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教案(模板17篇)

时间:2023-12-21 13:15:15 作者:灵魂曲 党团范文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经典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你的教学工作带来灵感。

《少年王勃》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一、揭示课题。

学生齐读。

2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小组读课文。

4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5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很有才气。

二、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课文。

1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2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3《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最好?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4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二、背诵第三段。(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三、练习背诵第四段。

四、补充练习。

1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2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五、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书写。

《少年王勃》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气,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1(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读,画出你认为比较的句子。

3交流。

(1)读词。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理解句意。

(2)这句话好在哪?

(3)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出示图,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干——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扮演。

4、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都督也为王勃的诗句叫好?

什么是奇才?(板:拍案叫绝)。

假如你是都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扮演)。

5、指导背诵。

读到这儿,俺们也不由为王勃写的句子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少年王勃》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元帅和李广将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少年时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你对滕王阁了解多少?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让学生说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检查预习。

(1)指名读生字词。纠正字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

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说。(学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学生也可能会说王勃聪明,也可能其他,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

2、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华出众?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讨论:少年王勃被邀请参加宴会,说明了他当时非常有名,也具有一定的才气。)。

指导朗读。

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2)、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读第3自然段。

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c(出示)。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

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4)自读第4自然段。

齐读诗句。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指名说)。

师: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复述全文)。

《少年王勃》的教学教案设计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少年王勃课文答案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很有才华。

参加宴会。

写成了《滕王阁序》。

成为名文。

二、课前准备。

1、小黑板出示(词句):滕王阁序刚刚整修一新很有才气。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千古传诵的名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板贴纸卡(见板书)。

-1-。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少年王勃》的教学教案设计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共、绝。

《少年王勃》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俺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俺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一起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与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示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少年王勃的教案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气。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同学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同学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同学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敬重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气,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

三课时

《少年王勃》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气,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三段。

1(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读,画出你认为比较的句子。

3交流。

(1)读词。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理解句意。

(2)这句话好在哪?

(3)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出示图,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干——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扮演。

4、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都督也为王勃的诗句叫好?

什么是奇才?(板:拍案叫绝)。

假如你是都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扮演)。

5、指导背诵。

三、小节。

读到这儿,俺们也不由为王勃写的句子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写字。

《少年王勃》公开课教案

2、读写词语。

南昌庆贺才气文思如泉。

宴会叫绝秋景笔走如飞。

二、通读全文,练习背诵3、4自然段。

三、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篇决()诵()。

遍()绝()解()。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的余辉()的云霞()的秋景。

3、背诵、默写“落日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王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质疑,突出“奇才”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少年,他的名字叫——王勃,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课题——9少年王勃。

2.同学们,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师小结指导学法: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读出了少年王勃的许多优点,真好!那么,作者最想表现的是王勃的哪个优点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王勃。

4.有谁注意到了课文中都督说话时的动作?你能加上动作夸一夸吗?

5.拍着桌子叫好,这就是成语拍案叫绝。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都督这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二.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一)诗。

1.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鹜”的书写)。

3.让我们一起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这句诗吧。

4.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5.短短14个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一起吟诵这句诗吧!

(二)文。

1.同学们,当时正是重阳佳节,滕王阁边的赣江上好一派迷人的秋景,你看!【出示图片、文字渐入】“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2.这景色美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3.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你愿意把这壮美的(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

5.评价:多么迷人的景色呀,连小野鸭也陶醉啦!/多么绚丽的美景啊!那灿烂的云霞仿佛依偎着辽阔的天空,久久不愿离去。

6.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赣江秋景吧!【齐读】。

8.在王勃的《腾王阁序》里像这样的名句还有很多。

9.难怪,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指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三.关注人物,捕捉细节,深化“奇才”

1.读课文2--4自然段,课文还有哪些词句可以体现王勃真是个奇才?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2.生交流。

(一)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2.为了做到写诗的时候胸有成竹,王勃是怎样做的?

(1)【红显:边看边想】他是怎样看的,他又在想什么呢?

(2)正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才做到了——胸有成竹。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王勃学习。

4.你知道吗?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下的这篇《腾王阁序》洋洋洒洒共有700多字啊!

5.这段话中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将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6.700多字的《腾王阁序》,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奇才,真是奇才!

(二)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谁也不敢答应。

1.同学们,王勃为什么要写《腾王阁序》呢?

2.都督的客人都是些什么人?面对都督的这个要求客人们是怎么表现的?

3.可是王勃是怎样做的?你还记得吗?

