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孔子演讲稿(精选9篇)

时间:2023-09-15 23:25:07 作者:ZS文王 演讲稿 2023年孔子演讲稿(精选9篇)

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演讲稿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演讲稿篇一

在这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给个话儿啊!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它是我国古代的圣人。是课本上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呆板无趣刻薄,死守着所谓的诗书礼乐的一个书呆子,一个迂腐的人而已。

在观看完孔子这部影片后,我为之前自己的愚昧而感汗颜。

孔子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圣人。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智慧。

这体现在他在朝堂上舌战群儒,要求废除以活人来祭祀的传统陋习的仁义。

在对待公山狃时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这句话不仅令人展开笑颜,也是全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原来孔子是如此幽默的一个人,而在这份幽默之下体现的是孔子的仁爱之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我想这是孔子一直以来所期待和平盛世吧!

孔子一直以来都主张以礼来治天下,也时时刻刻遵守着礼乐仁义,从未背弃过,面对自己的妻子也尝尝以礼待之,他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礼仪。同样他所教授的弟子也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礼仪。他们并不是死守着刻板古礼的迂腐之人,而是懂得我国乃礼仪之邦,而君子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风采。

孔子是鲁国人,每当他去面见鲁君之时都以复杂而又饱含敬意的周礼来面见鲁君,即便是没有人在。他也从不会怠慢,而是更加严苛的要求自己。在对待古礼古法上,孔子无论何时最谨慎的那一个。他那不是虚伪做作,而是一位真君子的体现,孔子时时刻刻以君子之礼在约束自己。

孔子饱读诗书,有着满腹才华,无论是军事还是政事亦或是礼法他都有着很深的见解,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才华。可是在仕途上却不得重用,在鲁国时被三桓势力制约,无法施展自己的报复。却又一片真心错付了鲁君,鲁君不想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地位。但却野心勃勃,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孔子成了一个可怜可叹的牺牲品。

孔子不得已远走他乡,前后去了许多国家,开始传授自己所信仰的道义,他的弟子们也遍布全国各地。所谓桃李满天下也不过如此,在传授道义的途中,孔子一行遭受了许多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若是说孔子在面对艰难时有所退却,那么他也就不会成为圣人了吧!若是说孔子身上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的话,那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冒天下之大不为而为之。

孔子以自身来告诉世人什么是《诗》《书》《礼》《乐》。若是说之前的我还对孔子有所疑惑,甚至有一点作为现代人的小小的高傲在的话,现在的我却是十分仰慕他,尊敬他。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

孔子身上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这便是他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他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天下的耐心。他在对待其弟子时也是言无不尽,知无不言,不偏不倚。

孔子曾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可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一个可爱可敬的人,尽管他年过半百,他依然从未放弃过寻找自己的价值。依然在追寻自己的梦想,而在当代中国我们缺少一种这样的精神,缺少一种对礼的认知。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就会实现大同,这无疑是符合中国当代的国情的。

孔子演讲稿篇二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

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孔子

5.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

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

7.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孔子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9.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

10.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11.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13.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14.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15.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16.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18.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19.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

21.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

22.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23.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

24.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

2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孔子

27.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

28.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2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

30.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孔子

孔子名言带智慧二

31.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32.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3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35.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36.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

38.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孔子

39.夫子莞尔而笑---- 孔子

40.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

4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

4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

4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46.学而不思则惘---- 孔子

47.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4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

4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5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

51.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5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

56.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孔子

孔子演讲稿篇三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是可忍,孰不可忍?

10、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朽木不可雕也。

1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8、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3、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2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2、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9、不学礼,无以立。

4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4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4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9、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0、礼之用,和为贵。

5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5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6、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5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演讲稿篇四

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出现了读背论语时,我有些惊讶,也有些苦恼,这可不是一件轻松和简单的作业,可当我渐渐走进孔子的故事与世界,我才明白了这一句句精简的语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给我们的做人之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名言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死读书,不思考,又能学到多少东西?会思考,却不懂学习。又有什么本事?我总是爱一遍又一遍地读这句话,它告诉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学才能有效率。

论语这本书其实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过世后,守丧时编辑而成的,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无怨无悔地对恩师,即使是亲生父子也很难有这般情谊。即使没有那些关于”孝“的名言。有这么一群好弟子做榜样,也许我做不到像他们一样如此之孝,但我会努力做一个有孝心,孝顺长辈的孩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论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诚“的,做一个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诚信。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拍着胸脯说我做到了诚,做到了问心无愧呢?我不能……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决心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诚,孝,仁,道,孔子总是言传身教,传给他的弟子,传给整个华夏民族。论语给我的暑假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地句号。

孔子演讲稿篇五

9月28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诞辰。下面是有纪念孔子诞辰演讲稿,欢迎参阅。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儒家思想创始人、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诞辰2567年纪念日,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活动。首先,谨让我代表高霞小学全体师生对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活动的领导、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瑰宝。多年来,我校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建设以民族精神为底色的校园文化。我们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发展需要,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归宿,以“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学做真人”为主旋律,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国学,爱国学,用国学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长才干,为民族文化的绵延、创新与发展打造基石。

