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大全10篇)

时间:2023-09-30 07:18:46 作者:飞雪 口号大全 2023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大全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一

2、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江苏方言来演唱 3、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能将江苏民歌的韵味唱出来。

教学重点:

用活泼诙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扬州民歌的地方特色。

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前八后十六节奏与一字多音处的演唱。

教材分析:

《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歌活泼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教唱时,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扬州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弹《茉莉花》并播放扬州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让我们一同在音乐和图片中去寻找答案。

2、念童谣

——刚刚我弹奏的呀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图片中的城市也是《茉莉花》的发源地——扬州,扬州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很多文人墨客所称赞的,对于我来说扬州可谓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我的大学四年就是在那里渡过的,所以我特别愿意把这座美丽的城市介绍给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一段童谣去了解它。

二、新歌教学

1、体会歌曲演唱时的情感

——扬州不仅有美食、美景,他们的民歌也很美,这个美从他们说的方言中就有所体现。你们知道扬州人怎么称呼爸爸吗?他们叫嗲嗲。他们把回家讲作回嘎。怎么样,扬州人说话是不是非常的温柔、非常嗲。

——我们在演唱《杨柳青》时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呢?

(温柔的、轻柔的)

2、学习歌曲的旋律

——让我们用温柔的声音哼唱旋律

3、学习衬词

——扬州人不仅说话的语调美,他们演唱的歌曲中衬词也很美。

(1)、学习前八后十六节奏的乐句

(2)、学习带附点节奏的乐句

(3)、完整练习,处理演唱时换气

(4)、师生接口唱衬词部分

(5)、处理衬词演唱时的情感:

(弱、轻柔、俏皮)

(6)、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4、学习实词

(1)、学习一字多音

(连线)

(2)、学习歌词

——按节奏念一念

——加入旋律唱一唱

(3)、处理演唱时的情感

——衬词在演唱时轻巧一点

(4)、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5、律动

——这首歌曲是扬州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哼唱的,民歌也就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中形成并广泛流传开的。那么,请你想想,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是怎样的情景呢?看一下拍号。

(2/4拍)

——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强弱)

律动时注意要有所体现:加入锄地、播种、施肥、收割的动作律动

三、拓展

四、小结

同学们唱得真好!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杨柳青》这首歌,还欣赏扬州这座城市的美景。愿我们的民族音乐像茉莉花一样越开越美,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去扬州走一走、看一看!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二

1、学唱《红蜻蜓》,让学生感受日本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指导学生用轻巧、深情地声音演唱这首歌。

2、认一认渐强、渐弱、换气记号,并唱一唱。

3、学吹竖笛《红蜻蜓》,练习高音mi、高音ri。

1.教师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完整表达歌曲;

2.体会歌曲意境,唱好两声部歌曲。

一、介绍歌曲

1、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它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回忆童年生活的歌曲。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三段歌词,却将童年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2、欣赏《红蜻蜓》

二、学唱歌曲

1、学唱《红蜻蜓》曲谱:视唱一声部;练习三度音程(柯尔文手势);视唱二声部。

2、引导学生分析歌谱中使用了几个音,在学生默唱后,请个别学生分部视唱,再全体学生视唱。

3、欣赏歌曲录音,请同学们说出歌曲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4、分声部学唱歌曲,对声音的控制,还有两个声部的'和谐。

5、加入渐强、渐弱、换气记号进行演唱

2)认一认渐强、渐弱、换气记号;

3)把渐强、渐弱、换气加入到歌曲中,再进行演唱。

三、学吹竖笛《红蜻蜓》

1、认一认高音mi、高音ri在竖笛上的位置。

2、吹一吹歌曲《红蜻蜓》

四、小结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三

人文主题:

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学习任务:

1、识字写字。认字12个,写字15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段。(认读文字符号)

3、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到自然之美。(解码、译码:将文字变成生活中的事物,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感受、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之美)

5、分析、概括、总结、感悟: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梳理、概括)

6、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表现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的?(编码)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背诵课文第3—4段。

2、阅读理解、思考感悟:

(1)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然后将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3)分析概括:用1—2个词语作者眼中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样?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的?

一、检查、交流课文朗读、识字写字、课文背诵。

1、朗读正音:薄雾、闷雷滚动、颤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交流识字写字情况并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背诵情况并交流背诵方法。

二、交流讨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在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作者在海宁市盐官镇看到的潮来前后的壮观景象。

三、交流讨论:从文章想象到的画面。

1、出示“交流平台”:怎样想象?想画面、听声音、闻味道。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3、交流: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到的。

气势磅礴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交流讨论: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什么样?

预设:气势恢宏、声势浩大、壮观、盛大。

“天下奇观”“奇”在何处?

