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体会年(优质20篇)

时间:2023-12-27 23:00:11 作者:琴心月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经验积累后的个人总结和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并优化自己的表现。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思路和灵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再翻阅《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初次阅读时做的圈画批注清晰可见;随意浏览几处标记的地方,心里还是会忍不住的惊叹,余文森教授的论述真的是言简意深、凝练有力,句句走“心”有“新”,引人共鸣。但为什么一篇简单的读后心得却让我提笔又无从下笔呢?我总结了两点:第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是一本真正值得阅读的“好书”。这样的“好书”只有一遍粗略的泛读当然不行,需要细读慢品、消化吸收,才能沉淀下来东西,为我所有。第二,我在初次阅读时,没有及时归纳整理各个篇章的内容是个很大的失误。全书十一个章节全部读完后再总结,因为时间的原因,感觉个人记忆中的知识框架不太清晰了,感悟也有些碎片化。尽管有太多的触动与想法,但每次动笔都会思绪万千。鉴于以上两点,在今后的阅读中我要做到及时总结、及时“输出”,这样才能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行“完整的学习”。先来谈谈自己“零散”的几点感悟吧。

如果单从书名来分析,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这本书,分别是“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仔细翻阅书内的三个篇章,“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篇章都是紧扣关键词展开详细阐述的。可我在读完全书后,“课程意识”却首先跳入了脑海。其实,早在几年前,我所在的学校就掀起过课程建设的热潮,但那时的'自己还只是“跟风”行动、闷头做事,并未对“课程”有过深入了解。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课程。课程不仅是学科教材,它还包括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也都属于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参与者、实施者和践行者。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有课程意识,我们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课程的高度和视野。对课程意义的理解、对课程本质的把握、对课程价值的定位都需要我们建构、整合,只有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观,才能让课程与教学共生、相融、相长、双赢,真正实现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指向人”。围绕着“人”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不教之教、教学相长。“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这其中,学生会有经历发现、探究、解决、生成的学习过程。同时,“先学后教”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让学生的学习在前,教师的教学在后”,这样的教学方式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避免学生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但又不是教师的完全放手。就拿我们平常的音乐课来说,如果学生对音乐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然后针对学生在“先学”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解决,这样的“教”才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堂中“问题链”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推动学习能力的发展,“问题链”的问题提出很关键,教师要适时做好引导,实现教为了不教,把教转化为学。

全书读完,“责任”压在心头,“担当”更想挑在肩头。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是要在细水长流中逐渐养成,最后吸收沉淀下来的。而基础教育就像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有持续不断的能量支持向上发展。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改变。我对自己的定位不只局限在音乐老师上,更多的是对“立德树人”、对“育人”的理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想应该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进取心、有抗挫力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也深知,唯有加强自身修炼,才能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做学生的榜样,当学生的引领。

正如这篇读书心得的开头所述,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自己能静下来再来一次“沉浸式”精读。我想那时的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肤浅、片面。读书是为了给自己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希望自己在坚持阅读的时候也能坚持思考,并在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和学生一起享受“完整的学习”。20xx,一起勇敢向未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余教授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中讲道: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与发言,放学排队不喧哗,能和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呆子”,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都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1、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2、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3、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4、学习能力:指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以下四个方面的意志品质:。

1、主动与进取: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2、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3、选择与获取:能发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优势,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4、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语言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文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在英语核心素养中发展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试、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监控和管理学习过程,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明确学科的育人目标,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既要保障孩子传统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同时更需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深刻的解读知识,让学生对于复杂的问题一听就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在解决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例如在讲解浮力与压强综合题时,我就总结了三个模型,把浮力与压强的所有知识概括其中,只要把三个模型学明白,练清楚,相关问题就都解决了,学生自己套用模型把复杂问题解出来非常高兴,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教师应做到知识广博,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都有所了解。在知识讲解中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让学生因为对教师知识渊博的`敬佩转变为对教师的敬佩和喜爱,从而喜爱上教师所教的学科。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要中途打断;让学生在处理事情时感觉比老师还厉害,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不是让学生时刻感到老师不可超越。学生如果有好的想法鼓励学生去尝试一下,用实践来检验想法是否可行,是否有效,并不能只让学生想而不去做。应做到做学教合一,做放在第一位。

教师更应具备自己管理素养,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前进目标,永不停息的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质教育提出已经持续了30年的时间。回顾素质教育走过的历程,有几许坚定,也有几许彷徨,而自20xx年起“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敷设了轨道,也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提出:“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所谓精神长相即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包括学识、智慧、道德、态度、品格、思想、精神等,会通过外在言行举止和神态表情表现出来。”

