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幸福读后感(优质24篇)

时间:2023-12-27 00:10:13 作者:雁落霞 祝福语

读后感是一种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和回顾,可以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下面是一些读者对不同类型书籍写的读后感,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技巧。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

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书记录的是真实的。作者马丽娟老师:在不间断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观察笔记及随笔心得,最终形成本书。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我的理解: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体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作者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习,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作者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合在一起。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这本书我读到了80页,在读这80页的过程中,有好几次,我都想弃之不读了。弃之不读的原因是因为,书中很多句子不通顺,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的事情,作者却罗里嗦地说了半天;甚至有一些,一篇文章写完了,连个主题也没有,只是单纯地像记流水账一样将孩子们的事情记录了下来……一天晚上,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个故事:有一位画家,曾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不足的地方画上圆圈,结果他看到他的画上画满了圆圈。。他非常灰心,不愿意再画了。后来,有人告诉他说,你为什么不让别人看看你画成功的地方呢,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成功的地方。结果他的画上仍然画满了圆圈。任何一本书,都是“雅者见其雅,俗者见其俗”,只要你愿意用欣赏的眼光看,就一定会有可取之处。再读这本书时,我不再那么挑剔,我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读,也终于发现了,这本书中有一些教育理念还是值得肯定的,马丽娟老师处理某些事情的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魏书生说过:如果你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那你就每天生活在地狱里。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你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其实全取决于你看待学生的眼光。对待孩子何尝不如此?对待孩子,要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任性、无理取闹,他只是用任性和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某种情绪,我们应该善待并处理好孩子的这种情绪。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可爱的。而且,如果你能欣赏自己的孩子,你也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可爱。反之,孩子就会在你挑剔的目光中,愈来愈迷茫,他率性的行为就会渐行渐远……我喜欢一恒,特别是他生气时撅着小嘴的模样,甚至是不听话、无理取闹的时候。这些,在我眼里,都是可爱的。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我小时候的.样子。一恒身上也有缺点,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给予他足够的理解和宽容,他性格中的小缺陷也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褪色。我会继续欣赏他,欣赏他做的每一件事……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这段话说的非常好。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有一次,带一恒出去玩的时候,地上有个已经坏了的羽毛球,一恒高兴地捡起来,并要求和我一起玩。恒爸以“羽毛球太脏”为理由,强烈要求一恒扔掉那个羽毛球。一恒很听话,立刻扔掉了那个羽毛球,但是他不停地回头看,并小声地央求我:“你能不能告诉爸爸,我想要那个球。”这样的事情,,我想不仅仅是恒爸做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做过。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或许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一支已经破旧的钢笔,一个别人弃之不要小汽车……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感受这些幸福和快乐。也因此,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只要一恒所做的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并且有利于他的健康和成长,他想怎么样都可以。当他不好好走楼梯,非要让我拉着他的手,一步三个台阶往下迈,并说“我飞起来”了时,我说了“可以”;当他想去看看真正的小猪、小羊时,我说了“可以”,并带他去看;当他想玩地上很脏的雨水时,我说了“可以”,并鼓励他去玩……是的,我说了“可以”,这是我和一恒在一起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可以”代表允许,不要拒绝孩子这些小小的要求,因为这些很小的要求会让孩子感觉快乐和幸福。如果拒绝了,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下一次,当孩子因为什么事情征求你的建议时,希望你会说“可以”,你的“可以”会让孩子感觉幸福和快乐。不要剥夺孩子接受挫折的权利《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一书中,马老师有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孩子要成长,就要经历儿童群体中必须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冲突、矛盾、甚至是被拒绝,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这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但是,大部分妈妈却剥夺了孩子的这种体验。具体表现在,孩子走路摔倒了,妈妈立刻跑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和小朋友发生纠纷,妈妈代孩子去处理;孩子和玩伴打了起来,妈妈立刻去拉开……孩子摔倒了,自己可以起来;和小朋友有了纠纷,孩子自己应该去面对;尤其是孩子和玩伴打起来时,大部分妈妈怕孩子会互相伤害,立刻去拉开。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不会急于去拉开孩子。我会安静地呆在一边,认真观察孩子下一步的举动。通常,他们并不会真正伤害到对方,甚至,他们打完后很快又玩在了一起。我始终认为,不要替孩子去解决本应他解决的事。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因为解决事情的过程,就是他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有时候,带一恒出去玩,游乐园内,已经有小朋友在玩滑梯了,一恒会说:“我也想玩,你和他们说好吗?”或者,他和小朋友有了纠纷不想玩了时,我都会鼓励他自己去解决。带他去超市买玩具,找不到玩具在哪里,我会鼓励他自己去找服务员问;甚至,我会故意藏起来,然后在他附近观察他是怎么处理的。(当然,我曾经教过他,如果逛超市不小心和爸妈走失了,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适合在人多的地方,保证孩子不会有任何危险,也不会被别人骗走的情况下)挫折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接受的。大部分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人,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让孩子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但却惟独缺了挫折教育。可以理解,出于“爱”孩子,做父母的不舍得孩子吃苦,不舍得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就像马老师在《“爱”引发的思考》一文中所说的:“(家长)为他们想的太多,为他们做的太多,没有问问他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就替他们做了决定。”这样,孩子永远不可能有独立成长的机会,孩子也就不可能变得成熟,面对困难时也不可能有积极的态度。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其实我也遭到过指责,也曾有人在背后说过“孩子不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你不会发自内心的心疼他”之类的话。我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评价我不爱一恒的,难道是因为逛街时我要求一恒主动帮我提东西?或者是一恒不想吃饭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哄他吃饭?又或者是一恒学骑小自行车摔倒时我没有立即把他扶起来?是我不爱一恒吗?马老师有几句话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爱孩子’不是说,将我们本能中对孩子的热情随意地抛洒,难些追着给孩子喂饭的人,他们不爱孩子吗?他们比任何人都爱站在自己面前的小人儿,那为什么他们的爱不被人肯定呢?问题是,他们在给予孩子自己的爱意时,他们的做法让孩子无法接受……”别人眼中,我“不爱”一恒,也像马老师说的那样“也许你只是没有给孩子立刻擦掉鼻涕,也许你在给孩子建立规则,也许你是在要求一个孩子做他该做的事……但是,就在你做这些的时候,一个看不懂教育的人跳到你眼前告诉你,你的做法是一个不爱孩子的表现。”有一句已经被无数人说俗了的话: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经历一些困难,遭遇一些失败。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剥夺孩子接受挫折的权利?孩子需要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并不断成长。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种人生体验,我们无法代替孩子成长,请不要剥夺孩子接受挫折的权利!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烙印在脑海中的那条儿时见过的河流是最清澈的,幻化出的未来那一个出色的自己才是最令人满意的,人们往往这么想。至于当下的体验,有一些人看来是幸福的,有一些人对此毫无知觉,还有一些人认为此时此刻只是无穷无尽的痛苦与怨愤叠加而成的。对于当下的漠视,成了很多人习以为常的惯性,殊不知正是当下上演的悲欢才推进了生命的流动,才让生活有了一种真实的质感。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钟情于探求未知,甚至远远超越了对过去的追溯。很有一些人,想要知道,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日子将如何进行,未来将有什么样的因缘际会。受制于有限的时空感知能力,便寻仙访道、算命问卜,总期望借由这样的途径,了解那些未曾到来的时光。而在寻访的时候,内心中是止不住的忐忑,更多的则是鲜亮的期待,总希望借由一些神秘力量,听到一些悦耳的断言,从而为自认为的晦涩的现在增添几许亮色,也增加些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寻访,除道出人们心中的摇荡之外,同样地,也隐微地传达出了人们出于无知而对对来产生的期盼或者恐惧。