抓住重点句子谈理解。

找出特殊的语言形式或特殊的写作安排,问:为什么要这样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题目是观潮,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第二自然段——潮来前?怎样看待第四自然段中的分号?)

让学生谈评价、打分。

用朗读验证一下,看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觉。

五、交流讨论:作者在写作时是怎样突出钱塘江潮的特点的?

1、写人: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沸腾(衬托“天下奇观”);

2、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进行叙述;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潮的?由远及近的顺序。

3、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六、师生一起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自己说一说本课的收获。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感受进行曲雄壮有力的性质,激发喜爱运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熟悉的运动项目,发展学生音乐听觉、音乐想象及音乐表现的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

1.在“运动员进行曲”声中学生迈着有力的步伐绕教室一圈坐下。

2.感受和理解乐曲的性质。

(1)刚才,你们听着音乐迈入教室,这段音乐熟悉吗?什么时候听到的?学生泛讲

(2)“运动员进行曲”是运动员的音乐,你认识哪些运动员?(边听音乐边回忆,学生讲出,教师出示有关的照片或图片。)

(3)你们喜欢哪些运动项目?(边听音乐边泛讲,教师根据说出的项目,出示有关的照片或图片。)

(4)请你们边听音乐,边把熟悉的运动项目表现出来。(足球、篮球、游泳、射击、体操等。)

3.听辩乐曲的曲式变化。

(1)听乐曲,引导学生听出乐曲三段的变化。

(2)听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每一段表现什么?如a段表现了运动员入场;b段表现了运动员在比赛;a’段表示了运动员夺冠获奖了。

(3)听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动作表现。

4.完整听赏音乐,感受“运动员进行曲”雄壮有力的音乐性质。

5.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学生迈着有力的步伐出室。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辨析“烧”和“红”,“沉静”和“沉浸”词义的不同。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再写几个。

2、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火烧云是一种怎样的云,它有哪些特点。

4、读课文,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 。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写景文章的一般写作规律:既可以按照时空的一定顺序进行描写,又可以通过景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衬托。

本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夕阳西下时,天空中出现火烧云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在观看火烧云时无比喜悦的心情。课文重点描写了火烧云的特点:颜色变化多而快。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瑰丽景色,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2、学生实际:

学生都热爱大自然,喜欢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景。然而,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学生对于“火烧云”如此瑰丽的美景,难得见到。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火烧云”的资料,这样,学生在学本课时,能体会得更深,对课文的内容有较充分的想象余地,以此产生共鸣,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并且学习课文的写法,模仿写练笔,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写作能力。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研读课文,指导探究。

四、作业:

1、自然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有恍若仙境的云海,有宛若蛟龙的江水,有怪石林立的奇峰,凡此种种,美轮美奂,常常令人无法自拔。刚才我们就通过一些图片欣赏了自然景观“火烧云”。

2、交流你所了解的火烧云。(首先大家有没有见过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确实,生长于大城市的我们确实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些自然的美景,所以我们就先从课文中去领略它的美妙和绝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作家萧红描写“火烧云”。

1、请生自由读课文:说说火烧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读完后尝试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

1、火烧云上来了,到底什么样儿?划出课文中描写火烧云出现的句子,概括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霞光、小孩子、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哪儿变了,为什么会变?)

2、除了物的变化,地上的人在这样的景观中是怎样的心情,尝试融入感情的品读。(愉悦、惊喜、喜滋滋等)

3、“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为什么要用“烧”字?

(a.红与红彤彤的意思重复了,题目是“火烧云”,用“烧”照应了课题b.这个“烧”字写出了云向东蔓延的动态感,说明变化之快,更加形象生动。且“烧”字能跟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

尝试模拟句型: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对比:雨后春笋如婴儿般出来了。

雨后春笋如婴儿般(钻、冒)

了出来。

师:火烧云上来后的变化如何呢?从哪些方面有变化。

1、生轻声浏览第二段,划出显示特点的词,总结变化内容(颜色、形状)

2、齐读第3节,分类总结颜色,并探究颜色的特点(色彩绚烂、变化多端)--多、快

3、模拟这种类型的词语

abb绿油油、黄澄澄、黑油油

半-半- 半明半暗 半梦半醒、半黑半紫

葡萄灰 西瓜红 辣椒红 青椒绿、杏儿黄

4个一会儿--快

4、生默读4--6节,思考:读了这部分内容,你对火烧云的形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哪些具像(预设:变化多 变化快)

板书:

一匹马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

一条大狗 忽然

一头大狮子 接着 一转眼

变化多 变化快

5、课堂练习:出示几幅火烧云的图片,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作方式说一说。(可以按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

6、自读第3小节,体会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7、积累: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形状变化之多,变化之快吗?

