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彝族的演讲稿(汇总5篇)

时间:2023-08-31 17:24:39 作者:BW笔侠 演讲稿 2023年彝族的演讲稿(汇总5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根据几条原则性的提纲进行演讲,比较灵活,便于临场发挥,真实感强,又具有照读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的长处。那么演讲稿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彝族的演讲稿篇一

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喜爱。游客将可以在元谋土林风景区看到原生态的老虎笙舞。

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在滇中腹地,苍茫巍峨的哀牢山深处,有一片古朴悠远、彝风灵幽、山水奇秀的人间胜境,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神奇虎乡”的双柏。双柏县是云南省楚雄自治州下辖县,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彝族文化之乡”,在民间至今流传着一种既古朴又原始的传统祭祀性舞蹈形式——彝族“老虎笙”,被人们视作彝族虎图腾的“活史料”。

彝族先民有着关于虎的独特宇宙观,他们认为虎尸分解创造了万物,因此彝族人民崇虎、敬虎,视虎为其祖先,自称为“虎族”,虎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至今流传甚广。 过去,彝族称虎为“罗”,如今的云南彝族大部分都曾以“罗罗”作为自己的族称。古代彝族部落首领须披虎皮,死后以虎皮裹尸进行火葬,以示“生为虎子,死后化虎”。此外在彝族地区还流传有“人死一只虎,虎死一枝花”的谚语和人死化虎的传说。彝族在举行祭祖大典时,常常会在大门上悬挂一个葫芦瓢,凸面涂红色、上绘黑虎头,表示这家人是虎的.子孙;彝族妇女常会在小孩的鞋帽衣物上绣虎的头像,以期获得虎的保佑;有些地方还有着“送白虎(用面团捏成的虎)”求得祛病消灾的传统习俗。“虎跳神”、“老虎笙”等形式至今仍盛行于彝族地区。

位于双柏县法脿镇的小麦地冲村是老虎笙的发源地,关于老虎笙这种独特的祭祀舞蹈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候,为了堵住泛滥的江水,有一位仙人背着巨石在行进过程中路经小麦地冲,此时东方发白、天将破晓,仙人将不能走动,于是他将大石头分成几块,丢到小麦地冲附近变成三道石闸门,仙人也在村子两头化作两只石虎,守护着小麦地冲上下两村。从此,这里的彝族人民安居乐业,六畜平安,一年四季风调雨顺,过上了富足平安的日子。人们为感谢这两只石虎,就按照虎的习性和爱好,摹仿老虎的动作跳老虎舞蹈。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跳虎形式的祭祀舞蹈和活动。

双柏县的彝族人民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虎节”,历时八天。正月初八为“接虎祖”,正月十五是“送虎祖”,在此期间有“祭虎”、“接虎”、“跳虎”、“送虎” 一套完整的程序。彝族人民祭虎祖、跳老虎笙、祈福消灾,合族同乐,举行祭祀仪式时,人们用画有虎头的葫芦以示自己是虎的子孙。其中跳老虎笙的人,要用灰黑色的毡子捆扎成带有虎耳和虎尾的“虎皮”披在肩上,用黑、红、紫、白色等各种颜料在脸、手、脚上画虎纹,装扮成老虎的样子。老虎舞一般由18人组跳,分别装扮成8只虎、2只猫、2个山神、1个虎头、4个击鼓者、1个敲锣者。舞者成一行纵队,开始从逆时针方向行进,最前者手持长竹竿、竿上吊有一药葫芦的虎头,毕摩和猫公、猫母、羊皮鼓手们列成一行,虎队在铓锣和羊皮扁鼓伴奏下入场跳虎图腾舞。

在老虎笙舞蹈动作中,扮虎的人摹仿虎的习性特点,摹拟出农事劳作、驱邪消灾、祈福迎祥等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和人类繁衍等一系列活动。老虎笙的舞蹈承载着彝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不仅展示了彝族人民豪放粗犷但又勤劳踏实的性格,它更是彝族先民的崇虎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的体现。

2008年6月,彝族老虎笙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老虎笙舞蹈作为虎文化的代表,在当地至今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小麦地冲村成立了“老虎笙协会”,被誉为“虎文化的故地”的双柏县每年都在县城举办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当地的彝族人民将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不断继承和发展下去。而且,作为古傩仪文化珍存和虎文化活化石,老虎笙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具有独特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吸引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游客、学者前来观光、考察,同时它在外界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老虎笙曾应邀到昆明、上海、郑州、威海、南昌等国内城市以及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进行表演演出,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出国门的成功典范。

彝族的演讲稿篇二

以往的音乐教学,教材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无形之中,教师的教法也形成了一定的死套路。主要以教会学生课本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仅仅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权威。而忽视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培养的学生缺乏能力创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等。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

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把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新《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同一部音乐作品,识谱的人可以欣赏;不识谱的人也可以欣赏;本国的人可以欣赏;外国的人也可以欣赏。它可以超越种族、语言、信仰的界限,与人类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情感,从而去激发他热爱音乐的情境。

(二)把“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从教学过程讲是“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角度将是“重学会、学好,轻会学、好学”。而新《课标》站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音乐本质来看,他具有愉悦性特点。人们通过听觉产生一种“审美情趣”。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彝族的演讲稿篇三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彝族的演讲稿篇四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凉山型

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乌蒙山型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的演讲稿篇五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沙包堡办事处位于东经107°30′,北纬26°19′,地处都匀市区北郊,距市中心6公里,东与洛邦交界,南与小围寨、广惠办事处相邻,西与绿茵湖办事处接壤,北与麻江县贤昌乡相连。办事处驻迎恩村斗篷山路旁。现辖9个行政村,5个社区、1个居委会总人口76924人,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7公顷,目前共建成14个文化活动(室)。

1、文化设施短缺。各村的文化室基本都处于闲臵状态,虽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但广播却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办事处、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办事处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抓创收,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办事处、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2、培育引进人才,稳定文化队伍。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办事处要统筹兼顾,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理顺体制,落实编制,稳定文化队伍,为文化干部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