而如果有机会,让你可以知道自己的未来,让你可以在时空里不断穿梭,你可否愿意呢?可能,在不同人那里,将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而《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给出的答案,至少由我感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是的,片中的男主角亨利,因着特殊基因的`缘故,得以在时空隧道中穿梭,因此能够明晰自己的人生图景。然而,尽管他自己可以在时间之轴上,来来去去,他却没有力量控制自己何时来又何时去,他更无法扭转一切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包括死亡,他所爱的人的、他自己的。他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细腻地表达,他不可控制的是,他必须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得到或者失去。即使在面临自己的死亡时,他仍然只能在惶惑惊恐当中,与自己内心的恐惧反复挣扎,然后再一步一步地走向覆灭。

对于能量有限的我,实在佩服亨利在面临死亡时的故作镇定,虽然仅仅只是做戏给自己的妻女看,也着实令人动容。然而,更加触动我情思却是他在面对一步步逼近的死亡时,他在想什么?从大的层面上来看,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但是,尽管,人们的心中,不时闪过几许幻灭的影像,也不时地把“把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之类的语言挂在嘴边,然而,还真没有多少人会天天把死亡挂在嘴上,也没有多少人会将人生的前行设想成朝向墓地的行走。人们,更经常做的是,相信未来会更明亮更美好,而不是更晦暗更冷寂。尽管较少涉及,却也不妨放飞思想,一个人在面临着,有时限的一步步逼近的死亡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真的就能够将一切都处理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吗?我确实相信,如果有时间,或许可以更从容,但是从容却不等同于毫无遗憾。

那么,穿越时空知道未来,便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当然,如果能够在穿越时空的同时具有扭转情势的能力,那么这或许将会是一件好事,就像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预见未来》所做的一样:在对未来不利情势的把握中,调整现在的行动,从而避开预见的不好的未来。这似乎很美好,但着实是大费周章。

人,其实,可以活得更加的从容优渥,而不仅仅是慌慌张张。

过去,经过年月的窖酿与记忆的加工而显得醇香诱人;未来,因为未成形的模样而被想象任意构造,并在其中寄寓无限丰满的期待。然而,这些都是浮游如尘埃般的玄虚,唯有当下,才是真真实实可以把握的有质感的时限。你所在的当下,是你过去的延续,也将是你未来的雏形,是解开过去疙瘩的妙法也才是打开未来神秘的钥匙。至于那些美好的寄望,那些未曾到来的未曾知晓的,就让它们继续含着花苞,然后耐心等待与它们邂逅时的满目绚烂。

有过去的醇香,用以芬芳行进的人生,实在美好;有未来的未知,让人生的行进充满惊喜,同样喜人;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笃实的现在,凭此,我们足以衍化出我们最为理想的人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我记忆最深的有一个故事讲孩子们对待生活中残酷的拒绝不理解是的态度。其中一个叫秋的孩子的话。如果你创造了一个游戏,人家不喜欢这个游戏,你可以再创造一个游戏。

如果你又创造了一个游戏,别人还是不喜欢,你就再创造一个游戏,直到你创造的游戏里面,有一个是别人愿意玩的。如果,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别人还是不愿意玩儿,那你可以玩别人的游戏。

这是一个小孩给大人的启示,在现实中,当大人遇到困难,拒绝时要是都有孩子们这样的想法多好,就会少很多烦恼。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椅背上有很宽的小桌板,放我的小电脑简直是太宽敞了,不做点功课都对不起这么舒适的环境。开始想做的功课其实是摘抄,因为觉得马老师的书里有感触的东西很多,想摘下来留着,摘着摘着,又觉得还想写写自己的感想,于是变成了摘抄加感想。

“小人儿有过经验”

这一小节记录的是孩子们在点心时间里的一次讨论,这次讨论是有大孩子参加的,他们讨论的话题是“有人经过你身边时不小心碰到了你,你该怎么办?”孩子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在仔细地倾听以后,马老师感到激动,“曾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总是玩娃娃家、做针线活儿、种植、烤面包等,老师也不给孩子教授知性的东西,将来能有周密的逻辑能力吗?现在看来,孩子们的发言还不够缜密?不够有逻辑吗?看来,我们的工作的确是起到了作用”。

其实关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大概是我们都关注的问题吧。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实验,只能从前人的经验或者教训中去找寻倾向于我们心中“正确”的那一条路。我们都希望孩子长成以后是智慧的,逻辑的,沉静而有力量的,但是这些东西,是怎样来培养的呢?我想,马老师们的探索,是想告诉我们,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带着孩子们做事情,帮助他们学会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适度的关注,就可以培养出我们想要的孩子吧。

在我看来,知性的内容、智性的教育方式,当然也会有效果,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心力的消耗恐怕是有点过大了,而且智性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言传”的那些部分,即使被孩子们吸收了,也很难内化,而很快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成遗忘曲线上的一个点。很显然,作为喜欢计较得失的父母,我们还是选择那些适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智,又能给孩子们润物无声的影响的内容和方式吧。

马老师是个有着成熟经验的老师,所以即使是这样的讨论,她也会控制节奏,“我不想就这类需要动很多脑筋的事情和孩子们再多说,也是因为,不想有意识地去调动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去思考比这更深入的问题,班里还有比他们还要小很多的孩子,他们会消化不了大孩子们谈论的内容。”对于一个混龄班的主班来说,随时意识到班里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而他们在需求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在马老师的书里,常常都能看到这样的关注。