余文森博士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咏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这样看来,语文学科教学的思路就明晰了。无论是课内文本阅读,还是课外名著指导,至少掌握好两个风向标:一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熏陶。

此外,素养还指向一个人的“人格”,即稳定的精神世界;指向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即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不动声色的善良”;指向哲学高度的开放性、生成性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固执己见,要兼容并蓄,同时形成独立、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力。

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有境界的人。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走向何方?我想不该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开发;不应该是越俎代庖的体验传递,更应当是创设情境下的个性表达。而最终的语文教学效果,不仅表现在一张试卷上,更应当融入学生的言谈举止,才思情致。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观的重建两个篇章介绍了新时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学教学,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深的思考,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说: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源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等这一切都是要通过我们的课堂传递给学生。别让知识成为负担,也别拿培养能力当作笑谈。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核心素养要落地,就必须改变。

反思往日教学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知识点背过了多少?为什么失分,是不是知识掌握不扎实?这些几乎是我常用的口头禅,打着应试教育的旗号我们的教学慢慢被高考绑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高分学生”之间,我们权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体。很难想象一个只有知识只会考试的机器能走多远,在教学中学科素养的缺失是致命的。唯有变才可至明朗。

一个老师的认识和思想高度决定着课堂,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深化认识,革新教育观念。从成绩与素养的矛盾中剥离,重塑有机统一体;走出认识的误区,重塑教学观;从传统思维中抽离,重建教师素养,聚焦学生创新思维、想象思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养成,扎实到每一节课上,有意识的将核心素养去渗透给学生,切不可停留在“喉咙里的改革”层面上,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刽子手,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所谓破茧成蝶也是痛苦与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养要在中学课堂真正落地生根,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风格可能面临改变,这一过程会有质疑和不舍,但明确教学和学习目的而进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转变,必将是充满智慧又收获满满的改变。从本本意识到课程意识的转变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前提。跳出本本主义的'怪圈,以学科课程的高度和视野,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育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意识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生成性的活动,切不可为了教材而教学,为了渊博而进行毫无干系的扩充,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相融相长,这才是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优化课堂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是创新教学活动落实学科素养的核心。一节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课堂一定是有情景的创设去激发学生思考;有含金量的课堂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有学生通过思考、总结、组织、概括、输出表达自主生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改革的原点在哪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点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即要打破陈规,重构教学关系,还权力给学生。学习既是学生的权力,也是学生的责任,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节课的中心,完整系统而又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吧。未来的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新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条件。

核心素养成为我们教学的指向标,而点滴都蕴含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在今后教学中,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后,从实践到反思,我的思考探索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我看完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时,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重建教学关系和先学后教这两节。因为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目前我们学校就是这种模式,重点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说实话,这种模式真的很考验教师的能力,要提前做好很多准备:制定导学案、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程度的题目、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等等。我作为一名语文和音乐教师,这种教法对目前的学生群体、课堂教学手段、学生的整体素质等各方面来说喜忧参半,因为这样的教学手法对老师、学生要求太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一点点进行积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这也是我们目前一直进行教研的方向,我们正在摸索中前进。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在工作坊的引领下,我认真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正如前言中所讲“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那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坦白地讲,刚开始看这本书我是很迷茫的,看不太懂,觉得理论性太强了,太深奥,但越往后看越清晰,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此书是前有理论观念,后有实践策略,从思想、行动上重建了教学观念,更使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比较于“双基”、“三维目标”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这使我明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的观念,明白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要把学生看做是独立的人,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其产生“精彩的观念”。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一些知识,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所以,身为教师,要先“育己律己”,再“教人育人”。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熟悉。

中国同学进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同学应具备的适应终身进展和社会进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召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供应了方向。同学进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同学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进展和社会进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毕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同学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老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动身,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化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由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同学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进展同学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是对同学进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同学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意文化对同学的.熏陶,还得对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共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育。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

其次、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是不行能调动同学的情感,让同学布满热忱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给同学一个沟通,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同学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同学求知、制造、展现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让同学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同学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同学自己先独立思索,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坚固把握学问。同学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力量的进展,增加情感体验,培育同学发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第四、注意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美丽、新奇的语言材料,并培育同学思索问题的力量。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犹如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同学的心灵,并启迪同学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同学才智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学问,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观的重建两个篇章介绍了新时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学教学,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深的思考,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说: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源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等这一切都是要通过我们的课堂传递给学生。别让知识成为负担,也别拿培养能力当作笑谈。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核心素养要落地,就必须改变。

