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应用学读后感(通用19篇)

时间:2023-11-23 06:02:29 作者:BW笔侠 讲话稿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通用19篇)

读后感是读书的一种必然结果,它不仅反映了我们对所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大家,上午好!

本周是我们爱凡杰中学的审美节,今天我演讲的主要话题是审美。

什么是审美?

《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对事物、特别是艺术品的美、丑的欣赏和鉴别。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没的眼睛。

在我们的眼里,一朵绽放的鲜花是美;一只鸟儿在天空中自有地飞翔是美;一条小鱼在江海里遨游是美。

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人主动捡起地上的字纸、废旧的塑料包装袋,轻轻地放到垃圾桶里,这是他们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他们的行为美;有人捡到同学丢失的饭卡、现金,毫不犹豫地交给学校领导,这是他们在用拾金不昧的品质书写着他们的人格美;有许多同学见了老师、校长、外宾主动上前行礼问好,这是他们在用高尚的文明礼仪书写着他们的道德美。

美好事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听到郎朗的读书声,是美;看到同学勤奋学习,是美;得到老师的鼓励,是美;获得同学的掌声,是美。

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我们爱凡杰人最美好的追求;乐学善思,明辨笃行,是我们爱凡杰人最美的学风;赏识合作,倾听分享,是我们爱凡杰老师最美的风格;我们敬人律己,我们明礼感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书写着我们爱凡杰人的高风亮节。我们拥有美丽的青春,我们沐浴爱的阳光,我们追求高尚品德,我们用一颗美德心灵去开创我们美好的未来。

我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读后感

苏德:为了预防【太阳熄火后】,人类看不到数学。

苏德:大家并没有对主题做什么【人身攻击】。事实上,您的问题,含有【数学家是不是吃饱了撑得,显而易见的事情,它们还要证明。而且为了证明,还搞出一套套公理假设】的轻视数学理论工作的反动倾向。继续精神分析,【敝人等这些学数学的人,还死心眼地一个定理一个定理地学习它们的证明,真是醉了醉了,有什么好处吗?】。

——如果某人有这种【数学家们只是在没事找事,无中生有;学数学的人,也都是雕虫小技,坑蒙拐骗】,那么,您的问题,把数学家们和学数学的人,都给侮辱了。

——敝人等在数学上,对于【几乎等于零的】无穷小也计较耿耿,真像是一群无聊透顶的白痴。——您如果愿意,读两本数学史吧?阿基米德你可能是知道的,他的直接死因是对一个拿刀的人多说了句【别碰我的圆】。——中国上下五千年,没有一个蠢货,是因为思考数学题而丧命的。这就是1840~1945被国际社会轮番打脸百年的核心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数学是第一战斗力。想当年钱学森一人能敌五个师。所以,您才感觉数学爱好者太具有暴力倾向了;于是而联想到【人身攻击】这样一个伦理学词汇。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而不是注意人。《居里夫人传》——还有,做科学研究的人如果不自以为是,就没必要浪费科研经费和自己的思维生命了。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平面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应该考虑到人体眼睛部分对于本幅作品视觉审美元素的读取效果,从而把握好平面设计的重点部分。眼睛除了要辨认物象的轮廓特征,还应该辨识抽象的体积特征。在进行现代平面作品的设计时,为了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设计者可以从协调感和视觉冲击等元素糅杂到平面作品的设计过程之中,从多个角度实现平面作品表现力的提高。

一、视觉审美元素在平面作品设计中的整体布局要点。

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色彩与文字、图案的合理搭配。对于比较晦涩的设计图案,设计师一定要在设计图案的下角部分,进行必要的文字注释,一定要注意文字的精炼,防止由于文字部分过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进而损害平面设计作品的美感。同时,在设计图案的选取上,设计师也要考虑到人们的理解能力,尽可能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这样也可以在后期的艺术加工过程中,融入更多的解读信息。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还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改进平面设计作品的材料和尺寸上,对于一部分暴露在户外的设计作品,比如灯箱、公交车体广告、站牌等平面设计部分,应该大胆的采用新技术,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耐用程度。从而保证视觉审美元素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设计作品材料的.损坏而丢失应有的视觉元素。

二、提高视觉审美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效果的方法。

1、强调色彩元素的合理搭配。

色彩语言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色彩,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设计作品中纯文字设计的枯燥性,还能够提高作品的活泼性,实现平面设计作品的可读性提高。采用合理搭配的视觉审美元素,对平面作品展开设计,有利于实现设计作品的整体和谐。比如,各个国家的的设计过程,就是设计师运用各种独有的色彩进行整个平面设计优化的过程。法国国旗红色、白色和蓝色三种颜色部分组成的,其中,红:白:蓝三色的面积比例为35:33:37,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所以,法国国旗正式基于这种设计理念,才实现了设计上的和谐,这就是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视错觉的审美元素提高作品设计过程中蕴含的直接美感。

2、重视在作品设计中融入情感表达。

平面设计作品在对于审美中视觉元素的构建下,并不强调在单个图形区域中,融入过度的设计情感,在很多情况下,设计师重视的是色彩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于人体视觉的影响。为了达到色彩和谐的效果,实现视觉色彩的最佳运用,将冷色与暖色与人们的生理感觉和感情联想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观众对于平面设计作品的接受程度,让作品不至于由于色彩搭配比较刺眼而让观众难以接受。一般情况下,暖色会使平面设计作品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受光的部分会随着光线的增强而变暖,设计作品的表面会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暖色特征。平面设计师在运用丰富的视觉元素展开图案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作品的背光部分会呈现出补色的冷色倾向。相反地,冷色光使得室内的设计作品受光部分色彩变冷。对于巧克力、奶茶等对于暖色调设计要求比较高的作品,应该更多地使用暖色光对艺术作品进行加工。使得观众在看到了暖色光的时候会联想到“温暖”、“舒适”等词语,从而在平面设计的作品中,感受到温馨与快乐。

3、巧妙运用冷暖色,提高视觉冲击力。

对于设计作品中对于审美元素暖色调要求中比较突出的情况,可以在平面设计的结构和节奏中糅合进去“纯黄”或者“纯蓝”等纯粹的色彩,不仅可以实现设计作品色彩的整体协调,可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清奇感觉,勾起读者的联想。比如,驰名中外的“德芙牌巧克力”,在作品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暖色调的巧妙运用。整幅作品运用了棕色的基调,粗浓的巧克力线条环绕在袋装的德芙巧克力周围,给人一种“滴滴香浓,此处尽丝滑”的视觉享受。并且,暖色调的运用,还会让人想象到爱情的甜蜜与美好。在整幅作品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还运用了少量的淡黄色冷调锲入,凸显出了“dove”德芙巧克力的商标,体现出了文字设计的醒目,运用丰富的视觉审美要素瞬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同时,传达出了“doyoulove”这句具有感情色彩的浪漫主题。平面设计师在进行视觉审美元素设计的过程中,关键是将冷色调与暖色调结合起来,实现设计活动的和谐与色彩统一。

三、结束语。

平面设计师在进行图案处理与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平面设计在审美中的秩序美,从而增强图形设计的张力,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应该将宣传方想要表达的思想融合到设计作品之中,从而实现宣传信息精准传达的目的。让观众从平面设计的作品中读出更多意味深长的东西,出现在平面作品中“小中见大”、“虚中见实”和“深中见浅”、“矮中见高”的艺术化想象的效果,给观众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美,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字眼,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爱美常言道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单以外貌来评价一个人。这如同看待苹果有的苹果外表大而光泽红润,漂诱人,你j上一口,却味同嚼蜡;而有些苹果外表不显眼,甚至有点难看而且个儿也不大,但吃起来,甘甜爽口实上,有时外表会误导了我们。我们通常看到的是“金玉其外”,却却想到“败絮其内就启发我们要学会亩美,由外及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物是这样,人亦如此的相貌美和形体美,固然是一种宝贵的天赋,是形成人的美的重要因素。但是,人的美更重要的方面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和精神美。人与动物不同,人是有思想、有精神生活、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美自然也应该表现在他白界、思想品德以及他的聪明才智等方面在美是天生的,不可选择,难以改变;而内在美则是后天形成的,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塑造。世界上许多外貌不美的人,都成了大有出息的人。所以,外貌不美的人无须苦恼,更不必自卑。相貌不如人,未必智力不如人,更不等于品能不如人。可以在心灵美方面下工夫,以自己的高尚品德、美好情操和学识才能去嬴得人们的爱戴。而对于那些相貌长得美的人来讲,也不必以此作为骄傲的资本。如果不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光有一副漂亮的外表,而没有美的灵魂,这不能算做真正的美美并不在于外表的张扬,而取q于心灵的纯酚朊览觥r磺忻览龅墓舛祭醋阅谛牡脑慈,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无所谓美丽;一切动人的旋律都发自内心的弦,没有心灵的折射,就无所谓美丽。

心灵美了,人格会为此而绽放光彩,信念会为此而展开翅膀,成功会为此而高歌吟唱,幸福的彩虹会踏着薄雾飞舞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自觉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平凡是美,不矫操、不造作;自然是美,不加修饰、不追求时尚。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不能只注重外表,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在现要是你能时时、处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给人以真诚的微笑和力所能及的帮助:随手抬起一片纸屑,自觉排队买饭用餐,坐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骑车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这样,你就用你的道德力量表现出一种崇高之美。因为美时时、处处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高雅的审美情趣能使整个社会变得文明和进步。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亩美,做一个情掘高雅的文章由“苹果”引出“要学会审美”的论点,然后就人的外表美和内在指出人的美“主要表现在的聪明才智等方面取q于心灵的纯酚朊览觥薄w詈笠求我们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自觉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做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构成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赞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语文教材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进行的。因此,在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的教学和教学的语言。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课文的美。