师:天空中真是热闹极了,一瞬间,火烧云就下去了。指名读第七节。

思考:“沉静”与“沉浸”的意思一样吗?区别在哪儿?沉静包含内心需要对眼前的美景进行消化的意思,需要片刻的宁静来感受,符合情境。而沉浸只有陷入、沉迷的意思,不及沉静。

人们的心情是如何的?

遗憾、不舍、无奈

9、师总结。哲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其实并非只有远方的景观才是美的,保持一颗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可以过成诗!(板书:发现美 创造美)

1、模仿3-7节的描写方式对自己喜爱的自然景物进行仿写。

2、选背2----6中任意一节。

欣赏“火烧云”

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火烧云”。引出文章(解疑)

交流

1、生边读、边思考描写顺序。

2.划出生字词

3.按照描写顺序划分文章段落。(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个体朗读--全班朗读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

提问探究

引导交流

划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朗读

找出有关词语,通过朗读感受火烧云那美丽的色彩。

生交流,师板书。

师生启发交流总结。

变化多端

变化无穷

千变万化

变化无常

变幻莫测

瞬息万变

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绚丽多彩

色彩斑斓

读出火烧云下去时人们遗憾的心情。

设疑导入,培养质疑能力,提高收集资料的质量。

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

通过交流,掌握文章脉络,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火烧云迷人的景象。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火烧云的变化又快又多,必须静下心来才能看清楚。

附板书:

出现

颜色

6、火烧云 变化 多、快

形状

消失

(发现美 创造美)

练习设计:

一、照样子写几个表示颜色的词

二、读句子,思考

三、语言实践

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呢?模仿课文3--6小节,写一写。

[《火烧云》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让学生接触京剧,简单了解京剧的音调、唱腔及板式。感受京剧特点与魅力。

2、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爱好。

3、激起学生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剧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爱好。

教具准备:四张戏剧人物脸谱及铁梅像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京剧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二、听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了解唱腔。

(一)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初听区分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了解京剧的四个行当

a师:老师扮演的是剧种的主人公李铁梅。铁梅穿着偏襟红袄,显得那么精神。京剧的所有演员都穿这样的衣服吗?生:不是。还有古代的衣服。师:我们把穿古装衣服叫传统京剧,穿现代衣服的叫现代京剧。

师:戏曲人物按年龄、性别、身份、性格划分开的叫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类别。“生”是男性正面角色。“旦”是女性正面角色。“净”是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二)、复听唱段了解京剧的主要唱腔,

师:旦角在传统京剧里一般是伊伊呀呀的小姐。铁梅是这样的孩子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唱段。

生:勇敢、善良。

师:铁梅生长在怎样的家庭呢?

生:革命的家庭

师:大家能正确的听出铁梅的年龄、性格来。是由其唱腔及音色所决定的。这里老师就要向同学介绍京剧的主要唱腔西皮、二黄。

(板书)西皮:曲调活泼、刚劲,适合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感情。二黄:曲调苍凉、深沉,善于表现忧郁、激愤的感情。让学生判断唱腔种类。

(三)、再次欣赏了解京剧主奏乐器师:不论是活泼、刚劲的曲调,还是苍凉、深沉的曲调,都要有乐器来演奏。京剧主奏乐器京胡,它的发音刚劲嘹亮。

(四)(出铁梅画像)这就是李铁梅,她虽然只比你们大几岁,却非常的聪明能干。?她为什么能干呢?表现在哪里?(学生会答出,她会担水、劈柴、拾煤渣、帮大人放哨,送情报,还会提着篮子做买卖等等)从哪里可看出她的机智和聪明?(她与邻居姐姐互换了衣服,引开日本特务,将密电码安全送到游击队)

(3)我们应该向铁梅学什么?

三、学习歌曲《我是中国人》

a、歌曲表现了什么?

b、体会歌曲精神

四、课堂拓展,鼓励表现。

(1)欣赏儿童演唱京剧的精彩片段。

(2)教师用豫剧、眉户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让学生自由表演自己熟悉的戏曲唱段。

四、总结升华,激发兴趣

地方戏曲虽然唱腔优美,各有千秋,但京剧以其独特的唱、念、坐、打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流传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最初有四大名旦,(出课件让学生认识四大名旦),他们为我国的京剧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三四岁小孩,就连一些外国朋友好竞相模仿和学唱京剧。京剧巳走出国门,作为友谊的桥梁和纽带遍布各国,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老师希望你们能热爱它,学习它,并且将它发扬光大。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

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改写成课本剧,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夜空群星闪烁图。

师问学生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

引导: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说看到的想到的。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绪。学生谈自己对背景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主题。

三、简介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

它的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学生读并提炼出重要信息。提供相关信息,了解民间故事及特点,有利于学习课文,理解主题。

四、初步感知:

1.粗读课文,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线索。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主题,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2.检查自读情况。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讨论线索和文章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主题作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下面深入学习领会。

五、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脉络,进一步体味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我们已经再次细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请大家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四个情节:

一、牛郎受兄嫂虐待直至被赶走。

二、牛郎得到老牛的指点,同织女结为夫妻。

三、牛郎织女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四、牛郎织女一家被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

你们最喜爱哪个情节?能否把它们表演出来呢?