四、课外延伸。

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少年奇才。比如:神童骆宾王,巧称大象的曹冲,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课后找一找他们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奇才!真是奇才!”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少年王勃教案

(奇才)。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齐读课题。

学生1:他很了不起,因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生2:很有才气、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齐读——“奇才!真是奇才!”

生:难得一见、绝无仅有的人才。

指名读第一节。

生:从“听说”体会到王勃14岁就已经名声很大,连都督都想见见,所以课文中用了请字。

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不是,跟王勃一样至少有点名气的人。

生1:当场写,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太难了。

生2“要是写砸了,那不是叫这么多的人笑话吗?不要砸了自己的金子牌子,以后就不要在都督这边混了。

生3:大家心里都知道孟学士已经写好了文章,今天就是让孟学士出风头的,不要得罪都督,以后吃不了兜着走。

学生根据体会朗读。

齐读。

读句子。

学生回答,理解“胸有成竹”。

读句子。

指名回答。(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理解“拍案叫绝”。

感情朗读。

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生:写好文章不仅要细心观察,还要会认真思考。

生:应该是平时读书多,知识丰富,刻苦学习。

齐读2、3、4自然段。

生抓住千古传诵体会王勃的才气。

学生自读自背。

学生齐背。

生:学生联系到《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的寇准,《咏鹅》的骆宾王,书法家怀素,破陋习的少年孙中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等,

生:像王勃那样勤于思考,勤观察,敢于表现自己……。

少年王勃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挂图、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找生字。

2、交流:

tan。

chang。

pian。

zhang。

tu。

du。

3、读。

4、自己选12个记一记。

5、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2、指名读。

3、交流问题。

板书:才气。

4、质疑。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第三课时。

一、背诵三、四段。

二、练习。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p50页。

文档为doc格式。

少年王勃

1、会读会写9个一类生字,会读5个二类生字。正确区分多音字“都”的读音。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胸有成竹、拍案叫绝、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四字词语的意思,用“胸有成竹”造句。

2、能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以图文对照、诗文对照的形式,初步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的意思,体会赣江壮观、秀美的秋景。

4、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按事情发展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条理。知道王勃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

[重点、难点]。

1、以图文对照、诗文对照的形式,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赣江壮观、秀美的秋景。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胸有成竹、拍案叫绝、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四字词语的意思,用“胸有成竹”造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提到江西南昌市人们就会想起滕(后鼻音)王阁(ppt图)这座楼阁始建于唐代,它巍然屹立在长江的支流——赣江边,是南昌的标志性建筑。它之所以这么出名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有密切的关系。

2、板书课题:少年王勃(师口述“勃”的写法。这也是“生机勃勃”的勃)。

一、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自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都有哪些人物?

2、回答。

(1)时间:重阳节那天(介绍: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中国的传统节日)。

(2)人物:

过渡:在《李广射虎》一课时,文章清楚的介绍李广是西汉人。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中没有交代人物生活的朝代呢?那是因为人物太有名了。

a、王勃,初唐四杰。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非常好,大家知道这句诗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他写的,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b、姓阎的都督(读准“阎”和“都督”)简单介绍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相当于军区司令。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先读词再读课文。把文章读准确。带下划线的词尤其要读准确。

ppt 探望 南昌 宴会  野鸭  灿烂。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邀请凝望 孤鹜  滕王阁序。

2、正音(1)指名领读,其余跟读。

(2)重点读好“凝”(鼻音);

四、三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读好重点诗句:

2、讨论问题1:少年王勃在滕王阁参加宴会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

出示:这就是《滕王阁序》里最有名的一句,出示诗句,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自读、指读、齐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讨论问题2:这个故事表现了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王勃。

板书:“奇才!真是奇才!”这是阎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你们看:这个句子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可见这位都督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才!真是奇才!”

4.有谁注意到了课文中都督说话时的动作?你能加上动作夸一夸吗?

