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2023-10-07 06:44:41 作者:字海 评语寄语 2023年读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8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一

“啊,看完了!”宁静的家中响起了我的一声呼喊。三天之内,我迫不及待地把老师推荐的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给看完了。

这是一本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看书的时候,我就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那可是真入神啊!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萧红本人小时候在祖父老家呼兰河小镇上的种种故事。看完以后,我觉得虽然呼兰河小镇的生活有一点沉闷,又有一点特别。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作者萧红都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出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了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书中有一群小人物,遭人讪笑的王大姐,寄食的有二伯……但是萧红并不只是要渲染底层的苦楚,在书的后半部分,她浓墨重彩地描写父代母职、自食其力的磨倌冯歪嘴子,凸显了卑者人性可敬的一面。这本书还能告诉我们城市中见不到的东西。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我请大家买这本书时,请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评价说:“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还有许多教授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评价。

受语文课本《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影响,本以为是很温馨的,没想到却很悲伤。

那里的人很迷信、无情、麻木无知。因为小团圆媳妇的死,与其是病死的,不如说是被逼死的。一开始婆婆把她打病了,然后给她跳大神,大神让她当大众洗三次澡,先是大神让小团圆媳妇脱衣服,小团圆媳妇不愿意脱,她的婆婆命令四个人把她衣服撕了,然后把她抬进大缸,大缸里全是滚烫滚烫的水,一开始她挣扎,然后大神要往她头上倒热水,小团圆媳妇昏了过去。人们都以为她死了,便没了兴趣,大部分要回家,大神为了提升大家的兴趣,便拿一根针在她手指上刺一下,她就醒了。后来每倒一次就昏迷一次。跳完了大神,病还没好,就给她抽贴,又为价钱啰嗦了一大堆,后来又想让她活着,又啰嗦了一大堆,说什么七八岁就用两三两银子给订下来,如果死……最后才付了钱。

磨房里还住了冯歪嘴子,他后来成了家,有两个儿子,最后他媳妇死了,冯二成命运也一样。

我觉得那婆婆太可恶了,我甚至有点同情小团圆媳妇,我觉得我们应该远离迷信,相信科学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三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十分好看,语言幽默风趣,有些地方看了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书中的主人公是萧红、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这本书总共分为七章,是作者萧红的童年回忆。作者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这本书主要写的就是萧红小时候渡过的一些美好时光,乡里乡亲发生的一些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有二伯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有二伯偷东西时被我撞见了。他偷铜酒壶,而我在偷墨枣,彼此都害怕,也都很尴尬。二伯说:“你不说么?”“不说。”“好孩子”。“那你让我拿走墨枣。”“好的。”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觉得很好玩。而书中所谓的偷,也只不过是一时的贪吃、好玩罢了。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很调皮。有一次,我和哥哥在玩,看到桌上有瓶啤酒,大伯在烧菜,我和哥哥一人喝一口,把酒喝完了。

有二伯的性情很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的,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见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的……王八蛋……兔羔子,有猫有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的就是没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有二伯给萧红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回想起他时,她的内心一定是特别的开心,非常怀念有二伯。

作者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有趣啊!尤其是有二伯,他那古怪的性格,让我觉得很有趣,也正是他给萧红的童年增添了几份生趣!萧红每天都很会创造一些有趣的事情出来,很自在,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每一天。

童年是属于孩子们的。在萧红的童年里,有天真、调皮、无知与欢乐,也有悲伤、痛苦、思念与依恋。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着,“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的人物悲剧埋下了伏笔。

萧红的童年又可喜、又可悲。或许经历了悲,才能更真实地体会到喜!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四

呼兰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仅有数的过来的几家店铺,两家学堂,里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小团圆媳妇原来是个乐观的十二岁小姑娘,却因为人们带以开玩笑的态度而被滚烫的水烫死。一个叫“冯歪嘴子”的人,与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却因大家的羡慕和嫉妒、冷嘲热讽、在绝望中离去。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文中的小团圆媳妇实在是太可怜了。开始,胡家因为她的开朗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的想来个下马威罢了。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终于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邻右舍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地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悲愤着,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愚昧啊!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知识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它不仅仅是断送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良知!我庆幸生活在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时代,一个摆脱愚昧落后的新时代!我生活的世界,身边难免也有些人,看到别人落难,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幸灾乐祸;也有人,看见别人好而眼红,冷嘲热讽。但这个时代,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美好的心,在疫情面前,有不畏生死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有不惧困难辛勤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和警察叔叔,有无数个奔波在外,为我们送上温暖的志愿者,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在萧红的笔下是那么的美好,也许就是这样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才让萧红永不停止憧憬和追求的脚步,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吧。灰色的时代终将逝去,生活在新时代的我更应心存感激和希望,勇往直前,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五