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各部分的情节。

同学们讨论、交流。

理清文章的脉络。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理清脉络。

六、改编课本剧:

1.出示剧本创作的要求:

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如对白、独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合适的音乐配乐;展开丰富的想像。

2.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情节,分工编写剧本。

3.老师巡视指导。

4.组织表演。

5.对同学们的表演给予评价和鼓励。1.学生研究课本剧的编写方法。

2.自由结组,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3.表演。本环节能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

七、赏析评价:

讨论下列问题:

1.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作者对这些人物持有什么态度?

2.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结合故事的结尾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同学间展开讨论,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班内交流。在前边表演的基础上,学生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情感。

八、谈感受:

可以从牛郎织女的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文章的写作特点等方面谈。

学生畅所欲言。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能有整理所学内容的过程,对本课有个整体把握,做到一课一得。

九、巩固:

1.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听。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牛郎织女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材内容说明

本课是一个以“春”为情境主题的单元组合,内容包括演唱歌曲《春晓》、《春风》,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春》和活动《春天歌会》。

二、教学目标

1、能充满感情地学会演唱歌曲《春晓》,体验词曲完美结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

2、能够与同学们合作,用明亮、轻快的声音自信地学会演唱歌曲《春风》。

3、在听赏《春》的活动中,能感知乐曲的情绪转换,熟悉音乐主题,感受和表现乐曲描绘的情境,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每一乐章的音乐特点。

4、能积极地收集有关春天的歌曲和诗歌,大胆地参与《春天歌会》的音乐活动,从中体验到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两首新歌。

难点: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境,并从中体验到快乐。

四、教学准备

cai教学辅助软件、电子琴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学唱歌曲《春晓》

1、吟诗

先让学生回忆有关春的诗句,然后老师轻轻吟诵《春晓》,学生说诗名,并展示《春晓》的彩图及诗歌,全班按节奏吟诵《春晓》,然后请学生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2、咏歌。

让学生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1)分段分组学习

(2)将旋律分为三个部分学习

3、起舞作画。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二、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春》

1、初听《春》

(cai课件播放《春》第一乐章)

生静听后讨论发言。引导学听赏感受乐曲情绪,并展开想象。

2、了解乐曲背景和作者生平

(1)cai课件出示诗歌。

春天来了,鸟儿歌唱,无限欣喜,迎接春光。

泉水淙淙,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

天空乌云笼罩,电闪雷鸣来把春报,

转瞬间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唱。

老师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音乐形象。

(2)教师结合课件介绍作者及小提琴套曲《四季》。

cai课件播放。

3、复听《春》

(cai播放配有春天动画的乐曲《春》第一乐章。)

(1)讨论:乐曲中用的主要乐器是什么?模仿了什么的叫声?

(2)教师范奏乐曲第二主题,讲解演奏技巧与音乐形象。

4、随乐哼唱

(1)随琴模唱,提出声音要求。

(2)随乐哼唱,提出情绪要求。

(3)随乐唱谱,把握音准节奏。

教学后记:

乐曲听赏练习对提升学生的乐感很有帮助,学生很感兴趣,效果也很好。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九

唱歌:《赶海的小姑娘》和《小螺号》,欣赏《大海啊故乡》和《丰收欢乐而归》

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

唱歌:《我们的田野》和《田野在召唤》,活动:田园随想

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

第四单元:山乡牧童

唱歌:《牧童》欣赏:《山童》和《牧童短笛》

第五单元:故乡的桥

唱歌:《在阿维翁大桥上》欣赏:《北京的桥》和《桥》

第六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第七单元:民族的舞步

欣赏:《阿细跳跃》活动:秧歌舞

第八单元:八音盒

唱歌:《铃儿响叮当》欣赏:《打字机》和《维也纳的八音钟》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篇十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10课

2、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10* 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医生):幸福是给病人治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二个青年(消防队员、花匠):幸福是勤勤恳恳工作,劳动没白费。

第三个青年(农民):幸福是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智慧的女儿:幸福靠……

老      师: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      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按照以下策略来完成: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略中显精,领悟方法;内外结合,拓展积累。体会最大的是略读课文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