鲁彦的《听潮》脍炙人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作品展现了海潮涨落的风采,讴歌了大海的美,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个方面感受到落潮时的诗情画意,雅静而清丽、充满柔情的优美境界,体会到其曲径通幽,意境高远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接受美和鉴赏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汜桥怀张子房》一诗的体验时写道:“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

如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用沉凝、悲壮的语调有表情的朗读,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了,师生共同沉浸在缅怀周总理的情感海洋中,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分析课文,无论是描摹,还是评价,尽量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三峡》一文时,这样讲: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因为封建社会的三峡未经整治,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只船只与生命。虽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和滩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三峡的航线上。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的引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对生者的担忧,因而“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段生动形象,情理相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和今天,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其次,重视形象教学,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概念群”揉化在生动的形象中,鲜活的画面中,让学生在文学审美鉴赏中接受智育,才可能终生难忘。

例如,教学辛弃疾词作《西江月》时对“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这一名句,如果孤立的讲“明月别枝”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这个知识点,学生可能一时记住了,印象却不会很深。如果把这个整体画面中的有关“动静结合”美,“声情并茂”美点出,再引导学生进入那月色皎洁、清风徐徐的优美境界,领略那江南夏夜的迷人与活力。这时,再细细吟咏“明月别枝”中“别”字的意韵,效果、印象会大不相同。

二“以美引善”,求善与求美和谐统一。

有普通人向美向善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很难化为他们的动力;他们会从众多的选择答案中准确无误的判断出《背影》的主题思想,但对于每天得到的最深最真挚的父母之爱,却那样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羁绊和樊笼……避免这一现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语文教学中的“美善”统一。即把谆谆告诫的作品主题思想有机融化到循循善诱的艺术鉴赏分析中,通过艺术美的熏陶去实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杨朔的《荔枝蜜》是散文鉴赏的名篇,一句“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伟大的”的名言,蕴藏着“奉献”与“索取”的思考,“平凡”与“伟大”的辨证关系。如何让学生深入感受这一道理,平面的、机械的`传授显然令青少年生厌,而通过对散文意境美的描绘,尤其是引导学生沿着作者匠心独运的抒情线索:“厌蜂----好奇观蜂----叹蜂----敬蜂”,去领略其中的情感跌宕、艺术节奏,这个哲理就会在美的氛围中提升、凸现,在青少年无邪的心灵中涵养孕育,留下“美善结合”的深刻印象。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般渗入学生心田。

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用“蹒跚”一词来描写他的体态,教学中如果仅从语义的角度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蹒跚”就永远停留在“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这样浅层次的理解上。实际在这里作者用这样一个词不仅写出了老境颓唐半生惨淡的父亲对儿子厚重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困顿的怜悯及未能尽孝敬之责的愧疚:父亲蹒跚的背影远去了,去得沉重,去得拖沓,而在那蹒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挥之不去的苍凉和悲切啊!这种情感是内在的复杂的,并非每个初读的人都能感悟出来,因而离不开循循善诱和启发。

三“以美怡情”,在愉悦中求美。

语文教学应该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生动、最形象也最富于激情的。实践证明,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文学鉴赏型”教法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偏爱抒情文学作品。这样,给语文教学中的鉴赏美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潜力。语文鉴赏离不开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交流、共鸣。所以,上课时留心营造一种愉悦动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在教学内容的文学鉴赏愉悦中去求知、求美、求善,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

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齐诵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饱含深情地讲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了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优美的曲调能创造愉悦的氛围,能把学生带进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创造条件。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要求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精心。

挑选古筝曲。该曲首先优美抒情,节奏舒缓,继而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当。学生也边读边听,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挚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竟慷慨激昂的吟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总之,“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文本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当仁不让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任务。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2.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3.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4.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5.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6.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卢纶《七夕诗》。

7.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8.东飞乌鹊西飞燕。——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9.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10.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1.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杜审言《七夕》。

12.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3.待付与温柔醉乡。——刘镇《柳梢青·七夕》。

1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15.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6.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宋之问《七夕》。

17.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8.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七夕夜女歌》。

19.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20.度金针漫牵方寸。——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1.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22.陈迹晓风吹雾散。——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3.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24.风轻惟响,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25.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6.半夜灯残鼠上檠。——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7.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2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29.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30.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31.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32.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33.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34.归家梦向斜阳断。——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3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36.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刘威《七夕》。

37.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8.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39.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罗隐《七夕》。

40.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41.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42.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刘威《七夕》。

4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44.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45.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46.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杨璞《七夕》。

47.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48.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权德舆《七夕》。

49.抛梭振镊动明,为有秋期眠不足。——王建《七夕曲》。

50.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晏几道《七夕》。

51.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52.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53.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王建《七夕曲》。

54.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55.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56.琅\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57.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58.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59.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60.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1.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6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63.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64.轻帐,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65.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66.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7.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68.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70.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李中《七夕》。

71.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72.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杨璞《七夕》。

73.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74.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75.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7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77.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78.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79.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80.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81.玉钩斜傍西南挂。——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82.乞巧双蛾加意画。——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高一10班的张丹阳。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审美,不是一件奢侈的事》。

我曾不只一次地问自己:“审美,重要吗?”

谁知一个小故事给了我一切答案:一个卖花的小女孩送给了乞丐一只玫瑰花,乞丐刚开始随意将花插在了一个泥污的瓶子里,到后来洗干净瓶子,打扫整个房间,整理蓬头垢面的自己,思考人生,最终穿戴整齐出去找工作,重启自己的人生。

原来,美能够涤荡人的心灵,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它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所以生命的丰厚,记忆的深度,都来自于美的感受。

美学家蒋勋也回答了我:“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幸运的是,初中就在这所美丽的学校开始了我的美术之旅,从校外写生,到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参观,以及出国观摩学习、定期聘请清华附中本部艺术老师为我们讲授中、西方美术史,我与美术的距离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拉近了。从徐悲鸿,齐白石,刘文西,到梵高,毕加索,达芬奇,大师们的作品中每一条笔触,每一写实或抽象的动作,每一抹奇妙和绚丽的色彩,每一帧宝贵的画面,无一不在撞击我的灵魂,使我的内心对艺术的梦想得到一次次的升华,我的审美能力在一次次提高。

终于有机会去了欧洲,去之前觉得欧州多是发达地区,应该都是那种高楼林立,满满的科技感,但去了之后才体味到欧洲的本味,建筑物不见高大,却给人一种古朴的震撼,甚至我还能看到文艺复兴的影子。原来,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诞生了多少艺术先驱,而在于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去做属于自己的艺术,都懂得审美,审自己之美,更懂得审他人他物之美。

别人说美术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可以,希望你我都有这样一双慧眼,不仅能发现我们看到的美,美食与美衣,美的环境,让人焕发对生活的热情,而真正需要学习去发现的,是内在的美,掩藏的美,因为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能感染人的灵魂。

也许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也许有时充满着压力和苦痛。然而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一个人专注于审美的过程,就是纳悦自己,滋养身心的过程,希望你我都能活出自己的美好和诗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在自知、不自知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追随美,从先秦《国语》中的“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归美。”到明清《闲情寄偶》中的“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配之色,皆一定而不可移者。”这说明从秦到明,从建筑到穿着,美也体现到每一个方面。当然,人们在发现美也在追随美,也一定不忘将美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回归。

一个产品,它的产生是源于使用需求,就像汽车。汽车最早出现的时候,是被用作交通工具,因此可以看到第一台汽车并无多少美感可言,而随着时间的转移,汽车开始注重外观设计。炫丽的色彩,完美的弧线,就连车灯都可以设计的形态各异。这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重视,对美的要求变高的体现。当然,光是美还不行,人们对车的舒适度和功能要求也很高。这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审美应用学的基本问题,使用价值它先于审美价值出现,但它又依赖审美价值,一个好的产品要同时被赋予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说,它们在内在是统一的。

作为一本应用学的书,作者当然不忘从很多现实层面详讲了审美的应用,服装美学、设计美学…饮食美学自是最吸引我的。生食到烹食的跨步,便是饮食文化的开始。随着食品种类的丰富,各种香料的出现,烹饪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就不仅仅是果腹了,美,开始渗入这一文化之中,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深有体会的。首先,食物一定要“长”的美,这包括色泽、造型等。一道菜要是能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那这就成功了一半,没事首先要从抓住眼球开始。第二,美器。从原始陶器到青铜器再到瓷器,这些器具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它们不仅仅种类繁多,且精美绝伦。人们讲究不同的食物配不同的器具,彼此相得益彰,也更能增添食欲。再一点就是美味了,人们对味觉的要求从来都是苛刻的,这在中国尤为突出,口味繁杂的香料、口感特异的烹饪方法让中国美食享誉海外。中国八大菜系,正是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不同追求。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美境,所谓的烛光晚餐就是对美境的追求,微弱的烛光,暧昧的气氛,这样环境也能让人更食之有味。像中国的新年,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这一餐才会有滋有味,否则,怕是吃再顶级的菜色也是味同嚼蜡。