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采用“读(每周一篇人人读)、找(查找经典故事等)、背(自背、互背校本课程)、操(在全校推广国学礼仪操)、赛(班级、学校比赛)、赏(配乐、配画吟诵)、展(手抄报、画展)、写(根据情节描写,展开想象读写)、演(举行国学教育文艺汇演)、用(生活中运用)”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用国学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五爱”人,增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做到“五大结合”,即国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书写能力和诵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人品;国学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发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敬》《增广贤文》《论语》等国学校本课程,构建独具“感恩、爱心、善念”的学校文化;国学与传统节日活动结合,挖掘、拓展端午节、老年节、除夕等传统节日的特定内涵;国学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开展“文明银行储蓄”活动,每月一个专题活动等;国学与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开展三礼(礼仪、礼貌、礼节)、“开笔礼”等活动。人民网、新浪网、xx教育信息网、xx日报、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晋江电视台、晋江经济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我校的创新活动。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他的功绩和影响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是为了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先哲的怀念和敬仰,对儒家文化的感悟和对继往开来者传承光大的责任,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形象,提高校园道德风尚,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培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高霞学子。让我们借鉴孔子的精神财富,传承优良的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一个美丽、文明、富饶的晋江而奋斗。

谢谢大家!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庄严地站在这里,就是要纪念一位教师。

他的工作平凡而辛苦:他曾为物质生活的困顿苦恼过,为自己的主张不被人重视牢骚满腹,即使这样,他依然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做着“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教师,是在他之后所有知识分子、士农工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教师。他是第一位教师,是教师的鼻祖,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他的光辉榜样,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才获得了世人的肯定,教师才成了一门与众不同的职业。

这位教师不是别人,正是孔子。

2567年 前9月28日,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15岁时,他立志做学者。27岁时,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55岁——68岁,孔子经历了长达20xx年的周游列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孔子回到鲁国后,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专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时去世。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产,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宝库。宋代朱熹在诗中写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思想如长夜明灯,照耀着人类历史的长空。

当然,人们提起孔子的时候,想起的更多的还是他的《论语》。《论语》就像是一本语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记录下来。这些语录,有的是孔子上课所说,有的是孔子生活所言,一句句简短的话中,透出的是孔子的朴素、豁达和智慧。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把孔子的生活态度、生活智慧广为传播。

如果说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向外看,看外面无限宽广的世界,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见识。二是朝内看,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让它更为洁净。那孔子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去看自己的内心,如何让它平和而温暖。

对待学习,孔子这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指导人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在外对长辈、对师友和对周围的人要敬重、友爱。做人要谨严慎行,心胸宽广;讲话要诚实可信,关爱他人。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钻研兴趣,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这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观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孔老夫子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净化自己,美化自己,提升自己。

谢谢大家!

2页,当前第112

孔子演讲稿篇六

《论语》是一本记载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它集齐了儒家道德中关于政治、教育、伦理、艺术、道德等内容。

起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不想读,自己认为这本几千年前的东西没什么用,可是读了几次之后,觉得还挺有用的,它教会了我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也都在复习。然而见到了朋友,特别是多年不见的好朋友,都会有一股涌上心的温暖,都很开心。在人生里,有很多人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如果误会了自己,不要怨恨,因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再例如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说,只学别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会陷于迷惑;只独立思考而不学别人的经验,这就危险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如果你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学再多的东西也是白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总结学习的方法,就能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只思考,不学习别人的经验,就算你有再多的方法,也没用,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我觉得,我们身为中国人,一定要读好《论语》,知道更多的道理。

孔子演讲稿篇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名言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名句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不迁怒,不贰过 —— 孔子名言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 孔子名句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孔子名句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孔子名句

·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名言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孔子语录

·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 不学礼,无以立。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孔子名句

·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则匆惮改。 —— 孔子名句

· 不迁怒,不二过。

·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演讲稿篇八

今天下午,我组织了全区本学期第二次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上次(9月11日)重点进行了全册总的和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分析。今天重点进行了第三至五单元的教材分析。会上,我向老师推荐了一篇非常好的教学案例。现推荐给更多朋友,让我们共同学习和研讨。

《孔子拜师》——吾师也(转贴)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姚金中

“老师,我回去查,我家的书很多。”

“放学后,我们几个到书店去,一定能找到!”

我立刻由愁苦转为惊喜:“能把你们找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吗?”

