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你我教案 不一样的孩子也需要关注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2 21:17:38 作者:ZS文王 工作总结 不一样的你我教案 不一样的孩子也需要关注教学反思(优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不一样的你我教案篇一

一、关于材料内容的选择

材料内容的选择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我们把“穿衣服、叠被子、洗碗、微笑”四幅图作为教学内容。意在让幼儿说出自己在家和在园在这几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现。结果发现,这些事情对大班孩子来说一般都能完成,只有叠被子,因为园内是上下铺的床,安全起见,睡在上铺的孩子是不用叠被子的,睡在下铺的孩子是需要叠被子的,这对一部分孩子是不公平的,缺乏家园的对比性。“微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班内有几个性格内向的孩子需要这方面的引导。

二、材料的调整

统计表可以设计得再丰富些,内容可以涉及到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些细节,有可以让幼儿正视自己、认识自己并真正能够获得发展、转变的内容,让幼儿有选择比较的机会。如同样是衣服的内容,可以设计洗衣服、折叠衣服、自己穿脱衣服,拉练衫、套头衫等;同样是碗的图片,可以衍生出不剩饭菜、不挑食、吃完饭后自己放掉碗勺收拾整理桌子;再如洗手也是需要经常提醒督促的一个卫生习惯问题。在幼儿园由比较严格的要求和制度来保证幼儿的饮食卫生,那么在家里是否也能做到呢?这也是一个有很强对比性,值得孩子们去注意,去改正的一种习惯。

三、活动中的亮点

虽然本次活动的材料设计不是很完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亮点值得自己回味。首先是孩子们想象能力的主动发挥。在讨论衣服图片时,很多孩子说“我在家自己穿衣服、在园也是自己穿衣服的”有的说“在家我不洗衣服的,在园我也不洗衣服的”有的说“在家我不叠衣服的,在园我有时候叠衣服的”正是孩子们对这些图片的'不同理解,才让我有了拓展材料内容的想法。

在讨论如何使自己学会叠被子环节中,思龙说“我在园里是叠的,可是家里的被子太大了,我根本叠不动”这句话大大提醒了我,有些事情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做,而确实是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经过大家的讨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在家叠小被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被子,但是在生活中,似乎被叠被子这个听起来超呼他们能力的词,把孩子们堵在叠被子门外了。

四、活动体会

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选择,要紧紧围绕目标,突出要解决的矛盾、难点,这样才能做到物为其用。本次活动目标中隐含着“对比”这一概念,那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在家在园有可能有显著区别的、针对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特点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后面的“改进”环节做铺垫,另一方面也能让幼儿在对比中认识自己的不足、欣赏自己的优点。让教学活动真正起到点金成石的效果。

不一样的你我教案篇二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贝多芬

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德商建设。殊不知,孩子的“德商”高也是将来成才的绿色信号。

“德商”也是智商之一

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根据个人养儿育女的经验,结合他周围人教育孩子的心得,著述出版了《孩童的道德智商》。他认为:

1、道德智商不只是背诵条规得来。我们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时,也逐渐形成我们的道德观。这个学习过程,是从我们所见所闻而记于心中的`,而成人的道德行为如何,小孩子是最敏锐的觉察者。

2、要小孩说出他们如何看待成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们确实也是我们的观察者。当我们想教导小孩子时,其实有时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3、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在传达信号给我们的孩子。所以说对于道德智商的注意应从孩子们诞生的第一天就开始,因为他们会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我们要相信品格胜于知识。

4、在小孩进小学前后,他们开始为这世界设想种种原因,如事情为什么和怎么发生的,及他或她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怎样待人处事。这是小孩的良知开始启蒙的年龄,他们也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观,同时,小孩也开始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性格。

5、作为父母,面对孩子较难理解的举动,不应只一律责备,而应尝试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和开导他们。因为只有有了沟通和理解,才能打开心扉,慢慢建立桥梁,将其纠正过来。

什么是道德商数?