作者认为审美应用学的出现。就是将审美这种精神活动回归到物质的层面中去。简单的说,我认为,书中作者主要是我们传达一种思想,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美,再将美这种对美的理解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诗经》时代,由于男性已在生产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女性审美习俗大多是从男性视角出发逐渐形成并沿袭下来。

尼采说:“男人为自己创造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来创造自己。”这种审美状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诗经》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尽管没有后世严重,但已初现端倪,女性作为审美主体的地位开始被剥夺,女性在两性审美中已处于弱势地位。薛富兴在《〈诗经〉审美观念举例》一文中,把《诗经》审美观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遍性审美观,一类是特殊性审美观。在特殊性审美观中,专言女性之美的词有“淑、婉、佼、倩、娈、姝、静、媚、都”等,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经》中专用于赞美男性之词仅有“彦”。这一词语统计也显示出了两性审美主体地位的失衡。因此《诗经》中女性审美习俗大多是从男性视角出发逐渐形成并沿袭下来。

一、硕大为美。

《诗经》时代,由于对劳动力的需要,种的繁衍的需要依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内容,在对女性审美中首倡硕大为美。我们从《诗经》收录的诗篇中可以找到例证。如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美人赞《卫风•硕人》及《唐风•椒聊》《小雅•车辖》《陈风•泽陂》等都反映了这种审美习俗。

《卫风•硕人》,开篇即言“硕人其颀”,《郑笺》曰:“硕,大也。”所以“硕人”意即大人。王先谦《集注疏》曰:“大人犹美人,《简兮》咏贤者,称硕人又称美人,《郑笺》以为即一人,是其证也。古人硕、美二字为赞美男女之统词,故男亦称美,女亦称硕。”“其颀”和三章“硕人敖敖”中的“敖敖”、四章中“庶姜孽孽”中的“孽孽”均指身材高大貌。所以庄姜之美的第一构成要素是身材高大丰满。

《唐风•椒聊》是一首赞美妇女多子的诗,诗开篇先用“椒聊”兴多子。闻一多《风诗类钞》曰:“椒聊喻多子,欣妇女之宜子也。”时人又认为体壮肌丰的女子可以多生孩子,所以在赞美女子体态的时候用了“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小雅•车辖》,这是诗人在迎娶新娘途中的赋。

诗,诗人在赞美新娘的时候用了“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其中的“硕女”也是指身材高大的女子。还有《陈风•泽陂》,让诗人念念不忘,“辗转伏枕,卧而不寐,思之深且久也”(朱熹《诗集传》)的女子也是一位“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的女子。由此可见《诗经》时代硕大为美依然是对女性审美中的重要内容。

《诗经》时代,对女性硕大为美审美习俗的崇尚还可证于同期的其他资料。《左传•桓公元年》“宋华夫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艳”《说文•丰部》解释为“好而长也”,这也说明当时对女性审美中,确以身材高大、肌体丰满为美。

二、以德为美。

周人的礼乐文明规定了君臣父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将男性置于主体主动的地位,为男性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而女性的生活范围缩小,逐渐从社会回归家庭,女性审美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失落。所以这一时期从社会和男性角度出发的对女性的审美除了看重女子颀长丰满的身材,而且还特别看重女性的德美。所谓的“德美”,除了生育继嗣之外,又增加了温顺、贤惠、勤劳等品德要求,美开始具有伦理品格上的意义。这一习俗在《诗经》的体现最典型的是对“周代三母”的描绘。“周代三母”对《诗经》时代的男性来说,尽管是历史人物,但从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对她们的颂扬,可以认定现实的审美观对她们品德和行为的认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时期对女性审美中对德美的看重。我们可从产生于西周初中期的《大雅》中的几首诗来印证这一审美习俗。

《大雅•大明》中有这样的描述:“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诗中的“挚仲氏任”即指大任,她是王季的妻子,文王的母亲。“维德之行”意即大任的品德与王季相配。接下来写道:“大邦有子,天之妹”、“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说的是文王之妻,武王之母“太姒”,“天之妹”是夸赞太姒的貌美,说她好比天上的仙女。“缵女”谓好女,犹言淑女、硕女、静女,皆美德之称。从这些描写可见太姒也是一位德色兼备的女性。

《大雅•思齐》开篇即言:“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齐”,端庄。“媚”,美好,这里指德行美好。“徽音”,指美好的声誉。诗句的意思为大任端庄,太姜德行美好,太姒继承先妣的美德则曰“嗣徽音”,这里尽管也提到了“周代三母”的貌美,但没有具体所指,重点强调的是她们的美德,这里的美德除了端庄、温顺外,侧重于她们为人妻为人母为周室繁荣所做的贡献。

西周初中期对女性端庄、柔顺、贤淑的看重主要是与周礼相呼应对女性施加的影响。除此之外,前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也影响着周人,特别是统治者审美观的形成。

关于夏商亡国,许多古籍都把罪责归于夏桀的爱妃妹喜和商纣的爱妃妲己。《列女传•孽嬖传》云二女,一个是“美于色,薄于德”、一个是“美而辨,用心邪僻”。这就促使周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总结出“维王不逊声色”(《尚书•商书》)的“女祸论”思想。《大雅•瞻》一诗就表现了这种思想。诗三章云:“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四章又云:“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认为女人不能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女人参政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这种思想使女人逐渐从社会政治生活中退出,回归家庭,从事家务劳动,相夫教子。这种思想观念也导致对女性审美中“以德为美”的审美习俗的形成。女性的貌美即“色”美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

三、善美统一。

西周末期,对女性审美的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对女性自然人体之美的审视中,除了看重身材的丰硕、健壮,也看重女性的容颜美。当然“善”仍处于此时审美评价的主流地位,此时审美的最高标准是善和美的统一。这一审美特点在《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诗篇中都有体现。

(一)外美的突显。

《诗经》中对容颜美的描写最突出的诗篇还数。

《卫风•硕人》,诗篇对庄姜容颜之美的`描述集中在诗篇的第二章。诗人运用了多种喻体对庄姜先作静态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紧接着又对其进行动态的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一动一静,动静相生,化美为媚,就把一位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典美人呈现在读者面前。关于此诗产生的时间,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姚际恒《诗经通论》、崔述《读风偶识》都认为此诗作于庄姜始嫁至卫之时。《史记•卫世家》载:“庄公五年,娶齐女为夫人。”据此推算,这篇作品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52年左右。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诗经》对女性容颜美的描写中大多用花作比。用娇艳欲滴的鲜花为喻体,状女性容颜之美,开了中国审美传统中美女如花的审美先河。翻开《诗经》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用鲜花喻美女的诗篇。

《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花的鲜艳多姿喻新嫁娘容颜的娇美亮丽。清人姚际恒在其《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取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方玉润也说:“(一章)艳艳,开千古词赋香奁之祖。”《召南•何彼矣》中用“何彼矣,唐棣之华”、“何彼矣,华如桃李”来形容即将出嫁的王姬容颜艳丽如桃李。关于二南产生的年代,程俊英认为“二南是西周末,东周初,即周王室东迁前后的作品”。

《郑风•有女同车》用“颜如舜华、颜如舜英”来描摹诗人心仪的姑娘的美丽容貌。“舜”,即木槿,落叶灌木,开淡紫或红色花,今名牵牛花。“华”同花。“英”,《毛传》:“英犹花也。”《郑风•出其东门》中有“出其,有女如荼”,“荼”,白茅花。“如荼”,形容城门外层曲城的女子像白茅花那样美丽众多。《郑风》的产生年代是东周至春秋之间,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陈风•东门之》中用“视尔如”来赞美自己的心上人。,亦名锦葵。花紫红色或白色,带深紫色条纹。《陈风•泽陂》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这是一首怀人诗,男主人公把自己难以忘怀的可爱姑娘比作高雅洁净的荷花。自此花与女性之美结下了不解之缘,花开色美,花败色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花朵都寓有特定的含义,如:牡丹喻富贵,菊花喻隐士,莲花喻君子,梅花喻高洁等。程俊英认为《陈风》除了《株林》一篇有确切年代可考,是春秋中叶的作品,其余篇目多是东周之后的作品。

(二)外美和内美的有机统一。

位于整部《诗经》之首的《周南•关雎》的审美对象是“窈窕淑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解释曰:“《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由此可见“窈窕”既指形体之美,又指心灵之善。“淑女”的“淑”字,《毛诗传笺通释》解为“善”。“窈窕淑女”四字是在重“善”的基础上达到了“善”和“美”的统一。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尽管女性的自然形体之美较西周初中期突显,但在审美评价中占主流地位的依然是“善”。前一时期对女性审美的功利性目的仍然存在,特别是紧随其后的四个字“君子好逑”加重了这一功利性目的。对德色兼备的女子的审视只是为了君子能够挑选一个好配偶,建立一个符合伦理规范的家庭,完成周代“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社会任务。

此期对女子德美的要求是西周初中期的沿袭,主要表现为勤劳、温顺、贤惠、多子等方面。和西周初中期所不同的是要求女子德美的同时,也看重女子的貌美,善和美有机地融为一体。如《周南•桃夭》,开篇以茂盛的桃树和艳丽的桃花起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形容新娘的青春貌美,接着“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提到了对新娘的品德要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宜与仪通,《尔雅》‘仪,善也’,凡《诗》云宜其室家,宜其家人者,皆谓善待其室家与家人尔。”二章用“桃之夭夭,有其实”起兴,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毛公鼎》‘,驳’,刘心源谓‘斑,斑驳是也’。然则‘有其实’即‘有斑其实’。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对新娘寄予了婚后多子的期望。整首诗对新娘的审美期待是既青春貌美又柔顺多子,外美和内美融为一体。

