律的时候,有的学生说的不够到位,不够完整,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揭示规律,而应该通过指名说、互相说,互相补充。训练学生完整地表达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完成了这题目以后可以提问:如果是8个7乘8个7,你打算怎样计算出结果?让学生的思维在运用中得到提升。

登泰山记教学反思篇四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课本第十单元的内容,主要讲的是“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或总结新规律的内容,在此之前很多练习或考试中也出现过这样的简单的规律的问题,虽然那些时候没有明确说出这些规律,但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或者感觉,比如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怎么变化积就跟着怎么变化,学生似乎对这样的知识很熟悉。上完这一单元,我感觉我们班的学生对于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的较好,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或除以)这个数,学生对一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的很好,甚至两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的也掌握的不错,掌握不好的是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的情况,这一课的时候,我事先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拓展题中加了这样的题目,认真讲解了这样的题目可以分成两步来看,先看一个因数的变化,再让第二个因数进行变化,找出它们的积的变化,讲完了我发现还是有一些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在练习和考试中出现错误。

第二节课中,我先让学生回顾了积的变化规律,并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让学生意识到除法算式中的商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引入新课,我着重强调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前提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但是在练习的时候我也发现,其实部分同学在做题目的时候,不会想到用我们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不会去拿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去判断这一题的商是不是不变,而是直接把口算得出答案,在问到几个同学是怎么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几个人给我的是相同的答案,口算出来的,再追问一句怎么口算出来的,大部分都会说是根据简答的算式推导出来的。而这样的推导过程就是规律的运用过程,看到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就会想到它们的商不变,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学到的新知识是需要慢慢消化的,慢慢地他应该就能发现利用规律的简便之处。其实课后想一想也是的,很多知识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着,在学生的无意识中运用着。

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竖式的简便计算中,我先回顾了学完的两个规律,并请学生进行举例说明,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后,我先出示了一道能整除的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问题,学生用之前学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就列出了竖式,这一题的教学时,我先板书了一般的列竖式的方法,有板书了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去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相同个数的零的方法,学生一直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很快接受了这种新的方法。接下来我将除数进行了修改,变成了有余数的除法,先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简便算法列出了竖式,特意没有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横式,列完竖式的'时候我让学生再写横式,结果大部分的同学就直接把竖式得到的商和余数写了上去,少部分同学发现这里的问题,趁着这样的机会,我让学生认识了商不变的规律下其实余数是变化的,一个小小的设计想让学生意识到本节课的难点,商不变的规律下,余数是变化的,而余数的变化是跟原来的除法算式有很大的关系的。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也留意了这样的问题,突破了难点。

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的难点还是没有全部突破,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积和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两个因数同时变化的情况,或者是被除数和除数一个乘一个除以的时候,在以后的练习中这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登泰山记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游览胜地”、“依稀可辨”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

3、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4、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教学难点:

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泰山图片,随图介绍泰山。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明确题材,归纳写法

1、从课题入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游记。

2、出示句子: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理解游览胜地: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

3、我们还学过哪些游览胜地?(桂林山水、颐和园??)

4、出示并比较这些文章的开头,寻找共同点。

一班写景的文章开头会用一句话概括景点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刚才读课题,我们发现了这是篇游记,这次我们把中间停一停,再来读读,看看还能发

现什么?――课文可以根据课题分成两部分。

2、交流预习作业:第一部分:1―6节,第二部分:7――9节

3、这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默读课文,用直线划下有关语句。

4、交流

展示两条线索:

时间:凌晨2时半――刚4点半――天已微明――7点10分

地点:山脚下――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

师小结:作者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顺序写了这篇游记。(板书:时间地点)

三、品读“登山”,感悟写法

1、师引:课文2―6节,作者写了登泰山的整个过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色呢?默读这几个小节,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来。

2、交流并板书。

3、(指板书)“整个泰山、山势、云海还有山路”有哪些特点?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文字来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2-6小节,用曲线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圈划写批注。

