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实用8篇)

时间:2023-09-20 20:55:25 作者:BW笔侠 礼仪 最新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实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篇一

人们总是以为,家居讲的只是装饰、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实,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变缘于生活态度与观念的转变,体现国人素质。同样,餐桌上的礼仪也能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与品位。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人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对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篇二

取材部分:肋眼(rib eye),顾名思义,取自于牛肋脊部位,即牛骨边上的肉。

特色风味:肋眼牛排或许比不上腰脊肉那样嫩,但「骨边肉」向来好吃,肋眼就有这种味道,油油嫩嫩的肉丝中夹着q而有劲的油筋,比沙朗耐嚼,比菲力够味,而且油花十分丰郁,是受年轻男食客好评不断,又获行家肯定的牛排。

推荐火候:四至六分熟

取材部分:沙朗牛排一般是指肉质鲜嫩又带油花嫩筋的牛肉,基本上取自于牛背脊一带最柔嫩的牛肉,具体位置不同,风味也各有千秋。比较正宗的沙朗取自「后腰脊肉」,但特殊的品种例如纽约客,则是取自于类似菲力的前腰脊肉。

特色风味:沙朗牛排肉质鲜嫩且香甜多汁,富有口感,受入门级牛排行家所偏好。例如正宗的沙朗是牛运动量极少的部位,肉质细嫩还油花满布,像大理石纹般美艳动人,相对于菲力的精瘦,好的沙朗是超嫩鲜腴到入口即化的地步,让食客第一口就惊艳于牛肉的极致鲜甜。而纽约客肉质纤维较粗,微微带有嫩筋,油花分布不那么均匀漂亮,却是标准的「嫩中带腴」,「香甜多汁」,嚼起来满口肉感,相当过瘾,其豪迈又具个性的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推荐火候:四至六分熟

特色风味:腓力牛排肉质鲜嫩精瘦,但也缺乏肉汁及咬劲,即口感好却没有嚼头,并且烹煮过头就显得老涩,因此多推荐给牙口不好,消化较弱的老人家或小朋友食用。

推荐火候:三至七分熟

取材部分:t骨是牛肋骨和脊柱连接部位t型部分

特色风味:丁骨或红屋( porter house)牛排,大块肉排中间夹着t字形的大骨,一边是菲力,一边是纽约客,肉质一细嫩一粗犷,或油腴或爽俐,点一客统统吃得到。

推荐火候:五至八分熟

取材部分:牛小排取自于牛的胸腔左右两侧,含肋骨部分。

特色风味:牛小排带骨带筋肉质肥腴鲜美,多汁且耐嚼,有大理石纹,特别是采用牛的第六、七根肋骨烹制成的「台塑牛小排」,嫩而不涩,肉量丰郁的全熟肉质,即使是怕生的食客也可怡然享用,更创造出牛小排的另类魅力。

推荐火候:全熟

除了上述的品种,餐桌上常见的还有像牛肩胛部位的板腱肉、上肩胛肋眼心、牛肚部位的腹胁肉、上后腿肉等,这些部位虽然肉质纤维较粗,无法媲美以上品种,但重在价格便宜,因此常常作为入门级的牛排原料,例如国内常见的黑胡椒牛排等等。

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篇三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地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2、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3、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账,推拉争付,甚为不雅。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账。

1.筷子的使用礼仪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的使用礼仪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使用礼仪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的使用

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的使用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的使用。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一、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餐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您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二、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餐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兴致。

三、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餐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四、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餐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五、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六、基本

1.主客优先。主客还未动筷之前,不可以先吃;每道菜都等主客先夹菜,其他人才依序动筷子。

2.有人夹菜时,不可以转动桌上的转盘;有人转动转盘时,要留意有无刮到桌上的餐具、酒杯及饮料杯。

3.不要一人独占喜好的食物。

4.避免使用太多餐具。中国餐桌吃饭的精神就是边吃边聊,众人同乐,只要遵守基本礼仪,可以尽情地聊天。

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篇四

1、座次――主客亲疏有讲究

按中国传统,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八仙桌,同样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在大宴上,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主人须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而被邀请者则要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一般来说,若老板出席,须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

2、点菜――宴请者应主动点菜

若时间允许,主人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作为公务宴请,要控制预算,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较为重要,而客人也能大概领会预算。一般而言,主人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主人来作主。如果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对方来点菜,除非是对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

如果对方盛情要求,宴请者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若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令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3、吃菜――商务饭桌中西有别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中餐为例,如何才能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