“吔———” 

这是一节不错的课。我悬着的心放下了:“谢谢同学们,下课。”

“啊,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太伟大了!”……

脑海里清晰地回荡着《孔子拜师》课堂上学生给我“诲人不倦”的评价,我也一直为文中先圣们的高尚品行而感动。打开孩子的“成长记录袋”,抚摸着一张张稚嫩又充实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巨人”手抄报,我忽然悟出:我不也正在“拜师”么?——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散发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文本,全新的教育理念。

反思一得: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从他们身上我得益匪浅。《孔子拜师》的人文内涵让我感动,她提供了我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平台。本课的教学过程一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文本,立足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综合性学习和运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全新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每位教学实践者的良师。

“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孔子拜师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是第一次出现有关孔老夫子的课文。我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大家知道,以往的教材是没有孔子的,孔老二被打倒了,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是不是?现在不同了,中华民族要复兴,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也要跟着上去。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强?这些都是大问题。前不久刚刚去世的任继愈老先生,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生前曾经感慨地说过,家国要有支点,家国的支点必须落在文化上。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两千多所,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的文化输出战略,中华民族要复兴,文化的复兴一定是重中之重。美国人通过好莱坞输出他的文化,我们呢,通过孔子学院输出中华文化。文化血脉的延续和壮大,必须通过教育。

我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解读《孔子拜师》的,可能过于宏大、过于崇高了。宏大就宏大吧,反正宏大也不犯法。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孔子向谁拜师?老子。那时孔子在鲁国,山东曲阜,老子在天子脚下,河南洛阳。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总算到了洛阳城门口,老子站在城门口,迎候孔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其实,老子当时的角色,跟任继愈老先生是一样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能够读很多书,读很多经典,所以老子特别有学问。

就这么一段文字,我们不妨用心琢磨琢磨,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语文点。我说两点,第一点,大家看,老子说了一个词——“迎候”,很有些味道。说“迎候”,不说“等候”,也不说“恭候”。这也就是老子,说话的度、分寸、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不信,你用“等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等候。”什么感觉?没感觉。“等候”,中性的,不冷不热,没有温度。是不是?你再用“恭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恭候。”什么感觉?矫情!太过了!这不是老子说的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味道不一样,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什么?一种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教而教,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读老子都断章取义,只强调“无为”,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吗?老子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他没避世,没放弃,没消极等待。不教而教,就是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说话,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不告诉你,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育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人格魅力。老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在这里迎候”,不教而教。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孔子的老师?就从这时开始。“迎候”值得嚼一嚼,否则,老子要生气的。

第二点,孔子说“学生仲尼,特地来拜见老师”,能这样说吗?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里改称“仲尼”,行吗?这个有点难,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到“五四”已经基本断了,我们现在去传统是非常厉害的。传统中,中国人的名字是非常讲究的,通常一个男子,他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名、字之间是有关联的,或近义、或相对、或用典。毛泽东,姓毛,名泽东,字润之, “润”、“泽”二字同义。张飞,姓张名飞字翼德,为什么是“翼德”?他要飞,要飞就得有“翼”不是?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有了羽毛,长空万里任我行。当然,名和字也有区别,这就涉及到我们传统中的“礼”。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叫名,或者可以叫字的,这后面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里排行老二,绰号孔老二。孔子有个哥哥,是个瘸子,孔子的母亲颜氏,因为生了个瘸子,心有不甘,就跑到曲阜附近的尼山去求神,去祈祷,希望再生个孩子,能健健康康、齐齐整整的。结果,精诚所至,生下孔子。为了感谢尼山之神,父母就给孔子取了这样的名和字。名“丘”,丘是小山的意思,指的就是那座尼山。字“仲尼”,仲指排行老二,伯是老大,尼指尼山,因为正是尼山之神给孔子的父母带来好运。名和字在起法上是有区别的,“名”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父母给他起的,一般情况下供父母、师长叫唤,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对人自称时,为表谦卑,也叫“名”。“字”呢,是长大以后取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弱冠之礼”,即成人了,就可以有自己的“字”了。“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第一,平辈之间;第二,朋友之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礼。

课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是合乎礼制的。因为,孔子要拜老子为师,老子自然就是他的师长,在师长面前必须谦称自己的 “名”,而非“字”。一称“字”,跟老子的关系就扯平了,这对儒家祖宗孔子来说,绝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事。再看老子,他说:“你就是仲尼啊。”显然,老子把孔子当朋友,他没有以老师自居。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对孔子来说,感觉特别亲切,对老子来说,他降低了身份,他总是以谦卑之心面对天下。你看,这又是一种不教而教。这里,语文——孔子的名与字,文化——名字后面的传统礼制,有着内在的一致。作为学生,也许对此浑然不觉;作为语文老师,就该敏感一点、清醒一点、警觉一点,因为,那正是语文的事儿,更是文化的事儿。

孔子演讲稿篇九

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四、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五、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六、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七、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八、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十、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十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十二、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十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十四、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十五、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十六、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十七、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十八、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十九、 不学礼,无以立。

二十、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二十一、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二十二、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二十三、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二十四、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二十五、 过,则匆惮改。

二十六、 不迁怒,不二过。

二十七、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二十八、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二十九、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三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三十一、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三十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三十三、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三十四、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三十五、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十六、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三十七、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三十八、 礼之用,和为贵。

三十九、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四十、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四十一、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四十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四十三、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