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藏象心得体会(模板7篇)

时间:2023-09-30 19:10:30 作者:琴心月 心得体会 最新中医藏象心得体会(模板7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藏象心得体会篇一

这一学期的公选课,我很荣幸地选上了美容药物学。

初听这个名字,是我读大一的时候,当时我还没有上公选课,有位师姐对我讲她在上美容药物学,当时我觉得这一定是一门很难的课,应该是关于配护肤品的药物学吧。然后听师姐解释,这是一门很有用处的课,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怎样护肤,哪些护肤产品比较好,很有用的。

由此,我开始了对美容药物学这门课的向往。

从第一节课老师讲的一些基础知识到最后一节课的护肤品品牌介绍,相信爱惜自己的女孩子,都受益颇多吧。

特别是对一些日常护理的误区,在这门课上了解到很多。现在就对自己的收获列举一些。

1.对洗面奶的误区。由于我的皮肤偏黄片油性以我很希望洗面奶中不但能清洁,还能控油、清洁加美白,认为这很省事。所以我用过妮维雅的美白泡沫洗面奶(当然,最后我没有体会到他的美白功能)在这堂课上,我了解到洗面奶只要能做好清洁工作就好了,例如美白等功能,由于在网上停留时间很短,很难有效果,所以,现在不在追求它的美白功能,而是看重它的清洁功能。

2.对防晒霜的误区。前段时间,买了一瓶欧莱雅的多重防护隔离喷露,专涂颈、肩、臂。但是,由于这一瓶对于我来说也不算便宜,所以在用量上也有点省。老师上次讲的防晒知识,才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够量的防晒霜抵抗紫外线弱,也是会晒黑的。如果我用得省的话,那不是得不偿失,又花了钱有被晒黑。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观念,并且会隔两个小时补涂一次(户外)。

3.对添加酒精、防腐剂护肤品的认识。以前的时候,和其他人一样,觉得添加酒精、防腐剂的护肤品一定不好,会伤害皮肤,以为追求纯天然。可是,在美容药物学的课上,颠覆了我这一观念。那些打着纯天然的产品也许不比添加防腐剂的产品好,这使我不再抗拒防腐剂。同时,也使我不再那么容易受骗,买一些鼓吹纯天然的产品,结果受骗!

例如这样的误区,我还有很多很多。在这堂课上,我的观念很多都改变了。并且对护肤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俗话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看着田中老太太的皮肤,心里不禁感叹,保养工作一定要做好啊,否则,老了就补救不了了。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这门课也已经结束了。美容药物学这门课就像一盏领我进门的灯,让我能窥探护肤、化妆等的奥妙,并最终在其中受益匪浅。

中医藏象心得体会篇二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藏象心得体会篇三

如今,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西医逐渐成为人们常规选择的医疗方式。然而,在西医的同时,中医也一直作为非常重要的医疗方式存在着。众所周知,中医注重平衡身体的“气血阴阳”,强调治疗疾病的同时关注预防。在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医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奇妙效果,从而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在中医方面的所思所想。

第二段: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很多人可能对于中医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不敢兴趣,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医学说所言为气血阴阳之理,顺应天人合一之道,从而讲究治疗疾病不仅要见病而治病,而且要治根。正所谓“治未病先防病”,也就是讲要防患于未然,也就意味着我们平常生活中,应该关注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度的运动等等。这便说明,中医理论基础对于了解保健保养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段:丰富的治疗方式

相对于西医,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方式上也是非常独特的。中医主张诸病虽异,治疗之法大致相同。因此,中医治疗的内容采用的是很多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以及美容养生等等。这些方式相互协调,以简单自然的方法,帮助身体回复内在平衡和健康状态。每种治疗方式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针灸疗法适用于治疗急性发作的骨伤病和带有疼痛的神经系统疾病中有效;草药治疗则是舒缓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的有效方法。因此,中医针对不同的疾病,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第四段:逐渐走向现代化

中医虽然饱含古老的经验和智慧,但是它的现代化调整和创新性改革也是极其重要的。当然,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中,中医的风格和调性也不能放弃,更无法追求过快的发展。相反,中医的独特性和传统性应该得以保留,同时不断去探寻和发掘更多创新突破的可能性。在实践过程中,中医已经得以融入到了现代医疗治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方面的药物治疗逐渐渗透到临床实践中。同时,很多中医药也开始获得市场认可,并已经在各个领域中找到了应用。

第五段:结论

中医已经深深的留在了我们的身边,重要性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深入的去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学习体验中医的精髓,资深中医师的经验也不容让步。随着中医不断地转型进化和发展,我们相信,中医注重治疗疾病的同时更注重预防,也会在未来修正西医的局限性,最终建立起健康的医疗文化习惯。

