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模板7篇)

时间:2023-10-01 23:15:28 作者:笔尘 评语寄语 2023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模板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篇一

一、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

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即使是语文这种弘扬母体文化,进行母语教学的科目,也切不可认为学生会天生对其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作为首要任务。

(一)、重视文化教育

我国的语文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的《登岳阳楼》,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刘禹锡的《陋室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古诗词以及《水浒传》等四大名著的章节节选。以及对于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如鲁迅、巴金、冰心、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名作,毛泽东的诗词歌赋等。还有不少外国的经典名著,如泰戈尔的诗集,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安徒生童话里的《皇帝的新装》,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等。因此,根据现今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有意识的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并学习我国的以及外国的历史文化,为学生讲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务必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能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深度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一篇课文的主要思想,对其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通过这篇课文对我国渊博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情绪和对于外国文化的好奇心,让他们心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国文化的探索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某位教师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时,并没有直接对诗的内容进行宣读和讲解。而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历史纪录片,里面讲述了那一时期的俄-国社会状态以及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学生们都看的很认真,也就因此在学习这首散文诗之前对当时的俄-国社会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这位老师又播放了一段充满了感情波动的《海燕》的有声朗读音频文件,让学生们又对这首诗的情绪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之后老师再开始讲述《海燕》这首诗时,学生都纷纷能跟得上老师的讲解节奏,并且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很好,对课文的掌握也很牢固。这位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其创作背景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对于当时俄-国文化的兴趣,该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是指老师和同学二者产生的一切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语文教学的

真谛也是旨在借助师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让师生达成一致,最终促成师生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应该严格遵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不仅在教学时要注重开放式的教学,和学生进行双边互动,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实践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某位教师在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除了讲解了课文中的知识点外,她还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遇到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她才帮助学生解答。最后还引导学生在把握了作者感性的情况下比试诗词朗诵,而且自己也参与其中。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因为能和教师比试而纷纷赶到新奇,并且也都踊跃上台比试。最后整堂课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少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口头表达,那就要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有的学生喜欢作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对其作出点评;有的学生擅长文学写作,那么就要鼓励并评价其创作。由于不同学生的情况都会各有不同,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还要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业任务,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那个层次上获得提高,学懂学会。

二、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学好语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语文还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实现自我心灵的升华。良好的.语文基础会为学生未来的独立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在每篇课文中都得到听说读写的锻炼,让学生掌握到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某位教师在教授学生《饮酒》、《行路难》等古诗词时,不仅要求学生对诗词要充分理解,还严格要求学生要熟读熟背甚至能默写出古诗词。而在教授学生《故乡》、《背影》等现代散文时,则要求学生充分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并且要运用其中的写作技巧自己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平时更是注重学生对于生词的积累,以及字词的读音认识。虽然在短期看来这位老师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效果,但是到了年终期考的时候,她班上的学生都取得十分理想的成绩。因此,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益于学业上的测试,还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篇二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你家养鸟吗?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

师:你能简要说说,你家是怎么养鸟的呀?

生:清晨,我爷爷会提着鸟笼去公园溜鸟,中午,会喂鸟儿专门的饲料。

师:是呀,养鸟是一种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的情况,课文共有7节,请7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当好小老师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读通顺了。

师:下面请同学观察插图,看看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怎样?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我从图上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脸带微笑地看着珍珠鸟这幅情景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课文的第四、第五、第六节。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先是珍珠鸟和作者交朋友,后来讲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师:请学生默读这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生: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渐渐地。

师:请同学读这段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刚开始,珍珠鸟与“我”的关系并不密切,后来它看到“我”不去伤害它,就不怕“我”了。

师:这是从珍珠鸟作者距离不断缩短,关系也不断接近。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关系读出来。

(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反而友好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请同学们再默看这一段课文,跟刚才一样,先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课文,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珍珠鸟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师:谁能把珍珠鸟与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读:起先……随后……)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

生:我觉得第5小节第一句写出了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

师: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唤”它才回去?

生:说明珍珠鸟和我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样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意思来吗?

生:我觉得“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密切。

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出吗?