萧红笔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这座小城极为普通,从南到北的十字街贯穿整个小城。一个个生活在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编织成《呼兰河传》的故事。

全书由“整体到局部”的结构先总写呼兰小城的地理情况、城市内部的构造等等。再写人,但这本书无主要角色,用小城各个地方不同的人为线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铺开。作者用叙述生活的口吻描写的事件当中,有善有恶,有悲有喜,黑白交织,如灰色的、大笔点染的水墨画。

“灰色”——这是我读完《呼兰河传》的第一感受。白与黑交织,便构成了灰。《呼兰河传》有令人愉悦的片段,有能激励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记得在第五章有一个片段:“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从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童趣与天真如钻石一样镶嵌在本书中,但仅存的美好便大抵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兰小城的“文化活动”。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请的,而且还要献上布匹,大神不高兴了还要杀鸡。既然活动成本这么高,呼兰城的市民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认为可以从上下文寻得答案:呼兰小城有为神鬼服务的店铺,以扎彩铺为例,文中作者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扎彩铺里金碧辉煌的阴间宅子,加之以豪华的特殊服务——有专门的人拉车,有穿着白净的厨子拉面,还有精明的管家管账……然而这一切是还是衣着粗鄙的人做出来的,并没有因为阴间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变现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说,并未见到做扎彩的人给自己做一间阴间宅子。放河灯也是一大特色活动,例如此场景描写:“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文字虽简洁,但在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画面:在视野的尽头,灯在河的远处一个个地灭掉,每灭掉一个,天色便暗了几分。待到灯全部都灭完后,这河,便又恢复死寂。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说,读者自知。而打动我的是灰色的回忆:如黑白交织,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顺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难、坎坷;只有风雨交织、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实,也最是动人。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六

自从学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后,我便开始对作者萧红的童年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与好奇。这个寒假我仔细地品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那里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社会……在那里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悲剧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她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她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她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她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当童养媳,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

《呼兰河传》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描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代的人间冷暖。读完后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之中。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过去,了解历史,建议大家有时间也读一读。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七

在一个午后,享受着慵懒的阳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书——《呼兰河传》。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中,“我”是个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后花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说的开端。在这小小的县城里,有着淳朴的居民和纯净的乡村生活,虽不如大城市那般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最爱的花园,我特别喜欢那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般的语言,简单又活泼,写得多好!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然而,我们却不曾想到,在家中长辈的那一个年代,是那么贫苦。记得小时候,在我吃晚饭时,总爱是把米粒饭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里还有大半碗饭菜没吃就倒进了泔水桶。每每这时,妈妈便像唐僧一样的来教育我。我虽然表面上很不耐烦,但却牢牢的把妈妈的话记在了心里。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那么困苦,妈妈很小的时候便要去田里干农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饿得肚子咕咕叫却还是吃不上一顿饱饭,仅有的那一点食物还不够塞牙缝的,却要分给一家五口人吃。在我们奢侈的挥霍水果时,你可曾想到,在那个年代,被说新鲜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烂的都没有。冬天,在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却还嚷嚷着冷时,那时候的人们却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风霜雨雪中不停的干活。

而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诗,像一幅画,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但文中小团圆媳妇的童年也是那么悲惨,她短暂的生命让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贫苦,被千里迢迢送去当童养媳。她刚入门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错事情时,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梁上,用烧得通红的铁块烙她的脚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纣为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时,婆家人给她用开水洗澡。当时的人们因为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来看热闹。看着她在水里痛苦地挣扎,没有人来救她。当她昏死过去时,人们才跑过去,有人还留下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学,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来“救人”。当他们看到昏死的小团圆媳妇,心里掩埋的良知,怜悯之心才被唤醒。可最终,她还是难逃悲惨的结局。每每读到这里,我总会义愤鹰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八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中最后两年的作品。

萧红,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1942年在香港病逝。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忆童年的作品,并不美好的童年。呼兰河城里好像什么都发生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因为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东北,人们闭塞无知,发生的事都跨不过迷信和四季冷暖。没有大江大河的壮阔,就连悲伤和喜悦都是安静的无人知晓的。