还有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其实这一点还适用于家长。“老师也不想有意识地去过度赞赏发言的孩子说得有多么好,而是用比较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建议对大家很有帮助,大家都很感谢他们,这就够了。”“这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因内在的需要而工作的动力,而不想让孩子们变成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才工作的人。”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恐怕是最值得学习又最难做到的一点。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对“好孩子”太渴望了,而我们又真的太爱我们的孩子了,所以让我们忍住对孩子们的表扬和夸赞,甚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惊叹,都是有难度的事情啊。其实小朋友很容易受我们的态度影响,被鼓励着或是被打击着。

不知道是否准确,还是决定小结一下收获:一、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和大人一起做事情,而不是知性的内容、智性的方式;二、小孩子不适合消耗太多的心力在那些需要比较多思考的事情上,所以混龄活动中的节奏控制尤其重要;三、对老师和家长来说,在孩子们做了帮助我们的事情或是提供了很好的建议的时候,要用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的意义和我们的感谢。

“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

这个小节也是从孩子们的一个话题开始的,孩子们在讨论“当你创造了一个游戏,想和别人玩儿,却被人家拒绝了,你怎么办呢?”

孩子的回答,“如果你创造了一个游戏,人家不喜欢这个游戏,你可以再创造一个游戏。如果你又创造了一个游戏,别人还是不喜欢,你就再创造一个游戏,直到你创造的游戏里面,有一个是别人愿意玩儿的。如果,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别人还是不愿意玩儿,那你可以玩别人的游戏。”

看到这样的回答,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吃惊孩子们内心的力量。但是我完全相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你给过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和关注,一定会象马老师一样,看到孩子们强大的内心。

马老师能看到,因为她们已经给了孩子机会,“孩子们体验过那种被拒绝的感觉,他们才会经验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才会总结出这些话语来跟人分享。这些话语,一定不是之前有人用口述的方法教导给他们的”。

“孩子能获得这些品质的来源,就是要经历儿童群体中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

其实给孩子们机会体验,站在家长的立场,我们一定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是,我们会有小小的担心,就是担心当孩子们经验体验时,他们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负责照顾这个群体的老师或者家长,是否能够给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适当的帮助,而不是让孩子们只体验到的是伤害。在我们的体验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其实常常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的,因为中国的家长,总是习惯性地用脆弱的一面去体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不自觉地在处理孩子们的冲突时,用谦让和示好的原则来要求自己家的孩子,破坏掉孩子们之间的原始生态。

所以有马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的幸事。马老师在书中分析了孩子们被拒绝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复杂情况中老师要如何去做。“在这个比较复杂的情景中,需要我们大人很敏锐地从这个‘拒绝中’作出判断,该引导哪一方作出变化。”并且把握引导的原则或者底限,“我们不能允许有人故意地有意识地来拒绝我们的孩子”。在马老师的经验中,“除了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孩子被拒绝,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沮丧。也许,孩子也会不舒服,但在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拒绝,而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沮丧。”

其实从送孩子上幼儿园,甚至没有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对我们的小朋友关注的重点就变成了小朋友和他人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在自己的家里,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宝贝,也同时明白,他不会在别的地方,再享受到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所以,当他走入人群中,尤其是在没有我们陪伴的时候,他们能不能处理好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就成为我们最纠结的猜想。我想,马老师的分享要告诉我们至少两点,第一,我们担心的问题,只有让小朋友自己去体验,才能真正的从体验中经验到学习,并且总结出他自己的智慧来;第二,作为孩子们身边的大人,我们不是要替代孩子们去体验,比他们更沮丧,而是要学习智慧地去帮助他们,分析他们遇到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给予适当的关注。

“是我们搞错了”

马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和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让我有点疑惑的。虽然老师最后的结论我是认同的,但是具体的处理方式,老实说我不是特别能理解。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小朋友在用餐的时候,都认定某一个座位上的凳子是自己的,而发生了争执,两个人都有理由要坐在那一个位置,而不肯去坐旁边空着的座位。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请助理老师在两个小朋友争执不下的时候又准备了两个凳子,并且告诉两个孩子,“是我们错了,孩子们”。孩子们疑惑,“为什么?”马老师说,“是我们没把桌子和椅凳准备好,人有的时候就没有将足够多的椅凳放在餐桌旁,人有的时候就想坐自己的位置,但就是没坐到,现在,我们要吧坐那两个位置可以吗?”孩子们争执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最后高兴地用餐去了。

对于我的困惑,马老师其实也有解释,“在孩子们还是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比较自私的状态。他们不会想我们大人理想中所期望的那样,希望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做出一些让步,或者在有人和自己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就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先让人家玩,之后咱们再玩,这才是与人合作。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我家附近有两所学校,经常听到有人议论谁成绩优秀,谁太差。可是我看他们无论是上学还放学他们都一样高兴,我感觉他们都很有朝气,有活力。

于是我想我们背后说他们的成绩或者当面问谁成绩的好坏,是不是对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的不尊重或者是轻视呢?我总也不这么议论或轻易地问,我怕影响他们的快乐心情,伤害了小朋友对我的感情。

但是为了关心我还不能不问,于是我常问,你对中哪个类型题不够熟练,对哪科学得不满意。而且我每次只问一个小朋友,或者干脆就不当众问。

他们觉得我保全了他们的面子,其实我只想让孩子们活在当下,快快乐乐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不让他们去想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或者对自己不满意)的过去。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个被家长和教过他的教师一致认为“笨”的一个小学生。

他今年上小学英语教材已经学完了二册。可是连二十六个字母都不会认读,汉语拼音也不会,作文也不会,只会数学。

他的父母跟我交待了以上的情况后把他送到我这让所给教教?

怎么样,你是不觉得这个小学生不可救药了?

八个小时我帮他学了中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对于课文内容,四会词汇,日常用语,百分制能达到90多分。

怎么样,你是不是还觉得他笨呢?

他真的不笨,那么在课堂上为什么没有学懂会用呢?

答案是该生缺少必要的关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

他写的字词句子,在我这都是满分――他觉得不满意时他都用了橡皮擦掉了重写,再写……――我在看着呢!我的眼神仿佛在告诉他:“你在我心中很重要,你的缺欠了就是老师的错误!”