《郑风•有女同车》诗共二章,每章前四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刻画女子的容颜美和体态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用木槿花来比喻女子容颜的鲜嫩娇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写女子体态的轻盈飘逸。每章的最后两句作结:“洵美且都”、“德音不忘”。整首诗刻画了一个朱颜娴雅,德音不忘的完美女性形象。

《小雅•车辖》是新郎在迎亲途中所赋的诗。诗人用漂亮的长尾锦鸡、青翠的柞叶喻新娘的青春貌美,用“德音来括”、“令德来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歌颂季女的品德美,又是一位德色兼备的新娘。《左传•昭二十五年》载:“叔孙如宋迎女,赋《车辖》。”叔孙(?―前517),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由此可推得《小雅•车辖》是春秋中期的作品。

西周末期,尽管女性的外美得到认可并突显出来,但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强调的是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女性只有外表美是得不到认可的。《召南•何彼矣》和《风•君子偕老》从反面印证了这种审美观。“何彼矣,唐棣之华”、“何彼矣,华如桃李”,用鲜嫩的唐棣花和桃李之花来形容王姬之美。表现女子容颜的俏丽。方玉润说:“何彼矣,讽王姬车服渐侈也。……何彼矣是美其色之盛极也;曷不肃雍,是疑其德之未有称耳。”以此可见,此时尽管外表美已得到认可和彰显,但无德与其匹配还是立不住脚的。《风•君子偕老》,《毛序》曰:“《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郑笺》:“夫人,宣公夫人,惠公之母也。”卫宣公是卫国第十五代国君,前718至前7在位,由此可知此诗的产生年代应是春秋前期。诗人对宣姜之美从皮肤、秀发、体态、举止、服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描绘,诗中宣姜是何等的漂亮迷人,何等的雍容华贵,真是静如巍巍高山,动如潺潺流水,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然而遗憾的是如此貌美没有厚德与之相配,所以诗人发出了质疑:“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如果说第一章的结尾“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是一种直接的指斥,那么后两章的惊问和惋惜却辞婉意深。诗人对宣姜“善”和“美”的不和谐、不统一,表示遗憾并给予强烈的谴责。这些诗篇从反面印证了此时对女性的审美要求是善和美的统一。

四、结论。

《诗经》时代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女性审美中首重女性自然形体的硕大和健壮。西周初中期,前朝兴亡的历史教训和周代的礼乐文化决定周人在对女性审美中注重女性端庄、柔顺、贤淑的德美,女性的貌美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女性的外美得到认可并适度彰显,但这一时期女性审美的核心意蕴是以善为美,以是否符合周礼的规范为第一要素。“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排在首位。《诗经》时代,由于男性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已占主导地位,体现在《诗经》女性审美诗中,便是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从男性视角出发的对女性审美的诗篇。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卫风•伯兮》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人形成了“女为悦己者容”的自弱心态和顺从意识,以迎合男性社会的审美需要。这种审美观一直为后世所沿袭。直到今天,尽管妇女的社会地位已大大提高,但这种审美习俗依然在起作用。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读后感

本质上是源于互联网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交互的速率,拓宽了人们认知的边界,从而在无形中抬高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公平世界假设”的期望阈值。

当人们发现,为他所认为是公平的的世界、他“应得”的事物无法实现时,他们内心的“公平世界假设”就会崩塌,这时候,最强烈的、最难以祛除的抑郁也就产生了。

设想在20年前,没有手机,用不上电脑,你获取信息的来源无非是电视、电台、书籍、别人的口述等这几种。而这些信息获取载体,其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无法令受众获得生动鲜活的“实感”。

电视电台所播放的都是工作人员精心制作的“节目”,而“节目”是一种受众心知肚明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节目”离观众的距离太远,不会令观众产生纳入他的“公平世界假设”之中。

书籍,别人的口述,这两种信息传递的渠道,有赖于受众调动他自身本有的经验素材和想象力,这会令信息完全的只有他自己的大脑构建,更是难以令其获得鲜活的实感。

在那时,受限于交通工具的不便利,一个人的认知中,具有“实感”的世界假设,其来源往往受限于他自身的确去过的地方。譬如一个从未出过县的年轻人,我们给他起一个非常酷炫的名字,叫刘得华。

他与有钱人的生活差距有多大。他不知道有钱人如何累积他十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晚上环肥燕瘦有他十辈子都娶不到的异性陪床、出入有人卑躬屈膝跪舔伺候,这些信息无法被这个年轻人接触到。

刘得华每一天重复接收的信息、每天重复的社会关系,都是来自周围与他同一阶层的、具有类似眼界和经验的人群——小张今天比我多赚了2分钱,我摸了小花的手小梁没摸到,老李家种的红薯被偷了。

这些经验组成了刘得华认知中的“公平世界假设”,他潜意识里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小张比我多工作了半小时多赚了2分钱,那么我如果多工作半小时也能多赚两分,这是我“应得的”。

哪怕这个年轻人知道,县长的公子黄五郎不用工作都拥有他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但这些少量的特殊存在不足以摧毁他的公平信念。

然而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改变了这一切。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审美难道不是我们人类这个巨人身上坚硬挺拔的脊梁吗?我们拥有审美之心,香辈才有更好的未来,吾辈才能更好地特就盛世毕章。“文盲不可怕,美首才可怕。如是我闻。故依笔者之见,拥有这颗审美之心,我们的生活才能活得更加精彩。

世界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次模特大赛,曾走出一个1.68米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混血儿,最终获得那场比赛的亚军。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诧异,但正是她有审美之心,才有对时装的独特的理解与表现力。

试想个,如果没有评委对美的一种看法,没有懂得如何审美,哪有那个女孩的优秀成绩,哪有那个女孩的一鸣惊人。再试想下,如果学会对服装进审美,对美进行选择,没有对自己东方独特的美的肯定,哪能在舞台上走出自己纵横的模样,哪能有“亚军”的称号,哪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活得更加精彩。

一沙一世界,一人一乾坤,何必执着于自己与他人的丑。只有自己拥有一颗乐观的审美之心,才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美,才能发现他人的独特美,你看的世界才会觉得处处美。懂得审美的人,就会把自己世界描绘成一幅画,你可以让画面上长出红花,你可以让山林幽幽,你可以让阳光温柔地照亮这一方天地。只有这样,你才会用心活,用力活;无论怎样你都会永远地热爱生命,不断地前行,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得更加绚丽多彩。

揆诸现实,许多的同学都会觉得:现实大过于骨感,自己的生活过得的是“三点一线”,哪有觉得这种看法真的是大错特错。究其原因,就是不会拥有一颗审美之心,不会懂得去看待生活的.美。埃克苏佩里如是谓也:“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同学心中没这颗审美的心,没有认真观察,没有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会觉得现实很骨感,无需去审美。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如是说。同学们,我们从现在做起,学会去审美,审美之心让我们相信,纵历千般不丑万般不难,怀审美之品质,我们必能在于一经透迤之处连铸就更好的盛世华章,才能活得更精彩。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它是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的,在岁月的长河中越加显示出其博大精深的一面。

教学过程中,运用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其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丰富的语码信息,所谓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就是说在创造汉语言文字的最初阶段,就是以自然界的万物为参考依据的,古人通过仔细观察、模拟创造出每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汉字,以表达每一个事物。

以甲骨文为例,透过它们,能够看到一幅幅生动而又形象的古人生活图景,研究出我国先民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因而,汉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意义和审美效果。

一、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审美特点。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辞”文化。

区别于西方民族的子母文字的是汉语言文字自身所具有的象形特征与意义,它将表意作为最初的创作目的,使得其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特点。

1、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

汉语言文字与埃及文字一样,都是象形文字,主要用来表达意象。

因而,研究每一个象形文字可以发现,其具有表意功能,每一个象形文字都代表着一个独特的意象。

随着中国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汉字也逐步的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如何的,其最初的“表意”目的是明确而又始终如一的。

并且,中国古人历来所推崇的是书法艺术,这也是与汉字的形象美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传统汉字中,“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在创造过程中又是主题力量盈缩收纵的网络。”因而,可以说汉语言文字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与人文关怀的,而我国古人对于宇宙苍穹的探索与思考,对于人类及自然万物的生命的思考,也蕴含在了汉语言文字当中。

所有这些,都使得汉语言文字具有了独特的形象美。

2、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是独到的,这种特点尤其体现在古代汉语文化体系中。

中国的古代汉语最为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产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感。

长短相间、平仄去入、骈散交错,使得古代汉语文字如同一首旋律优美、韵味独到的乐曲,从而产生出悦耳动听、抑扬顿挫的音乐审美特点。

3、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美。

语言文字所组成的篇章,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融入进自己的创作初衷、创作情感,是作家组织语言材料的主要目的。

通过这些语言文字,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作家在组织文章的过程中情感所发生的起伏变化,探微作家的精神世界。