4、交流。

随机出示句子。

过渡:凌晨2时半,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泰山山脚下。

(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

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交流板书:泰山高

?比较句子: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顶天而立的

墙,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原句更好,更能体突出山的高。

?指导朗读。

过渡:为看日出,作者不敢停留,天微明时,已至对松亭。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

有的如驼峰耸立。

?交流板书:山势奇

?出示山、马鞍、驼峰图片,感受山势的奇

?指导朗读

?与前文比喻做比较

学生交流,理解“依稀可辨”。

小结:当你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景物时,这一景物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过渡:跟随作者的目光,我们又看到了泰山的云雾。

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交流板书:云雾美

?说话训练:

媒体出示:泰山云雾图片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什么),有的像(什么),有的像(什么)。

媒体出示:图片及有关动词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什么)(怎么样),有的像(什么)(怎么样),有的像(什么)(怎么样)。

?师:看到这样美的云海,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用怎样的感情来表达呢?

惊喜

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品味词语:竟才

过渡:顺着作者的脚步,我们第一文库网继续往上。

?指导朗读

5、经历了这些,作者一共用了多少时间?――5个小时

这五个小时笔墨的分布平均吗?为什么?――天越亮,景越明,感受越多

6、师生合作朗读。

四、小结:

学了“登泰山”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写游记要抓住“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读了以后,我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下一节课让我们再跟随小作者,去观赏“泰山日出”的奇观吧!

板书设计:

17、登泰山观日出(时间地点)

泰山高

山势奇

云海美

山路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理解日出前后天空变化的句子,仿照课文七、八小节,进行写话练习。

2、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观日出”部分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媒体不同颜色显示。

2、学习“日出前”,天空颜色变化的句子。

(2)天空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默读“日出前”这一部分,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说说天空颜色的变化过程。

(3)交流:第七小节,说说天空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

板书:鱼肚白――淡红色――加深――红得最浓、最艳

出示句子: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

洁。

理解“鱼肚白”

引读:你们看,鱼肚白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出示句子: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指导朗读:看到这最浓最艳的朝霞,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急切、期待)

(4)东方天际的由鱼肚白变为淡红色,淡红色逐渐加深,变为最浓最艳的红色,让我们一起来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感受一下日出前天空的美丽变化。

3、学习“日出时”,太阳形状变化的句子。

(1)日出前,作者主要抓住了颜色的变化来写的,那么日出时呢?

板书:太阳的形状

(2)太阳又是如何变化的?快速浏览有关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太阳的句子,说说太阳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交流。

出示句子: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4)作者抓住了形状,把日出时太阳的变化写出来了,但他是如何把这一变化写具体的?(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

小结:因此,我们写某一事物的变化时,不仅要抓住这一事物的变化特点(板书:变化),而且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板书:修辞),能使文章更具体、生动。

(5)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太阳形状的变化吗?(出示图片、文字)

4、学习“日出后”,体会作者兴奋的心情。

太阳在作者的期待中升起来了,他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5、学习作者感受的句子。

(1)出示句子:

我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一切。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着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2)小结:请大家看课题,作者写的是“观日出”,所以加入“观”过程中的感受,(板书:感受),更能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仿写

学完了课文,让我们学以致用,写一写“雷雨”的过程,先请大家思考,你想抓住什么来写雷雨的过程?(天空的颜色,云的形状,声音的变化)

仿照课文第7、8小节,写一写“雷雨”的过程,记住,可以用上适当的修辞手法,让你的句子更具体,更生动。

分层写话:

a写出雷雨时天空变化的过程,能在一处用上修辞的手法。

b写出雷雨时变化的过程,能在多处用上修辞的手法。

c写出雷雨时变化的过程,能在多处用上修辞的手法,并写出动态的感觉。

2、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评价

4、布置课后作业,刚才我们模仿7、8小节,写了雷雨前,雷雨时的变化,现在,老师要把题目改成“观雷雨”,你觉得还需要加入什么描写?请大家课后把自己的写话练习完成。

四、总结:

加入自己的真实感受,把某一过程写具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