生:(朗读)“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生:我觉得“不一会儿,……大概在做梦呢?”这里写珍珠鸟睡觉的样子很可爱,它对作者十分信任,因此,睡得很香。

(出示句子)比较:这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指名读。)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表示珍珠鸟对我十分信赖,使我出乎意料。

生:“居然”。

[评:这个细节,使学生明白了读课文,要前后联系;也是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插图就描绘了这幅情景,看着珍珠鸟对作者如此信任,你的内心怎样?(指导看图)

生:哎呀!珍珠鸟你对作者真是信任。

生:我被作者和珍珠鸟亲密的关系感动了。

生:原来,人和动物也可以和睦相处。

师:是呀,作者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发出了一声呼唤,文中哪个词表达这个意思?

生:“不由自主”。

师: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什么呼唤?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这是一句反问句,为了加强语气,谁来把这句话中的问号读出来。

生:(朗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看着珍珠鸟在作者的肩上熟睡的样子,我们也被它对作者的信赖所感动,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把文章编成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简析]

这堂课主要体现了新大纲的几点思想:一、关注了文本意蕴的人文素材。在看图训练中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善于挖掘教材人文因素来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在语言文字品味中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和,善于抓住情节和叙述的内容来让学生体会、感悟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教育点,巧妙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感化、吸收,直至内化,最后变为自觉行动。

二、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主要表现在教师善于把握教材和学生的联结点,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感悟文章,达到与作者的交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导相结合,使学生的学有据可依,学得扎实,悟得深刻。

三、注意了积累语言文字方法的指导。这中方法的指导是在事实在在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的,而不是照本宣读的。因此,学生的掌握程度是较高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篇三

一、复习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复习生字词。

租界 模范 中华不振 帝国主义

巡警 吵嚷 惩处 训斥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喝彩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回忆课文内容,思考:这三组词分别出现在本文的哪三件事中呢?

二、课外内结合,理解“中华不振”

(一)品词析句,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7、8自然段(第二件事),思考:少年恩来来到租界,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画出感受深的语句,把体会写在书上。

2.汇报交流:

预设1:学生能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行为、神态的词语,体会到妇女可怜,洋人可憎,巡警可耻可悲,围观群众无奈等。

预设2:学生对“中华不振”的体会还不够深入时,教师抓住妇女这一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采取的策略:

(1)对比读描写租界的语句和描写妇女的语句。

(2)引发思考:妇女“原指望”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3)进入情境:如果你在场,看到这幕情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讨论:围观的人们和我们一样愤怒,但他们却“只能劝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体会当时的情境,完整朗读这个典型事例。

(二)资料拓展,理解“中华不振”。

1.第一次交流资料(社会背景):从收集的资料中,筛选出反应帝国侵占我国领土,欺侮我们同胞的资料进行交流。(资料:略)

2.教师补充典型资料:(视频+介绍)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不允许中国人入内,中国人民愤怒了,他们联名向租界当局抗议,但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3.联系上述资料,谈感受,理解“中华不振”。

(三)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

1.回读伯父说的话。

2.带着此时的感受读七、八自然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发生在租界地的典型事例,深入读书,点拨学生细细咀嚼语言文字,在读读、品品、议议中,一步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场。课内外结合,了解旧中国的现状,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为突破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三、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

(一)读懂内容,理解“崛起”含义。

1.自由读9—17自然段(第三件事),思考: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是怎么说的?

2.运用换词语填空的方式,理解“崛起”的含义:

“为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3.继续运用补充句子的方式,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与同学们的不同。

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二)读中悟情,体会志向远大。

1.练习朗读少年恩来说的话:你想怎么读?为什么?(抓住“清晰”“坚定”“!”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依据学生体会的情况,相机引导,层层展开,深入体会。

(1)读议中深入体会什么是“清晰”的?

层一:周恩来说的话是清晰的。

层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清晰的。

(2)读议中深体什么是“坚定”的?

层一:周恩来说话的语气是坚定的。

层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是坚定的。

2.自由练读这句话: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读写结合,探究立志原因。

1.回顾全文,思考:少年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回答呢?从租界地回来后,他到底沉思了什么呢?把想到的写在书上。

2.生生交流。

预设: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受人欺辱?用什么方法让中国人不再受欺凌?

(四)反复诵读,激发敬佩之情。

1.引读:

是的,当周恩来看到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时,他想(生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尽苦难时,他想(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决不能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时,他决心(生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富强时,他决心(生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当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说:(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有感情地朗读9—17自然段。

设计意图

文章中的情感都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理解、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感知了人物的形象,对情感的体验才有了基础。在各种形式的读书中,逐步领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及其表达出的人物情感。抓住文中空白,联系全文深入思考,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在读与写的过程中,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层层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恩来志向之远大,产生敬佩之情。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第二次交流资料(总理生平):从已有资料中提取有关总理生平的资料,生生交流。

预设1:周恩来青少年去国外求学的事。

(当学生交流这方面资料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后“资料袋”中的诗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2:周恩来在战争时代的事。

周恩来在建国后为国操劳的事。

……

2.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促进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

这次资料的交流,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周总理,小时候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此以后,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青少年时代,为了中华之崛起,他远渡重洋,刻苦求学!