由语言文字所构成的阅读物质,是作家向外界敞开心扉,让外界了解自己的一个方式,也让我们体验到了一个大千世界中各种形式的情感存在,而这在教学过程中,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4、汉语言文字意蕴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是比较讲究意蕴的',古人也是以内在意蕴为其审美理念的追求的,在语言文字中,也有意蕴美的存在。

中国汉语言文字的意蕴美,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诗歌领域。

中国有着千年的诗歌创作历史,纵观任何一首诗歌,无不传达着一种深刻的内在理念,仔细的阅读与品位,能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意于言外”的艺术表达效果。

汉语中的“弦外之音”所指的就是语言文字所内涵的意蕴美。

汉语言文字所具有丰富的文化的意蕴、独特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语法结构当中的独特表达,都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而这也正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们所追求的“宁静致远”、“余音绕梁”的境界。

二、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文字审美特点的有效运用。

基于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应用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增强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与流畅性。

汉语言文字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这是基于汉语言文字的语音角度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能够使得教学活动也随之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性。

例如,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倾听、朗诵语文课文,从而感受到汉语语言的文字的音乐魅力,体会到汉语语言文字所具备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性与韵律性,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材中,有许多富有音乐美感的文章,聆听与诵读的过程中,都能够很好的彰显出汉语语言文字的音乐韵律,而教师与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体验到这些充满了共鸣性情感的文章所内含的创作理念,在裹挟着音乐动态旋律感中,交流思想体会,会让学生更容易的感受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能力也能够在充满音乐性的文字中得到提升。

2、应用汉语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增加教学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与效果性。

汉语语言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表意性,古人在进行汉语文字创作的过程中,就是以自然万物的形态为模型的,因而,每一个汉语言文字都是具有独特的形态及独具特色的审美效果的。

因而,在教学实践当中,必须很好的把握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特性,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文字的外在形象、间架结构来猜测其所代表的意义。

要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富有创造性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达到开发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内涵性的认同感,在轻松而又愉悦的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应用汉语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新时期,国家教育部对于各大中小学校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出新型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进行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提高人才的科学素养、专业能力、知识文化水平,还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

汉语言文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身孕育了较高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字符号都是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

古人在进行汉字创作之初,就发出了对于自然界万物的思索与探讨,因而,每一个汉字都是包含了哲理性的,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这些特性,能够让我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其内在的文化色彩。

如,我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却内涵深刻,作者遣词造句、精心雕琢,才创作出来思想内涵深刻、蕴含说教、育人、品评实事的佳品,学生通过这些古典诗歌的学习,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当时的心理动态,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等,收获颇大。

学生通过汉语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够领略到汉字的深刻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与人文精神。

三、结语。

总之,优秀的教学实践活动,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的文化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还能够让学生充分的领略到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因而,必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很好的把握汉语语言文字自身所独具的审美特点,将这些审美特点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素质,才能够让汉语言文字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芙蓉.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02).

[2]王翠叶.汉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回顾及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01).

[3]高守成.浅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发展[j].攀登.(04).

[4]唐.论汉语言文字之美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05).

视觉审美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内容摘要]视觉审美元素是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元素,要想拓宽平面设计的风格,丰富平面设计的手法和模板,必须对视觉审美元素进行深入探讨挖掘。本文通过分析三个视觉审美元素的构成及各自特征,得出视觉审美元素构建的正确方法,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元素元素构建。

图形、文字和色彩是平面设计中最基本的三个视觉元素,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合理有序地运用这些视觉元素,能给人带来视觉美感,增强设计的经济效应和审美感染力,对整个作品品位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在详尽地分析了图形、文字和色彩三个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要素后,提出了几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的路径,希望能给平面设计者们一些参考。

平面设计通过图像来展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设计出的作品冲击人们的视觉,让图像变得有意义、有目的。文字、图形和色彩作为视觉三要素,承担着展现创作者意图的重任。以下就是对这三个要素的详尽分析解读。第一,由点、线、面构成的图形。图形是点、线、面有机结合创造出的产物,三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点构成了线,面承载了点和线,三者有机结合,是二维空间中的基本元素,一个完整的图形中三者缺一不可。图形正是点与线与面的巧妙集合,能让点、线、面三个元素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无数种图形组合在一起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相较于文字和色彩,图形是三个视觉审美要素中最直白简单的表达方式,也是最基本的视觉审美元素,有利于读者对平面设计的理解难度降低,且图形易于被人们识别和记忆,便于人们克服在交往中出现的语言、地域、民族的障碍,增进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人群之间的感情交流。第二,准确承载信息的文字。文字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载体,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字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且各不相同,每一种文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文字来进行信息的标注和说明,图文结合更能准确传达创作者意图,增强平面设计的说服力和信息的准确度。作为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文字的大小、颜色、排列、字体都能影响整个平面设计的美感和说服力,让观看者获得视觉满足,增强心理认同感。再加上当前平面设计的载体不断更新,文字在平面设计中改变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多,因此能够准确承载信息的文字是平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第三,多变的色彩。色彩通常被认为是传递情感的载体,不同的色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被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含义,色彩的敏感度、饱和度以及对比度的细微变化都会使得色彩传达出的情感有所改变,准确应用颜色能够表达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情感,但是同一种色彩也可能代表不同的感情。同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赋予色彩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每一种色彩,每几种色彩的搭配都需要平面设计者较高的色彩敏感度和美术设计的功底。丰富多变的色彩是视觉审美三要素中最能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因此它的视觉组合也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增强设计作品的视觉美感。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对文字、图形、色彩三个要素进行合理有序的编排美化,不仅能够强化平面设计的中心主题,增强平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达到观众的审美要求。设计者只有考虑到观看者的审美水平,顾及整幅作品的中心主题和中心思想,将平面设计中的视觉三要素合理地构建到一起,才能给观看者带来视觉美感和心理的高度舒适,让平面设计的意境之美更加显现。文字增强了平面设计图片的可读性和解释力,色彩使得整个设计作品的色调统一,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受,而图片能够增强平面设计的趣味性和审美性,三者结合使得整个平面设计作品的审美高度更上一层楼。第二,提高设计作品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无论是平面广告设计还是公益广告设计,在设计时都会存在设计目的。公益广告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重视,呼唤人们的良善之心,增强平面设计的社会影响力;经济性质的广告希望能够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和对产品的了解欲望及头脑印象,增强产品的视觉冲击力。想要最大化地实现平面设计的商业经济效应和社会公益效应,就得合理地构建视觉审美三要素,使得三个要素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和谐存在,互相配合。著名的保健品“脑白金”的广告在电视上播了十几年,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两个跳舞的老人,边跳边唱着“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两个广告人物形象在设计之时,就考虑到了产品的受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因此选择了老年人欢快跳舞的形象,手中抱着的脑白金的包装色调与老人的衣着色调一致,并且配上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使得这个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提高了广告的公益效应。第三,使得整幅平面设计作品增强辨识度。虽然平面设计中审美要素只有三个,但是三个要素组合起来有千千万万的变化,在平面设计过程中有一个元素的轻微改变都会使整幅作品画风大变。因此平面设计师如果能够在这千千万万的变化中组合出最适合自身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整幅平面设计作品都是一个质的飞跃,而且会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辨识度,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商标和图标的设计都是如此,例如,著名的饮料可口可乐,设计师采用了红白主色调,直接用自身的产品名称做商标,采用了英文书法书写,这个商标的设计遵循了“少即是多”的原则,红白色调古朴典雅,配上古典英文书法,增强了整个商标的辨识度。如今这个商标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可以见到,达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良好效果,增强了商标的辨识度,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第四,增强平面设计的创新程度。色彩、文字、图形这三个要素都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挖掘的,而这些元素如果能够组合在一起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可能性。平面设计师设计作品时如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在设计作品时尝试无数可能的路径,把这些视觉审美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使得平面设计的创新程度提高,整个业界的设计水平也有所增强,三个视觉审美要素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了解平面设计的视觉审美三要素以后,将三个元素有序、合理地组合设计在一起,就能够准确表达平面设计的主题,人们通过观看设计作品就能和设计者进行感情交流,从而增强公益广告平面设计说服力,扩大平面设计的经济效应。合理构建三个视觉元素的方法如下:第一,对图形合理构图。图形作为三大元素之一,不光是要在图片的内容上进行挑选和设计,图片构图发挥的功能也不能省略。在进行图片的挑选时,要明确平面设计的主题和目的,迎合设计主题去设计和挑选图片。多图时,图片的构图尤为重要,如果图片的编排毫无层次性,乱无章法,整个设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构图时,理清所用图片的主次关系,按照重要性编排图片,确保图片主次分明,同时增强构图对人们视觉的冲击力,发挥图片的视觉牵引功能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图形的功能。整体和部分做到协调一致、有主有次,才能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增强设计者和观看者之间的交流。例如,在平面设计中经常使用的3d效应,仅仅利用线面关系创造出空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增强整幅图片的视觉冲击力,让二维空间中的图像有了三维空间的错觉。由此可知,图片的内容和构图同样重要。第二,增强色彩的视觉冲击效果。准确地理解每一个颜色代表的感情和意义,在颜色的饱和度和色彩搭配上多加设计,能够让这一视觉审美元素的视觉冲击力大大增强。已有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对应着不同的人类感情。针对人们对不同色彩的敏感度和不同色彩的魅力,灵活运用各种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增强平面设计对针对人群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扩大平面设计的效应。尤其商品广告的平面设计,这种设计要求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望,因此色彩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尤为重要。设计师需要了解每一种色彩背后代表的深层含义,明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对色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针对设计的接受者量身定做,将所需的色彩都搭配得当,就能得到理想效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是一些高端家电和汽车的广告,一般都是以冷色调为主的平面设计,这种色调一是代表着产品的高质量,二是代表着选择此类商品的可靠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时的广告一般都是采用红色为主调,原因在于红色代表着紧张、竞争和激动,能够有效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激情,有利于超市销售额的提高,让平面广告设计的经济效应达到最大。第三,文字在新媒体载体中的灵活应用。无论是汉字还是英文或者其他文字,在其传承的过程中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这些文字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来,不仅能够更好地传达设计意图,还能对设计中的图片做一个准确解释。文字的模式灵活多变是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平面设计的工具越来越先进,设计手法越来越多样,文字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因此,平面设计工作者也可以顺应当前科技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载体上对文字这一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进行创新。尤其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涌现了众多大书法家,许多书法意境之美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利用书法元素、花式字体等方法都能使得古老的书法元素在现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能让文字这个元素在平面设计审美构建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四,三个视觉审美要素有机配合。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三个视觉审美要素,在平面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创作时,文字、图形、色彩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平面设计中一定要做到这三个元素的有机配合、协调有序,才能够让平面设计产生视觉冲击力和心理美感,增强平面设计的目的性和创新性。文字要针对图片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释,图片要符合整个平面设计的中心主题,根据文字的主次关系去调整图片的主次关系,色彩对整个平面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者围绕着平面设计的主题有序结合编排,会升华整个平面设计的主题和审美高度。