这个教学内容完成后,他跟我要作业;我告诉他,字词周一周三写,句子和对话周二周四写,每次写一遍。周五你不用写这科作业,他感到很惊讶,觉得特别少。让我再留点,我告诉他周五自己编个问候的对话。

他满意地和我道别。

他没有自卑,他没有活在过去,充满了信心迎接挑战,他自己觉得他能学会很多很多……我很欣赏他。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每天感受着变化带来的好处。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在前行,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带着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恨不得个个都是天才儿童,3岁学习6岁孩子的知识,6岁就着急地去学8、9岁孩子该学的东西,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怪圈,好像孩子没个特长爱好,就不好意思和别人聊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如何慢养,这是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有就是作者,一般的书都是由一个人完成,或者以一个人的视角写书,可是这本书却是黑幼龙全家一起共同完成的。每一个人不论是爸爸、妈妈、孩子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写关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爸爸黑幼龙是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妈妈是培训讲师,大儿子是卡内基训练总经理,二儿子是医院副院长,小儿子是执行长,女儿有很高的学历,却为了家庭当上了家庭主妇。我不仅羡慕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我更好奇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能造就出这么出色的孩子。

这个家庭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异地生活,孩子们性格各异,不爱学习,叛逆期等等大部分家庭遇到的问题,他们都有,但是在宽容、正直的家庭环境中,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都顺利度过了青春期,并且给自己的人生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纵观全书结合自身,总结出几下几点。

1、良好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每天干什么,怎么干,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认真工作幸福的生活。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一员,尊重孩子的意见。包容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让孩子从小明白家不仅是港湾还是坚强的后盾。

2、周围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因为各种原因,黑家搬了二十多次家,孩子们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增加了孩子的包容力。我们不能效仿搬家,但是应该在能力范围内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老师,学学校。

3、兴趣是关键。

国庆假期,孩子学会了三阶魔方,之前学了几次都没学下来。学习关键是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废寝忘食的热情,十一期间,只要一有时间孩子就主动拿起魔方研究,学会了三阶魔方,还自己研究学会了金字塔魔方。同样的黑家的父母,不会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剥夺孩子们的爱好,只要孩子们有爱好,就一定支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走路早,有的孩子走路晚,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早。我们不会对13个月步履蹒跚的小宝宝训斥说,你怎么这么笨还不会走路。可是我们却会对上小学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孩子越大,我们越没有耐心。父母的心越急躁。

慢养并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够给孩子学习的机会。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找到的自己。家,是孩子生命力的来源。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赢在人生的终点!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读完《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我感觉我心里好踏实!今天是一个好日子,是聊城下雪的日子,我喜欢雪,所以今天我写一写读这本书的感想!

首先我得感谢育儿网给我寄来这么好的一本书,真是学习了。原来我是在网上看电子版的已经很喜欢,现在有一本书在手中真是高兴极了,咱还是喜欢手捧书读书啊!

马老师在书中全用现实的例子,不用华丽的语言,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记述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故事,让我读来就像身边有这么一群孩子,在做着这些事情,很真实,很受启发。我的宝宝虽然才六个月,但是我有一个很大的家庭,有很多孩子,他们7岁、4岁、3岁的都有,我对应着《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上记述的孩子们的故事、孩子们的特点,我在我家孩子身上也发现了,这让我如获灵丹妙药,可以在她们身上“使药”。

这是衷心的感谢!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近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平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平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习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一天晚上,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个故事:有一位画家,曾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不足的地方画上圆圈,结果他看到他的画上画满了圆圈。他非常灰心,不愿意再画了。后来,有人告诉他说,你为什么不让别人看看你画成功的地方呢,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成功的地方。结果他的画上仍然画满了圆圈。任何一本书,都是“雅者见其雅,俗者见其俗”,只要你愿意用欣赏的眼光看,就一定会有可取之处。

再读这本书时,我不再那么挑剔,我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读,也终于发现了,这本书中有一些教育理念还是值得肯定的,马丽娟老师处理某些事情的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魏书生说过:如果你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那你就每天生活在地狱里。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你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其实全取决于你看待学生的眼光。对待孩子何尝不如此?对待孩子,要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任性、无理取闹,他只是用任性和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某种情绪,我们应该善待并处理好孩子的这种情绪。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可爱的。而且,如果你能欣赏自己的孩子,你也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可爱。反之,孩子就会在你挑剔的目光中,愈来愈迷茫,他率性的行为就会渐行渐远……我喜欢一恒,特别是他生气时撅着小嘴的模样,甚至是不听话、无理取闹的时候。

这些,在我眼里,都是可爱的。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我小时候的样子。一恒身上也有缺点,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给予他足够的理解和宽容,他性格中的小缺陷也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褪色。我会继续欣赏他,欣赏他做的每一件事……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这段话说的非常好。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

幸福读后感

读了《建设幸福中国》之后,我感受到随着我们的祖国日益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就像一支歌,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幸福生活的拥抱下,我想为班级打扫卫生,美化教室环境,给同学们带来健康的学习环境,同学们很高兴,我感到很幸福;我愿意在马路上检果皮、纸屑,美化了社会环境,人们很开心,我也很幸福。但我更愿风儿载着这些幸福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风儿把幸福飘到医院里。产房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位小生命降临人间了。他的小手、小脚在挥舞着,睁着眼睛张望着这个新奇的世界。那位妇女脸色苍白,却不断亲吻着自己的孩子。此刻,妇女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孩子能安全地来到这个世界;孩子是幸福的,他能一出生就得到妈妈的爱。幸福在医院里,如春风一样温暖。

风儿把幸福飘到了学校里。同学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写字,老师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课间,大家都在一起玩耍、聊天。放学后,操场上总有同学们运动的身影。秋天来了,同学们还会寻找一些美丽的落叶来制造书签。我们多么幸福啊!幸福在校园里,如阳光一样和煦。

风儿把幸福飘到家庭里。每天,吃着妈妈亲手做的可口饭菜,享受着妈妈啰嗦的唠叨,这就是幸福;饭后,当我为正在看报纸的父亲端上一杯水时,父亲会微笑,我知道,这就是幸福;晚上,当我在台灯下奋笔疾书时,妈妈为我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时,我的心暖融融的,我知道,这就是幸福。幸福在家庭里,如甘泉一样滋润。

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是需要爱的付出。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是幸福的。我愿像风儿一样传递着幸福,撒下爱的种子,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幸福,是靠积累的。也许,一本书或一个老师,一个梦中情人,某件事情的成功会带给某个人以快乐,但那只是一时地改变某个人的幸福感,而不是长久的。无论是刻苦铭心的经历,抑或点点滴滴的瞬间,长久积累下来,带给我们无穷的幸福感。

我们只需接受这样一个理念:活在当下,就能获得幸福。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虽然普通、平常,但是最能带给我们幸福。

