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优质10篇)

时间:2023-09-05 23:29:23 作者:薇儿 工作计划 2023年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优质10篇)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计划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一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这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什么是茶艺师呢?小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茶艺师。

凡在茶企业或服务、教育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经有关部门鉴定合格者,称为茶艺师。

2、茶艺师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决定了本世纪的生活主题——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许多国家的饮料优劣情况,最终认为:茶为最佳饮料。据科学测定,茶叶含有蛋白质、脂肪、10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咖啡碱、和脂多糖等近300种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发挥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作用。

由于茶具有防止人体内胆固醇升高,防治心肌梗塞的作用,茶多酚还能清除机体过量的自由基,抑制和杀来病原菌。此外,茶还有提神、消除疲劳、抗菌等作用。茶还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因此,在当前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城市居住的人们,更应经常喝点茶。业界人士预测,茶叶及茶饮料将以其独特的保健优势取代咖啡、可可,成为21世纪最主流的饮料。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健力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纷纷杀入茶饮料市场,可见一斑。因此,茶艺师必将成为本世纪最受欢迎的生活艺术保健大师。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公共关系在企业中越显重要。茶饮料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最文明的饮料。无论是政府接待部门,还是旅游,房地产等商业企业重要接待高档次的.接待几乎都离不开茶,而茶艺师正是商界、政界接待部门最缺的职位。

1) 中国茶农逾亿人口,急需茶艺师推广茶道,让更多茶农受益。

2) 中国每年的茶楼(馆)增长以30%在递增。北京大型茶艺馆就上万家,成都各大小茶馆2万多家,桂林市2007年较去年增加了100多家茶馆,投资上千万元的旅游茶艺馆就五六家。而有专业水平的茶艺师却高薪难求十分紧缺。

全国茶艺师资格考证及全国食品准入制(qs认证)都要求与茶相关企业定岗定员。凡与茶有关的生产企业都须有固定茶艺师职员。

工资是1500--5000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二

至今在茶馆这个行业里浸泡了十四五年,从浙江到云南至安徽黄山再至福建安溪,在各个茶乡游历多年,见证了中国茶馆从式微渐至热闹的过程。

私人茶艺师的修炼并非容易,需要基本功扎实,辨茶、识茶、沏泡,操作技能,茶文化历史,甚至茶树栽培和加工,这些都是茶艺师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知识。一个好的茶艺师需要有茶的淡定气质,所以打坐、静心也不可少。茶艺师朱锦武说:“好的茶艺师是能将茶的缺点掩盖掉的人。”因此,一茶到手,私人茶艺师会用鼻、眼和经验为茶定性,然后通过器皿、水温、冲泡等技术处理,再佐以某种特定形式的表演,最终泡出一杯完美的茶。

私人茶艺师一般三个人一组进行服务,一个主泡,主管布茶;一个副泡,担当茶艺程序的解说工作;还有一个琴师。提供一次让客人满意的服务,对于茶艺师而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

如果会场较大,茶艺师一般会提前1到2个小时赶到现场,熟悉场地,研究应该走的路线。“要清楚地了解所服务的客户,了解清楚对方具体的服务要求才能有的放矢。比如说,人数、参会人的性别比例、有没有特殊体质的人等等,这些都要问清楚。”邹军说,“有些人会‘醉茶’,就是一些人喝完茶之后会有头晕、呕吐的感觉。胃不好的人,不适合喝青的铁观音。在去之前,客人情况了解得越清楚,就越有把握做好。”邹军说。

“不一样的茶就有不一样的表演风格,其实,即便是同一样的茶艺表演,不一样的人演绎也会有不同的风格,这和私人茶艺师的个人性格特质也有关系。”私人茶艺师也会根据个人的性格特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

做了几年私人茶艺师的邹军如今的思路拓得更宽了。他今年着手做的事情是,在种茶的季节,将喜好茶的客户带到茶乡去旅游,让客户认领一片茶田,自己学着种茶,等到收获的季节,再一起去收茶,能够品尝到完完全全的属于自己的茶。

今年3月,他还组织了二十几个客户自驾车去了一趟安徽茶乡。“每个人都种了几棵自己的茶树,快到采摘的季节了再带着客户一起去采茶。”看着茶艺师的优美表演,听着茶事故事,喝着自己亲手种的茶,那般滋味,在爱茶人的心中,又该是另外一种味道了吧。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三