不要用手往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4、喝酒――要注意十个细节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是一些酒桌上需要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敬酒者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说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细节八: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细节十: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5、倒茶――需以上司或客户为主

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而令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

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者,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

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自己亲自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6、离席――要避免一哄而散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不能不了解。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者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有些人参加酒会、茶会,当中途准备离去时,会一一问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要不要一块走。结果本来热热闹闹的场面,被她这么一鼓动,一下子便提前散场了。这种闹场的事,最难被宴会主人谅解,一个有风度的人,可千万不要犯下这钟错误。

传统食礼,也就是孔子认定而流传至今的食礼,经历了宴飨鬼神的祭祀食礼――社会精英主体的宴享仪礼――大众社会的聚食礼仪三个基本阶段,餐桌仪礼依然在不断地承续演进中。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小餐桌代表的小家得以和谐,国家这个大餐桌才可以和谐。这其中的“和”,来自于儒家思想,更是老百姓最初的生存法则。以此来延伸,可以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孔孟思想中最重要的“和”,和烹饪中的五味调和,不无联系。

餐桌是人斯文修养的起点。拥有儒雅得体餐桌修养的人未必是淑女、绅士,但餐桌的失范必定是身心修养欠缺的遗憾。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义,是中国人的优秀传统。但近现代以来中华优秀文化与文明传统屡遭劫难,当代中国人的心灵缺失与行为失范有很多。亡羊补牢,殊途同归,规范应首先从餐桌行为认真做起。无论从非典事件前一年中国食学者倡导的拒绝食用保护动物的“泰山宣言”,还是目前正在推行的文明进餐、光盘行动、双筷助食、拒绝饕餮行为等,都是重塑中华餐桌礼仪的大众心理认同与行为选择。

食礼文明小则关乎个人,大则关乎国家。中华民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历来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伴随人类幸福的丰富的食物遗产,也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全球化扩展的伟大例证。行为规范,遵循道义,自然协调,和谐共处的中华食礼文化亦会不断发展,欣欣向荣。

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篇五

我们先从认识中餐的餐具开始,筷子、勺子、碗、盘子、汤盅、水杯、餐巾等并依次介绍了它们各自的作用。虽说作为中国人已经吃了二十年的中餐,但有些餐具的作用还是使我非常惊讶,就拿盘子来说吧,一直都以为它是只用来盛菜,后来才知道它是用来装垃圾的。当时就觉得二十年的中餐白吃了。餐具礼仪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还需要说明的是,中餐礼仪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席位文化。中餐的席位排列,关系到来宾的身份和主人给予对方的礼遇,所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况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这样说,席位的安排关系到这顿饭局是否成功的重要要素。一般来说,席位的安排遵从以下原则:右高左低原则、中座为尊原则、面门为上原则、靠墙为佳等。在此,不得不感叹席位文化的主次尊卑的分明,想想以前在家里吃饭时都没怎么注意这个问题,说来也是惭愧。

除去餐具礼仪、席位文化外,中餐礼仪还需注意:点菜礼仪(量力而行、上菜的次序、三优四忌……)个人觉得可以有两种方案进行点餐:一,如果时间允许,应该等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筛选,并请他来点菜。二,你可以事先调查客人的喜好,进行点餐,然后有礼貌地询问客人是否还要加点什么,比如:“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同中餐礼仪一样,也是有认识餐具开始,不过,比起中餐,西餐的餐具更是琳琅满目。广义的西餐餐具包括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刀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分为汤匙、甜食匙、茶匙等等;而餐具的摆放也一板一眼,看着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摆放规则,心里有时会冒出一种想法:吃个饭怎么就这么麻烦?不过也是想想,出门在外,不仅要尊重自己,也是要尊重别人。大家都遵行某种特定的规则吃饭,你愉悦了我、我愉悦了你,美观是相互的。

而西餐的上餐次序也比较的讲究:头盘(开胃品)―汤(这点和中餐有很大的不同)―副菜―主菜―沙拉(蔬菜类菜肴)―甜品―咖啡、茶。在吃西餐时,也有一些小细节值得注意:吃东西要文雅,闭嘴咀嚼,喝汤不要啜,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说话;嘴内的鱼刺、骨头不要直接外吐,用餐巾掩嘴,用手(吃中餐可用筷子)取出,或轻轻吐在叉上,放在菜盘内;剔牙时,用手或餐巾遮口。暂停吃西餐时,刀和叉摆放成“八”字型,如果同时放在一边,这样服务员以为你已经结束了进餐,会收走你的食物。与中餐不同,吃西餐的姿势也有讲究:就座后,坐姿应端正,但不僵硬,神态从容自如;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身体不要前倾,不要将手肘撑放在餐桌上。