幸福无性别之分,不依赖年龄,幸福在于自己的主观思想。或许,有那么一瞬间,幸福就悄然而至。在我的脑海中,至今仍残留着那样一个画面。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对老夫妇相偎相依从我面前走过。他们围着相同款式的围巾,老奶奶边走边帮老爷爷整理着围巾,使冷风无法进入,而老爷爷的手一直牵着老奶奶的。在他们的脸上是炫目的笑容。他们走远了,但我一直凝着他们的背影移不开视线,那个时刻,想用相机纪念,留住他们相伴走远的背影。脑海中幻想着自己的将来,和我的另一半老年时期,也会像他们一样吧。在那一刻,幸福就在我心中蔓延。

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更幸福,但往往我们在追求幸福的途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幸福的本身的含义和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关键在于如何去寻找。其实幸福不用找,就在眼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幸福读后感

都不是。这时,你也许会感到奇怪:那什么是幸福呢?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幸福的鸭子》。就是这只鸭子,告诉了我幸福的真谛。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这只鸭子,它的名字叫麻花儿,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在她的眼里坏事变成好事,她从来不担心自己得不到幸福,但她担心别人得不到幸福。在麻花儿的心里,她心中的幸福仿佛没有边际。

读完了这本书,我也明白了幸福:心中的思念是一种幸福;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也是一种幸福。甚至你身边的一朵美丽的花,一只可爱的小鸟都可以让你感到幸福。只要你抛开自私,抛开烦恼,一切都会好,一切都会是充满快乐、幸福的。

以前,我总是认为只有爸爸妈妈,只有完成我心中所希望的事才快乐幸福,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原来幸福那么简单,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怀有一颗感动的心,幸福是无处不在的。

让我们用双手去帮助别人,关心他人,让自己做一个幸福的人,同时也去感染别人,让大家从此幸福起来吧!

幸福读后感

选择这一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ibmt回来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真是弱,必须得补补,要找一本书让自己提升。但还没想好要哪一本书。二是我一直以来喜欢一个主持人——撒贝林,有一天天百度视频显示撒贝林被各名嘴陶侃他。所以带着好奇去看了金鹰颁奖典礼,看到主持人的妙语连珠,机智幽默我很是羡慕。而白岩松是主持人,他的很多fans手中都拿着他写的《痛并快乐着》。我怕这本书就像我以前看的哪些书,表面有趣实则无趣。于是在网上搜白岩松的书,看到了《幸福了吗?》,坦白说我喜欢这个题目,有关于幸福。于是就买了。

这本书是我继《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之后看的,虽没有那本书那么多强烈的感受。但是对我的影响还是有的,就想写写些读后感。

这本书是白岩松一生的回忆录,从小到大、到中年、到现在(20xx年)。其中有他对一些事件的看法与见解。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他对高考制度的看法。中国13亿人口,要选出人才,必然要通过考试制度,这种制度虽然残酷,但不得不施行。而他确实这个制度的受益者,因为高考才使得他离开他那偏远的家乡去到大城市。于是乎,我在想,那么考研也是,所以这也或多或少坚定了我考研的选择。二是他回忆道他去央视主持,首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不用形容词;二是不要叫别人老师。正如他所说“新闻人讲实话,不需形容词。”而不说老师确实成长的一大步,现在就如我们到外面见到大的都不知道叫什么,于是都叫成老师。“老师”一次已经被我们叫了将近20年了,改掉其实也简单。换一个名称看着没什么影响,其实那代表着从学校进入了社会,从青年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一直在想,那些公司里的人交流起来感觉怎么都和我们不一样呢,他们那职场用语有什么不一样呢?一些细节的差别注定了职场与学校的区别,从呆了将近20年的校园离开,去一个陌生的环境,起初是不适应的。就像我仅有的两次面试,我是有一种面试官是老师的感觉,这样就将我和面试官放在了不平等的位置上,继而就有紧张与不安。面试不是考试,没有成绩,但却比成绩重要多了,那是对一个人的肯定。

其实这本书中提到幸福的次数并不多,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白岩松的幸福,家庭和睦的幸福,跟踪新闻的幸福,与朋友的幸福等等。当朋友们看到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问我:你幸福吗?我毫不犹豫回答:我不幸福。是的,我并不幸福,两年的时间没有将我与梦想的距离拉近,反而扯远了。我不幸福,因为逝去的不在回来。

所以,我整装待发,我要拉近我与幸福的距离!

幸福读后感

读了《教师的幸福资本》一书后,我深深的感悟到:用心营造每一天,每一天都会获得幸福。而腹有诗书、真心关爱是获得幸福的源泉,是成为幸福教师的前提条件。

一、幸福的教师要宽容。

有人说,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在生活中我们要宽容我们的家人,宽容我们的同事,宽容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做教师的,每天面对的是尚未成年的学生,对学生的细小错误,我们也要做到宽容。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所以一个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二、幸福的教师要真诚无私。

只要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是宁静平和的,这就是幸福的人生。我们教师也是这样,要在微薄的收入中,要在繁忙的工作,巨大的压力下做个幸福的教师,创造幸福的自己,培养幸福的学生,服务幸福的社会。在学生需要我们指导、帮助的时间里,真诚的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尤其是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尊重,增强他们的自信。

幸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当我读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促进文学艺术繁荣”这部分时,文章中讲到了“建设书香校园,让孩子幸福成长”,让我感受特别深刻。因为我就是在校园的书香熏陶中幸福成长的。

小时候,因为父母都是老师,我家就住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每天萦绕在我耳边的就是校园里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从小便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听爸爸说,我刚满一岁,他就帮我订了《东方宝宝》图画书。这套书图文并茂,故事生动有趣,让我百看不厌,爱不释手。渐渐的,我认识了许多的汉字,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这时,学校那间小小的图书室成了我的“乐园”。在这里,我看到了内容更加丰富的书,有幽默漫画系列,有科普知识,使我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

后来,我转学来到了燎原路小学,这里的书香味更浓了!特别是我们班所在的书香楼,不管是走廊墙壁还是教室里,都悬挂着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们优秀的书画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班主任屈老师很注重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还定期在网上帮我们购买新书,并开展了“好书共读”以及读书交流的活动。在屈老师的影响下,我的阅读兴趣更浓厚了,阅读的范围更广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积累的作文素材不断地增多了,这大大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写的《美丽的家乡——柳州》、《幸福生活,感谢有您》和《古砦的枫叶》等习作陆续登上了《柳州晚报》,我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柳州晚报》的“中华小记者”。习作《争读新书》还上了陕西大学出版的小学生刊物《爱读写》(20xx年1月版),这些收获,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给我带来的快乐。读书,让我幸福地成长。

在我的房间里,摆放着两个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我喜欢看的课外书。望着这些书,爸爸感慨地对我说:“儿子,你们现在有这么多的好书看,多么幸福啊!爸爸和妈妈小时候读书时只有语文课本和数学课本,哪知道什么课外书!”是啊,听老一辈的人说,那时候,别说在农村,就是在城市,很多人家里都很穷,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想上学都困难,更别提买课外书了。现在好了,我们不仅可以免费上学,而且每所学校里都设有图书室,阅览室,同学们有了丰富的课外“精神食堂”。

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新的一代,幸福中国等待我们去建设。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同样,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国家是强大的!所以我们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多想高声呐喊:同学们,热爱读书吧,让我们沐浴着校园的书香幸福成长!