1、什么叫活的像自己呢?我觉得人应该为未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还有就是,不断向更高更远努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证明自己,我是这样觉得的。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和三五好友喝茶,方觉得日子过得天荒地老。

5、茶之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人在世间功名利禄浮浮沉沉,苦乐皆由心生,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

6、各种性格,自然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无法断定哪种性格是好,哪种性格是坏。因此,适合自己的那杯茶,就像合的来的朋友,舒服且惬意。

7、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

8、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9、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10、不畏将来,不念过去,不求别事,任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只管喝茶去。

11、人生如茶把心放宽!或浓烈或者清淡、你是连环杀人犯:第三道淡如清风、第二道香如爱情;人生这盏茶。(小编网 )

12、爱茶之人为什么选择以茶为友,除了独饮,在千万人群中寻遇兴趣相同的朋友,用心交流不离不弃。约你来喝茶,只因为想你了,那样简单。

13、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15、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16、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17、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18、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19、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浮生若梦,煮一壶饮,水可入境,茶可解忧。

20、一壶茶,茶叶在水中跳舞,不论悲喜,不争朝夕,不叹时光。

22、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24、生活如水,人生如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人越来越成熟稳重,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人生,步入了另一个世界,淡然,得与失,成与败,聚与散,虽然一样都渴望一切都好,但也能安然的接受一切不好,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成长。

25、杯盏之间,香气自来。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四

(2011年9月—2012年1月)

一、活动指导:

渔溪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活动,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v^中央^v^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少年宫茶艺馆坚持以创建茶艺特色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开展,通过编制校本课程教材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茶文化知识,通过组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以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促使茶艺拓展型课程成为学校品牌特色。

二、活动目标:

1、旨在通过茶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艺,学做人”。本学年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茶叶的分类、茶具的知识,茶艺表演中的基本技艺。通过茶艺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礼仪素养。

2、了解茶文化浓厚的文化底蕴,有主动了解、探索茶文化的历史习俗、风土人情、现今发展、表现形式等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3、学生能自主参与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珍爱生命,享受成长的快乐。

5、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与质疑,调查与实践,在探究性的学习中,移风易俗,批判地继承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6、培养诚实与自信,勤劳与俭朴的美德,不断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7、学生掌握一定的茶知识与文化,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活动计划

九月:茶之史:饮茶起源、茶类划分、茶与健康

1、分小组,落实活动要求

2、看影像资料,了解茶史、饮茶起源

3、品茶,学习饮茶与健康相关知识

十月:茶之俗:茶具、茶道、茶经、品茶

1、认识茶具:瓷(白瓷、花瓷)茶具、玻璃茶具、陶茶具、竹茶具等。

2、取物移物训练

3、教师示范

4、品茶

十一月:茶之真:茶趣、品茶、制茶、搜茶

1、茶的分类(识茶):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等。

2、差异流传的礼仪训练。行站坐等等。

3、教师示范

4、品茶

十二月:茶之美:品茶、茶道、茶艺表演

1、茶艺基本技法:温杯法、取样置茶、煮水泡茶手法、品饮法

2、训练

3、品茶

一月:茶之艺:茶会、品茶、制茶

1、迎新茶会

2、调和茶的特点

3、如何制作调和茶

4、品茶

5、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局调和茶

6、以小组为单位将设计的调和茶进行展示

四、主要工作:

1、加强学校组织管理:

建立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规划、组织、领导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工作。重点建立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小组,负责日常茶文化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项活动,以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目标的畅通实施,同时基本确立茶艺教育活动的发展目标,并把以茶文化为内容的艺术教育列入学校、教师工作日程,以形成人人参与茶艺教育活动的氛围,并不断提高课内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水平。

2、加强艺术日常管理: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五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 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佐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出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末、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目前开始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也许正是新兴茶饮法的开端。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六

通过为期一周的茶艺实训,我学到了好多平日里学不到的东西,从对茶文化一无所知的状态里走了出来,不仅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甚至发展至海外,而且茶的种类有六种之多,每一种茶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功能,茶的制作方法及其泡制更是有深刻的考究,饮茶的意境也有讲究,饮茶还有营养保健,修身养性,增进友谊,学习礼仪知识的作用,这些对我走向工作岗位,对人对事的态度有重要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也有饮茶的习惯,但是也仅限在家里,从地里回来饭前往往会泡一壶茶,但是即不讲究茶的种类和质量,也不讲究茶的泡制和品茶方法,只是平常意义上的喝一杯有味道的茶,解解渴而已,所以在我的脑海里对茶并没有深刻的了解也从没有研究,就把它定义为家用茶水,后来见到的饮料如绿茶,冰红茶也并不知道它们同属一类,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直到学了茶艺之后才开始了解并认识茶文化,体会茶的意境和精神。