中医藏象心得体会篇四

在中医领域,中医急诊是一门重要的诊疗技术,其独特的诊疗原则和方法,能够为急诊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作为一名中医急诊医生,我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希望通过本文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中医急诊的特点

和西医急诊不同,中医急诊强调“诊病重于救人”,因此在初期诊断时,我们尽可能地收集病史信息、查看脉象、观察舌象等方面,从中找到突出症状、辨识疾病类型。同时,中医急诊也主张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精准地选用适合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达到治病救人的终极目的。

第三段: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

在急诊接诊患者时,患者往往处于紧张、恐惧、痛苦的状态,此时医生在进行诊疗时,要注重患者的情感状况。中医急诊医生所用的针灸、推拿等疗法,一般需要在患者全神贯注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医生需要安抚患者的情绪、减轻其痛苦,以便治疗更为顺利。

第四段:强调团队合作

在中医急诊医疗团队中,医生需要和护士、技师等不同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做好医护配合。护士在照护病人的同时,负责采集样本、进行体征监测等重要工作;技师则负责操作设备、配制药物等工作。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团队内部需要迅速配合,为病人提供最快捷、最准确的治疗。

第五段:结语

中医急诊是中医临床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有效地为急性疾病提供紧急救治,对于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中医急诊医生需要注重病人的心理状态、强调医护配合和团队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藏象心得体会篇五

本人于20xx年8月开始在xx市中医院实习 。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幸亏老师看得很慢,我有足够时间做这些。当抄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方,我渐渐明白了这位老师的思路和用方习惯,我也向他提出了一些见解,有些也被他采纳了。我感觉我突然进步了很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喜悦。

中医藏象心得体会篇六

回顾中医考研的历程,最开始也是有些迷茫的。许多咨询、征询等通过各种管道获取的信息并不能让我真正地摆脱迷茫。在此期间,需要我们对自身进行深入认识,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规划等。并且考虑到具体的目标,我们还需要逐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规划,包括有些基础课的学习,以及相应领域的阅读、实践等。

二、复习

针对中医考研的复习,我们需要明确考点。查找题库,筛选试题,对于知识的了解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复习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解析知识的组合以及相应的关系,同时也应注意对岗位相关内容的定向学习。

三、自我认知

中医考研的心得体会中,个人认为自我认知非常重要。在认知上,不仅要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市场竞争非常重视的一个点。自我认知的另外一个层面是关注行业动向,也就是商业中的新兴产业或者未来就业前景。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预测未来的发展,选择一些和自己擅长的,未来预期前景比较广阔的工作领域,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四、知识结构

在中医考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掌握知识结构。中医具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不会发现有很多的废物知识点或者零散的知识点,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整体结构的认识。随着对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将对它发展出自己的知识结构,由此产生的抽象理论层次将更为自然。

五、激情

在考研的过程中,除了针对性的学习以外,还需要激情。因为快乐的情绪和信仰可以让我们静心学习,激励我们不放弃,把写作或者发挥的机会抓住。所以,要在考研中培养自己的激情,学习从疲倦中跨越、从低谷中爬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的能力,因为只有充满激情,方能在这条考研路上一路向前。

中医藏象心得体会篇七

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20xx年我去xx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一开始看到一两个临床症候表现,就会去想是不是某个病机,是表是里?是寒是热?再多几个临床症候出现,就会去想跟自己方才想的病机相对应吗?有矛盾吗?多次重复这种思考,最后就得出一个病机,就是这个条文想要表达的中心病机。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做了一次辨证论治了。所以,张仲景所著的书被后世认为是辨证论治的模范书,就是因为它里面的内涵、它的重点在于学懂中医的辨证思维,辨证求机审因论治。

中医的教育,为的是培养有辨证思维的中医师。在与不少中医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家出现了一种“返祖性”的中医思维。所谓“返祖”现象,就是置辨证论治于不顾,而重视一种类似于西医的症候群治疗的思维方法。什么寒热、表里、虚实等,都只是一堆症候总结,之后美其名曰是什么病机引起的,甚至连病机都不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弃之不用。

从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的学习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医的看病方法,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看家本领”是在四诊后合参,在一堆临床症候表现中找出其本质的问题、疾病的矛盾处,是对病机的总结。而在四诊时,在脑海中有可能出现几次病机,反复思考那些症候表现,是不是对应这一个病机,也许这一个病机应该有另一个证候表现,然后再去问病人。所以,这其实跟阅读、分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条文是一致的。由此可知,我们不应该只着重于对条文的背诵,忽视了对条文的分析,因为缺乏分析也仿佛脱离了临床,脱离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