除中餐礼仪、西餐礼仪外,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简单咖啡文化。课程中老师不仅自己讲解,还播放了一些有关的小视频,使得课堂更加有趣、生动。

孔子曾经说过:“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礼的国家,礼仪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学习礼仪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餐桌礼仪对你我都非常重要,它在中国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学习西餐礼仪对我们专业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以后我们中的一些同学会在西方国家生活。如果对他们的餐桌礼仪不了解,等真的到了那个时候,犯了错误,丢的不止是个人的脸面,也是国家的脸面。所以,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能够给我们安排、教学这样的课程,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升华我们的生活品质。

第十五周的形体与礼仪课程学习了餐桌礼仪,餐桌礼仪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吃饭用餐时在餐桌上的礼仪常识,餐桌礼仪心得。老师着重给我们讲解了西餐礼仪和中餐礼仪,此外还包括一些酒水礼仪、咖啡礼仪。

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篇六

1、职场饭局怎么坐有讲究

先给大家看下,传统家庭聚餐式坐法。其实,职场餐桌礼仪,道理是贯通的。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然后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初入职场的骚年儿们,你们属于餐桌边角型;所以落座的时候一定好注意你的位置。

2、餐桌上的“不死”话题

刚工作的时候,我和部门小伙伴一起聚餐;不知道是不是不够了解,不够特别熟悉的原因。就像一个闷葫芦,做一个“听者”。再后来,队伍壮大了,每个人都在专注的看手机,连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慢慢的,我有经验了。只需一招“没收手机”,落座前,小伙伴们交出自己的手机,大家可以玩游戏。这是大家熟悉最好的方式。

但是作为新人,还有一点一定要切记。大家互吹牛皮的时刻,讲笑话没问题,但讲到原则性笑话的时候新人还是不要多语,天知道这是不是老员工在试探你道行深浅呢。

3、饭局上也要讲究顾全大局

聪明的职场人在饭局上也懂得顾全大局,然而什么是“大局”?对大部分职场人来说,老板就是“大局”,饭局上,一定要顾及老板的想法。“大权在握”属于主位,这是真理!

提醒:饭局总少不了要喝酒,帮老板挡酒自然也是不用说的“永恒真理”,但是要注意的是,千万别自己一时喝蒙了反过来灌老板酒,以及什么话都说。呵呵,这是给自己找抽啊!

4、职场女性小心被灌醉

职场中,女孩子喝酒被怎么样的新闻。估计大伙儿也没有少听,酒过三巡,初入职场的女生就已经倒下。没有过多经验的女孩子,单纯的以为,只要喝,比如什么合同啊,通通搞定。尼玛!都喝醉了,谁管你的合同。

所以啊!女孩子要矜持,你没有必要主动出击,最好实行以守为攻战略。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这样喝酒不容易醉。

同时,喝酒的时候,要注意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还要切忌几种酒混着喝,这样特别容易醉。不要丢了你的女神范儿。

5、甜茶倒水小细节

添茶倒水,这也是餐桌的技术活。小伙伴们,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随员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公司聚餐、业务交流,都有可能喝酒。

站(站立接酒)、敬(一次敬一人)。

碰(轻碰)、代(提领导代酒有眼色)。

低(酒杯放低)、度(喝有度,把握量)。

以中餐为例,如何才能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

不要用手往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最后提醒大家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篇七

按照国际商务礼仪的惯例,安排宴请的商务礼仪主要应遵守所谓的5m原则。5m原则是指在商务交往中安排宴会时有五大基本问题需要兼顾,因这五个基本问题的英文第一字母都是m,所以称为5m原则。

meeting,即约会

media,即环境

money,即费用

menu,即菜单

manner,即举止

约会的具体时间与对象,一定要三思而行。

宴请对象是指邀请哪些方面的人士出席,请多少人出席。范围过大,造成浪费,范围太小,则会得罪某些人。总的原则是在照顾各方面关系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范围,减少人数。