现在你知道“拍案叫绝”的“案”指的是什么吗?(桌子),“绝”在字典中的意思a断绝b没有了c气息终止c独一无二,没有人赶得上用“字义相加法”解释整个词。(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的赞赏。)。

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都督这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五、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1、ppt诗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2、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所描写的景色。

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1)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按朗读提示练习,指名读,齐读,挑战读。

(2)(诗句和第三小节同时出示)想一想“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分别是什么意思?明白了意思就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

a、理解字面意思,联系上文看图理解,(重点讲“鹜”,鸟字底,什么鸟?)。

b、师范读引领读好诗句。

3、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读出动静结合的意境。

水天一色展现了宁静的美。这幅画上还有动的鸭和霞,“飞翔”和“飘荡”成就了一种动态的美。那么还有“缓缓”“轻轻”,请读一读这两个词,再放到句子里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这是留恋,这是深情。生个别读。

5、你愿意把这壮美的(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

6、王勃就这样站在滕王阁上,沐浴着秋风,动情地欣赏着,美美的陶醉着,感受着水天一色、鸭霞齐飞的美景,心潮起伏。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赣江秋景吧!(齐读)。

六.关注创作过程,捕捉细节,深化“奇才”

1、王勃的杰出才能还体现哪儿?默读2——4小节,划一划,想一想。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在人才济济的宴会上,自信满满的少年王勃和不敢开口的众人对比显得多么醒目呀!难怪,都督要为他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3、交流2:在写作过程上也能看出(ppt出示第四小节。)齐读。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学习“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找字形规律:第三个字都有个“如”,“如”的意思?(好像)这两个词都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解释时先说字面意,再说引伸义。

(文思如泉: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不断冒出来,形容写作文时很顺畅。)。

(笔走如飞:笔像飞起来一样,形容写作速度很快,一气呵成。)。

(2)这两个词都说明王勃才思敏捷。

小结:短短十四字就能描摹出一个高远的意境;饱学之士不敢出声,小小的少年却能胸有成竹的应战;创作时700多字的《滕王阁序》一挥而就,自信从容。难怪“奇才,真是奇才!”

4、王勃的出口成章、出手成文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找一找,想一想。

(1)“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重观察。

(2)“边看边想”,善于想象。

(3)也离不开平时深厚的积累。所以写作时才做到了“胸有成竹”。这是个成语,预习时查字典了吗?(比喻做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再读一读第四小节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勃“胸有成竹”?指读,其余学生画句子。

3、这段话中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将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7.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也因此不朽。齐读最后一段。

课堂作业:背诵第3小节,指导:

七、作业:

1、照样子,写词语。

例:笔走如飞: (        ) (       )(       )。

2、用“胸有成竹”造句。要有“胸有成竹”的具体的表现。

3、背诵3、4两小节。

板书设计。

奇才!   神情。

动作。

语言。

少年王勃教案

(奇才)。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齐读课题。

学生1:他很了不起,因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生2:很有才气、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齐读——“奇才!真是奇才!”

生:难得一见、绝无仅有的人才。

指名读第一节。

生:从“听说”体会到王勃14岁就已经名声很大,连都督都想见见,所以课文中用了请字。

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不是,跟王勃一样至少有点名气的人。

生1:当场写,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太难了。

生2“要是写砸了,那不是叫这么多的人笑话吗?不要砸了自己的金子牌子,以后就不要在都督这边混了。

生3:大家心里都知道孟学士已经写好了文章,今天就是让孟学士出风头的,不要得罪都督,以后吃不了兜着走。

学生根据体会朗读。

齐读。

读句子。

学生回答,理解“胸有成竹”。

读句子。

指名回答。(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理解“拍案叫绝”。

感情朗读。

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生:写好文章不仅要细心观察,还要会认真思考。

生:应该是平时读书多,知识丰富,刻苦学习。

齐读2、3、4自然段。

生抓住千古传诵体会王勃的才气。

学生自读自背。

学生齐背。

生:学生联系到《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的寇准,《咏鹅》的骆宾王,书法家怀素,破陋习的少年孙中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等,

生:像王勃那样勤于思考,勤观察,敢于表现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少年王勃的教案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同学们,今天,俺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俺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一起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与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示怎样?(齐读)

少年王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重难点 。

1.重点:背诵三、四自然段。

2.难点: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 。

1、分析字形 。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有才气)。

(一)交流以上问题: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

1、学习第一节:

出示: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节:

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a、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

b、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节:

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的文章令都督都拍案叫绝,认为是难得的一个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从都督惊讶的语气中也可体会到他是一个奇才。

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节。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说明王勃写的文章影响广泛深远,不愧为是一个奇才。

指导朗读。

1、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的是怎样的情景?

王勃用那一句诗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

2、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谁愿意读一读?

3、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么?文章有一节描述的就是这句诗的景色,谁能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

4、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的句子么?

5、老师读诗句,学生读意思。

6、王勃看到的景象很美,写得更美,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师范读,教读书方法,边读边想,生个别读,注意情感)。

7、然后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注意断句和节奏)。

8、指导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