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不怕牺牲,浴血奋战!

建国以后,为了祖国的富强,他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这样的交流,让周总理光辉的形象树立在学生的心中;让我们的子孙万代都记住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篇四

平远县田家炳中学李新春

教研室按:

老师的一节课,觉得这节课很有特色,于是要求她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供各学校语文科任参考借鉴。

这节课“活动性”很强。一上课即进行“三分钟口头表达”活动,《生命无草稿纸》的美文选得好,演说得也好,真有点令人陶醉。老师能重视对学生的选材指导,而不是“放羊式”地完成任务了事,效果就是不一样。这“美文”给学生的思想、写作两方面的启迪肯定是很大的。

老师以“赶时间”为借口,自己包办代替,学生听、记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很差,也适应不了现在的中考要求。而新春老师的这节课里,分角色朗读、学生评价、分组抢答、学生表演、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等各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环环相扣;教师笑容可掬,教态自如,循循善诱,学生身心投入,思维敏捷,情趣盎然;学生听、说、演、思、质疑、解疑能力得以全面锻炼,较好地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

一节课要上得好,关键是教师素质,而良好的素质来自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来自观念更新,与时俱进。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若有好的课例或精彩片断,请整理出来随时向县局教研室投稿。让我们好课共赏,切磋提高。

教学目标:

1、完成课文第10、11段的学习。

2、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式:活动性阅读教学。

教学步骤: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现在是课前三分钟活动时间。请轮到今天登台的同学上来。

生: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朗读一篇短文,它的题目是《生命无草稿纸》。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叫我按照书法家朋友所说的去做。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很惊奇,去问那书法家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这是让我因惜纸而逼迫自己写好字。

的确,平常的日子总会被我们不经意地当作不值钱的“废纸”,涂抹坏了也不心疼,总以为来日方长,平淡的“废纸”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擦肩而过。

记得有一则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过河,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帽子己在那边,你别无选择,只能想方设法地过河。正是有了“逼迫”,人才会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兵家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也是这个道理。

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时间和机会,人们一页页漫不经心或全心全意写下的“草稿”,都会成为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

(大家静静地享受这美文……)

师:确实,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希望我们能过好、过充实每一天。请大家用掌声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精神享受,谢谢。

师: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学习课文第10、11段,理解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师: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第10段。(两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刚才三位同学的朗读。

生:我认为三位同学朗读得不错,语气上能够体现出掌柜和酒客对孔乙己冷漠,体现酒客对丁举人的敬畏,特别是读到“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时声音颤抖更能体现对丁举人的敬畏。

师:好,点评得不错。

师:(出示幻灯片)现在我们围绕着第10段,完成下列问题。形式是分组进行抢答。

生:我们回答第二题:“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知道,孔乙己不是大盗,只是小偷,偷的仅仅是书呀、纸、笔之类的小东西,他去丁举人家偷东西也只是偷小东西,而丁举人把他抓住后打一下也就罢了,可是却打了大半夜,而且打折了腿,可见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说得太好了,给点掌声鼓励。

生:我们小组回答第一题:“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是一个有权有势,凶狠霸道的人。

师:何以见得?

生:从“竟”字可以看出,孔乙己会偷到丁举人家去是自己发昏,出乎大家的意料。还有“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丁举人的敬畏之情。

师:分析得好!

生:我们组回答第三题:酒客与掌柜的对话,反映了当时人心之冷漠,侧面写孔乙己的遭遇,丁举人的残忍,心狠手辣。

师:现在仅剩第四题了,哪个小组能回答这个问题?