城里的人无知与狭义,贫穷又不自知,少有的“优点”是对神明十分真诚与信任。他们以捡便宜为目的,以自我欺骗为生存原则,以迷信方子为金枝良药,以热闹聚众为燕石妄珍,以闲言闲语为娱乐消遣。他们一穷二白,生下来就注定苦难,一辈子注定在那个小地方过着和祖祖辈辈一样的事情,喂鸡养猪做粉干,骂孩子咒父母打媳妇。

很多时候我们拿一个俯视的视角去看他们,觉得他们坏。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是大家都在干的事,这是他们出生以后大家都在给他们灌输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不是坏,这是无知。所以关键在于大环境,教育水平低下让人的本性不加掩饰,让原始的心性被放大,这就是人民的劣根性。

对国民性格的劣根性的批判也就是萧红创作的始终追求,她自己对此曾经说过中国人具有“民族的病态”和“病态的灵魂”。相比于密友鲁迅的对于人性的直击,萧红更加的温和、更加的娓娓道来。

萧红祖父是地主,有着十几件房子出租给那些村民,所以村民们对萧红家是尊敬的,大家也都对萧红加以照顾,所以萧红更加可以观察这里的人们。

呼兰河里给萧红最好的记忆应该就是后花园了,在这里她可以和祖父一起锄地一起玩耍,把玫瑰花放在祖父的帽子上,把帽子盖在头上躺在树下睡觉,和祖父一起去那里躲避祖母的咒骂。祖母和父母亲的刻薄与怒气也是因为有祖父与花园的陪伴才得以慰藉。

迷信是呼兰河人的主题,跳大神可以解决一切人间疾苦,唱大戏可以满足大家的社交需求,放河灯能给平淡日子增加趣味另外拯救一下投胎的人。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在绝对信任迷信行为之下的悲剧人物,先是面对毫无依据的误诊,面对各种毫无科学的治疗方案,最后在一缸热水的浸泡下结束了生命。

除开迷信,那种恨不得别人好的小肚鸡肠,喜欢找乐子,喜欢看热闹的市井之气也在这里集中体现。因为冯歪嘴巴组建家庭而不悦,对他百般咒怨。因为闲来无事想看猪跳进大坑,没有一个人起头去填。因为喜欢看热闹,巴不得有人做害人的事以赢得一场热闹可看。

呼兰河里的人有着那一代人普遍拥有的漫长的封建礼教遗留下来的病根,从现在看,这是荒诞而可恨的。但是活在里面的人们以一种不自知继承着这种从生到死的循环,他们是勤劳的,我们会在某个时刻歌颂这种伟大。但是也是苦难的,闭塞的,我们会对他们嗤之以鼻。但是不能回避的就是,这种思想终究会被新的思想更新,经历一段漫长的时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思想更新的过程,也是时代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场革命与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可以迅速改变的,只能等待时间,等到那些老的思想衰落,死去。新的时代才会来临。

萧红被誉为民国时期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也是萧红最广为了解的书,就同她说的——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有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一朵红花开在了墙上,越美丽,就越觉得荒凉。”

这句话应该最能评价这本书了吧

作为一个00后的读者,自然不能理解文中的场景,但是在小县城长大的人依旧是可以看到自己童年影子的,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因为有共鸣。

我记得我们也会有唱大戏,我们小孩组负责吃吃喝喝,顺便在夜里壮起胆子拿石头砸校长办公室,拿几块钱提前体验赌场的黑暗。大人们就会喝酒吃肉,谈着国家兴亡与民族团结,妇女们会聚在一起分享自己最近得到的八卦,谁家男人最近和谁一起了,谁家孩子成绩特别好,谁家婆婆和媳妇吵架了。

封建迷信也还在,如果烫伤了可以用泡了一两个月的雨水治疗,带有燃烧过的纸符的灰的药水可以带来好运。大年初四得求签,预测一下一年的兴衰福旺。送老爷上天和迎老爷还是备受关注,鞭炮和烟火依旧震天响。

邻居表面和你好,但也少不得背后酸溜溜地吐槽你。村民也还是喜欢看热闹,谁家娶了个漂亮媳妇也是会被围成圈的。

但是总归不是愚昧的,很多都已经退化和正常化了,这就是我认为的处在的改变的过程,我们大多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时间的流逝与世界的改变。

我们总是回念过去,却又近乡情怯的,所以我们可以多看看书吧,权当陪作家一起离合悲欢,想想过去,抒发感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