《幸福》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我们看不到摸不着,只能用心去感受。但是幸福感不能凭空而生,它与人的精神追求有关。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就像一棵清楚自己的枝干应该向何处蔓延的大树,知道自己如何吸取充足的养分,怎样蓬勃无尽的生机,于是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而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只能随波逐流,只能任时光如水自梦里流泻而过。他个没有追求的教师,他的幸福就像空中楼阁。他只能感受到披星戴月地上班,辛辛苦苦地备课,充满考试成绩的压力,只能做着如果我不是教师的梦,并觉得那一定就是自己想要得生活。所以,教师要有精神追求,有了精神追求,自然会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自然会有奋斗的动力,会有坚强的意志,会主动地学习,深入地思考,辛勤地耕耘,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因为他相信,只要迈步,路就会在脚下延伸;只要上路,就会发现诱人的风景;只要前进,就能体会跋涉的快乐,进取的幸福。此外,教师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幸福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

幸福第二招:在阅读中成长。

教师的通俗称号是教书先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能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饱读诗书。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书是教师给自己打开的一扇心灵的天窗。透过这个看不见的窗口,教师可以欣赏到来自人类优秀文化的风景,可以远隔时空聆听到无数大师的教诲,可以触摸到人类真善美的心跳通过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格魅力。书是教师给自己深掘的一口清泉。它可以给教师的心田以甘甜的滋润;它可以让教师的水源鲜活不断;天光云影共徘徊啊,它还可以让教师心灵的世界里摇曳生动的风姿一位学识渊博的教师自然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一位人格美好的教师自然能够受到学生的爱戴。所以教师要学会在阅读中成长,幸福感才会与日俱增。

幸福第三招:在写作中提升。

我们通过博览群书,可以周游列国,可以与名家对话,心中必定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能提起手中的笔记录下心中所想,当我们再次翻看这些繁杂的笔记,我们就能回忆起当初的这份感动,为自己的成长而喜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各种学生的故事,都会有所感触。我们也有时会突然想出某种特别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果稍不留神,这些灵光就会渐渐消失,就像我们从未遇到过。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师梳理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师不就某个具体的问题深入思索并写成文章,那么他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就可能是肤浅的;写作会迫使教师对问题作全面的彻底的思考,从而丰富和深化教师的认识与思想。这样,教师就可以站在思想高处,可以高屋建瓴,可以游刃有余,可以无往而不乐,可以给自己的心灵逐渐建起一座幸福的大厦。

幸福第四招:在实践中超越。

有的时候,幸福并不是那么复杂,上好一节课、学生成绩的一次进步、教师节里一句简单的祝福,都会让教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触摸到幸福的温度。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育人。当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我们的教导下遵守纪律,当两个打架的孩子在我们的疏通下伸出友爱之手,我们都能感受到幸福就像阳光,暖暖地住进我们的心房。我们要做一个受欢迎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称为受欢迎的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践行。做幸福的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因为只有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缩短工作环境要求和教师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成功地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不断超越自己的体现,也是教师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必由之路。

身为人民教师,我们注定与财富无缘,只能安于清贫;我们注定与享受无缘,只能辛勤劳动;我们注定不会成为舞台上的焦点,只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但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追寻幸福的脚步:在追求中奋进,在阅读中成长,在写作中提升,在实践中超越。想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从现在开始修炼吧!

幸福读后感

是我误会了,不是心理学,是鸡汤文。前两章很受启发,后面越写越崩坏,咬牙翻完,还好我闲。

承认自己的平庸,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问题的存在,承认痛苦常伴人生,那么你就会放下对渴望成功的极度焦虑,你变得对失败毫不在乎,那么你更可能行动起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去珍惜自己真正在乎人或关系。

幸福不是一个终极状态,幸福不是一种连续的状态,放弃那种“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得到幸福就一劳永逸”的人生追求。幸福不是持续的线状,而是一个个点。生活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生就是不断重复“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成功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这样的循环,我们只有在“成功解决问题”这个节点上才能够感受到短暂的幸福。而为获得这种幸福,我们必须得承受“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失败”所带来的痛苦。正是这些“痛苦”的存在,幸福才得以存在。没有问题痛苦,人生就没有幸福。

痛苦是人生常态,不管你是否接受,不管过错方是谁,能对你的痛苦负责的只有你自己。改变痛苦的状态,就要自己着手去解决问题,方法是调整自己的衡量标准,最终是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都将最终回到我们所认同的价值观上来。好的健康的价值观是通过人的内心来实现的。好的价值观为:

1.基于现实;

2.具有社会建设性;

3.是直接和可控的。

不良的价值观为:

1.迷信;

2.具有社会破坏性;

3.不是直接或可控的。

片面看重和追求感官上肤浅的快乐、物质上的成功,以及自认为“一贯正确”和盲目保持积极心态是不好的价值观。人生中一些重要的时刻有时就是伴随着不愉快、不成功、不出名和不积极的。应对负面情绪的技巧是:

1、以社会可接受的良好方式加以表达;

2、表达方式要符合你的价值观。

良好的关系是:。

1、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不强迫别人为自己负责,不强迫自己为别人过度负责;

2、能够接受自己拒绝别人,也能够接受别人拒绝自己。

重建信任需要经过以下两个步骤:

1、违约者必须认清导致其违约的真正价值观是什么,并承认错误;

2、违约者需建立长期可靠的行为跟踪记录。做不到第一步,其实就是不想和解。

幸福读后感

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幸福"成了人们的奢侈品。每个人都想要过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然而,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都各不相同,如果让1000个人来回答,就会有1000种答案。

读了韩玉编着的《幸福是一种心态》这本书,使我更清楚认识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本身就是多味胡豆,酸甜苦辣尽有。这是现实,普遍规律,没必要伤感与埋怨。境由心造,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好,加上理性、洒脱与豁达,把幸福变成一种习惯,让它时时光临我们的人生。幸福其实很简单,有时如果你刻意地找寻它,就会发现它在回避你,而当你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事物时,就会发现,幸福就会随着你的阳光心态出现在你的身旁。