反思往日教学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知识点背过了多少?为什么失分,是不是知识掌握不扎实?这些几乎是我常用的口头禅,打着应试教育的旗号我们的教学慢慢被高考绑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高分学生”之间,我们权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体。很难想象一个只有知识只会考试的机器能走多远,在教学中学科素养的缺失是致命的。唯有变才可至明朗。

一个老师的认识和思想高度决定着课堂,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深化认识,革新教育观念。从成绩与素养的矛盾中剥离,重塑有机统一体;走出认识的误区,重塑教学观;从传统思维中抽离,重建教师素养,聚焦学生创新思维、想象思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养成,扎实到每一节课上,有意识的将核心素养去渗透给学生,切不可停留在“喉咙里的改革”层面上,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刽子手,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所谓破茧成蝶也是痛苦与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养要在中学课堂真正落地生根,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风格可能面临改变,这一过程会有质疑和不舍,但明确教学和学习目的而进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转变,必将是充满智慧又收获满满的改变。从本本意识到课程意识的转变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前提。跳出本本主义的怪圈,以学科课程的高度和视野,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育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意识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生成性的活动,切不可为了教材而教学,为了渊博而进行毫无干系的扩充,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相融相长,这才是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优化课堂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是创新教学活动落实学科素养的核心。一节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课堂一定是有情景的创设去激发学生思考;有含金量的课堂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有学生通过思考、总结、组织、概括、输出表达自主生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改革的原点在哪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点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即要打破陈规,重构教学关系,还权力给学生。学习既是学生的权力,也是学生的责任,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节课的中心,完整系统而又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吧。未来的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新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条件。

核心素养成为我们教学的指向标,而点滴都蕴含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在今后教学中,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后,从实践到反思,我的思考探索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时常有这样的苦恼:有些知识点课堂上讲了好多遍,自以为已经讲得很详细、很透彻,练习得也够充分,可是一到检测环节,就发现自己之前的努力“事倍功半”。教来教去,发现自己卖力地想拉着学生往前跑,可是学生却慢悠悠不迈步子,尽管还有很多家长很给力地在学生身后做“推手。”

我曾经一直在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找不到精准的答案。读了《从教走向学》这本书,我的思维才渐渐清晰。这本书让我明白,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得更远。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从教走向学》这本书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教师的视角,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维度、策略与方法,给大家提供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工具和脚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现的误区。这本书从七个维度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主要从“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这一维度谈感受。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教师每天备课都要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哪里来,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反观自己的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的是教材,依据的是学情,依据的是考试说明,甚至是教辅资料,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一个不研读课程标准的教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我的教学活动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文中的四个问题为我以后依据课标制定目标提供了方向。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落实?我的教学目标是否从知识维度上升到了素养维度?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问题解决作为了重点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课标指导教师,应更加关注人的培养,综合品质的提升;要更加关注真实生活,聚焦真实的问题情景,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体验中,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如此重要,能直接当作教学目标吗?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直接将课程标准当作教学目标,应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这就要求老师要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这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时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从教走向学的前提和保障。

人们常常以为,“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目标”,两者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过去大家写教学目标时,是不是通常这样描述:“理解……”“掌握……”“解释……”?那么,什么是“理解”呢?学到什么程度叫“掌握”呢?从哪些维度去“解释”呢?对这些问题,教师是清楚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该讲到什么程度、该从哪些维度去解释。也就是说,这样的目标是写给教师的,是教学目标。

这样描述的目标,学生是看不懂的,更不知道该如何做。不知道学习目标的学生如同旅游时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将自己熟悉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知道如何做,让学习真实发生。

王易春老师给出了几个制定目标的原则让我豁然开朗。

第一,制定目标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彼此的关联,也不能割裂这三者的统一,制定教学目标从整体性出发,就是强调要定位于人的培养,立足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目标。整体性还体现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彼此要有连贯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主体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目标是由学生来实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首先,教学目标要描教述清晰,学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其次,教学目标应难度适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又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设计得有层次、有梯度,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要描述具体,能实施,能测量。忌空话、套话,大而不当。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盘考虑,厘清关系,设计出能落实、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教师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知识的了解和记忆,转变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育,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接。教学目标要定位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培训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是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说,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素养。