确定宴请时间,最好先征求被邀主、宾的意见,选择主、宾双方都适宜的时间,以示尊重。不要选择对方工作繁忙的时间,涉外宴请也应避开对方国内重大节假日。

回避选择禁忌日为宴请日期。如西方国家忌讳“13”,特别是恰逢13日的星期五。

伊斯兰民族的斋月有白天禁食的习俗,所以,宴会只宜安排在日落以后。

给对方宽裕的准备时间,以便安排好各方面工作。

特定的节日、纪念日的宴请,只能在节日、纪念日之前或当日举行,不能拖到节日、纪念日之后。

宴请地点恰当与否,体现着主人对宴请的重视程度。宴请地点可依据宴请目的、规模、形式和经费能力来确定。通常应选择环境优雅、卫生方便、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饭店或宾馆。

落实宴请地点时应注意:

按客人多少确定宴请地点。客人多,在大宾馆;客人少,则可在小酒楼。

按宴请类型确定宴请地点。宴会可安排在饭店、宾馆,冷餐会、酒会则可安排在大厅或花园。

宾主熟悉程度、关系深浅也是选择宴会地点的依据。

注意按来宾的意愿和地方特色选择宴请地点。

可以选择负有盛名的老字号或名酒家。

尽可能选择举办者所熟悉的、有声誉的饭店或宾馆。

在费用的使用上,既要热情待客又要量力而行,反对浪费。商务交往既要有档次,又不主张奢侈浪费,所以要注意少吃少餐,少餐而精,也就是说既要强调宴请内容的少而精,又要避免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做法。

在菜单的安排上关键是要了解客人尤其是主宾不能吃什么,排除个人禁忌、民族禁忌与宗教禁忌,而不是问之爱吃什么。具体安排菜单时,既要照顾客人口味,又要体现特色与文化,即吃文化、吃特色。

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拟订菜单时要考虑宴请对象的喜好和禁忌。

拟定的菜单既要注意通行的惯例,又要照顾到地方的特色。

应考虑开支的标准,做到丰俭得当。

宴席的菜单,应安排有冷有热,有荤有素,有主有次。

菜单以营养丰富、味道多样为原则。

略备些家常莱,以调剂客人口味。

晚宴比午宴、早宴都隆重些,所以菜的种类也应丰富一些。

考虑季节,菜肴应时、鲜、特,如春吃鲥鱼秋吃蟹。

在征求饭店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自己设计菜单,以更加适应客人的口味和宴会的需要。

在餐桌上,宾主均应举止优雅、文明、规范。

首先入席的应是主人夫妇与主宾夫妇,依次为其他宾客及陪客人员。

当长辈、女性入座时,晚辈、男性应走上前去将他们的座椅稍向后撤,待他们要坐下时,轻轻将椅子向前推一点,待其坐稳后再离开。

一般应从自己行进方向的左侧入座。

同桌的女士、长者、位高者先落座。

落座后椅子与餐桌之间不要过近或过远,距离最好为20厘米左右。

双手不宜放在邻座的椅背或餐桌上,更不要用两肘撑在餐桌上。

入席后当众补妆、梳理头发、挽袖口或松领带是不礼貌的。用餐中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自己的筷子东挥西指。

就餐期间,静食不语是不礼貌的`。

交谈的对象要尽量广泛。

交谈的内容应愉快、健康、有趣。

交谈的音量要适中。

若的确有话不便公开讲,则应另找适宜的场合个别交谈。

与人交谈时应放下手中餐具,暂停进食。

不能用筷子敲打任何餐具或插在饭碗中。

席间若失手把餐具掉落在地上,应请服务员补上相应的餐具。

不小心打翻酒水溅到邻座的客人身上,应表示歉意并帮助擦干。如对方是女士,则应把干净的餐巾递过去,由其自己擦干。

应把餐巾摊放在膝盖上,主人打开餐巾就意味着宴席的开始。

餐巾不应用来擦汗、擦眼镜或擦拭餐具。

只使用餐厅提供的餐巾纸,不要把自己随身带的纸掏出来使用。

让菜不布菜。在餐桌上可以把自己所欣赏的或者餐桌上有特色的莱肴推荐于人,但是不可为客人布菜。

祝酒不劝酒。如果碰上志同道合者可以一醉方休,如果对方不喜饮酒,不要勉强于人,这是有教养者的基本表现。

吃东西不发出声音,在涉外交往的宴会上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在一些西方客人看来,吃东西发出声音是粗鲁而没有教养的表现。