看来,幸福取决于对生活的态度,幸福就是我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只要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并从中感受到快乐,那就是一种幸福。降低自己的欲望,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我们都知道给学生定目标一定要恰当,太高了他们够不着,没有成就感;太低了,降低了满足感。同样的道理,用在我们身上也是一样。人生有目标是好事,但一定要区分目标与欲望。

人生的痛苦,就是在于过分追求,太高的欲望是一种负担,会让我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不如学会分阶段地给自己定目标,目标不要太大,周期不要太长,让快乐时时光顾我们。

因为幸福其实很简单:猫儿吃鱼;狗儿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只要心是满满的,生活中随处皆幸福。

幸福读后感

你知道江奇吗?他的右手虽然不能张开,但他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还有他的100米第一名、200米第二名,不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吗?难道他跳绳的时候右手被绳子勒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也不想放弃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他坚持下来了呢?那是因为他心中的信念在支持着他。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只要你走上街头,就会发现有些人虽然残疾,但是他们仍然顽强地活在世上,有的坐在那放声歌唱,有的在那卖艺赚钱,有的则在那用仅存的两只手臂“爬行”,后面有个大音箱在那一首一首地高声歌唱。哦,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坚持与坚强!

记得有一次,我和老爸去新华书店买书,门口有一个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说:“好心人,给点钱吧!”老爸当时就拿出了两个十元分给他们。进去以后,我好奇地问老爸:“你为什么要给他们钱呢?”“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坚强的心,是这种信念迫使他们顽强地活了下来,我们要给他们一些安慰!”老爸激动地说。是啊,这也是一种坚强!

回想自己吹笛子,难道不需要坚强的意志吗?记得暑假考级时,那时刚好我要和爸爸去庐山玩一个星期,老师说:“时间很紧了,可能去旅游,级就考不了了!”而我又很想利用假期出去放松一下,“怎么办呢?难道出去玩就不能考级了?考级就不能出去玩了?”我很纳闷。“你去玩之前一定要先把谱子背下来!”妈妈严厉地说。“行,我保证会!”我答应了妈妈。

于是天天在家里吹,吹得时间长,头也会晕,而且手上还会有一个个“小圆圈”。但我坚持了,终于过了七级!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钢琴家朗朗,他是第一位获国际才能艺术大奖的,他经历了各种困难,也克服了种种困难。所以只要有梦想,有信心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就会在你的眼前。如果你想放弃,那失败就在你眼前;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须克服困难。

让我们变得勇敢而又坚强吧!

《幸福》读后感

幸福在哪里,朋友哇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它在你辛勤工作里。这首20世纪80年代老歌激励了很多人,是很多人追求幸福的动力。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丰富了对幸福理解的内涵。

书中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境界。陶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宗旨就是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当我用了我最快的时间看完这一部分以后,我的感受很大,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读书走向,取法乎上。陶老师在书的第一部分阐明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然后在第一讲开门见山的点出“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教育教学占据了我们事业的核心部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不到人生的幸福,那么学生的幸福又在何处?做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必需,也是教育事业的必需。那么,作为教师到底如何为自己创造幸福的人生?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必定是拥有爱心的教师,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读懂了这种爱,我们便能更好地诠释我身边平凡事例中那炽热的爱心,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必定肩负着无限责任,充满着坚定的信念。

文人们歌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确实,教师是引领孩子们成长的导师,有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但是同样,教师为人师表的特点决定了它崇高的责任感。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论其职位高低,是无法在其所处的岗位上敬业奉献的。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教师才会乐业、敬业。

责任感也就成为了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责任感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唯有这样的坚定信念,才能为我们的内心带来满足与幸福。尼采曾说过一句话:“假如上帝不给我欢乐,我就为自己创造欢乐。”尼采为自己执着追求的哲学理念献出了近乎完整的一生,他是个孤独的盗火者,他的行为不是人人能够效仿得了的,但是,他的这样的执着的追求快乐与幸福的精神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纵使平凡的我们也能凭着这样的信念和追求抵达幸福的彼岸。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一定是有所追求、热爱生活的教师。他们需要懂得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感,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人,是享受不到教育的幸福的。满怀理想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柔情,才能感受教育的快乐。我高中时的一位政治老师,有着出色的教学成绩,他也有着独特的师德信条,在长达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怀抱着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始终以“争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在教育教学之余,他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来研究书法,欣赏音乐,用琴棋书画打造生命的亮色,用丰厚的学识构建生命的课堂。

三尺讲台,他和学生们共同演绎着精彩,收获着快乐;温馨家庭,他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作为事业家庭兼顾型的优秀教师,他享受着教育事业带来的有滋有味的幸福。任何一项的创造都需要代价的,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勤的汗水与泪水来滋润我们疲惫的身影与苍老的额头,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的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有老师说,现今的老师,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学校每天像个上了弦的陀螺,钻研教材,备课、上课,改作业,补差,光是这些就弄得你头晕眼花,脚踉跄,回到家又忙着照顾家庭,哪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可是我要说的是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只要你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就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

《幸福》读后感

幸福也是一样,切不要贪得无厌。恰到好处的幸福是一种很高境界的幸福状态。

《恰到好处的幸福》作者毕淑敏,文章类型是散文。这是我第一次看毕淑敏的散文,也许是性格又或许是对这类文章的片面认识,一直都很怕读散文,不知以什么方式去读。一开始以读鸡汤的方式去读,读了几页几乎都被划线了!最后决定以看故事的形式。然后,把作者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汇集在一起,组成一段话,既可以学新知识又可以很好的整理笔记。就这种形式阅读,我读着也很幸福,不会为害怕理解错误而担心,就按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解释一页一页读下去。

幸福的定义有很多,每个人的幸福都大不相同。作者把她认为的幸福以及她对一些现象一些观念的恰到好处的认识写成了这本书。印象深刻的是她对柔和的理解。“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含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虽然那不是唯一的解释,但她书中很多这样有趣新颖的解释让人觉得很独特。

另外就是如书名所说的《恰到好处的幸福了》到底怎么样才是恰到好处?人的欲望往往没有界限,有时明明刚达到一个目标,但还没来得及享受得到的喜悦又重新为下一个目标奋斗,如此来看,很多人渐渐失去了享受幸福的能力,但很多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要恰到好处。

其次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所说的真诚个人而言,我是很喜欢真诚这个词,它光明干净。作者认为,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真诚不虚张声势、狐假虎威。它似乎因清澈透明而软弱无力,但它其实是强韧而富有弹性的,使我们简洁明快、干爽清正。我也很赞同,所以记录下来。记得之前送了这本书给一个毕业的师姐,送的理由是我觉得你很真诚。真诚是个很美的词,在现在物欲纵横的时代很少人会有它。也许只有真诚的人才会轻易发现对方的真诚。愿你的真诚不被现实打败。