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核心素养,一个检验标准就是看教学设计是否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探究的机会,是否将问题解决贯穿课堂,是否将说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例如,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处罚,以语文学科素养为指导,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就指导教师走出单篇课文的教学,从整体和任务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念。

对教学来说,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纲”。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按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学实施走在了有效教学的路上。

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教学方向。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多小台阶,将核心素养转化为一系列的具体目标后,只要系统中的每个具体目标落实到位了,核心素养的总目标也就达成了。核心素养这个总目标的落实,是在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模块中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系统化的落实。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过程。教师要系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的性质理念”、“课程的总目标”、“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内容”,用课程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将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个具体目标上。然后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向一系列目标转化,即转化为课程具体目标、模块具体目标、单元具体目标、课时具体目标。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种种不足和局限,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才能成长得更快,学生未来的发展才更有潜力。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今年的暑假,我们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深入了解当下火热的话题,核心素养。当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粗浅了解了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那么,究竟什么叫素养?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我想可以从《核心素养导向的堂教学》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余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书籍内容摘要。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进行。

从学校教育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两者要保持有机联系和衔接,既要把普适性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素养当中,也要把学科素养提炼到一般素养中去。

第一部分:核心素养的内含----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第二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构-----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第三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整体化策略。

语句摘录精彩分享。

1素养: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有别于素质,“素质”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人生而有之、先天具备的东西。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的性质、特点或人的生理上的先天特点。当我们区分素质和素养时,我们强调前者是先天的禀赋,后者是后天的产物。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生理方面。我们讲生理素质而不讲生理素养,就是因为两者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差别。从广义角度讲,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

素养和教养:从学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的素养。一个人的天赋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尤其不能发展成为专业性的素养。不过,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养,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养”,广义上指的是人的整体的全部素养,狭义上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

素养的构成: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纵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就像受精卵一样,不断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不只归属特定的人群,而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公因数”,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因数”,是所有人终身发展的共同的必备要素。

粗浅翻了翻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我觉得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一堂数学的成功与否,应看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在工作之余,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书中又强调了几点: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3、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4、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经常反思。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

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以核心素养为指挥棒,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2021年11月我参加了广东省杨昌彪名师工作室与湛江市袁燕青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学员跟岗研修活动,“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我专心研读了由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该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

从书中,我了解到“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2014年3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余教授在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还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中提到“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且指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应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才能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且“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能实现。

可见,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不可分割,要在把握这一维度的目标,注重巧妙融合与真切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具体到某学科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素养体系。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来分析,物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兴趣,对物理文化内涵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发现物理之美,感悟物理魅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初步解决了近期教学工作实践上的一些疑惑,找到了理论指导方向,使我课堂教学得到改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我将追随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改革与实践,希冀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优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从20xx年3月10日至10日10时10分,“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被列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培养品德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成为制定学术质量标准、修订课程计划和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成就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可。文化性格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特别是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髓,还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介绍给世界,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感情。

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清,战争继续,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在研究中,我首先明确了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核心素养中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内涵。于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的学习领域)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核心能力)的成果,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这门学科的核心成就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熟练的女人没有米饭就不能做饭。"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能力只能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培养,而识字只能在需要识字的活动中形成。

只有有好老师,我们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老师能给学生什么。教师只有知识,他们只能给学生知识。只有智慧才能激发智慧,只有成就才能培养成就。学科教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教师转变为素养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得以重建。于教授认为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理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核心素质教育改革必须首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教学是教学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人,而学科教师不是教授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先确立的教学理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意识本质上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将从根本上决定如何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在教学的基础上谈论教学,而必须具备课程高度、课程视野,即课程意识。否则,教学将陷入实用的劣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不应停留在“学科表面”(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度”(本质)。只有这样,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就教学主体而言,以学生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的中心和焦点是学习而不是教学。教学应该围绕学习来组织、设计和发展。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多,也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在本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出了六个基本策略——整合策略、情境策略、深度策略、活动策略、自主策略和意义策略。战略是从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就有必要进一步将理念转化为操作策略。上述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战略都同时包含了几个想法,任何一个好的想法也需要许多战略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然需要我们去实践和学习。借助网络资源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继续学习新思想,并将它们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的起点、突破点和生长点。只有关注课堂,我们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智能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

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者用了9内容详细阐述了素养与素质、教养、修养、涵养之间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采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也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采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光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与发言,放学排队不喧哗,能和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识才培养出了“书呆子”,我们儒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