茶的历史悠久,制作方法多样,泡制也十分考究,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一定的借鉴。茶的制作方法有蒸青,炒青,烘青等每一种里面又有使用工具和手法的区别,制作出的茶的色泽,形态等也不相同,而且泡制时应用不同的方法限制时间和次数等可以把各种茶的味道达到最佳。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特点的作用,所以在做的时候也要用适宜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从事公共关系,就必须要学会应对不同性格不同职业和不同爱好的人,要想取得好的业绩就需要灵活的应对这些人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从而把工作做好。同样的处在相同领域的人其处事方法和做事原则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所以选择的应对方式和原则也要因人而异,学会和他们相处好的同时也能发挥出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为己所用,这也是一种智慧。

喝茶还要讲究周围的环境同时体会茶所代表的文化和意义。饮茶之风是由文人雅士发展到宫廷之中再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的,其间茶的种类也有了明确的分类,茶艺也日趋成熟,茶礼也形成了统一的风格。文人在饮茶时往往会选择一处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精心泡制茶种,以静气凝神,同时领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领悟人生法则,有人还会突发奇想吟诗作画,在古代就有以茶会友的说法,请客人饮茶也就表示对他人的敬重成为一种礼数,同时有清政廉洁,远离污秽,消除杂念,修身养性的文化内涵,茶也就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象征,这就是所谓茶的“廉”,“美”,“和”,“敬”,尽显茶的本色。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需要静心静气,以平和的方式待人处事,静乃和之根本,我们工作本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往往会被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困扰,导致心情烦闷,甚至改变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过的不愉快,所以以静待人的同时也要以静待己,这样生活才会丰富而精彩。

谢谢老师给了我这次实训的机会,也感谢老师这一周来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此次实训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处事之道,为有效的工作打下基础。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七

前些时日,思想老化,闲于品茶,不禁对茶产生了许些好感。于是竞开始研究起中国茶艺之道来。了解到一些关于茶艺的`作品以及几千年的中国茶文化,鉴于其学问的雅致,加之兴趣所至,故亦思得若干茶艺,撰写成文,以供赏阅。

有位作家说,人类历史中的杰出发明中,其能直接有利地帮助我们享受空闲、友谊、社交与谈天的,莫过于饮酒、吸烟,饮茶的发明。

烟酒之道我知之甚少,但于茶艺术却颇感兴趣,且略通一、二。茶录有云,“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可见自古以来饮茶发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文化,且有相当浓厚的学问。而诸种茶文化之中,上茶有礼,品茶有道,泡茶有法为其精髓。

古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而以茶待客须讲茶礼。有俗成之礼曰:酒满为敬,茶满为欺。一般来说,予客上茶不当上满,满则不敬。倘若用大茶杯给客人泡饮,还应注意不时给客人加开水以保持茶温,以让茶之香气萦绕不绝。可见茶当品、当慢,贵在雅趣,而酒当饮、当快,贵在豪情。所以,以茶代客是万万不宜催促的。

对于品茶,一般说来宜慢品而不宜豪饮,小茶杯三口一杯,谓之品也。此外喝茶亦需讲究气氛,古人云:“饮茶以客少为贵,客多则喧,喧则雅趣乏也”。严格来说,茶有三泡,第一泡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如妙龄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如婚后少妇了。一般来说,幼女茶苦涩,提神醒脑;少女茶甘雅,鉴赏家认为此泡的茶最妙;而少妇茶素淡,不可复饮。但实际上,享受“少妇”茶的人仍很多。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八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招隐寺内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九

茶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为,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优雅、仁、德、诚、真。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1.浅谈茶艺与茶艺师

2.茶艺师茶艺知识

3.茶艺师简介

4.茶艺师浅谈茶具魅力

5.茶艺师浅谈茶道历史

6.茶艺师之佛教茶道

7.茶艺师的入门基础知识

8.茶艺师的等级划分

茶艺师工作计划 是茶艺师篇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比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当然,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也有不同的文化。

(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0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0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0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0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07)彝族:烤茶、陈茶。

(08)满族:红茶、盖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芹菜。

(55)门巴族:酥油茶。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