其次就是感动的能力了。对于一个经常被感动到泪流满面的人真的可以好好谈这个话题。感动是一种享受幸福的能力。感动的来源是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加上触觉和压觉。如果封闭了我们的感官就戮杀了感动的根,当然也就看不到感动的芽和感动的果了。如今人渐渐丧失了感动的能力,感动闪现的时间越来越短,感动扩散的涟漪越来越淡。因为稀缺,感动变成了奢侈品。很多人无法享受感动,于是他们反过来讥讽感动,嘲笑感动,把感动和理性对立起来,将感动打入盲目和幼稚的泥沼之中。可想而知感受的重要性。貌似很多人对我的评价都是很感性,其实每次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享受的幸福,别人的惊喜,我报之以微笑以拥抱。其实也可以礼貌地说声谢谢,然后像所谓成年人的样子假装不真情流露,但觉得没必要啊!很感动便很感动,感觉本就要大声说出来或表现出来别人才知道。愿你们有常常为你们制造感动的人,因为她们不是很闲就是真的很用心,每一个用心的人都值得被尊重被珍惜。

最后便是真我与假我的自我分裂形象了吧。你要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人物面前,努力表现得比你实际拥有的状况更好。这就是自我形象的分裂。我们不喜欢真实的自我,我们把一个乔装打扮的“假我”拿给大家看。当这个“假我”被人欢迎和夸赞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成功地扮演了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就是别人眼中的“我”。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自卑加重了,我们知道外界的评价都是给予那个不存在的“我”,真实的我反倒像灰姑娘一样,躲在角落里捡煤渣。长久下去,我们就变成了一个分裂的人。

其实,大家更愿意与真实的人相处,一个说得用心,一个听得用心。所以,要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没有必要取悦他人,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这样做了以后,你本以为机会一定要少很多,因为抱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只求这一生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付出代价也认了。不想,却多了朋友,多了机缘。思来想去才发现,思来想去,原来大家都更喜欢真实的东西。你真实了,自己安全了,也让他人觉得安全,机遇反倒萌生。愿你能遇到如你一般真实的人。

幸福是个很广泛的话题,但同时它又很简单。前几天刚回去看望了家中的老人,收获了满满的爱也带去满满的幸福。回家后看到已经煮好的饭菜,他们脸上洋溢幸福,而准备的人也很幸福,陪伴也是给予他们幸福的最好的礼物。幸福无时无刻都在,书中刚经历地震的孩子觉得他们很幸福,因为比起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他们活着所以幸福,比起不能学习的人,他们能学习所以幸福。其实你也很幸福,只是可能没人提醒你享受幸福。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愿你时刻注意幸福,也希望有人提醒你要幸福。

幸福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小格言中的大幸福》这篇格言。

格言是一种能给人劝诫、激励的名言名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火花。一句闪光的格言,会使人感到前途光明和希望。而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品德修养等方面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一句有益的格言甚至陪伴、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灯塔。不要放弃这篇作文,把它写完,我们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作业太难或学钢琴会使你生出放弃的想法。可是你在放弃的时候,也同样拒绝了成攻。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试验了上千种物质,才找到了最合适做灯丝的材料。如果他只试验了几次就放弃,那我们可能还在煤油灯下看书写字呢!只要不轻易放弃、坚持到底成功终究属于你的。

现在我告诉同学们,成功的秘密:成功就是坚持不懈。坚持每天做一点,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成功。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多做练习,多学习课外知识,更快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人的一生要学习很多东西,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持之以恒,潜心练习,争取做到最好。

《幸福》读后感

几个城市的周转,忙碌的生活,日子还是那么的平白无味,工作吃饭睡觉工作。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的抑郁,人说相由心生,那期间我觉得自己奇丑无比,惨不忍睹。在整整泣不成声的哭了三个小时后,我觉得自己有大病初愈的感觉,我决心做些改变,毕竟日子还长,毕竟我活着不是为了感受忧伤,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自己感觉到幸福,我努力地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幸福了吗?如果不幸福,那我努力的价值在哪里?白岩松在书中写到:“曾国藩坐到皇帝身边,吃了一顿至高无上的饭,似乎一生,都为了这奖励一般的一顿饭。看到这,我过了一个坎儿。如果这意味着人生的巅峰,不要也罢。”看到这,我自己也过了一个坎,如果我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只是为了银行帐号里积攒越来越多的钱,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却不管自己当下的每时每刻是否过得幸福,却没有用金钱改善我的生活质量,全心工作却忽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样的追求不要也罢。

一路的畅聊,自然也就聊到了我身上。大叔说我拥有我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心理,很是难得,但也希望我能停下追寻的脚步停下来关心一下自己的内心,跑得太快了,这样下去会有问题的。大叔说的时候我表现的很不以为然,其实我心里已经是巨震了,他对我的分析都让我很折服,也让我想通了很多问题,却倔强的拒绝面对。我明白自己应该从忙乱中,从急促的走向未来的路上停下来。书中写到,如果你自信于一生都有挣钱的能力,为什么那么急于一时?人,是自己欲望的主人还是奴隶?该挣的钱坚决要挣,不该挣的钱坚决不挣;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定不花。是否还打算只买棺材不买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在尽心竭力的维持着一切,让生命避免危机四伏,却与快乐背道而驰。人生的终点都是一样的,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生活中,让我们精疲力尽的有时候不是忙,而是乱。有些人事情很多,却做的井然有序,在有条不紊中既锻炼了自己,又收获了自信。有些人事情不多,却把自己弄的心力交瘁,做着今天的事情,却一边忧虑着明天的事,一边又放不下昨天的事。学会平静,凡事急不来,只能慢慢来。忙而不乱,像大自然,它从来不忙卻四季分明,日出日落井然有序!学会凡事交给祂!

书中写到,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我很少羡慕别人的生活,因为这种东西只能是冷暖自知的。就像有些人羡慕我的生活一样,可谁又看到我晒幸福生活背后的心酸。但我也不嫌弃我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是我的生活,已经是在我能力范围内,或心理状态下我所能追求的最好的生活了。有苦有酸也是有甜的,我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内心。白岩松说,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急迫。

当我们还无法改变整个世界的时候,至少可以先改变自己的环境。所以我在做些一切我能做的改变,只为感受快乐,只为能停下脚本更多的去享受当下。未来的事情未来会有安排的。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我在努力通往幸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