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道德心得体会(汇总5篇)

时间:2023-09-22 05:53:26 作者:HT书生 心得体会 最新社会道德心得体会(汇总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社会道德心得体会篇一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 .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二、在不断追问中追求的教学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社会道德心得体会篇二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 角色换位,内化认识 思想品德课的有些课文由于受编写时间的制约,无法与时代同步,往往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反差,有的历史题材,跟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久远,因此,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自主学习,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例如,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理解得不够“清”,不够“透”,就会对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时,我就用具体事例,以“角色换位”的方式,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当别人对自己诚实时,讲信用时,自己的心情怎样,做事又怎样;反之,当别人失信或欺骗自己时,自己的心情又怎样,对别人又会怎样看待。

经过“角色换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情感体验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虽然暂时吃点亏,最终却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道理。 又如,在教学《爱护有益动物》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张平为什么把蜻蜓全放了?”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蚊子送给张平什么礼物?”“假如你是张平,你会怎么做?”通过“角色换位”,是学生有一种情感体验,从而明白了“张平之所以把蜻蜓放了,是要它消灭蚊子”。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化了道德认识。

二、 辩论比赛,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讨论题:小学生过生日,该不该请同学吃饭?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开展辩论活动,同样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教学《言而有信》一课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班主任王老师答应同学们星期五下午举行班级小小运动会,可那天下了学雪,地面很滑。王老师说“今天因为下学雪,运动会改期举行。”张同学噘起说:“王老师不讲信用,说今天开运动会,又不开了。”对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结果有些学生认为王老师对,有些认为王老师不对。面对两种不同意见,我趁机把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 总之,学生在辩论中全体参与,大胆发言,此起彼伏,结果反方用正确的观点驳倒了正方,大家形成了共识。最后,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 模拟实践,知行结合 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教学《礼貌待人暖人心》一课时,学生知道礼貌待人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饭桌上就餐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集会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学生发言回答巩固了礼貌待人的规范。这种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还必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把你的几位同学介绍给你的朋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礼貌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显现了课本中的礼貌待人的情景,还调动了原由的积累,使学习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丰富。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即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地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平。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做,“行吾所知”;知行结合,反复练习,最后把道德规范示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义务。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一定的模式让表演者重复地做,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示范和榜样,促进儿童有“知”向“行”的转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己活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将富有情趣、广受欢迎的手段、方式等迁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社会道德心得体会篇三

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网络学习,让我感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一、把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作为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约定俗成的一种共同的社会准则。它对于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促进一个社会和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社会的发展又与个人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使之渗透到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加强执规执纪建设的前提

1.加强学习以明德。学习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头脑,增强修养,树立浩然正气。应该自觉地把学习视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在,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用科学理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纯洁灵魂,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2.树立“三观”以立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做人之本,做事之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树立相应的地位观和利益观,只有这样,工作中才会有团结合作意识、优质服务意识和安全防案意识。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高尚的思想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

3.牢记宗旨以守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岗位虽然不同,但共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道德要求却是相同的。必须深怀爱人之心,把人民的需要时刻挂在心上,努力为人民服好务,在服务实践中加深理解“德”的内涵,深刻体会“德”的要求,切实履行“德”的规范,不断积淀“德”的力量,努力使自己成为有高尚追求的人,有益于社会和事业的人。

4.严格自律以养德。克己自律是人身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时时处处明于自察,大事小事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应该自觉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道德自律要求来约束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每日“三省吾身”,时刻警钟长鸣,用高尚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三、把家庭美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家庭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家庭又是社会道德建设的直射点,家庭美德建设又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因此,家庭美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把基础工程打牢了,我们才能筑牢社会道德建设的大厦。单位的各个部门必须形成共识,真正放在齐抓共管的位置上对待,建立家庭美德建设组织网络,实行具体分工,责任到人,年终目标考核制度,把家庭美德建设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真正落实到位。

2、实践证明,家庭美德建设同其他工作一样,要结合中心,突出主题,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家庭美德建设同社会各项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孤立地就家庭美德建设而抓家庭美德建设,这样一来使家庭美德建设与中心工作形成两张皮,不能起到促进中心任务的完成。因此,家庭美德建设要结合各个时期的不同任务进行,有声有色地开展。。

3.家庭美德建设应防止呆板老套,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开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人们思想开放,见多识广,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在家庭美德建设中,也应适应人们的需要和追求,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工具,广泛开展家庭美德建设。

4.家庭美德建设要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地开展。面对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不能一陈不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给家庭美德建设赋予新的内容。在家庭美德建设中,要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家庭美德建设只有唱响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责任和美德,也是社会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美德,只有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家庭美德才能成为社会时尚。

道德是维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准绳。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国无德不强,企无行不久,人无德不立”,我们要充分发挥道德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社会道德心得体会篇四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理应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12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 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12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十二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教学理念并且通过这次《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的活动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习的平台,感谢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九月十三日,我无比荣幸地来到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参加了小学品德学科的“国培计划”的培训。通过培训,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的精辟见解所折服,也被来自宜宾市各区县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所感染。虽是秋天,我们却如沐春风,十五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所学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专家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此次培训,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每个模块都有许多优秀教师进行讲解,学习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课教学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技能。这次培训,给我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让我懂得要以“情”为纽带,让感情走进课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教师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唤起孩子成长的渴望,给孩子一个梦想的天空。

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品德课的备课、上课,评课技能,互动研讨在借班演练中的得失,观摩了郭老师的品德优质课。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教师这个行业,以至于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终身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一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同时加强必备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自己更好的解读教材,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二是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学习,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所学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感谢国培!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社会道德心得体会篇五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理应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以下本站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九月十三日,我无比荣幸地来到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参加了小学品德学科的“国培计划”的培训。通过培训,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的精辟见解所折服,也被来自宜宾市各区县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所感染。虽是秋天,我们却如沐春风,十五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所学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专家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此次培训,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每个模块都有许多优秀教师进行讲解,学习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课教学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技能。这次培训,给我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让我懂得要以“情”为纽带,让感情走进课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教师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唤起孩子成长的渴望,给孩子一个梦想的天空。

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品德课的备课、上课,评课技能,互动研讨在借班演练中的得失,观摩了郭老师的品德优质课。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教师这个行业,以至于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终身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一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同时加强必备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自己更好的解读教材,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二是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学习,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所学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感谢国培!

在我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1、新课标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课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用优美生动的名言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用同龄人的故事当镜子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2、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大量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4、课后应安排一些与现实结合密切的作业,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