不满桌满地乱吐。进了嘴的东西,原则上是不应该当众再吐出来的。万不得已,要用餐巾,或者手掌加以遮掩,不可以当众搞得沸沸扬扬,一团糟。

不在餐桌上整理服饰。任何一个有教养的人都不能够当众宽衣解带,脱鞋或卷袖子。

餐桌礼仪班会主持开场白篇八

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头儿的筷子。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首先是坐姿,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在炕上吃饭,穿韩服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穿便装时,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

然后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碗: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不可出声,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筷: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勺: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

关于行酒礼斟酒:如果双方第一次见面,则一手需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为对方斟酒;但如果对方是长辈,则必需用一只手托住酒瓶底端斟酒。饮酒,身份高低不同者一起饮酒碰杯进时,身份低者要将杯举得低,用杯沿碰对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将杯举得比对方高,否则是失礼。

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韩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礼节的国家,就是在餐桌上也有一套严格的“规矩”。比如斟酒,韩国老板权先生介绍说:“如果双方第一次见面,则一手需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为对方斟酒;双方熟悉之后,则可单手为对方斟酒,但如果对方是长辈,则必需用一只手托住酒瓶低端斟酒。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如: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动筷后晚辈才能动筷。

勿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着碗吃饭喝汤(这点与我国传统正好相反)。

先喝汤再吃别的食物;用餐时不要出声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

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酱和辣酱也最好拨到碟子上蘸着吃。

用餐时咽到骨头或鱼刺时要避开旁人悄悄地包在纸上再扔掉,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用餐后,汤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过的餐巾迭起来放在桌子上

酒桌礼仪介绍“一起喝一杯”=“您吃了吗”

韩国人爱喝酒不假,韩国男人爱喝酒更是闻名遐迩。“一起喝一杯”也就成了人们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与韩国人打交道,对方常常会说一句:“什么时候一起喝一杯?”初到韩国时不了解这种情况,以为对方要请喝酒,结果左等右等也不见对方发出邀请,事后向久居韩国的中国人说起这些事来,他们都哈哈大笑,说:“你怎么把这种话也当真了。韩国人说的‘一起喝一杯’,就像中国人过去见面打招呼说‘您吃了吗’一样的随意平常。”在韩国呆的时间长了,慢慢也就明白了这种特殊“打招呼”方法,知道了所谓的“一起喝一杯”,只有在双方约定时间地点后才可当真。

“一起喝一杯”尽管成了韩国人的口头禅,但在韩国人的生活中确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时下班后,韩国人常常会约上几个亲朋好友或同事,在酒馆里推杯换盏。

人们通过下班后“一起喝一杯”的形式,或减轻一天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享受闲暇与惬意,或交流信息、相互沟通、联络感情。公司会餐一个月怎么也得有个一次两次,而且不是一茬就结束了,一茬吃喝,二茬酒吧,三茬ktv,玩饿了四茬再吃再循环是常有模式。越是节日和年末,“一起喝一杯”的频率就越高。每年年末,各单位、各团体都会举行“送年会”,同事们聚在一起开怀畅饮,互道过去一年的辛苦,互相祝福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这种“送年会”已经成为韩国绝大多数单位的惯例,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因此每到年末,各家酒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高级一点的酒店,往往需要提前一个多月预定。年末是酒店老板们最忙碌、最兴奋的时候。听有的酒店老板说,12月份的营业额,往往能占全年营业额的30%至40%,因此,这个月无论有什么事都要忍着,酒店必须天天开张。

倒酒时1.与韩国人一起喝酒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必须别人为你倒酒,当然你也得为对方斟酒。韩国人的解释是自己给自己倒酒喝了有害健康。

2. 看见别人的杯子空了时,必须马上给其倒酒,因为杯子空了是招待不周的表现。给别人倒酒时,用右手拿在瓶子标签的位置,像是在遮住标签,表示“用这样的酒招待您,真是不好意思”。

3. 给长辈倒酒的时候,要用右手倒酒(即使你是个左撇子也要暂时克服一下,并且用左手扶住右手臂,古时候是因为担心(韩服)的袖子沾到酒菜,如今也是表示礼貌的做法。

接酒时1.接长辈倒的酒,要用双手表示尊敬;如果是接年龄差不多的人倒的酒,要用右手接,左手放胸前。

2.别人来给自己倒酒的时候,要保证杯中无酒,如果杯子里剩的有酒也不礼貌的。并且接了酒之后要马上喝,不能放在一边。

3.韩国主人拿着自己的酒杯绕着桌子向客人一一敬酒,如果这时候不受主人的敬酒,是不礼貌的行为,即使不会喝酒也要象征性的喝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