当前在平面设计的业界中存在着许多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使得平面设计丢失了初衷,这种反审美倾向有可能会引起整个平面设计业界的走偏,我们需要予以重视。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素材胡乱堆砌,元素随意组合。当前不少设计师设计的激情和动力不足,在设计作品时贪图省事,因此将需要的图片、色彩、文字随意组合在一起,毫不顾忌平面设计的主题和要求,这种倾向极容易被其他设计师借鉴,造成业界混乱。第二,将违反正常审美当作新奇美。在平面设计中一些出其不意的图形、文字、色彩的组合会起到出彩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出其不意都是符合大众审美倾向的,当前有些平面设计师剑走偏锋,在进行元素构建时只顾追求与众不同,忽略了作品的美感和秩序,以丑为美,将这种审美奉为正常审美,这是极其荒谬可笑的,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设计师急功近利,完成作品仓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设计师为了多接一些订单,多得一些收入,疯狂地接收订单,在设计作品时也毫不走心,为了尽快完成作品而忽略作品质量,设计作品没有任何思考和设计。短时间内仓促完成的平面设计作品必然没有足够的质量支撑作品的审美,也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这种不正之风不仅是设计师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影响,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戒除浮躁之心,才能真正地遏制这种反审美倾向,推动平面设计的发展。第四,设计师抄袭现象层出不穷。美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在面对美的事物时都会有共同的感叹,对美也有共同的追求。平面设计业界有很多视觉审美程度高的优秀作品,许多平面设计师在设计时为了省时间省事情,直接抄袭其他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虽然美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有好的地方适当借鉴有利于推动平面设计水平的提高。但是一味地照搬照抄会扼杀掉设计师的灵感和激情,养成“拿来主义”的坏习惯,不但不利于平面设计水平的提高,还会造成整个业界抄袭成风,没有新鲜事物的出现,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防止这种现象的泛滥和肆虐。结语文字、图形和色彩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三个基本视觉审美要素,对表达平面设计的整体主题、增强经济性、扩大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增强色彩的冲击力、丰富文字的格式、加强图片的构图都是构建视觉审美要素的有效途径,做到三个视觉元素的统一更有利于平面设计水平的提高,为读者带去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我们需要增强平面设计界的审美高度,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当前平面设计界存在的反审美倾向,坚持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将三个视觉审美要素合理有序地组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谢文婷.关于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中国包装工业,.1。

2.邱裕.论平面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特征.大舞台,.7。

5.费鸿玉.平面设计元素视觉表现的多维化.装饰,.1。

视觉审美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内容摘要]视觉审美元素是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元素,要想拓宽平面设计的风格,丰富平面设计的手法和模板,必须对视觉审美元素进行深入探讨挖掘。本文通过分析三个视觉审美元素的构成及各自特征,得出视觉审美元素构建的正确方法,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元素元素构建。

图形、文字和色彩是平面设计中最基本的三个视觉元素,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合理有序地运用这些视觉元素,能给人带来视觉美感,增强设计的经济效应和审美感染力,对整个作品品位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在详尽地分析了图形、文字和色彩三个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要素后,提出了几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的路径,希望能给平面设计者们一些参考。

平面设计通过图像来展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设计出的作品冲击人们的视觉,让图像变得有意义、有目的。文字、图形和色彩作为视觉三要素,承担着展现创作者意图的重任。以下就是对这三个要素的详尽分析解读。第一,由点、线、面构成的图形。图形是点、线、面有机结合创造出的产物,三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点构成了线,面承载了点和线,三者有机结合,是二维空间中的基本元素,一个完整的图形中三者缺一不可。图形正是点与线与面的巧妙集合,能让点、线、面三个元素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无数种图形组合在一起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相较于文字和色彩,图形是三个视觉审美要素中最直白简单的表达方式,也是最基本的视觉审美元素,有利于读者对平面设计的理解难度降低,且图形易于被人们识别和记忆,便于人们克服在交往中出现的语言、地域、民族的障碍,增进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人群之间的感情交流。第二,准确承载信息的文字。文字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载体,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字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且各不相同,每一种文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文字来进行信息的标注和说明,图文结合更能准确传达创作者意图,增强平面设计的说服力和信息的准确度。作为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文字的大小、颜色、排列、字体都能影响整个平面设计的美感和说服力,让观看者获得视觉满足,增强心理认同感。再加上当前平面设计的载体不断更新,文字在平面设计中改变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多,因此能够准确承载信息的文字是平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第三,多变的色彩。色彩通常被认为是传递情感的载体,不同的色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被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含义,色彩的敏感度、饱和度以及对比度的细微变化都会使得色彩传达出的情感有所改变,准确应用颜色能够表达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情感,但是同一种色彩也可能代表不同的感情。同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赋予色彩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每一种色彩,每几种色彩的搭配都需要平面设计者较高的色彩敏感度和美术设计的功底。丰富多变的色彩是视觉审美三要素中最能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因此它的视觉组合也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增强设计作品的视觉美感。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对文字、图形、色彩三个要素进行合理有序的编排美化,不仅能够强化平面设计的中心主题,增强平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达到观众的审美要求。设计者只有考虑到观看者的审美水平,顾及整幅作品的中心主题和中心思想,将平面设计中的视觉三要素合理地构建到一起,才能给观看者带来视觉美感和心理的高度舒适,让平面设计的意境之美更加显现。文字增强了平面设计图片的可读性和解释力,色彩使得整个设计作品的色调统一,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受,而图片能够增强平面设计的趣味性和审美性,三者结合使得整个平面设计作品的审美高度更上一层楼。第二,提高设计作品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无论是平面广告设计还是公益广告设计,在设计时都会存在设计目的。公益广告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重视,呼唤人们的良善之心,增强平面设计的社会影响力;经济性质的广告希望能够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和对产品的了解欲望及头脑印象,增强产品的视觉冲击力。想要最大化地实现平面设计的商业经济效应和社会公益效应,就得合理地构建视觉审美三要素,使得三个要素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和谐存在,互相配合。著名的保健品“脑白金”的广告在电视上播了十几年,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两个跳舞的老人,边跳边唱着“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两个广告人物形象在设计之时,就考虑到了产品的受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因此选择了老年人欢快跳舞的形象,手中抱着的脑白金的包装色调与老人的衣着色调一致,并且配上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使得这个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提高了广告的公益效应。第三,使得整幅平面设计作品增强辨识度。虽然平面设计中审美要素只有三个,但是三个要素组合起来有千千万万的变化,在平面设计过程中有一个元素的轻微改变都会使整幅作品画风大变。因此平面设计师如果能够在这千千万万的变化中组合出最适合自身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整幅平面设计作品都是一个质的飞跃,而且会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辨识度,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商标和图标的设计都是如此,例如,著名的饮料可口可乐,设计师采用了红白主色调,直接用自身的产品名称做商标,采用了英文书法书写,这个商标的设计遵循了“少即是多”的原则,红白色调古朴典雅,配上古典英文书法,增强了整个商标的辨识度。如今这个商标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可以见到,达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良好效果,增强了商标的辨识度,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第四,增强平面设计的创新程度。色彩、文字、图形这三个要素都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挖掘的,而这些元素如果能够组合在一起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可能性。平面设计师设计作品时如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在设计作品时尝试无数可能的路径,把这些视觉审美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使得平面设计的创新程度提高,整个业界的设计水平也有所增强,三个视觉审美要素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了解平面设计的视觉审美三要素以后,将三个元素有序、合理地组合设计在一起,就能够准确表达平面设计的主题,人们通过观看设计作品就能和设计者进行感情交流,从而增强公益广告平面设计说服力,扩大平面设计的经济效应。合理构建三个视觉元素的方法如下:第一,对图形合理构图。图形作为三大元素之一,不光是要在图片的内容上进行挑选和设计,图片构图发挥的功能也不能省略。在进行图片的挑选时,要明确平面设计的主题和目的,迎合设计主题去设计和挑选图片。多图时,图片的构图尤为重要,如果图片的编排毫无层次性,乱无章法,整个设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构图时,理清所用图片的主次关系,按照重要性编排图片,确保图片主次分明,同时增强构图对人们视觉的冲击力,发挥图片的视觉牵引功能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图形的功能。整体和部分做到协调一致、有主有次,才能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增强设计者和观看者之间的交流。例如,在平面设计中经常使用的3d效应,仅仅利用线面关系创造出空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增强整幅图片的视觉冲击力,让二维空间中的图像有了三维空间的错觉。由此可知,图片的内容和构图同样重要。第二,增强色彩的视觉冲击效果。准确地理解每一个颜色代表的感情和意义,在颜色的饱和度和色彩搭配上多加设计,能够让这一视觉审美元素的视觉冲击力大大增强。已有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对应着不同的人类感情。针对人们对不同色彩的敏感度和不同色彩的魅力,灵活运用各种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增强平面设计对针对人群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扩大平面设计的效应。尤其商品广告的平面设计,这种设计要求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望,因此色彩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尤为重要。设计师需要了解每一种色彩背后代表的深层含义,明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对色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针对设计的接受者量身定做,将所需的色彩都搭配得当,就能得到理想效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是一些高端家电和汽车的广告,一般都是以冷色调为主的平面设计,这种色调一是代表着产品的高质量,二是代表着选择此类商品的可靠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时的广告一般都是采用红色为主调,原因在于红色代表着紧张、竞争和激动,能够有效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激情,有利于超市销售额的提高,让平面广告设计的经济效应达到最大。第三,文字在新媒体载体中的灵活应用。无论是汉字还是英文或者其他文字,在其传承的过程中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这些文字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来,不仅能够更好地传达设计意图,还能对设计中的图片做一个准确解释。文字的模式灵活多变是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平面设计的工具越来越先进,设计手法越来越多样,文字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因此,平面设计工作者也可以顺应当前科技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载体上对文字这一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进行创新。尤其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涌现了众多大书法家,许多书法意境之美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利用书法元素、花式字体等方法都能使得古老的书法元素在现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能让文字这个元素在平面设计审美构建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四,三个视觉审美要素有机配合。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三个视觉审美要素,在平面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创作时,文字、图形、色彩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平面设计中一定要做到这三个元素的有机配合、协调有序,才能够让平面设计产生视觉冲击力和心理美感,增强平面设计的目的性和创新性。文字要针对图片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释,图片要符合整个平面设计的中心主题,根据文字的主次关系去调整图片的主次关系,色彩对整个平面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者围绕着平面设计的主题有序结合编排,会升华整个平面设计的主题和审美高度。