当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因此,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是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11段的内容。我们还是来进行分角色朗读,一位同学扮演孔乙己,一位同学扮演掌柜,一位同学读陈述部分。

师:三位同学已经朗读完课文,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难为那位同学,这么一个阳光男孩,要读出孔乙己那饿得有气无力的语气,我觉得他们读得相当不错。

师:这位同学的点评很好,而且使用了一个很时尚的词“阳光男孩”。

师:下面我们研读第11段。上一段我提出问题大家思考回答,这一段由大家来研读、质疑、剖析。研读这一段要能说出记叙的几个要素,还要能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此段与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情景对比着研读。下面属于我们的自由学习、发问、讨论时间。

师:时间到,等一下同学们把自己四人小组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先请第7小组的同学说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生:时间——中秋过后的一天的下半天;地点——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掌柜;事件——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

师:再请第4小组的同学找出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时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比较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情景。

生:我们小组制作了一张表,通过投影机就可以展示。投影机展示。

师:请同学们想想孔乙己前后两个细节动作描写的动词“排”、“摸”各自好在哪里?请一位男同学来表演一下。

一男生上台,用九个硬币作道具。表演“排”字时,只见他把九个硬币一个一个仔细地摁在桌上成为一排,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表演“摸”时,他分别从四、五个口袋里摸了很久才凑齐四个大钱放在桌子上。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

现在大家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排”和“摸”这两个动词好在哪里了。“排”体现了孔乙己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的得意炫耀的神情。“摸”体现了孔乙己生活每况愈下,穷困潦倒的情形。下面我们开始质疑。

生:请问“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除交代时节气候外,还有什么作用?

生: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

生:写小伙计“靠火”和“穿棉袄”有何用途?

生:说明天气寒冷。

生:我来补充,说明天气寒冷,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师:补充得好!

生:掌柜一见孔乙己即讨债,仍然和平常一样取笑,这体现了什么?

生:表现掌柜的唯利是图。

生:表现掌柜自私冷漠,毫无同情心,看见孔乙己这样了还只关心他的钱。

生:通过孔乙己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生:可以看出孔乙己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麻木。明明腿是被打断的,却硬说是跌断的。

生: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哪一个词最能体现人心冷漠,社会无情?

生:“笑”字。

师:我们的讨论、质疑到此结束。老师来总结一下,第10、11段这两段文字,先从侧面描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的遭遇,再从正面描写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的惨状。孔乙己到了这个地步,赏柜等人仍然拿孔乙己来取笑,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更表明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相当不错,希望以后再接再厉。

师:下面布置今天的作业:完成课文练习二、三题。

(下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篇五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篇六

复习就是温故,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对旧知识地回顾,温习旧知识,找出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点,这样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这样很有实用价值。在教学老舍的《草原》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草原,我们就会想到一碧千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同学们想一想,有一首《敕勒歌》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生背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白居易的《草》又是怎样写的?(生背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都是古诗中描写草原的优美诗句,下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看一看草原吧。这样就通过复习以前的知识顺势导入新课。

课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把题目的意思揭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首先问“崛起”的涵义,学生查阅得知是兴起。接着问“之”的意思,明确是“的”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教师接着问,这是谁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明确是周恩来。教师进一步解读题目的意思:这是周恩来在12岁时立下的远大志向。当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时,有人说“为明理”,有人说“为做官”,也有人说“为挣钱”“为吃饭”……只有周恩来的这句回答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令我们热血沸腾。这样学生由题目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导入,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变浓。如在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这样开头:李白在唐朝的诗坛很有名气,拥有很多崇拜者,汪伦便是其中之一。可汪伦是无名小辈,怎么能结交大诗人李白呢?于是汪伦写下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意思是说先生喜欢游玩吗?这里有十里的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上万家酒店。李白兴致勃勃地赶来,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笑着告诉他,“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临走时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赠汪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适当设置悬念,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思考,正确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鲸》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洋之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有人说它虽然生活在大海中,长得像鱼,但却不是鱼,那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鲸》。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是多么美好,我们一家人团聚一堂,高兴快乐的情景,你们都还记得。可是在另一个社会,一个小女孩,光头赤脚,手拿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悲惨世界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上学生情感与文本的交流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准备多媒体动画图,播放美丽的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春天溪水潺潺、夏天百花盛开、秋天落叶飞舞、冬天白雪皑皑,还播放数不清的红松、白桦……还有栖息着的东北虎、黑熊……这样学生很快被优美的景色所吸引,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了。

上课后,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高度集中,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教师说:“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之称,你们谁能背一背他写的诗,看谁背得又快又多又好,开始!”学生们举手踊跃地发言。教师说:“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背的也很正确,李白的作品可以说家喻户晓,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望天门山》”。

总之,课堂导入设计方法多样,在使用时要灵活机动,避落俗套,只要肯动脑筋,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开讲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另外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文而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篇七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