其实德商就是善良,尽到责任与尽全义务的善良。科尔斯在《孩童的道德智商》中提到一位小儿科医生在医务活动过程中对儿童道德智商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心态。他曾接触一位患上血癌而将死去的女孩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负担,增加母亲的忧愁;有一名男孩子在车祸中弄伤右手,他不仅为自己感到难过,他更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难过,因为他父亲喜欢棒球、喜欢教他打棒球。

“德商”是孩子情感体验的必然结果

孩子最初的情感体验只表现为美感的体验,美感是人对事物是否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所产生的体验。新生儿就有爱美的倾向,随着感知和思维的发展,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孩子逐渐掌握了审美的标准,美感得以发展。

孩子不仅喜爱整洁、色彩鲜艳的事物,厌恶陈旧、形态丑恶的事物,而且能从音乐、舞蹈、纸工等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中产生美感。孩子的美感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道德感发生了联系,因为孩子的具体形象――有形美感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便又产生了笼统抽象的无形美感,多表现为人事行为,活动美感。而人事行为活动美感,就是优秀的道德,这时的喜爱与道德感是一致的。

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能不能得到满足引起的,始终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内心体验。孩子的道德感是在成人正确教育下逐步形成的,成人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人对儿童行动的评价及情绪表现,使3岁孩子产生了道德感的萌芽,在完成成人指定的某项要求时,会出现愉快满意的情感,而成人的责备会使孩子产生羞愧感,但并非真正认识自己的过失。

随着孩子认识能力、判断是非能力的提高,在孩子园的集体生活中,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则。有关研究表明,71.67%的4岁儿童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并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对自己的犯规行为产生羞愧感,表现为低头、脸红、手摸衣服等。当他更大一点的时候,儿童的义务感范围逐步从亲人扩大到同伴、老师,在幼儿园的集体竞赛性游戏活动中,孩子的义务感、荣誉感都有较明显的表现。尤其是情境对孩子道德感的产生有明显的影响。

道德感发展过程,就是德商形成过程

不一样的你我教案篇三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老子说了算,儿子要无条件的听从老子的。所以,在这种传统方式的影响下,孩子在家中是没有发言权的,如果家中的成人在谈话,孩子插嘴打断了成人的谈话,就会遭到呵斥“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如果孩子申辩,可能遭到更严重的训斥。

当孩子有情绪或发脾气时,父母也会阻止,让孩子不能乱发脾气。孩子的负面情绪被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成人之后,遇到适合的时间和场景就会爆发出来,影响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甚至伤害他人和自己。

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表达情绪的家庭情感氛围。

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系要和谐,因为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主要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乐观向上,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能使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拥有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关键。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平等沟通。

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父母给与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理解、尊重的爱。让孩子做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是顺畅地情感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威胁或惩罚,跳出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三,多与孩子共情,让孩子及时释放情绪。

很多家长在孩子哭或有情绪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制止孩子,不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因为孩子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情绪积压越来越多,抑郁纠结,逐渐积累,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孩子走向极端。在孩子有情绪时,最好的方法是认可孩子当时的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任何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只是在发泄情绪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既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

做一个好父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每个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一样的你我教案篇四

卡耐基曾说:时时用使人悦服的方式赞美人,是博得人们好感的好方法。记住,人们所喜欢别人加以赞美的事,便是他们自己觉得没有把握的.事。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孩子也一样,如果当时我们换一种方式,在赞美中指出他写的不足之处,可能效果会好很多。从这件事中我发现,赞美也许比一味的批评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今后一定要多赞美自己的孩子,也愿每一位家长能够多赞美自己的孩子。正如约翰逊所说:赞美,像黄金钻石,只因稀少而有价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在赞美声中成长更快!

不一样的你我教案篇五

(浙江温州詹慈)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很多信息,如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和原有经验。我们知道,小班幼儿常常会在角色游戏中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模仿成人的活动,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案例中,教师能顺应小班幼儿的特点,以游戏性的口吻与幼儿互动,值得肯定。

现在问题的焦点是,我们是为了保全玩具而去制止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利用这一意外事件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这里有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应关注事件的`过程,真正关注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小班幼儿剪布娃娃头发的一行为往往不是在“搞破坏”,而是在学习。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更丰富的操作材料,继续观察幼儿的行为究竟是出于情感的需要还是操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决定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我想,幼儿虽然毁坏了一个布娃娃,但可以通过亲身体验、通过自然结果反馈来获得“娃娃的头发剪了长不出来”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纲要》中提到的“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抛出话题:“我为何不能给娃娃剪头发?”

针对话题展开的讨论:

理性看待幼儿游戏/(安徽芜湖吴玲)

珍视儿童的游戏精神/(江苏南京黄小丽)

引导的前提:理解孩子/(江苏南京袁美英)

走进孩子的世界/(江苏淮安丁霞)

关注孩子的需要/(浙江温州詹慈)

艺术地引导/(上海张慧)

支持幼儿的发展/(江苏南京任巍)

针对“我为何不能给娃娃剪头发”来文集粹

专家评说:从“给娃娃剪头发"说开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教中心廖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