当前在平面设计的业界中存在着许多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使得平面设计丢失了初衷,这种反审美倾向有可能会引起整个平面设计业界的走偏,我们需要予以重视。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素材胡乱堆砌,元素随意组合。当前不少设计师设计的激情和动力不足,在设计作品时贪图省事,因此将需要的图片、色彩、文字随意组合在一起,毫不顾忌平面设计的主题和要求,这种倾向极容易被其他设计师借鉴,造成业界混乱。第二,将违反正常审美当作新奇美。在平面设计中一些出其不意的图形、文字、色彩的组合会起到出彩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出其不意都是符合大众审美倾向的,当前有些平面设计师剑走偏锋,在进行元素构建时只顾追求与众不同,忽略了作品的美感和秩序,以丑为美,将这种审美奉为正常审美,这是极其荒谬可笑的,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设计师急功近利,完成作品仓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设计师为了多接一些订单,多得一些收入,疯狂地接收订单,在设计作品时也毫不走心,为了尽快完成作品而忽略作品质量,设计作品没有任何思考和设计。短时间内仓促完成的平面设计作品必然没有足够的质量支撑作品的审美,也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这种不正之风不仅是设计师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影响,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戒除浮躁之心,才能真正地遏制这种反审美倾向,推动平面设计的发展。第四,设计师抄袭现象层出不穷。美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在面对美的事物时都会有共同的感叹,对美也有共同的追求。平面设计业界有很多视觉审美程度高的优秀作品,许多平面设计师在设计时为了省时间省事情,直接抄袭其他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虽然美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有好的地方适当借鉴有利于推动平面设计水平的提高。但是一味地照搬照抄会扼杀掉设计师的灵感和激情,养成“拿来主义”的坏习惯,不但不利于平面设计水平的提高,还会造成整个业界抄袭成风,没有新鲜事物的出现,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防止这种现象的泛滥和肆虐。结语文字、图形和色彩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三个基本视觉审美要素,对表达平面设计的整体主题、增强经济性、扩大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增强色彩的冲击力、丰富文字的格式、加强图片的构图都是构建视觉审美要素的有效途径,做到三个视觉元素的统一更有利于平面设计水平的提高,为读者带去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我们需要增强平面设计界的审美高度,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当前平面设计界存在的反审美倾向,坚持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将三个视觉审美要素合理有序地组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谢文婷.关于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中国包装工业,2015.1。

2.邱裕.论平面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特征.大舞台,2012.7。

3.赵春雷.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5。

5.费鸿玉.平面设计元素视觉表现的多维化.装饰,2009.1。

《审美阅读十五讲》读后感

因为挺喜欢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所以找到了相关的这个文来看看。

总体给我可读性较好的感觉,本书有十五个章节,个人最喜欢作者对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的对比分析,从武松身上的神性和人性中分析经典流传的原因,分析的角度很新颖,非常值得读者和老师们思考。

还有对鲁迅的几个文章的分析是我最喜欢的。《祝福》中对祥林嫂悲惨命运后鲁迅想表达的观点的分析,《孔乙己》中鲁迅的写作手法,写作目的,表达的思想,以及鲁迅的文章的成长变化轨迹的分析,还有对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的比较等,非常引人入胜,看得津津有味。

还有对古典诗歌的分析。作者用他擅长的还原法,分析了古典诗歌的美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学生时代了解的更深入和广阔,开辟了阅读审美的新天地。

但也有半部分内容使我昏昏欲睡,理论性太强,读来云里雾里,不太明白。整部书的水平有点参差不齐,有很棒的个案分析,也有不知所云的理论表达,读起来也还可以。读这种书,会觉得原来自己从前多么地忽略文章的深层意思啊,现在听作者一分析,一解读,醍醐灌顶,原来竟有如此深意,以前套路式的认知浅薄到不值一提。

当然,最主要的是,我们能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学会欣赏文章,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审美也学会审丑,是受益匪浅的阅读过程。在对鲁迅文章的分析章节和对古典诗歌的分析章节,记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觉得可以反复品读,从中对熟悉的文章做深层次和多角度的理解,很棒。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探究论文

摘要:新时代的高中美术教育要求注重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促进美术作品的创新,还要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该文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美术教育;运用;思考。

美术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而现代生活又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因此,美术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绘画技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和塑造美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加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生活化教学对于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来源于生活的美术素材具有一定的亲近性,每名学生的生活方式都不大相同,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经历必定会产生独特的看法,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一开始就不会对来源于生活的美术素材产生畏惧或感到抽象、不可把控。据研究,学习与生活有联系的知识会增强学生的接纳意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生活化的知识有助于提高高中美术教育质量。如,在教学米勒的《拾穗者》这幅作品时,由于现代学生基本在城市中生活,往往难以理解创作者表达的意境,也没有兴趣挖掘其中的内涵,这就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引起的学习障碍。而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兴趣对于其将来的美术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帮助。最后,在高中美术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能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中美术课堂中生活化的素材较少,而且部分学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不太合理,一些教师在设计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较好地联系生活化的事物,不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采风等室外教学活动较少。其次,部分高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美术技巧的讲解,没有考虑到课堂氛围和课堂创新教学等问题。不管在什么年代,都必须推陈出新,美术教育也应当如此。没有生活色彩的素材,不能给学生带来创作灵感。这样学生创作出的只有技巧而没有情感的美术作品相差无几,没有新意。最后,一些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还不达标,在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得当,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除此之外,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部分学校对于美术的关注度不够,导致美术课形同虚设,学生也难以得到很好的学习机会。

三、在美术教育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加强对美术课程的重视,不断提高美术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学校应当加深认识美术课程的积极教育作用,并合理安排美术课程,加大投入建设师资队伍,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自主性。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创设与生活素材相关的课堂主题活动。如,在教学《鱼》一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各种鱼的特点,并发现它们的独特优势,然后进行创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方面,教师应当增强美术的综合型运用,学校也可以创建美术校本等新型课程。另外,美术教师还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美术课堂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利用新颖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2.让学生学会将课堂所学的美术技巧运用到生活中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获得全面成长,从而更好地生活。学生可以利用在美术课堂中所学到的一些专业知识,如线条、构图等进行生活实践。如,学生可以进行知识迁移,利用线条的相关知识赏析生活中建筑的.特点,发现各式样建筑独特的美,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由此,学生会更加热爱生活。

3.进行科学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延伸课堂,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综合性、实效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当然,教师还应当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建立一个评价体系,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过失并加以改进,还要优化教学方案,定时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班上设置“晋级榜”等,慢慢让学生进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学校对于表现较好的班级还可以开展美术作品特色展览会等,带动学校的美术学习氛围。总而言之,美术教学不但要教授学生绘画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和塑造美的心灵。教师应当将生活有机地融入美术教育,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巨沂平.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中),2016(1).

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有效应用论文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如果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虚词,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为例。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让学生去掉“才”试试,立刻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长了。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蛰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状水日‘汪洋澎湃';‘蔽芾葱宠'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的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不足。有资料表明,日本中学生书写的汉字相当规范,错字很少。写行楷字是把好和快统一起来,解决书写混乱问题的有效方法。《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生写行楷字的要求,实在是明智之举。

汉字的特点还告诉我们,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而辨形析义,辨音析义。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应当是汉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也就生动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有人曾经指责让小学生掌握“瓮”字的部首,这种意见是似是而非的。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信息的编码系统,有了编码系统,学生才能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迁移。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探究论文

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它是多种能力结合的产物,凝聚着优良的人格特征,最高层次地体现了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生命特有的自觉能动性和极大的智慧。针对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情况,应强调以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为核心整合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创造更多、更美好的美术作品打好基础。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具有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再定义性、洞察性的特征。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敏感的观察,能否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现象;思路是否流畅,是否经常有新主意、新观念涌现、是否常常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是否一叶知秋、举一反三;是否敢于怀疑、否定前人的定论;做事情是否有恒心、是否有幽默感、自信心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新颖独特的、体现个人风格特色的作品。

二、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了解了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建立目标培养志向。

没有创意、没有风格的作品很快被人遗忘,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创意、风格从哪里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潜能,能否发挥出来,要看个人的努力程度。我们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学习中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每次作业、每一次活动都尽可能带领他们尝试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至少对个人来讲是新的事情,日积月累,思维的习惯渐渐形成,创造的火花就会经常闪现。有的学生认为“创造性”是离我们很远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在学生取得每一次小小成功之时都予以肯定和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促进其内部动机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制定有效的计划,向成功迈出第一步。

2。训练基础的.技巧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自然界中的静物变化莫测,无奇不有,但它们本身称不上是艺术,只有经过艺术家的筛选、优化和重新组合,才能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必须有细致的观察力、扎实的基本功,作品才能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练习,了解大千世界一景一物的形状与特征、尽可能多的各种技法,并把自己的思想渐渐融入到作品中。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是恒心,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把相应的美术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知识面拓宽了,学业上的进步与为此所花的时间才会成正比。达·芬奇“画蛋”、王羲之“墨池”的故事不都说明基本功的重要性吗?大器晚成的吴昌硕作画的题材也不外前人常用的梅、兰、竹、菊等,但一起步直入文人画的堂奥,逐步攀登上绘画艺术的巅峰,这与他深厚的诗词文学、金石、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学养是分不开的。

3。扩展知识面厚积薄发。

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作为提高学业水平的重要措施,不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进行。从事美术创作并不单纯是用画笔、颜料、画刀等材料就可以完成的,还要靠人的感觉、情感和领悟力等综合完成每一件作品。每一个从事创作的人,除了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其他专业的知识也要关注和了解。正所谓“开卷有益”、“厚积薄发”,进行创作活动时知识面广的学生就好像站在巨人肩膀上,站得高,望得远,思路会更加开阔,不时会闪现出创作的灵感。有人说:“构成创造力的要素有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性、怀疑态度、专心程度、恒心。”这其中,知识和自学能力排在前面,可见其重要性。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美术活动时,也应具备这些因素。我们相信机会只惠顾努力的人。

4。鼓励好奇心,鼓励尝试,提倡冒险精神。

创造与探索、尝试是紧密联系的,创造力强的人喜欢一些探索性的事情,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在这其中,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好奇心推动探索的进程,冒险精神促使人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齐白石《虾图》《鱼图》没有波光粼粼,你却感到虾儿、鱼儿在畅游:印象派的画家们从过去和当时的课程中摄取新的观念,发展了一种完全是自己的艺术,如莫奈的《印象·日出》、拉修的《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天》等,并组织画展向官方的沙龙挑战,这不仅需要智慧、技法,更加需要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尝试是美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例如不断变换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但画一个完整的水果或蔬菜,还可以画水果、蔬菜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再如尝试临摹大师们的作品,这似乎是没有创意的活儿,但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大师们的创意过程,要使自己的作品富有创造性,还要仔细观察、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可以尝试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仔细观察人们常见的树木、花草、楼房以及各种车辆等,或集中精神听小鸟唱歌、孩子欢笑,或许会发现许多平时不注意的美妙声音,从中产生创作的灵感。

总之,教师需要把握好创造性思维与学生的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努力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系列的训练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发生了变化,引发了创造潜质,自觉进入探索、创新的萌发状态,这样才能将来在专业领域自由航行扬起承载新思维的风帆。

视觉审美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基于商品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为了稳固其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求当代品牌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全面掌控到视觉审美构成元素,且从发挥构图形象化功能等途径入手来满足当代人类视觉需求,且激发其对商品的关注度,达到最佳的平面设计状态,提升整体设计质量。本文从平面设计中基本元素的主要构成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路径,旨在其能推动广告传媒行业基于视觉元素运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市场地位。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传媒行业发展领域,即达到信息传递目的。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整体平面设计水平,要求广告传媒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将文字、图片元素合理应用于商品、广告等平面设计中,最终由此来形成与受众间的良好互动,提升商品销售总量。以下就是对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品牌标志设计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完善自身平面设计手段。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平面设计基本构成元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片是平面设计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是由点、线、面三个部分所构成。点即为最小几何元素,其具备无方向、无形状的特点,因而将其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可就此引发欣赏者的思考,而线是由无数个点组合而成;第二,由于文字拥有着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因而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即对平面设计中的主题思想进行陈述,继而实现与受众审美过程的交流、沟通,引导受众传达平面设计中所包含的`内涵及思想;第三,色彩也是平面设计中的主要构成元素,且其具备感染力、利用色相、饱和度诠释情感元素的功效,因而将其贯穿于平面设计中可激发受众的视觉审美能力,并就此达到情感情层面的共鸣[1]。

1、发挥构图形象化功能。

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着重强调对构图形象化功能的发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设计人员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到图形功能,即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等特点,并结合平面设计主题思想对图形进行合理建构,且基于保留层次感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平面设计中的主体,以此来引导受众加深自身对平面设计内容的理解。其次,基于图形形象化功能发挥的基础上,要求设计人员应严格遵从主次分明、视觉牵引设计理念,即将实际生活中的自然色彩联系性贯穿于其中,继而由此引导受众在对平面设计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可发挥自身思维想象空间,与作者形成统一化的视觉感受。例如,“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食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即运用了食材丰富的图案及紫色色彩功能来激发受众的食欲,促使其由此产生商品购买行为[2]。

2、结合主题冲击人类视觉。

在平面过程中着重强调对人类视觉的冲击有助于提升整体视觉审美效果,因而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在实践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利用色彩基本构成元素对平面设计审美功能进行凸显。例如,某设计师在平面商品设计过程中即运用色彩构成元素中色相、色彩饱和度、色彩明亮度等功能来传达平面设计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元素,并就此激发人们的视觉,与其达成良好的共鸣状态。此外,在现代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过程中亦应注重强调色彩与平面设计内涵的统一性,即结合现代消费者心理需求对色彩表达形式进行调整,且结合色彩纯度等功能激发消费者由此产生商品购买欲望。另外,由于黑色可用来诠释悲哀,白色用来诠释素雅,因而设计师在色彩运用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其特性,继而由此激发人类视觉体验。

3、规范化运用现代传播载体。

传播载体是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掌握文字信息传播功能,将其以传播载体的形式合理应用于平面作品设计过程中,且以风格迥异及个性化设计方法提升其审美价值,并由此起到实用性作用。例如,在北京故宫指示牌平面设计中即合理运用了文字传播载体功能,为游客游玩路径进行了规划,且以不同风格字体的表达形式彰显了中国文化特色。此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媒技术也逐渐涌现出来,因而设计师在平面作品设计过程中基于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应利用网络平台自动化工具对文字大小、颜色、字体等进行调整,以此来增强作品视觉感染力,且将其置入到现代化网络传播载体中,赢得更多受众的关注[3]。

4、结合人类心理需求拓展秩序美。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平面设计作品的秩序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设计师在平面作品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从视觉审美元素规律化、原则性的设计要求,且综合人类心理需求着重呈现平面设计作品秩序层面的美感,最终由此吸引受众对作品的关注度。此外,在平面作品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基本构成元素,且以系统化组合、画面协调的路径呈现出作品富有的具体化特性,且就此实现对作品主题思想的传达,便于受众在作品欣赏过程中可接收到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例如,国旗设计中即基于结合人类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红色为设计背景,并以四颗小五角星围绕一颗大五角星的设计形式来激发受众的震撼心理,且就此凸显出国旗的秩序美。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平面作品设计中贯穿秩序美设计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4]。

三、结论。

综上可知,基于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平面设计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且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整体作品设计水平,要求设计师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应全面掌控图形、色彩及文字基本构成元素的应用,并从结合人类心理需求拓展秩序美、规范化运用现代传播载体、结合主题冲击人类视觉等途径入手来弥补传统平面设计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较好的呈现平面设计作品的视觉审美元素,达到最佳的作品设计状态。(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3]崔加强.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32(19):65+67.

[4]吴希.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审美价值[j].商,,35(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